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5228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1

关键词中班幼儿;“饮品坊”;同伴交往;真实性

一、生活实习场创设的可行性

生活实习场是给幼儿提供一个促进交往、具有探究性的区域,是幼儿通过经验得到丰富的创造性;是幼儿进行合作中得到学习的情景;是班级活动区角的一个重要的区域。从我们的观察发现,幼儿对于模仿很有兴趣,同时这也就给我们的区域活动和同伴交往相结合带来了一个共性。

1.贴近生活基于经验

我们将生活中的场景“搬至”到我们的幼儿园中,创设一个基于生活经验背景下、真实性的区域游戏。由于我们班里的幼儿多数的家庭环境都处于做生意中,所以他们耳濡目染的买卖和生活经验比较足,这就对于我们创设“饮品坊”这个区域有一定的基础。

2.模仿活动满足兴趣

对于中班幼儿最有兴趣之一的活动就是模仿游戏,模仿大人社会的活动,模仿同伴间的东西和活动,正因为有了这一些的模仿才能使幼儿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有一定的成长,也满足了他们的兴趣。

3.自主交往主动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活实习场中幼儿间交往是自由、活动是自主的,他们可以随意的想去任何地方,可以和任何的同伴进行交往,甚至超出自己班级的同伴进行交往,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到别人身上自己所没有的优点。

二、“饮品坊”实习场实施情况

(一)“真”环境,提供主动交往的场所

“饮品坊”的设置起源于幼儿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的前期经验,在幼儿的兴趣中达到我们所要的同伴交往。在以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是一种语言式的交往,如“**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你能和我做朋友吗?”等等,作为教育理念全新老师,我们更应该把自利交还给幼儿,让他们从扮演角色和模仿中进行交往,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要为这个区域提供相应真实、可操作性的材料,适当的引导幼儿去进行游戏,以满足幼儿的交往情感。

1.“拟真”氛围的创设

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将教室一大块区域创设为“饮品坊”,其中有幼儿特别喜欢的买卖氛围,有幼儿能坐下来吃的座位,并且在背景环境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尽量将成人的环境模拟到幼儿园中来。

2.“真实”材料的提供

“饮品坊”顾名思义就是与喝的东西相结合,我们在区域中投放水壶、饼干、牛奶、围裙等,既能方便幼儿在晨间点心的时候进行,又能让幼儿有角色扮演的真实感。当在“小伢儿生活馆”中,我们主要以各种水果为主,因此投放的材料就有所不同,有榨汁机、时令水果、西餐刀、砧板、口罩等,同样是为了在真实的材料中,幼儿能安全的进行活动。

(二)“实”体验,提高实际交往的技巧

“饮品坊”是一个社会缩影,是为孩子创设一个真实或仿真型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实践操作和同伴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交往经验、交往技巧以及情感体验。感受到为别人服务的不同意义所在,感受到在服务他人的时候前应该做些什么准备等等。让幼儿能在一个“工作”的过程里感受一种交往的快乐。

1.自荐上岗

晨间班级区域活动中,从开始教师指定人员当服务员到现在幼儿自荐当服务员,比如有的幼儿会在自荐中说出自己在某个工作岗位中有工作过,可以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等。这也包括个别幼儿从不敢当服务员到现在踊跃参加,幼儿从开始不敢和同伴“卖”到现在能主动进行“叫卖”。这一切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出幼儿在变化。

2.岗前培训

创设初期在幼儿进行游戏前,教师会亲自指导“工作人员”他所工作的任务怎么做,其中包括榨汁机的使用、刀怎么切水果、怎么当好一个服务员等,同时在平时也让幼儿从视频或者实际生活中去观察服务员是怎么进行工作,并加入家长的加入参与,使幼儿能了解到更详细的服务员的工作。到现在幼儿的岗前培训都是由幼儿自己来培训,如已经工作好的幼儿将自己手头的工作交给下一任工作人员前要对工作进行交接并培训工作任务。

3.买卖服务

现在幼儿在我们的“饮品坊”实习场中扮演服务员表现很大方,能在活动的时候主动叫来同伴喝牛奶,让他“买”饼干,而且会请顾客排队、定出优惠价格。而其他幼儿也都积极参与到顾客角色中去,每天全班幼儿都会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喝好牛奶。

(三)“新”形式,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

1.以大带小,扩大交往面

在“小伢儿生活馆”中的“饮品坊”是面对全园的幼儿参与,而且来来往往的人也是不固定,这当中有服务员的参与,顾客的参与,有的幼儿的需要和别的班一起进行工作,也就使我们的同伴交往从班级的层面扩大到了园级的层面。在这当中涉及了小年龄的幼儿如何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我们采用了以大带小的形式,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游玩中,小年龄的幼儿始终由中大班的孩子来带着游戏,这当中不仅仅能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还能使幼儿有照顾小弟弟妹妹的感觉,更大的促进幼儿的交往范围。

2.细化流程,自主营业

这个时候的“饮品坊”的形式就是以水果为主,当中有榨果汁、切水果、有卖水果的服务员等等,我们的整流程就是

这些形式幼儿从不熟悉到现在能掌握熟练了,整个活动开始都是由幼儿自主进行营业,自己招聘、自己工作、自己培训他人等等,当中切水果的幼儿会和服务员默契的配合活动进行,也能很熟练的对自己的工作认识到位。这些自主锻炼了幼儿对于在交往过程自己的方式和形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饮品坊”初步形成的成效

(一)幼儿交往能力明显提高了

1.激发交往的主动性

通过“饮品坊”实习场的开展幼儿从班级到园区,从个人到带小班的小朋友,这当中加入了很多的交往因素,也就培养了幼儿在和不同人的交往是怎样的,如碰到胆子小的小朋友,可以主动进行询问;碰到工作的时候,可以指导小朋友进行工作。现在可以见到幼儿在面对别班幼儿的时候不会胆怯,而是会主动上前交流,锻炼了幼儿在交往中的主动的一面。

2.积累交往的经验

“饮品坊”这个实习场,作为幼儿熟悉的生活经历,往往能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容易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更加投入和专注,更愿意探索和体验,更容易获得相关经验。不管是是榨果汁和工具,还是切水果、收银都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作为一种动手操作活动,既有一定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创造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相互合作,需要经常协商、沟通和交流,游戏中的买卖环节可以看出幼儿的交往和模仿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这些都不是老师去教,也就是一个平台让幼儿自己去展现,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交往经验。

3.提升交往的技巧

“饮品坊”筹备及开业的过程当中,大多数工作都是由幼儿独立思考、讨论完成,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起引导作用。无论是搜集材料还是学习技能,都是幼儿不断在产生疑问、讨论想法和寻求方法的过程当中学会每一步。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及服务员之间的交流。他们在服务时学会大胆的与老师及其他成人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流利的表达,把幼儿推向前面,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面对不一样的人,在于不同的人游戏中幼儿懂的了交往的经验,帮助幼儿了解不同人的交往形式,使日后幼儿有技巧的进行同伴交往。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效提升了

1.教师理论的提升―― 对幼儿交往特点的把握

要了解幼儿的交往特点首先是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的支撑,才能有效的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交往方式,在理论当中我们结合实习场,从中教师能够很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交往行为,让幼儿在游戏中,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可以从中指导不同幼儿对于交往时候的表现情况,针对不同幼儿的行为教师有了不同的引导方式。

2.教师观察能力的提高――对幼儿交往事件的敏感性

观察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需要具备的能力,我们通过实习场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教师能随时把握活动中的交往事件,从而捕捉、挖掘事件中新的火花,及时对幼儿的交往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对需要帮助的幼儿随时提供交往的建议,帮助幼儿解决困难。鼓励支持幼儿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3.教师分析能力的提高――对幼儿交往个体的引导

实习场是幼儿自主随机进行的一个区域活动,同时也是一个让教师成长的环节,能很好的都教师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帮助教师去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利用幼儿的自主性,对于出现交往需要帮助的幼儿,根据他的自身特点,适时进行引导,这比集体活动的时候要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内容中新增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大量实验表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教学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调查活动是指选择某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调查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推断,用以指导实践的活动。数学调查活动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高段学生中开展,对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借助数学调查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是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实验的假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调查活动在收集数学信息、拓展教学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只要能够精心设计和认真组织实施,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二、实验方法

(一)被试

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选择了五年级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A班作为实验班,B班为控制班,实验前总体水平基本对等。

在第二学期的实验中,仍然选择以上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B班作为实验班,A班为控制班。

(二)教材

实验班和控制班均采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数学》第九册和第十册课本。

(三)教法

实验班采用“数学调查活动丰富教学”外,无其他教改措施。

控制班不采用,执行常态教学。

以上两次实验均有本人执教。实验中两班因课时和辅导时间均相等,不临时增加课时,并尽量控制无关因素。

(四)具体做法

1、根据教学内容,制订学生数学调查活动的主题和学期主要调查任务。

根据第九册的教学主要内容,制订如下调查主题:

单元内容主要实现的知识技能目标调查主题(任务)

小数乘法1、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并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乘除互逆。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超市、银行、市场、商场等)。

2、寻找生活中小数加、减、乘、除的具体应用(调查商品的价格,交易等方面使用小数的情况)。

3、详细调查研究超市结算单据(电脑小票)。

小数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土地面积计算1、掌握简单测定直线的方法,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并能计算。

2、建立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概念。1、身边物体的面积调查。

2、用什么方法和工具来测量。

简易方程1、理解并会用字母表示数。

2、学习解简易方程,并用方程解应用题。1、生活中的“未知”知多少。

2、寻找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根据第十册的教学主要内容,制订如下调查主题:

单元内容主要实现的知识技能目标调查主题(任务)

长方体和立方体

1、理解基本特征。

2、理解并掌握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3、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商品包装盒的外观。

2、制作包装盒材料的面积调查。

3、包装盒的大小。

数的整除

1、理解基本概念(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2、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3、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1、生活中的整除现象。

2、生活中的倍数关系。

3、寻找生活中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2、举例说明分数的大小。

3、寻找生活中小数的对应分数。

4、寻找生活中分数加减的具体应用。

分数加法和减法1、理解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2、会把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进行简便计算。

2、实验班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每天增加相应的数学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多途径(实地调查、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网络等)收集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料,或为课堂学习提供学习资料、补充研究素材,或为课后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服务。

3、加强对实验班调查实践活动的指导。确定调查主题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确保学生开展调查时有序进行。在调查活动的后期,引导学生整理调查信息,分析调查数据,并尝试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调查分析结果。

4、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个人的实际,对数学调查活动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主要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通过调查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第二层次,通过调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能力,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5、多途径交流学生的数学调查结果。一是上课前设置“每天一报”栏目,时间3分钟之内,每次一名学生汇报按主题要求调查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推断和分析。二是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穿插学生的调查结果,丰富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或者补充巩固新知教学。三是利用数学活动课,专题交流学生的调查活动成果。四是在教室设置“情报收集站”,将学生好的调查报告粘贴展示。

三、实验数据与分析

五年级上学期实验:

表1前测统计表

班级人数平均分分差Z值和P值差异

实验班(A)=

P>无差异

控制班(B)

表2实验班与控制班第一次测试对比表

班级NXS2Z值和P值差异

实验班(A)=

P>无差异

控制班(B)

表3实验班与控制班第二次测试对比表

班级NXS2Z值和P值差异

实验班(A)=

P<显著差异

控制班(B)

五年级下学期测试

表4以表3的测试结果作为前测成绩

班级NXS2Z值和P值差异

实验班(B)=

P<显著差异

控制班(A)

表5实验班与控制班第一次测试对比表

班级NX差值

实验班(B)

控制班(A)

表6实验班与控制班第二次测试对比表

班级NX差值

实验班(B)

控制班(A)

表7实验班与控制班第三次测试对比表

班级NX差值

实验班(B)

控制班(A)

从实验数据上看,在五年级上学期实验中,表1先期测试可以看出两个班的数学成绩总体上无差异,从表2测试情况看,虽然通过教育统计无差异,但实验班的人均成绩高于控制班人均成绩分,数学成绩呈现上升趋势。从表3看,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说明数学调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从五年级下学期实验看,表4中实验班人均成绩低于控制班人均成绩分,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实验班与控制班人均成绩在不断缩小,表7中反映出实验班已经超过了控制班,同样说明了数学调查活动对教学是有作用,有效果的。

四、思考与体会

(一)数学调查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与代数”内容教学中(小数的混合运算和应用、分数意义和加减法等内容),数学调查活动,能够沟通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创造了条件。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托于具体的结构性材料,学生的数学调查丰富了这种结构性材料。如在小数内容教学中,学生通过超市购物结算单据的调查,特别是研究了“购物小票”,小票中“几个相同商品的总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乘法,“所有商品的总价”和“付款后的余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加法和减法,同时对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和应用”内容提供了基础。教学中有了丰富生活经验的支持,能够使思维更加具体丰富,更有活力,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具体情境中的思维,更深刻、更活跃。

2、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中(长方体和立方体、土地面积计算等内容),数学调查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有几个不同阶段与层次:一是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二是在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三是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空间想象力。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调查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开展了“商品的包装情况的系列调查”活动,调查了商品包装盒的形状、包装所需材料的面积、大小等内容,为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奠定基础,为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正确的几何概念和空间观念提供了保证。

3、在概念内容教学中(数的整除、简易方程等内容),数学调查活动,能够帮助寻找概念的原型,或概念的联系点,有助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在“数的整除”单元的教学中,概念非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很大,数学调查活动的介入,能让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建立联系,促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了“整除”以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整除现象。学生的调查中说“我家有4个人,妈妈今天买了12个苹果,我们每个人可以吃3个,12除以4等于3,没有余数,刚好整除。”用这个事件帮助理解“整除”的本质特点(都是整数、没有余数),学生就容易接受。又如“倍数”与“约数”概念的理解,学生的调查中说“我今年10岁,爸爸今年40岁,爸爸的年龄刚好是我的4倍,40除以10等于4,能整除,因此40是10的倍数,10是40的约数。”在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解决“装修铺地砖问题”也是一样,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明白“既要不浪费,又要使单块正方形地砖面积最大”就是求客厅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总之,数学调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寻找概念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将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4、数学调查活动,锻炼并增强了学生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分析为核心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数学调查活动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它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除了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外,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正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这种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增强,对数学的后续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另外,活动的开展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数学学习。

(二)数学调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注重个别差异。做数学调查,小学高段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他们有表达交流、分析概括的基础,但每个人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同一主题的调查活动中不能实行同一要求,要分层,并在持续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在收集的基础上,要学习分析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推断或新的问题。

2、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查活动要避免盲目性,力求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展开的不同阶段,对调查有不同的要求。如在新课的引入阶段,以收集资料型调查为主,目的是丰富学习材料;在新知教学阶段,以验证结论型调查为主,目的是帮助理解;在复习巩固阶段,以综合应用型调查为主,目的是巩固提高。如能在新知教学的关键点上设置单一问题的调查活动,能使新知教学事半功倍。

3、要为学生的劳动成果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则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能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动力,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甚至是增加学生负担。

五、结论与设想

(一)实验结果:本人提出的实验假设成立。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调查活动对多数学生而言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分层的要求,也很受后进生欢迎,能提升他们的热情和信心,促进数学学习。

(二)课时紧了怎么办?

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3

关键词: 中班幼儿 分类能力 指导策略

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是幼儿智慧的核心,幼儿分类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分类是幼儿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相似性在思想意识上对事物进行归类的过程。幼儿按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的分类是必备的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分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分析、比较、观察、判断,以及大胆交流与表达等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意识。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数学活动中,一般以高结构与低结构的活动形式为主,因此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分高结构活动与低结构活动开展。

一、中班低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低结构活动就是指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学具、玩具等各种素材都是独立的、可拆分的,可以供他人自由选择使用。中班的低结构分类活动中要求环境与材料要体现中班分类活动的目标,同时要反映幼儿中班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让中班幼儿自主的探索,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的活动,教师处于低控制状态。针对影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因素的分析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梳理并实践验证以下指导策略。

1.关注——丰富经验,形成概念。

经验的丰富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应抓住每个可以丰富幼儿经验的细节与机会。《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动好动,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一个因素,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这是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前提准备。如:在即将离园时,可经常帮助引导幼儿指认各种事物的名称及功能,让幼儿说说与生活相关事物的名称,总结出其特点,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其功能。例如教师可指着一张闹钟的图片,引导幼儿:“这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并与幼儿积极交流。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闹钟是用来叫我们起床的,跟家里挂在墙上的挂钟和我们手上戴的手表不同,但都是告诉我们时间用的。”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与生活相关的物品的总体“类概念”及在这一类所属的物品中各种物品的不同特征,为观察分析分类材料中的不同特征奠定基础。

2.引发——仔细观察,暗示启发。

引发观察的引导策略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教育策略。《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引发观察的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实物,了解实物的不同特征,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在低结构活动中使用这样的引导策略对幼儿关注分类材料(或具体实物)中的不同特征有一定的帮助,随着幼儿细致观察经验的积累,也可以逐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如:在《小花伞》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花伞特征的观察停留于表面,对花纹、伞柄的形状等特征还没有发现。教师可通过引导观察,运用暗示启发的方法,将观察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分辨各种雨伞细微的不同特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更关注事物的细微特征的观察习惯。

3.比较——对比异同,关注特征。

比较分析的引导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对多种物体找出异同点,并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思考,比较精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教育策略。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的不同点与相似点,以便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与分析。比较、分析是幼儿形成分类标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种引导策略的使用,对于事物理解能力逐渐增强、活泼好动,愿意积极动用感官的中班幼儿而言是适宜的。在活动中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有些迷茫时,可先引导幼儿了解一个事物的所有特征,通过与他物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特征,最终确定分类标准。如: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分发夹》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不同形状、颜色、材质、大小等特征不同的发夹,而材料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用双因子的特征进行分类。我通过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对比异同,使其关注了材料的特征,逐渐掌握了分类的方法,积累了分类的经验。

二、中班高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所谓的高结构数学分类活动是指那些“指向鲜明,有具体教育目标,活动内容有严密的流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协调者,控制整个数学活动走向和流程的活动”。高结构分类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强盛的教育形式,可促使幼儿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增强,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综合发展。针对高结构集体活动的特点、幼儿分类能力的影响要素等,我们发现较适合运用以下指导策略。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关注特征。

《纲要》指出:我们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中班的数学分类活动也不例外,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热点或是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分类活动中。幼儿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适宜的情景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励幼儿参与活动,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幼儿。同时有趣的情境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变成情境中的一个角色,努力地“完成任务”或热心帮忙。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心理有暗示的作用,这同时对关注分类材料的特征也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小兔的冷饮店》中,我首先为幼儿创设了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进入。接着向他们出示了满头大汗的小兔子图片及请求将这些冷饮帮忙分在两个冰箱里的录音。孩子们为了帮助兔子老板解决“难题”,在观察不同的冰淇淋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各种冰淇淋的特征。借助情境的创设,赋予幼儿在情景中的角色,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积极主动地关注材料的特征。

2.互动讨论——激励分享,确定标准。

互动讨论是指通过幼儿、教师及师幼之间的多种互动,在老师的激励与启发下大胆交流乐意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新探索,在同伴互助、教师指导下引发对材料特征的关注。4~5岁的幼儿善于积极动用感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每个幼儿的分类发展水平有所不同,这也影响着幼儿对材料分类标准的思考与理解。教师可为幼儿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引导他们间通过生生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思考的有些偏差时会影响整个分类活动的进程,而通过三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达到互助弥补,通过建议、提示和部分介入等方式给予幼儿支持,加速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的进程,在互动中达到积累分类经验的目的。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分小猪》中,有的幼儿对于小猪的细节特征还是忽视的;有的幼儿对按照某一特征的是和否的命名存在问题。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幼儿正确的分类标准指导,而是借助周围能力较强的幼儿善于观察与分析的优势通过讨论让他们能对小猪的不同特征产生共鸣,对分类标准有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互助讨论策略使教师在活动中更自然地因势利导,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分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记录整理——提炼梳理,归类标准。

记录整理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记录的表格(或其他的方式),让幼儿借助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运用一定表征方法加以描绘和记述。数学与一般的社会和自然学习是不同的,它并非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抽象之上,而是一种抽象之上的抽象。4~5岁的幼儿只是相对前阶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中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间为20~25分钟,所以在短时间让幼儿将新习得的经验进行内化还存在着一定难度,更何况幼儿的分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高结构的集体分类活动中我们一般采用表格记录的策略,引导幼儿自主将分类方法用简单的表征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这样可以帮助为幼儿确定分类的标准,并能提高幼儿的记忆及对分类材料的记录能力。

4.分享交流——理解内化,验证结果。

幼儿数学学习和探究总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归纳提升的。对于幼儿来说,新的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对环境材料的感知和体验,也离不开幼儿间的交流与分享。中班的分类活动中分享与交流是整个一个集体共同学习和反馈的环节。幼儿在分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既依赖于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又离不开同伴的互助。交流分享式指导策略的运用可以促进幼儿对认知冲突的思考,同时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地进行交流、模仿与互动学习。在同伴间相互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间通过积极互动与交流,将整个活动中所出现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幼儿在本次分类活动中的分类能力,为日后其他分类能力的发展积累经验。

经过一阶段初步的探索,我们对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将梳理出来的指导策略在分类活动中积极地进行验证使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更多有效的指导策略等待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发现。

参考文献:

[1]陈友庆,阴国恩。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小学班主任经验材料4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一个好的集体,没有每个老师辛勤工作,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同事的合作,没有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班主任就是再有本事,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我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的一点一滴,也就是只做了班主任该做的工作。

至于我管理班级,没有太多经验,在领导,老师的帮助下,刚有些头绪。今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做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某某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至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们都急急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们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这时,某某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绊倒了,然后把拖把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后回教室,立刻在班级表扬了某某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2 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我们常常把孩子比做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在我担任二年级二班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我的班级里某某和某某同学,他们俩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俩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的观察了他们俩个。课下,我找他们俩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那么他们也许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俩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某某同学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某某同学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另一个同学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教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底;某某同学的单元自测每次都是考“优”。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3 请耐心等待,花儿就要开了一一教师要学会倾听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25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