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60554

【导言】此例“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1

摘 要 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我们倡导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育需要从内容、形式和方法开始着手进行改进,辅以科学的教学环境,采用合理的考察体系,让体育教育变得快乐起来,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小小年纪的学生们才能更喜欢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学生们才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能让人受益终生。本文以以鳌头镇水西小学为例来分析快乐体育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推广快乐体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快乐体育 小学 武术教学

“快乐体育”的概念最初来自日本,毛振明先生第一个在国内提出了这个观念,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用快乐的气氛来引导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在快乐体育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能够放得开,积极地参与老师组织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以兴趣和乐趣为引导,带领孩子们学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养成体育精神,从此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心同时进步,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快乐体育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运动方式,讲究的是内外双修,它可以让人们以一定的套路、搏击等方式进行技击动作。武术这项运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上至八十高寿老人,下至三龄稚童,都学找到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不管春夏秋冬,不论是在哪里,都能看到人们武术锻炼的身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规定了把武术列入小学中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武术教学模式。本文通过选取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进行快乐体育教学的运用,主要是在丰富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模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实施于我们学校小学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六个年级,其中一年级有三个班人数分别为:31、31、31人一共93人,二年级有三个班人数分别为:32、32、32总共人数有96人,三年级有两个班级,人数分别为:29、30总共人数为59人,四年级有两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3和43总共人数为86人,五年级有两个班人数分别为:35和36人总共人数为71人,六年级有两个班人数分别为:40和40总共人数为八十人,通过对第一学期小学部的全校共计485人进行快乐体育教学,实施效果非常好,并取得显著效果。此次还采取了打分的形式进行综合分析,以下在鳌头镇水西小学实施的快乐体育教学对孩子们进行调查,同时针对丰富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模式和多样教学方法的具体打分情况,对比分析快乐体育教学深受孩子喜爱。

表1 快乐体育教学在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实施效果评分情况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丰富教学内容 97 93 99 95 93 91 100

新颖教学模式 99 98 97 99 100 100 100

多样教学方法 96 96 97 99 100 99 98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

小学生们都容易被新鲜的内容所吸引,都会对刺激的游戏和竞赛感兴趣,用新鲜和过瘾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快乐地进入教学活动中来。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的武术教学一般是一些最基础的训练,如武术操、青年拳等。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孩子体育学习意愿更加强烈,而且孩子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新颖的教学形式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关键

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式都能够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具体到武术教育,按过去的教学形式,就是在教室内讲理论知识,操场上讲实际操作,现在,还能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如借助播放设备进行形象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直观形象的影视播放,一方面,孩子们直观的看到了武术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兴趣度会直线上升,有了兴趣,还怕不好好学吗?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新颖教学模式,孩子懂得了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效果更佳,注意力也通过新颖教学模式得到提升。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快乐体育的核心

任何一顶教学活动都必须注重选用合适的方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所讲的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们,他们大多在13岁以下,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聚集在某件事上,针对他们,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孩子们愿意参与了,学习都会收到更好的成效。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多样教学方法,孩子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中,综合学习成效也更高。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 武术教学运用快乐体育思想是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 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需求入手, 通过教学设计来逐步培养学生自发自主的体育锻炼思维, 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逐步养成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胡波。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浅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4).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6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六年级数学论文。

六年级学生数学论文范文2

数据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记录手段,它简洁明了、客观。学生在分析整理数据等方面存在问题。利用数据的意识淡薄,能力薄弱。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沙溪镇第二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了解本校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存在于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数据的灵敏性及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整理提炼出农村小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困难点,从而为更好地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据意识,找到引导农村小学生学会数据处理的方法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方法

这次调查是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的。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对象为太仓市沙溪镇第二小学3―6年级的部分学生。

附:电磁铁调查问卷

小知识:1.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2.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见表一)

请仔细阅读上述小知识并观察实验记录表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当线圈圈数为30圈时,第二次实验吸引大头针的个数为( )

A:56 B:19 C:53

2、上表的实验数据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数据出现了问题?( )

A:56 B:16 C:19

3、当线圈为10时,你选择哪个实验数据(吸大头针的数量)( )

A:15 B:18 C:16

4、当线圈圈数为20圈时,你选择哪个实验数据(吸大头针的数量)( )

A:19 B:28 C:33

5、这张表格研究的是( )之间的关系。

A:磁力和线圈圈数 B:大头钉个数和线圈圈数C:磁力和大头钉个数

6、实验中我们改变的条件是( )。

A:电磁铁磁力 B:线圈圈数C:大头钉个数

7、改变线圈圈数能否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 )

A:能 B:不能C:不清楚

若能,是怎样影响的?(注:上题若答不能或不清楚,可不做此题)

三、结果与分析

题1显示(见表二):学生遇到陌生数据,当给予一定启示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五六年级学生,正确率达到了%和。说明能够非常清晰地看清各个数据对应的内容。而三年级的学生由观察能力较弱。

题2显示(见表二):“另类”数据是在科学实验中经常会碰到的数据,它与“误差”不同,往往是由于实验者的错误操作或者实验仪器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像这一类的数据是不能作为实验最后结果的有力证据的。从上表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类数据的出现并不理解。而四五年级对于此类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实验中的“另类”数据。 (下转第190页)

(上接第175页)

题3显示(见表二):学生对于什么情况下,什么类型的数据才能用平均值来表示最后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三四年级的学生明显缺乏平均数的概念,而五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何时能够使用平均数来表示实验的最终结果。

题4显示(见表二):三、五年级的学生选择正确答案的百分比明显要比四、六年级的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当实验中出现错误数据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而六年级的学生还陷入了一个误区,当有多个实验数据时,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取这些数值的平均值,根本没考虑到错误数据的出现。而三到五年级那些选择33这个数据的学生,很大可能是根据此数据出现的频率来选择的。

题5显示(见表三):3―5学生科学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其在答题时只关注了数据,对于提供给他的其他文字信息并没有关注,或者说关注度不够,导致了此题正确率较低。而6年级的学生明显对文字信息的敏感度要强。

题6显示(见表三):3、4年级此题的正确率并不乐观,但是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改变的条件。而5、6年级由于已经接触过较多的对比实验,对其了解程度较高,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找到此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正确率高达%。

题7显示(见表三):大部分学生能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改变线圈圈数能影响电磁铁磁力”这一结论的。但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大多停留在原始的数据,不能很好的概括。

小结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本校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及困难点需要教师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

1、无法正确有效地运用数据表格中所给的文字信息。

2、对于平均数、重数等数的概念混淆不清。

3、无法正确区分错误数据与误差,当实验数据中出现错误数据时,无法正确处 理此数据。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3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多的学生对应用题学习是一知半解,对基础差的学生简直是一窍不通,有的甚至想放弃数学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不均衡的现象,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六年级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均衡发展呢?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很多学生在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学习时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没有解题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没有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更没有具体良好的措施。导致对应用题的学习放弃,形成数学教学的不均衡现象。依据教育均衡发展原理,下面是本人从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上进行探讨。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读清题目,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如果题目没有读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没有效果,读题、审题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特别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让其反复去读题,只有读懂题目的意思,才能对解题有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把对题目的理解说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共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六第7题:一支工程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这段铁路用了12天。原计划用多少天才能铺完?我先让全班的学生阅读题目五分钟,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把对题目中不理解的地方说出来,让理解能力好的学生作解释。然后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说出直接条件是什么?如原计划每天铺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时间12天。所问的问题是什么?如原计划用多少天才能铺完?这对学习差的学生也不算很困难。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间接的条件是什么?实际每天铺×(1+25%)=4(千米)、铁路长4×12=48(千米)。让学习好一点的学生找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原计划铺完的时间=铁路长度÷原计划每天铺千米。即48÷=15(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学习难点,使每一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

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学习的难点是没有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动态形象把数学应用题中的数学术语、数学名词、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展示出来,这就达到去繁留简的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如学习数学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学生很难抽象的正确理解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休课件演示马路交通的动态画面,同时制成能够拖动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一条马路上迎面行驶而来并相遇的场景时,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路线,并显示出两车相遇时的那条直线。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练十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第3大题第(2)小题: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多少小时两车相遇?很多学生对“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无法理解。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把“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用动态画面和拖动的直线的办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理解“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然后再把两车的速度与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先进的教学资源把数学问题变难为易,掌握了解应用题的方法。得到数学式子:660÷(90+75)=4(小时)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

三、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条件相对均衡

不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窍不通,极大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去学习,就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4

[关键词] 四六级考试 反拨效应 消极

一、引言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别于2007年1月和当年的6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目的是为了更客观准确地测试和提高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考试内容包括听力、阅读、写作、综合测试四个部分,题量加大,对速度的要求更高,体现了对听力、语境和综合测试的重视。国内有大量论文涉及改革后CET的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反拨作用,人们针对作文和阅读等题型做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针对各种题型也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只有为数不多的深入谈及它的消极反拨效应。本文先论述了CET的社会影响、反拨效应理论内容和改革后CET的积极反拨效应,最后从报道分数意义不明确和写作两个方面来重点阐述它的消极反拨效应,希望能够进一步充实反拨效应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二、反拨效应理论和CET的积极反拨效应

(1996)指出,测试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和态度,而这种理解和态度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效。这种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在教育界即被成为反拨效应(washback或backwash)。Hamp-Lyons(2004)认为反拨效应“这个术语用于普通教育、语言教育和语言测试中,用来解释一种产生测试、教学和学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反拨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Hughes的“PPP模式”,即参与者――过程――结果。“参与者”指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编写人员和出版商,认为他们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可能会受到测试的影响;“过程”包括参与者所进行的对学习过程产生作用的所有活动,如材料编写、大纲设计、教学教法的调整、学习方法与考试策略的应用等;“结果”指学习到的东西和学习的质量,如知识技能、流利程度等(Bailey,1996:262)。辜向东(2007)创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研究的4P基本模型:participants-perceptions―processes-products(参与者――认识――过程――产出)。这里的认识部分为考试参与者对考试的和反拨效应的认识,但在提出的参与者中,只包括了高等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标准化考试,在学校或在社会都具有广泛影响,因此我认为它的参与者应该不止以上三类人群,还应该包括教育部门,四六级考试组织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等等。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对我们大学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听力部分占到了35%,材料的内容选自讲座、电台等节目更具真实性。阅读理解分值有所下降,篇章词汇理解和快速阅读是新题型,强调读写忽视听说的问题有所改善。主观题除了听写单词和句子外,还有改错、翻译和写作,其比例也逐渐增加,更加注重学生输出,交流信息的目的被突出。全国范围内的机考也呼之欲出,届时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核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三、消极的反拨效应

改革后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反拨效应,但同时也应对其消极反拨效应给予足够重视。辜向东(2007)提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消极反拨效应主要是考试使用者对该考试的误用造成的,而非考试本身。虽然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学生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并不是强制要求,但由于考试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影响力,考生、学校和社会等都对考试投入了大量的关注度,最突出的就是以前许多学校把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证和毕业证挂钩,改革后虽然未设及格线,学校和单位也会参考某个指标把它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片面地在提高过级率上煞费苦心。他们重语言的输入,忽视语言的输出,甚至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搞题海战术,还有学生为了过级采用不正当手法铤而走险等等。另外在考试内容方面,题目在信度、效度和题型设置上还存在某些问题,常常为了信度而削弱效度,如采用大量的多选的题诱导学生猜答案(刘润清1991),即使是改革后客观题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在分值上依然占70%。其中最主要的消极反拨效应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报道分数意义不明确

改革后的CET最大的不同之处之一在于实行了新的分数播报方式,满分由之前100分改为了710分,且不设及格分,只发放成绩单而不发放合格证。考试的原始分即初分,要经过加权和等值的处理。

播报分数=(X-Xm)SD×70+500

(Xm是所有考生的平均分,SD为常模标准差,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常模群体由全国若干所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组成)

根据对应的图表,学生和老师可以看出播报分数在常模群体中所处的百分位置。有调查显示,相当部分学生表示对分数报道意义不明确(侯新民,王伟力2008)。以色列语言测试专家说:“语言测试同所有的测试一样,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考试的目的。”CET4考试的分数当然应该为考试目的服务,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而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如果对考试分数的理解有偏差,那么将大大降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有人认为在成绩报告单上有每项成绩的分数,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也会提供分数的解释,这样利于教师和学生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张海燕2009),但是每个单项成绩也是经过处理后的常模正态分数,高校中依然有大量的老师和学生不清楚分数的意义。如果报告单里能够把初分与常模分数一起公布,学生既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看到自己每个题目的正确率,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全国考试中的百分比排名,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考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如我们标榜项目反映理论(IRT)构建更科学,概念和理论推理更加严谨,但是由于它的晦涩难懂,实际应用中有相当难度,不利于大面积使用。真分数理论虽然在理论和实际使用中还存在缺点,但由于其易于理解,操作相对简单,在研究中的使用依然占主导地位(杨静2006)。这说明在大众中推行一种运行模式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接受程度。

2.写作题目设置

在新旧题型的比较上,只有完形填空和写作没有任何变动,这说明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里不容忽视的,对大学生的写作要求为学生要在规定的30分钟内写出120字左右的文章。新CET写作部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思想内容表达切题,清楚确切,连贯比较自然,少量不会妨碍理解的语言错误。写作的题目多是社会热点问题,丰富的体裁和内容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问题。但是针对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正因为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分析,想要说的话太多,导致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整和清楚表达。且话题多为议论文,题目和提纲分别用英文和中文给出,提纲的内容规定了文章的段落和写作思路,当然也就限制了学生发挥,因而产生消极的反拨效应。另外,提纲式的要求通常在写作中会采用总分式的阐述法,也为学生用消极的句型模版来应对考试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CET是全国性考试,为了保证客观和公正性,不得不采用大量的客观题提高信度,命题者之所以用这样的写作模式是充分考虑到了在考试大纲中,作文题作为主观考试题的信度,但是单纯为了信度而牺牲效度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写作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最好的手段,这样的八股式作文不仅会抑制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上的提高。以2009年12月的CET4作文为例,考试时间30分钟,字数不少于120:

Creating a Green Campus

(1)建设绿色校园十分重要

(2)绿色校园不仅是指绿色的环境……

(3)为了建设绿色校园,我们应该……

篇幅上,作文要求的字数虽然是不少于120个字,但是在有限的30分钟内和在规定的作文用纸上,写出长篇大论来是不大可能的;结构上,作文提纲规定了文章肯定只能是三段式,并且内容必须按照给出的中文中心句来展开,如第一段肯定是结合当前社会的背景,免不了给背范文、背万能套句的学生提供机会,许多老师教授的也是固定的Introduction-Development-Conclusion三段模式;写作内容上,这个题目太大,即使是300字也难以把问题充分阐述,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多平淡无奇。

3.评分标准

不管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CET作文评分标准都是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从语法、内容和连贯性上来评判,而不是从语言点的错误数目来扣分。“阅卷人是在一读而且只能是在一读的基础上打印象分”(朱正才,杨慧中2005),即评分采取的是印象分评分制,只要文章切题,表达思想清楚,少量重大语法的错误,基本连贯,就可以被划入中间档。此外很多因素都可影响主观判断,如书写、文章整洁度,单个用词等。要想从中间档跳到高分档绝非易事,要求只有少量语法错误,文字连贯,这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写作练习,熟练掌握语法,有5000以上单词量。作文分数难以提高,但是达到中间水平却不难。为了通过CET4,多数学生集中精力做大量模拟题,使自己熟悉应试策略与解题思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会将大量功夫用到成效不定的写作训练上,而在较直观的可量化差距上作更大投入,于是出现了听力、阅读等均有提高而作文能力明显滞后的现象(简庆闽2000),写作分数一直在6~7分徘徊(潘钧1999)。

王初明,牛瑞英和郑小湘提出通过调节作文长度要求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良好的效果,马桂花等人也在统计研究中提出,词汇变化和词汇密度只与高水平受试的写作质量呈强正相关性。因此,建议适当增加CET4写作的时间和字数,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实际应用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任何一种测试都会产生积极反拨效应和消极反拨效应,因此我们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积极反拨效应,同时削弱消极反驳效应,从而不断对测试方式,测试要求进行改革,最终达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iley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3).

[2]Hamp-Lyons,,Impact, Concerns[J].Language Testing, 2004,(14).

[3]辜向东。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7(4):119-125.

[4]黄大勇,杨柄均。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88-293.

[5]侯新民,王伟力。大学生对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态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

[6]简庆闽,陆建平。关于大学英语考试写作部分评分标准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19-224.

[7]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1.

[8]马桂花,石永珍。词汇丰富性与英语写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3).

[9]潘钧。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8).

[10]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学促学2: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11]向大庆。浅谈大学英语考试应对的方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22-123.

[12]杨静。三种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考试,2006,(6).

[13]姚雪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作文考试的反驳效应[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96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