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978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一篇】

一、我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我国以往的图书馆藏书实践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而有针对性的购书,造成了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同质化、单一化较为严重。我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籍体系不够完善。

以往的实践中,我国图书馆往往是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而有针对性的购书,而不是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购书,这就造成了我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单一化及片面化,没有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完整体系,更加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爱好者进行扩张阅读。

(二)藏书数量不够均衡。

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而有针对性的购书,也会形成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的数量不够均衡,即教学类书籍数量多且借阅有限、非教学类书籍数量稀少且难以寻觅。数量的不够均衡对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视野狭窄,学生受限于阅读宽度而难以在专业上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三)馆际协调不够充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对书籍是孤本或出版数量较少,高校的图书馆很难做到所有专业书籍的全面覆盖,因此,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馆际协调工作并不充分,馆与馆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进而难以开展全面的相互合作,并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

二、如何更好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

现阶段,我國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藏书现状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阅读量,也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解决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进行广泛的调研

图书馆的根本价值在于其提供文献资源的功能性,图书馆藏书的目的也在于更多的读者进行广泛的阅读。因此,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藏书应该从对读者的调研入手,分析和满足读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好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结构和质量,才能让图书馆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图书馆指定科学合理的藏书计划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划,指定科学合理的藏书发展规划,既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计划,也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扩展阅读,还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在制定藏书计划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区分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既要确定长远的发展规模,也应该注重短期内师生阅读需求的满足,有计划、有步骤的完善本校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结构。

(三)应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所有学科当中,图书馆中汉语言文学藏书也不应例外。应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做大、做强数字图书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迫切需求。对于重点藏书或孤本、存量稀少的图书等,应用现代的科学数字技术,可以将这些珍贵的图书呈现在更多的读者面前,弥补纸质书存量稀少的不足。对于一些常见的教学类书籍,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减少同质书籍的大量印刷,既有较好的环保效应也可以减少纸质书的馆藏空间,也有利于图书馆更好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

综上,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推广,图书馆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工作必须加以重视。而完善图书馆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结构和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和高校管理者从规划到执行、从调研到实施的一项复杂且艰难的工作。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二篇】

提要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对象,而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单纯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社会的职能要求。对此,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并对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第三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己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己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1]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

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

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

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释: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第四篇】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运用,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会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基于此,着重分析网络语言发展的状况,并就该类型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思考

一、 网络语言概况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网络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进一步提升交流沟通的效率,人们会在网络世界交)(流中创造新型的语言形式。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普遍具有简洁、易交流、理解的特点,故而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了广泛推广运用,带动了语言的发展。

目前,网络语言主要分为数字型、字母型、符号型、同音型。诸如,网友会借助数字“88”表示再见的含义,会借助“MM”表示女性,也会借助符号 “o>_

此外,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以及干扰,但由于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促使汉语言文学一直保持着自身的鲜明特色。但网络语言的兴起还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此,有关研究人员为保障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网络语言的特点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规范该类语言的健康使用。

二、网络语言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基于文化的发展特征可以得知:任何一种语言在实践生活的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运用能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网络语言主要借助符号、缩略、外来词等方式进行情感表达,其具有语言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灵活的特点,并且也对传统的语言语法规则进行突破。不仅如此,网络语言在大规模运用时,还实现了英语与汉语语法的有机结合,推动汉语言表达效果的进一步丰富。再者,网络语言的推广运用也使得文化交流不断繁荣自由。

2.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的出现往往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发展也不例外。网络语言的出现、发展虽然能够为社会生活带来较大的便捷,并且增添趣味性,但是其仍旧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例如,部分网络语言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而忽视了对汉语使用规范问题的关注,最终导致部分网络语言在使用时受到曲解,产生歧义。

目前,我国网络事业不断发展,而这种快文化体系往往会导致网络语言出现独特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为保障网络语言对民众有足够的吸引力,工作人员会进行谐音字的混用。目前,该种网络语言的运用在电影名称上运用得较多,如电影《怦然星动》的名字就改自成语“怦然心动”。尽管这样能够更贴近电影的主题,但是对于汉语言水平不太高的青少年而言,这种状况的出现会对其造成误导,导致其在汉字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同音字乱用的状况。

不仅如此,为了显示出不同地区的语言口音特色,网络语言往往会在遣词造字方面进行相关语言的展现,如“酱紫”“造吗”等词语的出现。一般而言,这类特色语言的出现会对青少年的汉语表达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容易诱发青少年在语言读取方面出现口齿不清状况,不利于其进行有效交流。在这样的状况下,相关技术人员需要针对网络语言的状况,采取各类措施进行网络语言的规范,由此减少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三、汉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全球化,我国的汉文化逐步走出国门。在国际化发展的时候,有关人员需要善用网络技术,从而以此为媒介促进汉语言的传播以及发展,并带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促使汉语言文学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提升其自身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汉语言的發展进步,有关单位以及人员加强了对网络语言的分析以及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了网络语言的发展概况,并就网络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了我国汉语言文化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清。数字化时代师范院校中文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探究[J].广西教育,2017(43):132-134.

[2]司晶卉。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7(20):13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2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