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精编5篇)
【导言】此例“英美文学教学(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英美文学1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影响因素;
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新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加快,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传播,其中英美文学作品传播越来越广,不断流入中国,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丰富起来。所以阅读和研究有关英美文学作品尤为必要,在不断顺应文化传播的潮流趋势中,研究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一项很重大的举措。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性,为了更好地融合他国文化以及更好地发展本国文化,我们始终要以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差异与不同,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美文学正是顺应这一文化交流时代潮流的产物。
一、跨文化视角下影响英美文学发展的因素
在跨文化视角下讨论影响英美文学的因素,能够发现英美文学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翻译方面还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来说,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的发展受各种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基调与色彩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现实状况,总体来说,一般都具有很浓厚的地域色彩,想要解读与研究关于英美文学的发展,就应该从文学作品背后的地域特色文化入手,这是研究英美文学发展的前提。
(一)地理位置差异影响英美文学的发展
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自然环境、文化风俗、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巨大差异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翻译之中。地理位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地理位置直接地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与看待事物的方式。英国地处欧洲的西部,对外贸易发达,航海也一度发展飞速,这就促就了英国人在思想方面的开放与多元,由于常年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又使得英国人天性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美国属于一个移民国家,领土分散且广阔,这一地理特征就直接影响了美国文学作品的包容性以及集体性的特征。相比较而言,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长时间都属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历史文化的悠久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文化特点呈现出委婉含蓄的特征,又由于境内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文化更受宿命论的影响,这一特征比较来说,英美两国自然环境的优越使得文学作品明显呈现出征服自然的特点,这就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就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去看待文学作品的发展,理解并准确地翻译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确切意象。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影响英美文学的发展
不同国家之间的风俗习惯差异直接影响语言特点,民俗民风是作者表达的参考信息之一,很多作品的创作都旨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民俗民风,相比较英美两国,我国的风俗习惯底蕴更加深厚,因此也就具备更多的参考元素,也促成了更多优秀的人文风情的文学作品。而英美两国在这一方面与我国差异较大,语言文化背景下思想内涵的差异,也加大了文学作品互相解读的难度,也就增大了翻译人员的工作难度,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也需要翻译人员充分理解我国风俗习惯的特点,将这一差异缩小,从而推动英美文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传播。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相较于英美两个国家,所形成的风俗习惯自然具有很大的张力,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和英美两国的不一致,相比较而言,英美两国相对年轻,他们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差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这一点上,为了更巧妙地结合中西方风俗习惯的特点,还需要我们打开视野,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美文学和我国文学的研究中去。
(三)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语言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真正影响各国之间交流的则是思想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思想观念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呈现着不同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更突出表现了人们思维能力的提升特征,注重对于事物的独特判断与主观分析,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体现之中,则更加注重“中庸之道”的传播,不断强调实践与真理的辩证关系。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是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时代的发展也会使这一差异越来越明显,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加强文化的交流,不断发展文学作品,从文学著作的交流中提升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换,充分地理解这一观念不同带来的影响,在做到尊重以及理解英美国家与我国思想观念深刻内涵差异的同时,不断增强英美文学的传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通过大量的传播与学习达到认知的共通性。
(四)艺术形式的差异影响英美文学的传播
读者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是基于作品本身的语言,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解读英美文学,就要了解英美文学的语言特点,然后将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本身相结合,继续更深更进一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品味英美文学作品的精髓。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其具备的语言特征是简洁明了的,作者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形成强烈艺术氛围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情,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观地表达了人物的心境与作品主旨,这种运用语言能力的创作方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也切实地反映出了作者深度的文化积淀与文学底蕴。相比较我国的文学作品而言,除了表达方式的直接与含蓄外,我国文学作品还有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作者大都倾向于刻画人物曲折的人生过程,但最终多以美好而结局,通过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愿望的期待,然而英美文学作品大多却是以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为主,通过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抒发对于理想的追求等,呈现了相对更加戏剧化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就暗示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仅要立足于结合时代背景的前提,还必须了解作者在创作该文学作品时对于生活的思考以及生命的感悟,只有深度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才能够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只有真正了解了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的创作,才能够更加有利于英美文学在多方面的传播,以及在跨文化视角下与他国的交流与融合。
二、基于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擅于引用经典历史故事
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作品的优势在于其植根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不断地从经典神话故事中汲取写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首先要立足于对古希腊神话的了解,同时也要结合创作者的生存时代,在知晓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探究文学作品的时代烙印,感受不同时代的英美文学的语言特性。
(二)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英美文学作品是丰富多样的,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也是多种多样,这些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影响,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的时代特征给予了相应时代的写作特征。阅读英美文学,必须要追溯当时的社会背景,将时代特性嵌入文学作品当中进行深度理解,潜移默化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体味作者的精神。
(三)具有鲜明的戏剧性
英美文学作品的诞生承载着古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经典故事的特征,所以在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上相对其他文学作品显得更加戏剧化。英美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为显著的一大语言特征,就是戏剧独白的形式也为读者形成了与作者独特的连接,不仅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使读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
三、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的翻译策略
翻译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的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推动翻译理论实现新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交流的重要联系方式。其中,英语作为重要的工具,承载着国家之间的沟通媒介,通过翻译文学作品来加深文化交流,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文化传播形式,由于国家之间的往来频繁以及贸易合作等各方面交流的不断加强,通过翻译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我国人民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使得我国文学作品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通过翻译文学作品这一途径实现跨文化视角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尊重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无论是经济、政治抑或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加深了联系。我国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不断产生着不同的碰撞与融合,除了要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之外,还应该尊崇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这一差异,从而实现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基于这一基本原则,翻译人员首先在确保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下,还应该了解该文学作品的人文背景以及社会现实,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除此之外,要求翻译人员尊重作者的思路与表达,从读者的视角理解文学作品、翻译文学作品,保证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这一能力对于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考察了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更强调了翻译人员的文学积累。尤其是作品相对应的现实与译者和译文所处的现实差别较大,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译者虽然无法做到完全还原原作创作思路,但是可以围绕保留本土文化独特性的思路,将部分不对应的文化载体进行合理转移或者保留,最大限度地明确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6]。翻译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西方文化,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并通过多种方式涉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内涵,使得翻译质量不断提高,才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人文思想感情,从而传达给读者最为准确的信息。同时,翻译人员还要注重尊重各国之间的切身利益,尊重人民的基本权益,在翻译的过程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避免出现差错误导读者以及误解作者,保证读者能够真实深刻地了解到原作者的原始作品意义。
(二)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趋势,英美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传播障碍,大量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应运而生,翻译人员要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背景,明确自身的服务对象,了解读者的文化需求以及当下社会要求,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对读者进行社会调研,切实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选择相应合适的翻译方式,在充分翻译作者作品的同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读者接受力。从跨文化视角的角度充分了解文学传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就作者和读者的角度翻译文学作品,以各个国家不同的语言特点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遇到无法表达的情景时也能够采取其他相对应的修辞手法合理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具有灵活性,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这样一来,即使英美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很好地化解这一难题,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加强专业素养的培育,提高人才专业素养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要求严格的工作,对于翻译人员的专业要求度很高,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一大重要策略就是加强培养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不断挖掘高水平的人才,突出建设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文学作品的具体类型,并且根据作品中所呈现的意境,在翻译的同时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以及体现作品的特点,这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基本路径,也是对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翻译人员要善于转化思路,带入多种文化逻辑,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与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充分考虑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这是基于翻译基本要求而言。从语言结构要求来说,翻译人员要充分了解英美语言的结构特征,对于语法的学习要深刻,再提高翻译的效率与速度同时做到翻译的准确性。转换翻译方式也是翻译人员的专业要求,翻译人员可以采用复合式翻译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将英美文学原作品的原本思想深刻理解后,通过本土化的思维注入,重新调整与构思翻译组合方式,最后以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准确翻译出来。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人员要融合英美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思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的影响因素不仅对英美文学本身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翻译事业与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对影响因素的研究直接表明了差异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要不断认识英美文化给我国带来的文化碰撞所激发的发展潜力。而对于英美文学的发展方向研究主要是侧重研究文学翻译的策略,要提升翻译人员的专业能力。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翻译原则,本着对各国文化以及读者负责的态度,尊重差异,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将原作品的涵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为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的交流搭建桥梁,也为文学传播的路径提供更便捷的通道。
参考文献:
[1]田霞.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7(21):75-76.
[2]余薇.大众传媒对英美文学传播的作用:评《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3):117-118.
[3]卢婕.“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学英美文学教学刍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1):79-84.
[4]何欣.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分析[J].作家天地.2021(12):46-47.
[5]张芳.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翻译的策略研究——评《翻译问题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10):7-8.
英美文学教学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所在。通常来讲,《英国文学》只有60个课时,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涵盖英国文学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选择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下面三个矛盾。1.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矛盾。对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史分开的教材,这样既有文学史提纲挈领的指导,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选用文史结合的教材。文史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矛盾。如果重视史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作品领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依赖作家作品,那么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清晰,也会影响作品的理解。如何处理史与文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以史为纲领,以作品为依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文流的讲解,要结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也要有所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粗讲的地方要放手,该精讲的地方要舍得花费时间。比如古代英国文学就可以略讲代表人物乔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就可以重点讲解,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朗读十四行诗,一同欣赏诗歌的美感。在讲解莎翁的悲剧时,可以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讲解的过程一定要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领悟哈姆雷特忧郁气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更深刻地领悟莎翁的悲剧精神。浪漫主义时期适当细讲,因为这是英国文学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且诗歌的阅读在篇幅上会减轻学生对长篇巨著产生的为难情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虽然是重点,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熟悉,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比较难于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这个时期的文学史时,更要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这个时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点。当然选择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响力,也要看教师对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长篇与节选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长篇巨著和作品节选也存在着矛盾。真正能够让学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对长篇巨著的细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每一个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读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以长篇为丝线,以节选为玉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坚持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原文,并让这种阅读成为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3]。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学重点放在节选作品的品读上。对特别能表现作家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节选,要让学生细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可以精讲,可以让学生背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把选段的精髓与整部作品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以领会选段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悲剧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剧精神。当然,以选段为主要的文本材料进行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弃对原著从头至尾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选段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失去对作品的整体感,从而就很难领会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因此号召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部作品精读,并在期末的时候上交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并把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接近期末的时候,组织一次经典作品阅读讨论课,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中的感动和感触。读书笔记与阅读课的发言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部经典原著的细读,会将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喜爱作品阅读很多遍,每一遍的领悟都不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读。3.经典与影视的矛盾。许多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是个不小的诱惑。有些学生非常喜爱影视作品,从而放弃阅读原文。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下。利用学生喜爱影视作品的心理,可以号召学生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甚至欢迎他们看各种不同的版本。因为影视作品源于名著,是对名著的当代阐释。比如《红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发现与原著有冲突的情节,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发现霍桑的现代性体现在哪里,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
教学模式
1.立体式课堂的建立。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避免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建立以网络、多媒体为现代手段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立体式课堂。英美文学课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课堂是对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介绍、作品分析、社会影响等几个环节进行讲座式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听众,知识量和信息量都有限;另外一种课堂是教师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图文并茂,视频播放的时间甚至超过课堂时间的一半以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欣赏课件,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缺少深入体会经典阅读的乐趣和价值。所以,文学的内在性质在这样花哨的课堂中得不到体现。在上述两种极端的课堂中,可以寻求一种平衡,运用网络手段,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介绍、作品原著节选以及视频文件都放到网络课件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性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提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作品节选部分的研读情况,引导学生对作品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伦理价值追求、艺术形式、意境、意象以及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可适当引用一些文学评论,与学生一起从不同视角解读作品。在课堂的讲授中,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查阅文献,并与学生一同分享各自独特的阅读体会。这种阅读体会是个人审美和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在古今文字作品中大胆地穿越和比较,使得文学的课堂成为高雅开放的文学殿堂的入口。这样的立体式课堂教学既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又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热爱。2.考核模式的改革。唐冬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考评模式的建议,并把考核手段分为测评性和非测评性两种[4]。立体式的课堂需要立体多元的考评手段。非测评性考核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读书报告以及学生的阶段性论文。而测评性考核放在期末的考试上。适当加大非测评性的考核比例,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分数上,适当奖励独立阅读经典原著的学生,使阅读蔚然成风。
英美文学教学3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中英语 应用
高中阶段对英语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当通过英语文学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高中生对英美文学了解甚少,课外阅读少之又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一、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当下的教育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切为了成绩,都是从提高成绩的角度出发。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每天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教学紧紧围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学习,不要求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可想而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样非常重要。要想将一门语言学好,学生必须对文学背景有基本了解,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我国的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学方面涉及不多,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对背景的学习不够,过分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在进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纯英文电影或者一些录音片段供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英文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将英美文学应用在听力教学中,能够拓宽英语教学的内容,丰富英语教学的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当严格对教材内容进行把关,选择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内容,能够弥补学生在英美文学方面的缺失。在选择听力的内容时,教师应当事先对听力的内容有大致了解,确保听力教材的发音标准语速恰当,学生能够将内容听明白,在英美文学的应用中,达到提升学生听力的效果。
2.在口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英美文学进行大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阿甘正传》中存在着大量可供学习的句子,例如“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在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多加使用,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而且能够为自己的言语增加说服力。同时,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口语的对话内容,并鼓励学生多加阅读,通过组织口语活动,从而确保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
3.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致不噶。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英美文学的阅读中,通过视频对文学背景进行简单说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某些著名的英文诗歌,让学生朗读。
三、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的意义
1.开阔学生眼界。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教师通过对教材背景的拓展,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对作品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拓宽对英美文学的认知,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出其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者的生活背景,通过对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重新对教材进行阅读,并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准确表达出教材的主题以及作者的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多教师反映,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出现了厌倦,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疲于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刺激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时间机器》的教学中,教师扮演时间旅行者,并带领学生通过时间机器看到了未来的场面: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被分为艾洛伊族和莫洛克斯族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是相互对立的,人们没有幸福和安全可言。时间旅行者想要逃离,在此过程中遇到了斯威夫特。斯威夫特告诉他,马国是个友好的国家,但是在马国存在雅虎种族,他们非常凶狠。可怜的格利弗由于与雅虎有些相似而受到排挤。时间旅行者向韦尔斯求助,韦尔斯告诉他,在《隐形人》作品中有个科学家发明了能够将人隐身的特殊药品,但是时间旅行者发现这种药品会使人性格发生扭曲。此时,玛丽雪莱带着《弗兰肯斯坦》出现在时间旅行者面前,她是诗人雪莱的妻子。《弗兰肯斯坦》就是她与雪莱见面时机会偶然,二人共同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主题与《隐形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对人类聪明才智进行赞扬的基础上又显示出其杀伤力。然后,时间时间旅行者在发现现实的美好之后,带领学生从古时候穿越到现在,教育学生应当珍惜当下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内容不会面面俱到,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和作品相关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文学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学气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小结
事实表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通过文化间的融合,改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文化,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更加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英美文学教学4
关键词英美文学 大学英语 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校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前期教育(一、二年级)的必修课。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更为成熟,大学英语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来讲,其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过于偏重,而对语言内涵及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则比价忽视,至此,本文将大学英语与英语文学教学相结合,探讨融合框架下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英语课文展开英美文学学习
就各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来讲,其所使用的教材均在精心编排及挑选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精品教材,比如当前使用十分广泛且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和外语教学联合出版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本中不仅涉及日常所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具有文化、历史及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不少学作品内容也容括其中,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HIA提及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教师应对课本当中所涉及的此类内容进行敏感把握,将此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及补充,对学生就英语知识以外相应文学知识进行渗透,以此达到培养文学审美兴趣及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单元当中,就提及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描述其由于具有放荡不羁的个性,因此难以融入到上层社会当中,并且朋友和读者还背弃了他。此时教师可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可就王尔德作品的特点及个人背景进行介绍,可形容其为文如其人,他所创作的剧作不仅在审美上独到,且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极具魅力的熏陶下从中还透漏出他内心所存在的尖锐矛盾。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可对王尔德较为经典的童话作品局部片段给与选取,并就其内容等进行深入剖析,对其具有唯美气息的语言风格进行体会,感悟其所著童话内容的简单而又生动,便可对学生的吸引力给与快速抓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
二、点拨学生的英美文学赏析方法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其通常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方面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英美文学史大概发展脉络及特点予以厘清,促使学生在对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学生出现无目的预读作品,或毫无关联的去看待及评价作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定期、定时抽出时间将英美文学的大致发展情况进行讲授,比如在古英语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进行讲授,分析这些文学特点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造就?英国文学在各个发展时期,其代表人物都有哪些?以及这些人物在具体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又有哪些?通过此种串讲方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思路更为清晰的情况下去阅读作品,并且还能将文本内容融入到各个大背景当中,并就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当中还能将之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自行找出答案并解决。
三、提高学生课后阅读数量和质量
课堂学习仅仅是大学生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和重要部分,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其也是如此;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针对学生文学思维及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在学生课后的自学当中进行渗透。在阅读当中,首要目标就是保证量,在文学作品阅读时还应保证是完整的原著。就美国大学生而言,其在大学期间通常情况下均阅读过十几种甚至更多的经典原著,而相比于中国大学生来讲,后者仅喜欢且习惯于阅读节选,常常仅对著作当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细致阅读,其中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连一本完整的原著都没有阅读过。阅读量作为一种最为基本且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当对阅读量要求给与放弃,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予以放弃。所以,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阅读,只有在量上得到一定积累,才能对各种条件下所出现的语言障碍进行克服,才能更加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作品。此外,在进行阅读时,不必依据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阅读,针对时间越远的文学作品,其在阅读时可能就越艰涩,当语言方面的障碍越多,则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言就可能造成挫伤。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于课外阅读的书目,可以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着手,从简单阅读入门,实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然后依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及效果,将下阶段的阅读内容进行布置。还可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此种习惯同时还是实现学生回忆巩固有效形式,还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活跃学生思维。
四、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存在只注重语言技巧的学习,而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却予以忽略。在语言学习当中,文学审美能力对其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化内涵进行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将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在课堂中将文学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后就外文原著进行阅读,并于读后进行汇报交流等,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5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许多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许多没有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面向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中也有英美文学。这种形势下,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科研得到了很大发展,英美文学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英美文学课程在我们国家开设时间较短,自然而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缺乏对本门课程的人文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施以更多的人文审思。这样一来,这门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在搞好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英美文学的人文传统
英美文学课的人文性特点是由英美文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传统决定的。在西方文化中,“人文”一词是由“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来的。从这个词原初的含义看,“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当时,新兴的世俗学校开设了“人文学科”(studiohuma-na),它的内容就是希腊罗马传下来的各种世俗性古典学术。与这个意义密切相联系,“人文主义”还代表古典文化中所表现的与基督教神权学说相对立的人为一切中心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早期的希腊哲学就已孕育出了西方文明中科学和人文精神。希腊哲学“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就是古希腊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和探究,就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人文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人文传统)决定了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这就是西方文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这里就有一个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领袖艾略特说:“任何诗人,从事任何艺术的艺术家都不能独自享有其完整的意义。他的重要性、对他的评价同对已故诗人及艺术家的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文学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直到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人文传统就不曾终止过。
文学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文学描写的核心,展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是文学的作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奢侈品。谈到文学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草木的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到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英美文学自然也着所有文学都普遍具有的表现人生的作用,这也是英美文学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美国文学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翻译的第一首西方国家的诗歌就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这一选择也体现了我们很早就对美国文学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
二、人文审思视角下的教学误区分析
由于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对英美文学的人文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英美文学在教学方式和内容各方面还存在种种误区。首先,教学内容主次不分,主要表现在文学教学仍重视语言训练和知识传授,忽视文学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其次,教学方式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宰着文学课教学,不能让学生结合文学理论多维地、立体地认识本来具有开放性的文学作品。
(一)教学内容主次倒置,把握不住文学课的精髓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所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文学教学的着重点和优先考虑的因素。与之相比,知识传授应该排在第二位。长期以来,开“文学史”课还是开“作品选读”课一直是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界存在的争议问题。对英美文学课应该怎么组织教学,传授哪些内容,颇有分歧。宏观和系统是“文学史”强调的重点,而微观和具体是“作品选读”的着眼点,正是考虑到二者不能兼顾,又出现了“文学史+作品选读”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任课教师首先是讲授大量的文学史知识,然后对支离破碎的不系统的作品选段再作语言点分析,这就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学背道而驰了。部分教师把英美文学误解为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程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内涵。他们在讲解具体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总是浓墨重彩地大讲特讲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等文学史基础知识,这样一来,文学课的精髓也就偏离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了。比如,在讲莎士比亚时,重点讲解什么是悲剧、喜剧或正剧,它们的内涵、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史知识。事实上,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和排演剧本的过程中去体验莎剧、感悟人生。莎士比亚写剧本的首要目的是反映人生,这从莎剧里的一句话“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中可以得到佐证。通过读作品,我们对别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了解别人更好地了解自身和感悟人生,从而具备了相应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莎士比亚精神”才能被我们真正把握,我们教和学莎士比亚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事实上,英美文学课的精髓就是对作家或作品精神的把握。
(二)教学方式模式化,文学理论不能融入文学课堂
很多教师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学生对这种被称为“四段论”的程序化了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不能激发起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文学的精髓更难以触及。这样一来,多元化的文学理论在文学课堂中得不到体现。不难看出,我们传统的文学学习方法———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观,在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了的教学方式对文学背景知识的强调中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多元化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明显发展趋势,批评家们重点分析的内容呈现出的就是多元化的态势,他们分别从作者心理、作品形式和读者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文学批评。要把不同的理论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上,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就相应提高了。#p#分页标题#e#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首先,文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应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引导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中逐步提高人文素质,通过逐渐渗透方式达到教学的效果。英语语言文学是英语专业的标准名称,通过这一名称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学是教学中的两个基 山草香…本内容,不能过分强调语言。况且,文学是语言的精华所在。正是基于文学,语言的色彩才能更丰富,更富于张力。显然地,作为一种特殊思考方式的写作,他的表达方式就是作家从多个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实际上,向作家借取人生经验、和作家分享人生感悟就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爱情、死亡和永恒等一些在英美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都是人生的折射。
通过读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读我国的《孔雀东南飞》《长生殿》《桃花扇》等文学作品,能获得近似的审美享受和人生感悟,因为他们反映的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一个主题———爱情。其次,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另外一个着眼点,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一点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文学从属于文化,并且是文化中的深层次内容。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家和跨文化的人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增多,地球村的概念随之产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隔阂、误解和摩擦也凸显了出来。所以,英语学习者应该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通晓中西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