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师师德(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91455

【导言】此例“教师师德(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师德1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

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2]苏莉。论师德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教师师德2

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爱与责任”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强化师德素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师德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教师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参加市、区师德征文、演讲、优秀教师表彰、师德报告等,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落实好《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做好《中小学教师用语“十提倡”》,加大查处力度,坚决遏制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现象。年终通过领导评、学生评、家长评、同行评活动,对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估,使良好的师德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人格品质。

三、具体措施:

㈠健全组织,强化师德建设观念。

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成立教师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部署教师师德建设活动,以“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的师德观。在师德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㈡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中小学教师用语“十提倡”》等。“十不准”即:①不准参加邪教组织和迷信活动;②不准从事有偿家教和收费补课;③不准上课时吸烟和接打手机;④不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不准在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以及其他娱乐活动;⑥不准利用任何形式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⑦不准训斥、指责和羞辱学生家长;⑧不准私自向学生收费、摊派读物及推销商品;⑨不准、酗酒以及说脏话;⑩不准穿奇装异服、戴奇特饰品、浓妆艳抹,留怪发型。“十提倡”即①“你真聪明,真能干”;②“你真可爱,真活泼”;③“你还有什么问题?”;④“你的问题一定能解决”;⑤“别着急,慢慢说”;⑥“别灰心,再来一次”;⑦“看到你进步,真高兴”;⑧“今天,你做得很好”;⑨“相信你,一定行”;⑩“通过努力你一定能成功”。学校将有关规定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严格贯彻落实教师师德禁令及其他师德规范,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特别是违反以下四点之一者,年度师德考核将一票否决。

①周日下午至周五下午工作日期间禁止打牌、严禁;

②上课期间不准接打手机;

③严禁酒后上课;

④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结合区局师德建设计划要求,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师德与教师职业培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除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学期末每位教师要写1篇师德心得。

㈢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师德建设工作的动员部署大会,增强教师参加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师德修养计划。

2、实施“五师”教育工程:

(1)铸师魂教师要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教师要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要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教师要实现“一二三四”目标: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5)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按师德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目标进行培养。

3、学校将结合“五师”教育工程和“十不准”、“十提倡”活动,按要求参加“爱与责任”演讲比赛,及“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之窗”和“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师德征文活动。

㈣完善考核

学校要将教师职业道德确立为年度考核等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严格的“教职工违纪处理意见”,建立“文明办公室”、“青年文明岗”、“校园精神文明十佳”、“班主任月工作汇报”等系列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师德到实处。

教师师德3

[关键词]新时代;师德修养;路径选择;评价策略

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师德不仅是每一位教师的为师之本,也是一个时代的教育之魂,更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之魂。这是因为教师从事的是育人事业,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和国家、民族未来公民的素养,影响着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工作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前途和命运。因此,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教师提出相应的师德要求。然而,师德不仅是一种个体的品德修养,也是一种社会道德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在反映,师德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同时又具有时展性。因此,师德的内涵及其具体的规则要求,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开展师德评价也需要应时代的要求来进行。

一、新时代师德的内涵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了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国当前及今后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教育不仅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培养人才最现实、最直接、最关键的事业,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首先,启航伟大的征程,人才培养被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因为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要培养立足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新时代对教师的素质、师德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自觉地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强调,广大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1]。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已经不再局限于“敬敷五教”的职责,也不再以“授业解惑”作为唯一工作,教师需要从传统的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需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师德修养。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教师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自觉地把教书育人的事业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教师不仅应成为道德领域中的重要标杆,更应作为立德树人的先锋和表率,坚定地成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显然,新时代把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坚定“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自觉地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有浓厚涵养、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以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同向同行,作为师德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其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获得好的发展”转变。因此,面对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为主要发展特征的新阶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以更加远大的理想、更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全面育人工作。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仍是好老师的关键品质,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的要求,主动改变过去那种只重分数升学率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转变为从以分数为本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主动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人、塑造生命的重大使命,履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职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是教师应该确立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构成新时期师德的主要内容。再次,人工智能、信息化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与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发展更全面。面对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不仅让学生学好,还要让学生好学,让学生通过校园生活获得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责任要从以教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由“舞台上的智者”转型为“边上的向导”,从过去知识卡车的“司机”,变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6]。这就需要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与发展的伙伴关系。这是新时代教师应该树立的师生观、教学观,并成为师德的基础性内容。由此可见,新时代师德的重要性已经提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高的位置。就师德内涵的规定性来看,对《中小学师德规范》所规定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条师德标准在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充实,尤其是把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置于师德的突出地位,作为教师担负“立德树人”使命的“压舱石”;把“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作为师德修养的重要标准,成为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坚强基石。

二、新时代教师师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教师的师德修炼是一个多层次、多途径的复杂过程,是一个从外部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教师师德的养成,需要实践话语、情感过程、教师在场和自主建构。每一位教师不能把师德要求仅仅当作一种外在的约束,而应该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文化。那么,新时代教师怎样通过有效的路径实现师德修养的自我提升呢?(一)注重学习,做到学习与思考结合。学习是一个人的成长之母,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强调,“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7]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一个人进步的必要条件。师德的修炼首先要做的是学习和思考。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中,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和文明涵养值得当代教师学习和借鉴。像我国的孔子、陶行知等如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等,通过研读他们的著述、感受他们育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的学而不厌、诲人不绻、爱生如子、勇于创新、心系天下、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品质,思考他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要认真学习与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和国家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以及“四个统一”的新要求。特别是我国许多地方陆续推出了《教师誓词》《新教师宣言》,这些誓词或宣言的内容不仅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牢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解其实质,自觉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自身成长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要向学生学,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在变,教师要让教育教学有效,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胜任教书育人之责,实现“人师”和“经师”的统一。(二)注重内省,做到内省与慎独结合。内省和慎独是师德修炼的重要形式。师德是一种修于内显于外的品质,它往往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社会生活中通过言与行表达出来的,体现在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8],更是一种高超的“自省”功夫。每天“四问”既是陶行知先生为了鞭策自己而选择的一种方式,也是给他人作为进德修业的参考。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助手方与严所感慨的,它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指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取得不断提高和发展,不仅需要强化自我发展的规划,更要在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中、生活中做到不断内省,把“四问”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鞭尺。教师能够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日常生活中的言与行,并努力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解决问题和不足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改进,必定对达到自我完善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在执教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教师工作独立性很强,大多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还是与学生、家长交流等,很少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慎独的功夫,做到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人前与背后一个样。尤其在面临诱惑而又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做到坚守师道、坚守理想信念与情操,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行为担当起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自觉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三)注重实践,做到实践与反思结合。实践不仅是师德修炼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师德水平高低、好坏的主要表观方式。如果一个人没有他的外在言行表达,我们是无法考量其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好坏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师只有在丰富的教育教学及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检讨自己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把师德理想、师德情感、师德意志付诸于行动。因此,教师既要积极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也要主动参与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反思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教师成长的基本功。古人云: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教师的自我觉悟、自我提升离不开反思。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过著名的公式:“反思+更新=成长”。教师不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专业德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专业效果,还要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作风、心理情绪、健康状况以及自己的工作方法、生活习惯、思维能力等。当然,教师的反思必须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以“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目标,以教育部的“师德规范”和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及师德考核负面清单为基本准绳。

三、新时代师德评价的策略

师德评价历来是一项既敏感又复杂的工作。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的意义对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进步与文明的程度;对个体来说,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属性,意味着修养与品质。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知识育人、思想教人、品德感人、行为导人的工作,师德是决定一个教师价值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立教之魂。但由于师德具有涵盖面广、要求高、受社会伦理道德影响等的特点,能否客观公正地对师德做出评价,对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评判,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影响着教师个体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确保师德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规定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9](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中,列举了包括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不履行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在教学和科研等中活动弄虚作假、对学生实施体罚等10类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提出,在开展师德考评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这些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同构成了师德评价的基本要件。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地方根据教育部《处理办法》的基本精神,制订了师德考核的负面清单,内容基本涉及教师是否违法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违反教育教学纪律、在考试及科研活动中是否弄虚作假违背诚信、在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关系处理中是否存在以职谋私等。上述这些规定的师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自觉遵守的最起码的师德要求,它构成师德评价的基本内容,也是最低红线。当然,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从高标准建设教师队伍的目标出发,党和国家从好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四有”“四个引路人”等方面的要求,这是当前每一位教师需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当前师德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在师德考评时,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把这些内容和要求纳入其中。(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的基本准则重在改进和激励,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促进评价对象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它主张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应坚持价值多元性的理念,强调评价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宣称、担心与问题。学生怕考试,教师怕评价,个中原因是评价的目标主要用作判断鉴定,给人下好与不好的结论,评价的主体没有把被评价者纳入其中,评价时评价者往往缺乏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回应协商和共同建构。由此导致在开展师德评价时,虽然有正确的评价动机、公平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资料的客观真实,但由于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在思想上、行动上产生抵触,评价工作常常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因此,必须健全教师个人、学生、家长、学校多方测评机制,让各利益方共同参与师德考评工作。首先要注重教师的自评环节,让自评过程转化为教师自我检视、自我提升的过程。鉴于教师工作利益相关方多的特点,开展师德评价还必须关注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但考虑到学生、家长了解教师情况的局部性,在设计学生、家长师德评价表内容时,要突出相关点、有所区别、分类设计,让他们了解评价的内容与要求,这样的评价才会有价值,得到的结论才可靠可信,评价工作才会得到多方的认同。(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观当前各地出台的师德考核文件,大多采用的是主观量表测评法。每位参与评价的人员根据测评量表项目及对应的评价标准,按照分值进行逐项打分,再根据教师本人、学生、家长及学校等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分数权重,然后按照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分成四个等次的评价结果。然而,由于当前普遍采用的师德评价量化指标存在缺乏明确定义、评价内容过于宽泛、评价标准表达模糊、对不同评价对象采用统一的评价准则等缺陷,加上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解读存在差异性,以及评价时受评价主体主观情感的影响,使看似精确的评价数值掩盖了背后的不真实性。实践表明,单一地采用数值来标尺教师的师德,并不能充分反映师德情况,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因此,在定量评价的同时,必须结合定性评价的方法,因为师德也是动态变化的,通过对教师师德的日常表现做出“质”的分析与解释,更能〈WWW.〉体现师德评价工作的人本思想和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要求。(四)统一性与分类性相结合。统一性是指对所有学校教师的共同性师德要求,这是新时代所有教师都必须达到的底线标准。如教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人师表、廉政诚信等涉及思想政治、基本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层次性则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师提出不同内容的师德要求,由于学校层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类别(普通学校、特殊学校)不同,相应的师德评价内容也要有所区别;另外,教师队伍中有新入职的教师、入职多年的骨干教师、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与期望不同,进行师德评价也要有所区别,因为师德修养既与教师个人的政治思想、品行修炼等有关,也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处理与学生及家长之间关系、教育教学能力、关爱学生等师能方面,这些与教师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技巧的积累息息相关,有的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可能不是出于主观故意,而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如果在师德考评中单纯地采用一刀切的标准,显然在科学性、公正性上存在缺陷,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2].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在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1版.2016-09-1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N].光明日报.2018-02-01(01).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04:11

[5].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南桥.新技术正在倒逼教育革新[N].南方都市报.2012-07-02.

[7].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N].学习时报.2009-05-18(1).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39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