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内容资料精编5篇
【导言】此例“教师节内容资料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节内容资料范文1
一、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多媒体备课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对人类发展的本质进行了很大钻研,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多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都会去做一个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用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儿童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备多媒体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
所谓备多媒体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我们很清楚,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学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一)、多媒体备课的内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
多年来,“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我们也备课为“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需要多种媒体的配合协调使用。
我们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较方便地协同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各种需要,这种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种现代化媒体。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
(三)、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更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象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媒体,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好媒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备课形式
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在媒体的运用上是对传统美术备课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寻求合适的备课方式是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在美术课的备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性实践。下面试从不同的角度把小学美备课作一个简单归类。
(一)、从教案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备课”(亦可称之为“教案”),这是和传统的方法相似的一种方法,备课做的是“幕后文章”,这种备课方式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只体现在教案之中,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备课方法,它有助于教师很好地钻研教材,进行教材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这种备课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而服务的,换句话说,它更多地为教师服务。另一类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把教师的部分或全部教案直接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案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学案”。这种备课的方法既强调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服务,更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备课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且可能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从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来看,教师在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中多备学生的“学案”,可能会更多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二)、根据小学美术课教材的特点,又可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1、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这种备课的形式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备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较多地研究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内在的关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多媒体备课中,以文字为主的备课主要体现为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进行备课。小学美术课以需要文字为备课主要内容的教材很多,比如各册教材中都有许多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美术知识与背景知识,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进行说明。
在进行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教师的备课习惯,在计算机备课中建立一些相关的“超文本链接”,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文字备课的计算机技术,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更多的相关教学资料而又不使备课的篇幅过于冗长,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教学前查阅较多的相关资料,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给教师提供“非线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不固定在“一条线(固定的思维模式)”上。比如在有的画家介绍中需要对画家的生平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可以在备课中安排一些画家的生平小故事,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来展现。
另外,在美术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分解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分析式备课。也可以用列表备课的形式展示,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分解目标,横向地用下列表格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活动安排(时间)——学生活动安排(时间)——学生可能产生的结果与问题——使用教具(学具)及方式说明教学总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与占用时间——学生活动与占用时间——学生学习的结果与问题——分析媒体与方法。
2、以图片等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小学美术课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更是如此。教师在备课中以图片为主要内容进行多媒体备课是一种适合多种课型的备课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备课形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寻找较多的图片资料进行筛选,选择有助教学任务完成的图片整理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备课中整理的这些图片内容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以图片为主的多媒体备课形式当然也需要插入必要的文字内容,但文字内容在整个备课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教师在备课中所使用的文字也只是对必要的教学过程以及图片的内容进行说明和阐述,或设计一些必要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精心选择图片内容,使学生在各类图片的欣赏和使用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们在安排欣赏课时,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师的备课就可以图片为主。这种备课的形式在传统的习惯上不被人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图片只作为简单的“教具”来理解,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只把图片当作教具来使用,导致图片只是图片,其功能还未全部发挥,而且由于教学需要的图片既要符合一定的大小(太小学生看不清,太大更是不容易使用),又要有一定数量,而美术课所需要的教学图片又几乎少得可怜。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把图片、文字甚至声音整合到一起,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来完成备课,完成教学,这是完全可以的。
图片式多媒体备课的重点应放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图片的选择和运用上,即怎样尽量合理地使用每一幅教学图片,教学环节中如何处理以图片为媒介,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述的能力和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配套设备及相关软件的普及,美术课教学用的图片来源越来越多,比如通过扫描仪可以把较小的图片和照片输入计算机,通过数码照相机可以把一些美丽的风景、人物的动态场面、大幅及立体的美术作品变成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通过素材库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制图软件自己制作一些必要的图片等。教师在有了这些教学图片以后,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而且要通过一些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处理,这样才能使已有的图片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
3、以多种形式资料集成为内容的备课
这里所指的“多种形式资料”除包括上述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外,还包括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成”即“整合”,也就是有机地组合。这种多媒体备课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综合式多媒体备课”。小学美术课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及相关教学资料,许多美术教师在备课时运用一定的软件制作一个或几个教学课件,这个课件就是一种集成的备课形式。这种备课形式由于其集成的功能强大、直观性强、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美术教师所采用。
集成式的多媒体备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较多的内容,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媒体”和设计媒体所展现的内容。比如为了能让学生看到一些绘画或制作过程而现场操作又需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我们可以设计在备课时将绘画或制作过程用录像拍下来,通过剪辑,整理在录像机或计算机中供教学使用;一些微小的操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放大其局部;为了让情节性的内容更有趣,给画面配上一些声音、音乐等等。
集成式多媒体备课一般的过程为:
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选择与收集教学资料选择与运用媒体集成制作教学资料教学实践(试用—修改—使用)
集成的多媒体备课也有一些自身的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在于教师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占用时间多,而且对美术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要求也较高。随着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美术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并且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备课之中。
(三)、再从备课内容的展现形式来看,我们还可以把美术多媒体备课分为:
1、演示型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或某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所借助的媒体展现形式是以教师演示为主,也就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这种备课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还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堂的主动性,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交互型备课。
这种备课形式需要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教师需要制作一些交互式的教学课件,如果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设备,学生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技术等。但这种备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较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让学生抛开原有工具,尝试新的创作工具。比如在教学“图案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许多不同年级中都有不的安排)时,在学生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作业,这些设计作业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成交互型(也可以安排一些自由创造型的内容)的练习,让学生在人机对话与主动学习中既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又能通过计算机完成一定的设计创作练习。
3、流程图型的备课。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备课形式,它几乎适用于小学的所有学科,兼有演示型与交互型两种备课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大环节,把每个教(或学)的环节以任务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在每个环节中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可以按不同的课堂发展趋势通过不同的路径完成教学任务。流程图式的备课多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体现,给教师尤其是给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备课的方式在样式上更多地运用超文本链接方式。
4、探索式的备课。
这是除上述几种多媒体备课形式以外的一些备课方式,这就需要广大的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和探索一些新的有助于教学的备课方式。比如运用一定的软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去等等。
三、小学美术多媒体备课的要求。
1、多媒体备课需要一些必备的设施设备,比如计算机及相关的辅助设备及配件(要有能运行相应软件的配置),一些必要的操作平台软件等。
2、选择适合的备课形式。小学美术多媒体备课的形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自己多媒体备课的方式:
一是自己备课的习惯。每个人的备课习惯不同,体现在多媒体备课上自然也有较大的差别,运用多媒体备课要建立在传统的备课基础之上,并不是抛弃原有的一切方式去另创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比如在选择应用程序上,每个教师的习惯可能就不同。
二是不同的课型要求。美术课的课型较多,教学形式也较丰富。始业课要向学生明确学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新授课要让学生学习许多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课要向学生明确练习过程和要求,欣赏课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欣赏对象,等等。根据这些课的类型,一般有不同的备课要求。
三是教学环节的需要。要根据美术课教学环节的需要来设计使用适当的教学媒体,有些环节可能只需要教师用语言表述就可以了,那就没有必要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而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节,可能使用了现代教育媒体效果会更好。
四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每个班的学生实际不同,相同的教材、备课方式和授课方式可能在不同的学生面前会有不同的效果。多媒体备课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四、多媒体备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媒体本身并没有先进与落后”,而媒体使用者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和到位显得更为重要。
2、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需要进行多媒体备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进行多媒体备课。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这堂课就一定是好课,教学效果一定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一堂好课的标准有许多,但如果媒体使用不当,只会产生负效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5篇教师节内容资料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教师节内容资料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教师节内容资料范文2
关键词:质性方法 汉语教师教育者 示范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相比,相对有限(陈钰、吴勇毅2012)。该领域已有的质性研究,主要内容多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着墨不多。本文结合研究问题,重点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如何运用。
陈向明(2000)认为,“质性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解释的活动”。林小英(2015b)认为,“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者经常以人为探究的对象,询问如下问题:他们正在经历的经验为何?他们如何诠释这些经验?他们自身是如何建构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研究者总是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或互动。”
结合上述对质性方法的定义及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质性研究中,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与设计以后,研究者主要经历并持续完善以下过程:
――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聚焦与明确研究问题。
――诠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建构基于资料分析的理论。
在上述每一过程中,研究者还应不断与研究对象、与自己、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话或互动,并时刻关注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1]为例,从经历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建构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与反思质性方法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怎样体现?”这一研究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
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汉语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笔者走入研究现场:齐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虽然都是在课堂这一场域,但由于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环节处于不同的场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观课”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与被观课教师的语言课堂;“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讨论”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
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笔者使用了质性方法中的主要资料收集方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集资料共约21万5千字。资料收集详情请见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
(一)资料收集――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信息与问题扑面而来,如何选取信息?记录什么?观察者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要不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需要录像或录音?等等。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了“局外人”的视角,即在课堂观察时保持沉默,尽量不让师生感受到笔者的存在。第一堂课势必会有一定影响:学生对笔者的身份与出现在课堂的目的表示出好奇。在笔者向学生解释清楚之后,后续观察得以在不影响师生上课的前提之下顺利进行。
观察目的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在研究者亲自去观察与体会之后,有更全面的体悟。例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齐老师的两个授课特点:对留学生汉语偏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模仿;信手拈来大量与所讲内容密切贴合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笔者也发现在“理论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偶尔的心不在焉。结合上述观察,笔者在教师与学生访谈中,询问了齐老师模仿与举例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生对此的看法与印象。这是后来笔者形成“课堂教学示范”类属的重要编码来源。对于学生的心不在焉,笔者也在学生访谈中进行了询问,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此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观察有着其它资料收集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发现研究对象不察或不愿言说的现象与问题。在每次观察之后,研究者还应仔细填写“观察接触摘要单”,及时记录典型的观察现象与研究者由此产生的思考或疑问,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二)资料收集――面对面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齐老师共进行两次访谈,时间分别是课程环节的前期(15年4月)与和后期(15年6月),每次访谈1小时。首次访谈时,笔者以“汉语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为主题,了解该课程设立以及演变的过程,以及教师教育者希望在教学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目的。在反复阅读访谈内容后,笔者对齐老师教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是:言传身教。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变革课程设置、寻找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展示(如怎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与故事),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怎样学习教学,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次访谈帮助笔者对初步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这为以后的观察与访谈明确了方向。第二次访谈时,课程的全部环节皆已展现,接近尾声。笔者的课堂观察与理论文献阅读阶段也已结束,研究问题已经聚焦,即“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次访谈的问题更加明确与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首次访谈中一些问题与本土概念的追问与进一步澄清(如学习力、临场感、移场法、实践等等);教师教育者自认为在学生面前应有哪些示范作用?
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各一次共9次,每次访谈1小时。选择此时访谈是出于以下考虑:课程环节已全部结束,学生对课程已有全面了解与整体印象;研究问题已经聚焦,此时访谈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程阶段作业已经完成,此时访谈他们比较放得开。按照质性研究的伦理要求,笔者在访谈之前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匿名,访谈内容保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他人不会得到或知道其具体看法。基于上述较为周全的准备与考虑,学生们都比较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教师教育者、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访谈质量:
首先,追问的必要性。受访者的很多“本土概念”,如果不及时追问,研究者的理解与受访者的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例如,齐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笔者最初理解为“学习的能力”,但经过第二次访谈的追问后笔者发现,齐老师的解读远不止此,她认为“学习力”是指“终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与了解它们的兴趣”。
其次,访谈者及时对受访者的看法总结或表现出共鸣,是表明访谈者在认真聆听以及与受访者“共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与学生S8交流其上课前的焦虑时,很自然地提到自己第一次上课前的种种忐忑,笔者一下子从其脸上看到了找到知音的表情;与学生S3交流上课之后的感受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比较具体、分散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其不断点头,露出赞成的表情,此时双方心情都很愉快,访谈得以更加深入与开放。
再次,访谈之后需及时撰写“访谈接触摘要单”。接触摘要单记录的是研究者访谈时印象最深刻的描述或者问题,可起到检索、提醒研究进度的作用,对于多人多次访谈尤为必要。
最后,对访谈时机与次数的把握。反思本研究中的访谈,若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像访谈老师那样,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增加访谈次数,则更为理想。有同学表示,之前的“理论讲解环节”与“观课环节”距访谈时间较远(间隔一个半月左右),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或者经过笔者提示才能回答。这一定程度影响到上述课程环节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若在课程分数打出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也许能得到其更真实坦诚的想法。但限于学校规定的期末作业提交时间,这也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遗憾。
三、诠释资料
(一)资料的选择与取舍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资料总量约为21万5千字。如何取舍资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始于对齐老师的首次访谈之后。此次访谈帮助笔者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根据访谈的文字资料,笔者对教学内容初步分类,即教学示范、观察示范、科研示范、教师的责任心,形成资料矩阵表1(表1)。后续资料选取,基本围绕上述分类进行。
在进入“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环节后,笔者根据观察资料,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分类:如何反思,并结合已有理论文献,将“教学示范”类之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示范”;将“观察”并入“教师的责任心”类,形成“品行示范”。最终形成新的资料矩阵表2(表2)。在表2指引下,分析其后收集的资料,并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归纳整合。
(二)资料解读:微分析
微分析,是指“围绕概念所进行的详细编码,是一种用来拆解资料并寻找词语或短语各种意义的开放编码形式”(林小英2015b)。在微分析时,可以选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或段落,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或将高质量但是具体而零散的资料片段先整合再分析。微分析就像使用高倍显微镜,更加近距离地审视资料。通过微分析,可以找到关键的本土概念,继而通过研究者的意义诠释逐级编码,最终找出编码上位的维度与类属。
以“课堂教学示范”为例,通过对齐老师第二次访谈资料的微分析,笔者确定了“教学示范”的编码(语法流利度、交际流利度、课堂管理、话语管理、话题管理、主动发起预设事件、被动应对非预设事件)、维度(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示范、课堂应变示范)、类属(课堂教学示范)。详见编码表(表3):
(三)资料归类与深入分析――连续比较法与类属分析
林小英(2015a)对连续比较法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描述(图1):
由上图可知,连续比较法可以适用于单个案多资料的分析。笔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连续比较法,在前期课堂观察与对齐老师首次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分类(上表1),-山草香§ 找到原始的维度与类属。后续资料分析皆在与表1的分类进行比较,通过连续比较法不断整合与补充,形成最终的资料分类(上表2),通过微分析界定出确切的维度与类属(上表3),直至形成研究结论(概念理论表,见下表4)。最终形成的理论概念模型图宛若合成照片,是对原始资料的有机整合与理论升华。
通过以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我们可将类属分析的路径归纳为: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可与“分类”同时进行;微分析为详细编码)寻找维度寻找类属。
四、建构“理论”
(一)导航的“理论”
在本研究伊始,笔者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教育者怎样教教学”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研究问题得以聚焦:“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此时是导航“理论”出现的较为恰当的时机,于是,笔者检索到关于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modeling role)的中英文文献,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对示范角色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对笔者产生重要启发,于是笔者借鉴已有文献提到的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或作用的内涵,将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概括为: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已有研究显示,教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
(二)本研究的“理论”――研究结论
上文提到,在导航的“理论”进入之后,笔者了解到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在本研究中,笔者扎根于收集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结合,整合补充新的示范作用:“科研示范”“反思示范”。至此,本研究的全部类属已经完整,可以形成研究结论即概念理论表(表4):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探讨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并对运用过程进行反思。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理论。
笔者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陈向明2000),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的课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对社会现象(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与形成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聆听课程师生的倾诉),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注释:
[1]拙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钰,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趋势分析[J].汉语国际教育,2012,(1).
教师节内容资料范文3
关键词:建筑教材;课件设计;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建筑材料较多,有大量的理论内容,但学时一般安排得较少,最重要的一点是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能否好好利用课后自由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此,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互相结合的新模式。
一、设计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课程介绍了常用的建筑材料,还安排了一定的验证性实验。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贯通,对课堂上教师无法详细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课件进行更深的学习。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二、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课件的结构设计
整个课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分两级菜单。最高一级菜单为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章节、实验、视频资料、在线测试、参考资料库、师生互动、教学科研成果等。一级章节菜单下分各个章节,学生点击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各个章节的学习。
2.课件的内容设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课件的内容要尽量丰富,更要和实际紧密结合,整体的课件内容如下:
课程简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该课程的概括描述,主要紧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这门课,即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二是学什么,即学习内容;三是怎么学,即学习方法,各个章节联系不紧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材料间的对比学习,加深记忆。
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要严格按照专业的培养计划及教学、考试大纲来执行。这一部分包括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一章节的学时分配、重点及难点问题、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另外,还包括教学的手段等。
课程教案。课程教案属于教学的辅助材料,主要是每一章的教学目的,任务,讲授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以及应该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等,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体计划。
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一般用Powerpoint制作,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包含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能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章节。建筑材料课程各个材料自成独立的体系,因此分章节进行阐述。
实验。建筑材料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实践教学对该课程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内容中列出各个实验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编写等。
视频资料。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制备、建筑材料的测试等,比如混凝土的搅拌、浇筑、振捣、成型养护等各个环节。这样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
在线测试。在线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的检验,通过测试,学生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当然,通过测试,学生也能对自己掌握课程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薄弱点,进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参考资料库。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要对建筑材料的发展不断进行跟踪。因此,有目的地加入一些比如期刊网、混凝土网站之类的链接,能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在此板块,学生可以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学生的提问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科研成果。主要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比如在研究一些课题时取得的成果。另外,也可以展示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以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
三、结语
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对各个板块的学习,能加深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讯作者:李刚)
参考文献:
[1]蒋荣立,张宗祥,孙经雨。无机与分析化学网络课件的研制与开发[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25(2):241-244.
[2]黄晓萍,肖,李迅。《计算机图形学》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3):64-66.
[3]杨斌久,张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教师节内容资料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初中历史的教学伴随着学生升入初中就开始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老师探索的课题。下面就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阐述一下。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执行者,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技术迅捷高效、网络资源浩繁、生动形象地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影音资料,这是教师教学中最好的帮手。尤其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史料、设计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等,都具备极大的优势。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了解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都是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结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媒体及微课的利用可以增大课堂知识的容量,给学生更多的历史信息,还可以真切呈现历史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效果早已被公认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明确什么内容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材料的选择必须服从教学设计流程的整体要求,并不是在一节课中使用影视资料越多,课堂越热闹,教学效果就越好。形式服务于内容,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点睛之笔,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恰到好处的时长、适时适度的节选,才能够真正起到突出中心,服务于目标的作用。
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导入环节对于整节教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制成合适的课件。比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就将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在课前播放给学生看,配上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嘹亮的小号声将学生的情绪完全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一些久远的史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搜集历史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声、光、色集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教学。比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的震撼。
在教材内容延伸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开阔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予以延伸。这样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延伸的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是中考科目,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提供最大的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节内容资料范文5
关键词:有效性、任务性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地学习,而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教学实践,从教师备课、授课和课外辅导等环节,谈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备课环节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纲领,它要求教师运用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的任务性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完成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英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思考以下问题。①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②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③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整体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④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⑤运用那些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入新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备课时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我们周围有种类繁多英语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合理调整、适时补充教学材料,删除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对不适合教学情况的内容进行替换,使教学练习的语言材料符合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整教学材料。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材料或活动顺序,将教材的各部分重新排序,左表是经过调整后Book I Unit 8的教学框架。
经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有易到难,层层深入,将完成任务的教学语言点连接起来。
增加教学材料。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语言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如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和过生日的方式。引导学生记住长辈及朋友的生日,用正确的方式过生日。用自己的成长给长辈过生日,如帮长辈做些家务,给长辈表演个节目等。送朋友学习用具或给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改编教学材料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制作”ID Card”完成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学以致用。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学过的内容。复习的形式要经常变化,给学生新鲜感,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习小组运用指定的语言项目进行课堂内外的会话活动,引导并督促所有学生参与。将所学内容变成歌曲,引导学生用英语歌曲复习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备课,就奠定了完美的授课、课外辅导等活动的坚固基础。
2.教学环节
教师要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习新的语言内容。首先是教师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复习。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与整体参与。如学习月份的词汇时,教师可问,“Do you know what day New year comes on?”告诉学生用英语说,”New year comes on January 1st.” “How do you spell January?” “yes,J-A-N-U-A-R-Y spells January.”运用此种方法,复习学过的单词和包含spell句子类型
运用学生短时间内的亢奋状态,教师用挂历学习月份和序数词等英语单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尤其是单词的重音和首字母的大写,快速记忆。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单词,可按音节将单词划分几个部分。如,将九月”September”这个单词分成Sep-tem-ber.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记住该单词的诀窍。
牢记任务性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词汇介绍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日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轮流。小组内的活动情况,将有不特定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结果给小组记分,促使小组内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