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568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第一篇】

关键字:高中物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农村教学缺乏一定的条件,但也绝不能因为条件有限而影响学生能力的能力培养,要尽可能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培养农村学生的能力,本文针对农村教学的特殊条件,分别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农村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村物理教学一般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物理教学一样拥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条件,但我们仍然不能耽误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1.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例如在色散的教学中,笔者在告诉学生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的事实情况下,给出7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然后提问:一束包含7种色光的白光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上,7种色光将如何射出?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其物理知识的联系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关联,并强化其它知识对现学知识学习的作用,实现知识迁移、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已掌握数学上正、余弦函数规律基础上,进行有关物理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达到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应用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适时开展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布置(项目)课题研究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懂得,偶然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于发现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不断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3.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或错误,作为物理老师不要强制纠错,更不能不屑一顾,讽刺打击,而是要耐心、细致鼓励地让学生尽可能表达出其个性思想,并对其正确认识及求异性要及时加以称赞,对有关错误认识引导其自我纠正。平时要尽量与学生效流,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争辩,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

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孩子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要强,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了对农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鼓励大胆质疑

中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在方法上喜欢另辟蹊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以此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

当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仅让学生停留在能提出问题的层次上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在物理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让带有细线的金属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直观显示重球先落地。有的学生问,轻重球下落快慢不同是不是空气阻力的原因?如里没有空气阻力,它们下落是否一样呢?还在同学问,若把两个球捆在一起下落,两球的下落速度怎样?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我感到欣慰,因为善于思考,善于从无疑处生疑,正是创造的起点。

2.引导多角度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各种皮质中枢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而协同工作时,大脑的潜在力量才会真正得以挖掘和发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学形式就可以采取"开放式",以代替过去常见的“封闭式”。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因此,中学物理课的课程标准就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引起争论,发挥各人的独特见解。例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设计这样一种方案: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往往变得十分活跃,甚至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构建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探索性预习(阅读)——反馈性质疑(实验)——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系统性小结(内化)。

实施具体程序如下:1.阅读:引入新课——出示“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2.问题(或实验):随堂实验和演示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图片或板书替代)3.讨论:小组讨论,教师组织下的集体讨论。4.练习:学生口头答,上台板演,实验操作,书面练习等。5.讲解:精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归纳、评价。6.小结:师生共同归纳,使知识系统规范化。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思想: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3.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4.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5.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的学习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互动学习完成的,对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初步达到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教育心理学基础。4.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用,对课前学生的自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若某一个学生在课前没有一定的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处处显得被动,甚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5.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讲授。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

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在的智力操作、外在的动作,自己与环境的作用及关系,概括到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中,转化为内在的心智活动,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将客观的知识转换为主观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能否将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操作内化为个人的技能,实现优化心理结构、形成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或学习风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是使学习活动中的方法、策略使用的习惯化和迁移化。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虽然农村学生在实验条件上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但这正是一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仪器创造条件,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单摆的振动周期”、“电阻定律”、“楞次定律”、“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教学。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某些“验证规律”的实验提高为“探索规律”的实验,让学生从“发现规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等实验教学。

3.化实验习题为设计性实验

对实验性很强的习题,我们有条件地选择一部分,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高二“稳恒电流”教学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习题——用两节干电池,两个小灯泡(、),一个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当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时,一个变亮,一个变暗,并用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覃卫东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广西物理2001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第三篇】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素由以下几方面组成:课堂理论指导、实验方案的设计、简单实验器具的制作、学生具体操作、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等.这七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为政则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比如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分组,并运用自制的小工具等进行实验,解答课堂问题.然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们对问题解答的实际情况,结合问题和解答过程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必然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再乘势利导:物理知识都是在生活中有所体现的,想知道所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的吗?想知道哪些东西还可以进行改进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去动手实验.这样将课内外的演示实验与自己动手做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实验情景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想要在课堂学习中有收获,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说学生的演示实验就和自己动手的操作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讲解“频率”的概念,笔者特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测试自己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实验,设计展示之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实验比较简单,器具的制作也不是很难,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同时因为没有陈法可依,还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再如,讲解动量定理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让鸡蛋从高空安全着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所使用的器具必须是生活中容易获取的,学生为此设计出多种多样是实验器具和实验方式,之后笔者再通过学生的设计的实验引进动量定理,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学到课本知识,他们还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更加的牢固.

三、以实验促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在他们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彻底抛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静电”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静电喷泉”的演示小实验,这个小实验是这样的:在桌子放置一个塑料板,塑料板上放一个盛满水的铁皮桶,然后找一根尖嘴玻璃管,把平的一端插入一根橡皮管中;再给橡皮管灌满水,橡皮管的另一端放入到铁皮桶中,通过虹吸,让水从玻璃管尖端中射出.然后再用一根导线将铁皮桶与静电感应器连接起来,摇动静电感应器臂,这样就可以看到一股美丽的喷泉源源喷出.趣味实验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十分迫切的希望知道其中的原理.课堂学习氛围空前浓厚.

四、以小实验催生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第四篇】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的是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学生采取各种手段去学习文化知识,而忽视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会导致学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以单纯的学习成绩评价,也会形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对高中物理来说,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中物理更侧重于观察和实验,侧重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悟品德,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课堂上各个方面的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性。根据评价的内容不同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利用纸笔进行的测试是重要的评价形式,多用于对文化基础的检验。与此同时,我还用动手制作、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重要的评价方式,用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表现能力的检查。

二、评价应从粗暴、严厉的批评变为表扬激励

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激励,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以及成长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常用的语言如:“你提的问题真好”“你的想法很创新”“错了没关系,重在参与”等等这样的激励性语言,即使在课堂中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被教师认可,这样的激励会让学生以后做得更好,会使他们在课堂中终持有良好的情趣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2.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衡量和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表扬,少批评,表扬的时候要尽可能在公开的场合,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批评的时候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事不对人,给学生改正的机会。总之,物理教师要用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会感到教师是重视自己、关爱自己的,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后会争取更好的成绩。

3.评价的不应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应有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方法激励。新课程评价中主张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学习情况,比如,历次重大物理考试的成绩,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表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与其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情况等等。通过学生成长档案,将教师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反思等有关材料收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学习和进步情况。三、评价应关注主体互动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互动,沟通和认可评价结果很重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物理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和自我完善,有利于学生有机地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构建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和评价氛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自我激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另外,评价学生不仅是学校管理者、教师、考试机构,还应包括家长、校外团体,而且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以体现评价主体的交互性与多元化。这样的互动能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三、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5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