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乐理教学教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02783

【导言】此例“乐理教学教程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乐理教学教程1

早在17、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早有专家对此进行了论述。意大利声乐学派的奠基人恩里科・卡鲁索在其著作《我的声乐经验》中便指出:“一定要留心自己内心所要歌唱得全部歌声,能全体地完美地给人们一定最深的感染。要不是这样,那么他的歌声就没有情绪和感染力。”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在论歌唱教学时说:一位声乐教师必须掌握三种本领,即在每个学生的才能、气质和领悟力方面,去运用他的力量和知识。利用想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上的论断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心理对声音的调控作用。

事实上,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复杂且不可直观的生理过程用语言描述出来就是一种对声乐心理学的应用方式。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发声原则,也应该具备歌唱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人体是一个高级、复杂的整体,靠人的神经系统去领导和指挥。神经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感觉功能,包括自身的感觉和对外界环境的感觉;二是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三是发出指令使有关身体部位改进动作或做出新动作的功能。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讲究身体整体协调性的,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会牵动整体的歌唱状态,而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能够准确的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更应该拥有解决该问题的多种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针对问题本身,也可以从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着手。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位声乐教师在发现学生的一个问题时,就紧抓住不放,一直不停的指责训斥学生道,“你这样是完全不对的,唱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改不掉这个问题就不要唱下去了”等过激言语,这种做法不仅无利于问题的改正,还会造成学生的过度紧张,战战兢兢、心情压抑,丧失信心,甚至丧失歌唱的兴趣,对于声乐这门非常需要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学科来说,丧失歌唱得兴趣和自信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认为,教师应该先摆正心态,正视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其次,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变换手法与角度来调整教学状态。例如:一个学生下巴总是很紧张,而教师一味地去强调不能紧张,结果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紧张的压力会转化成为身体上的僵硬,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如果教师选择另一种方式,暂时避开下巴的问题,先从气息练习开始,分散他对下巴的过分关注,然后引导学生正常的朗读,轻声地、作微笑状的表情,并保持舌头始终处于放松平铺的状态,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下巴便容易做到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整个声乐演唱教学的实践中,歌唱的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对歌曲思想感情的体验、艺术的再创造等过程,都是通过歌唱者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的,即使是最平常的发声练习也必须通过想象力去感知、体会和理解,从而掌握较为正确的发声方法。富古森认为:“歌声是思维观念的一种物资反映,因此歌唱者越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声音想象,就越能获得与之有关肌肉活动的配合,而把那个音发出来。”希绍尔说:“音乐的想象力是音乐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歌唱者在他发出声音之前,必须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有一个明确的音像。”布罗伊莱特强调:“音响的想象,在指导歌曲的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歌声是一种条件反射作用,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想象之后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这声乐中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因为无论在发声练习时,还是在视唱或者演唱时,都离不开音乐思维,甚至有时不发出声音,脑子里也有“声响”,这种“心里声响”在视谱时就仿佛能听到谱子上的旋律的音调,并随着音调激起想像。兰培尔蒂说,你必须在你开口以前就唱起来。这个意思就是演唱者在“起音”前,先从心理上唱起来,具体的说,就是在“起音”前,就想好音高、音值、音强、音色、情感以及声音位置等等,在演唱时音乐思维要贯穿始终。声乐教学中,应多用一些语言或手势来激发歌唱者的想象力,去启发他们了解发声技巧,比如:“吸气就像闻花香”、“身体是一个管子,从上到下要通畅”、“感觉声音就在两眼之间和眉心处”、“让你的声音像溪水一样向前流淌”。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把发声和歌唱技巧从抽象转变为具体和通俗易懂。另外,歌曲中的歌词也能激发歌者的想象,应提醒学生在脑海中有画面,带着画面去歌唱。这样会刺激歌唱时许多机体反应,更有利于声音的通畅和连贯,正所谓“以情带声”。

歌唱过程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再创作过程,它是根据歌曲所提供的感情因素以及歌唱者生活经验中类似的感触、思绪,然后去加以补充、联想、再创造。因此,歌唱者所表现的歌曲内容,应是情感和心理的产物。这种产物应该是真挚的真实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有内涵的情感表达。有的学生,看上去非常投入,有许多表情动作和肢体手势,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外在的动作并不是歌曲情感需要的反映,甚至于与歌曲主题相去甚远,我将其称之为“伪情感”。这种 “伪情感”的实质不是在表达音乐。

笔者认为一切的重心都应该放在表达音乐上。歌唱者把自己对音乐与歌词的理解还是应该还原到音乐本身,任何表情应该是伴随着音乐过程产生并辅助于歌者完成音乐表现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呈现音乐。

歌唱者要具有“再创作”的能力,除了通过知识的积累,去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要对歌曲演唱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在进行演唱之前,音乐思维会产生或激起心理上的表现欲望,经过自己运用思维来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处理歌曲的情感表现。夏里亚宾指出:“如果不彻底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熟悉作品,我就不能充分体会到我所担任的角色的性格。掌握了作品的词句、音调,思维了所有大小角色的动作及其相互关系,体会了作品时代与环境的气氛,我就充分熟悉了我所要扮演的人物性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音乐记忆指在头脑中保存和再现音乐的能力和过程,它和其他种类的记忆一样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忆等活动。从声乐教学的角度看,音乐记忆是在演唱中保持音准,稳定音程关系,明确调式、调性,规范速度,保证旋律的连续和整体形象以及和声的特有色彩和功能序进的先决条件,也是演唱者保持对音乐中诸基本因素的感知的必备素养。因为声乐是一种时间的听觉艺术,发出的声音完成它规定的时值以后就消失了,如果对前面的音失去了记忆,后面的音就失掉了标准和凭借。因此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音乐记忆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养成良好的记忆音乐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深层次的音乐记忆则是对音乐主题的记忆。音乐主题是音乐形象的重要方面,一个特有的曲调可以代表一个角色,代表了一个形象和性格,也可以代表一种抗争,一种意志等等。一个大型作品有时为了各章节之间的统一,首尾或者乐章之间也使用一些相同的或相似的音乐材料。记忆保证了音乐主题对演唱者的作用,演唱者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听众;反过来,听众完成了音乐记忆才能受到音乐主题的感染。

乐理教学教程2

关键词: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占主流的时代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使得音乐教学必须要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

1、创设语言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当欣赏无伴奏合唱《放牧》时,柔美悠扬的音响,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此时教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弯里,发生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巢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2、创设音源情境

音源是指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境养创新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一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等。师生共同利用音源为音乐创设情境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意义的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表现的过程创造出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自然情境,提高了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实际能力。

二、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音乐体验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1、要重视体验的独特性

人类社会是由一个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与活力是与每个人的发展与活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尊重个性便是尊重人格、尊重创造。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性。统一标准。统一答案、统一体验,这种大统一的趋同教育,必定导致千人一面的僵化状态,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结构精细、情感复杂的人呢?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个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例如:播放《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同学们听,要求他们各自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就有一位农村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扫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捉到。”这样的听后感,说明了同学们之间想像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正常的,不能用“谁想像得好,谁想像得差”单纯地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2、要重视体验的过程性

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到体验,尤其是音乐情感体验。由于音乐是音响的时间艺术,又是音响的情感艺术,即情感蕴含在音响的时间流动中,没有时间流动过程,音乐中的情感便无从释放。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律动、创造活动等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受因素,使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音乐论释的乐思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奔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多倾听、多感受、多思考。凡听过北京特级音乐教师李存的《黄河》欣赏教学的人,无不切身感到,这40分钟背后浓缩着教师几十年的审美心理积淀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简短的语言提示,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一个遐想万千的情感世界,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激励着所有在场的人。这里没有“教参”的痕迹,有的只是教师对作AC,从音响到总谱的理解与亲身体验;这里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有的只是浑然一体的作品风格与人格魅力。

三、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乐理教学教程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艺术;新课程

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音乐教学也是弘扬传统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课程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艺术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自主、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主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并通过实践活动得以生成。例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可以设计如下流程:①让学生聆听乐曲中的两个音乐主题,思考乐曲刻画了两个怎样的犹太人(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对乐曲进行分析与探究);②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的后半部分思考:当两个犹太人相遇时,出现了怎样的情景?鼓励学生用哑剧的形式表现两个犹太人的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在流程①的教学中,可以先不给出犹太人的画面,只让学生聆听音乐,根据各音乐要素判断犹太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聆听音乐之后,有的认为两个犹太人分别是老人与小孩;有的认为是男人和女人;还有的认为是胖子与瘦子等。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理解。在流程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哑剧表演的方式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胜过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通过有效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教育的巨大力量,因为情感是世界上最能触动人灵魂深处的一种感受,利用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打动人、教育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的最大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为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有心理学家指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赏析《鳟鱼钢琴五重奏》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引入一个“钓鱼”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作者看着小鱼从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荡到落入渔夫的圈套,最终悲惨地告别了清澈的小河。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悲悯小鱼悲惨的命运,从而仔细聆听乐曲内容,并深刻体会作者在乐曲中注入的情感。欣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表情符号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将自己的内在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三、提供表现自我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的魅力也是通过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展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歌曲演唱不仅仅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教学环节,独唱可以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又能体现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歌唱的技巧。其次,乐器演奏也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乐器演奏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强化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另外,熟练地运用乐器演奏乐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创新能力。

四、坚持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教师和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坚持鼓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进步和努力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特别是在学生失落的时候,教师的一句鼓励和安慰会使学生重新燃起奋斗的决心。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比如:“你唱得真棒!”“我为你的表现感到骄傲!”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进取和奋斗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完善音乐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音乐,认识音乐,享受音乐,洞察深层意境,感悟音乐内涵,揭示音乐旋律的真谛,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04.

[2]郑良喜。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音乐天地,2006(7).

[3]徐华良。关于音乐教学艺术的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60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