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古代人物画》说课稿(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366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古代人物画》说课稿(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中国古代人物画【第一篇】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 主要授课方法: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 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龙凤人物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 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 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 课总结

1. 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古代人物画【第二篇】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 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四。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五。全课总结

1. 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古代人物画课堂教学随笔

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讲内容多,年代跨度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展开介绍有一定难度,应在内容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略讲一下,避免学生厌烦,另外在课程内容顺序上也进行调整,把古代人物画的分类,技法放到前面上,而把人物画的特点放后讲,讲绘画技法时选了两张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和写意画,一张是明代曾鲸画的《张卿子像》,另一张是宋代画家梁楷画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讲到写意时可在课堂上边介绍边演示技法,也请有兴趣的学生上来画,一下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体会在宣纸上作画的感觉,充分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震撼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学生进入角色后,为下面的作品欣赏打下了较好的课堂基础,在进入讲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特点时,我选用了一张学生较熟悉作品,五代人物画家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让学生感到即亲切又陌生,很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张画的内容,我首先把课件的长卷缓慢的放映一遍,同时介绍画的时代背景、作者,画中的主人公,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再把长卷分为五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分别详细介绍,为加强效果,每段都选用了不同的中国古典音乐配置,做课件时,把重要人物都用图像软件进行局部处理,拉近,放大,比原画更清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五段分别欣赏完后,再以录像的形式配上音乐慢慢的放映一遍,把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带进充满遐想的绘画艺术境界中。

最后教师点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形神兼备,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张画把握得是很好的,最后结束这张作品的分析。

为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还选取了几张盛唐时期的人物画进行欣赏。张萱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周肪画的《簮花仕女图》,让学生先说说喜欢这些作品的哪些方面,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每幅作品详细讲解,为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结束时布置同学们课后通过找资料查出《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虢国夫人,下一次上课时告诉大家,给学生增加一点悬念,期待下次上美术课时知道结果。

我认为高中美术欣赏课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效途径是打破常规,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特点,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适时寻找教学契机和切入点,这些都是上好每节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现代人物画【第三篇】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 导入  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 (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他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 ),安徽泾县人。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归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善于溶会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寻味。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 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近百年来,在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张大千(1899年-1983年)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师。他是四川内江人,年青时游学日本,后归隐四川青城山,潜心于石涛、八大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风格,又赴敦煌临摹壁画,技艺大进。中年达到可与古人争雄竞胜的水平。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奋创作,乐此不疲,且于历代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年由传统派画家而成为融和西法的变革派画家。作品早、中、晚年风格不同,但都以浓郁的东方情调而被受世人瞩目。1956年他与毕加索在欧洲相识,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晚年病逝于台北“摩耶精舍”。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陆俨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南北二位著名教授。李可染,江苏徐州人。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世纪中国绘画的传统主义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改良主义大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都是他的老师。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最大的功力打 入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理解,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他主张苦学,主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

王式廓(1911—1973)出生于山东掖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王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备受徐悲鸿先生称赞,还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誉为可与俄罗斯画家列宾并列的画家。

王式廓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先生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王先生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王先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先生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米,横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王先生不仅对油画、素描有精深造诣,而且木刻、速写、水墨、书法各方面的创作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他的修养和才华都史全面的,而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农民的理解,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开国大典》这幅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巨幅力作,作者便是董希文先生。董希文作品有两个重心:一是革命理事历史画,除了《开国大典》之外,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另一个重点则是藏区写生。董先生分别于1954年、1955年和1961年三次入藏,尤其是后两次,在藏区生活长达数月以上,对藏区的山水、人物实地写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像《草地黄河源》、《山歌》、《翻身农奴》等。这批作品充分展现了高原特有的秀丽景色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 小结

中国古代人物画【第四篇】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 主要授课方法: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 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龙凤人物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 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 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 课总结

1. 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9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