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评课稿实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乡下人家》评课稿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各得其所的解释1
中考词语考查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材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题型分析]
中考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①选择题:从所提供的选项中按要求作出选择。②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按要求填入相应的空处。③运用题: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写语段。材料多来自课外读物和课本之中。
[试题解析]
一、关联词的辨析选用。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形成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
例1、(2010年贵州省贵阳市)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朴素是一种美。因为朴素美的形式不复杂,不_____,寓于清淡之中,所以更能衬托出人的自然美。重要的是,人们透过外在的朴素美,能看到______的内在美,这种美______不显露于外,它会让人的精神之美益加彰显。
A、清新自然 美不胜收 即使 但是
B、刻意雕琢 朴实无华 虽然 但是
C、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或者 或者
D、典雅华丽 刻意雕琢 如果 那么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试题设置难易适中。B项选词恰当,符合语境所表达的意思。做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一定的规律:A、C两项的第一个词语,根据语境都不能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所以判断时可首先排除,D项中的“刻意雕琢”不能用来形容“内在美”,故应选择B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把握规律,使用排除法,就能寻找出答题的捷径来。
二、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______他的双眼,足以______他的心智,足以______他的成长,最终让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A、遮蔽 迷惑 阻碍
B、迷惑 阻碍 遮蔽
C、遮蔽 阻碍 迷惑
D、阻碍 遮蔽 迷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义词的辨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一要理解词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三个词语,虽都有“阻挡”之意,但各有侧重点。“遮蔽”指遮挡,挡住某物使不显露。“迷惑”指使人迷乱,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阻碍”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故答案为A。
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②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
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B、千百年来,这里的渔民与珊瑚礁友好相处,相安无事。(相安无事:彼此相处没有冲突。)
C、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扇玻璃上的美丽景象,连要干的活都忘了。(津津有味:特别有滋味,形容味道好。)
D、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解析]津津有味指的是兴趣浓厚特别关注的样子。故答案为c。
四、一词多义的解释。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在使用时,多义词常与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结合,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所以解释多义词一定要紧扣语境。
例4、(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奇妙的汉语魅力无穷。读到诗句“绿树村边合”“春风又绿江南岸”,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满目苍翠。可还有不少无色的“绿”,如“绿色通道”往往指为实现方便、快捷、高效办事的目标而建立的设施;“绿色关怀”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思和保护意识。显然,这里的“绿色”不带有色彩却有了新意。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思越来越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完成下面各题。
(1)“绿色食品”与“绿色装修”中,“绿”的意思是______。
(2)除“绿色”一词外,还有很多词语也有这种现象。按照下面的示例另举一例。
示例:阳光工程。阳光:指公平、公开、透明。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一词多义。做好本题要结合语境去解释,不能脱离语境,否则就以偏概全,出现错误。参考答案:(1)示例: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2)示例:①辞职下海。下海:指经商。②被迫下课。下课:指离开职位。
五、近义词的辨析。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
例5、(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4月5日,山西王家岭谋矿“3・28”矿难153名被困人员中的115人成功获救,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
②中国举办世博会,______要向世界炫耀什么,______要交流先进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发展成果。
③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的。
A、①截止②不是就是③卷土重来
B、①截至②不是而是③卷土重来
C、①截止②不是而是③东山再起
D、①截至②不是就是③东山再起
[解析]本题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能力,同义词的辨析从意义上辨析、从用法上辨析、从附属色彩三个方面去思考。参考答案:B(“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不是……就是……”选择关系;“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获得地位:“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
力。
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
例6、(2010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人类文明成果(1)盛会。它(2)了人类在城市建设上的卓越智慧,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3)在一起,沟通心灵,共谋发展。
A、汇聚
B、荟萃
C、凝聚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的词语的选择填空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理解句子内容,结合句子的前后特点,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填空,使句子保持前后连贯得体即可。参考答案:(1)B(2)C(3)A。
[能力提升]
1、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①研究学术不可缺少,②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③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④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①因为②所以③但是④就
B、①由于②因此③虽然④却
C、①不但②而且③不论④都
D、①不仅②并且③然而④却
2、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随着盛会的______,在滨海湾的______舞台上搭建的开幕式场地早已准备就绪,______场地不大,______其背景正是新加坡繁华的城市风貌,颇能体现这个城市国家的特色。而在新加坡商业中心鸟节路上,青奥会的倒计时牌的数字正在一秒一秒地跳动……
A、接近 飘动 如果 就
B、临近 浮动 虽然 但
C、临近 飘动 虽然 还
D、接近 浮动 如果 就
3、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 )引发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 )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灾害发生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紧急行动,迅速( )应急机制。
A、启动了
B、引发
C、堵塞
4、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B、宗师说我火候(指写文章的功夫)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吴敬梓《范进中举》)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衰颓败落)!(朱自清《背影》)
D、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错误的设计)。(叶圣陶《苏州园林》
5、选出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词语恰当的一项( )
①山______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______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③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美丽的月亮______,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④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______,终不愿意。
A、晴朗 贮蓄 大不相同 各得其宜
B、朗润 贮蓄 大相径庭 各得其所
C、晴朗 贮存 大相径庭 各得其所
D、朗润 贮存 大相径庭 各得其宜
6、填写在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各种急需的物资______运往灾区。
(2)当今时代,人人都有实现温饱自足并谋求发展的______。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必将使一部分人在竞争中落在后面。
(3)面对南极冰山为什么会逐年消逝的问题。专家们______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更何况一般人了。
A、络绎不绝 权力 尚且
B、络绎不绝 权利 既然
C、源源不断 权利 尚且
D、源源不断 权力 既然
各得其所的解释2
关键词 各得其所 财产分配法 效用价值 主观价值论 共赢
一、引言
生活中时常上演着家庭财产(企业资产)分配的事件。因为分配意见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亲人(合伙人)对簿公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结果,往往是亲兄弟变成陌路人、原来的合伙人变成了仇人。即便有的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分配,大家不得不接受依法分配的结果,却掩盖不了各分配者心中隐隐的不满,因为自己希望分得的东西却没获得。
有没有一种更人性、更科学、更合理的财产分配法,让参与财产分配的各方都觉得:自己实际得到的份额比希望得到的份额多(至少不会更少)?“各得其所”的财产分配法可以实现这个愿望。成语“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那么,财产分配过程中如何遵循“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的原则,实现让各方满意的效果?
二、“各得其所”财产分配法的操作过程
笔者将通过以下案例,讲解“各得其所”财产分配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假设王家二老过世后,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一辆汽车及家具等财产,参与遗产分配的有兄弟三人,二老生前希望这些财产能在三位兄弟间继承、不能变卖。若无各兄弟应得财产比例的特殊约定,可以假定,每位兄弟应得的财产份额为总财产的三分之一。接下来,分四个步骤进行分配。
首先,把欲行分配的所有财产及其相关信息向三兄弟(即所有参与分配者)公开、公示。以便所有参与分配者充分了解和掌握各项财产的详细信息。
第二步,各参与分配者在对各财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各自的家庭成员(如妻子、孩子)讨论每件财产的估值,并确定出各财产的报价。需注意的是,对各件财产估值这一环节不能在兄弟间(即参与分配者间)商量,而只能与自己家人(即同一利害关系的成员间)进行讨论,并做好各自报价的保密工作,直到当众同时公布。
第三步,各方独自对每件财产估价后,当着所有参与分配方同时公布对每件财产的报价。公布报价后,每件财产的最高报价只能一人(一方),若同一财产有两位以上的报价雷同且最高,则按步骤二对该财产再次进行估价,直到该财产的报价分出高低。
假定本例中,三兄弟对以上四件财产的报价结果如表1中(1)—(4)列。未公布报价前,每位兄弟按照自已对四件财产的估价总额乘以各自的分配比例,计算出了各兄弟认为应得份额,见表1(7)列。
第四步,按“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即“谁最需要该物品、谁对物品报价最高,该物品由谁支配”的原则,对每件财产进行分配。老大给房产的报价最高,是80万元,说明房产的价值可以达到80万元,而且只有将房产分配给老大才能实现其效用价值最大。老三给土地的报价最高,是48万元,土地自然应该分配给老三,才能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用。老二给汽车报了最高价万元,所以汽车分给了老二。最后是家具等小件财产,老大报价最高,还是应分给老大,才能实现家具的效用价值最大化。
根据表中各兄弟的报价结果,算出四件财产可获得的最大总价值为80+41++3=万元。按照事先认定的每位兄弟分别获得财产总价值三分之一的份额(比例),每位兄弟实际可获得的财产价值为÷3=万元,见表1中(8)列。
将表1中的(7)列和(8)列数据对比得出:每位兄弟实际得到的价值份额(8)均大于自己原先认为应得份额(7)。即三兄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超额价值(剩余收益),见表1(9)列。
最终,实物财产分配结果如下:老大获得:房产+家具=83万元,另支付现金补偿万元(83-)。老二获得:汽车万元,还获得现金补偿万元(-)。老三获得:土地41万元,还获得现金补偿万元(-41)。
实际生活中,参与分配的人数、各方可获得的财产比例、欲分配的财产数量等均呈现不同的情形,只要在上述方法上对各因素做相应变化,即可灵活运用“各得其所”的财产分配法。例如,同样为上述的四件待分配财产,现假设有两兄弟且按事先认定的老大应得45%、老二应得55%的比例进行分配,按同样的原则及方法进行分配后,分配过程见表2。
最终财产分配的结果:老大获得:房产+土地+家具=123万元,另支付现金补偿万元(123-)。老二获得:汽车万元,还获得现金补偿万元(-)。
三、“各得其所”财产分配方法的理论依据
根据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有偏好的,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一套”。偏好反映了个人对某种物品的需要、兴趣和嗜好,是一种主观感受。由于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就会引起每个人的行为选择的不同。经济学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能够反映自身愿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行为的决策,就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效用价值是人们依据自身的观念、感受等因素以及考虑到稀缺因素对物的有用性的一种主观评价。
同一物品或服务,虽然本身的生产要素价值(客观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因其对不同的人带来的主观感受、效用价值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如货币、物品)也不同。这种以人们主观愿意为此付出多少代价来衡量商品、物品或服务的价值的观点就是主观价值论,或称价值的主观论。按照该理论,人们在需要交换或取舍物品时,会依据该物品为其带来的效用、供求关系(稀缺性)判断其价值。物品的价值会因为人的感觉和需求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主观价值论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效用论。最早发现边际效用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主观价值理论最早的鼓吹者之一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说:“一个产品可能对某个人而言有极高价值,但对另一个人则价值极小,或甚至没有半点价值,这完全取决于他们对于这个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数量。因此不只价值本身是主观的、对于价值的测量也是主观的。”他以较为通俗的方法阐述了物品的效用价值,为主观价值论奠定了基础。另一位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经济学家庞巴维克也曾说过“一种物品具有的价值,取决于它对需求方的效用性和供给的稀缺性”。在门格尔等主观价值论力挺者们看来,物品价值源于人类需求的满足。人类需求创造了对物品的需求,成为物品交换的驱动力,有助于决定物品的价格水平。
四、主观价值论的应用范围及局限性
主观价值论产生了互惠交易理论。一个人之所以愿意购买某件物品,是因为他加以评估后认为该物品的价值高于或等于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如货币、物品),否则他便不会进行交易,而保留原先更有价值的东西。依照这种推理,交易各方都认为他们会从交易行为中获得好处(除非价值评估错误)。主观价值判断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大到国际贸易、企业资产评估,小到普通百姓日常物品交换。只要恰当运用主观价值论,就能最大程度地刺激商品的生产和贸易,让交易双方互惠互利,产生共赢。
生活中出现的高价购买吉祥手机号、车牌号,乡下老太太拿8个家鸡蛋换一桶方便面等现象,用传统的客观价值论无法解释,若用主观价值论将很容易解释:吉祥号让需求方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用自家养的母鸡天天都能生的8个鸡蛋换一桶以前没吃过的方便面,让老太太品尝到不曾体验过的美味、同时满足了她心中对方便面的新鲜与好奇。在他们看来,所做的交换行为都是值得的,因为人们只有在感到获取的物品能赋予自己的效用比放弃的物品多时,才会进行交易。
当然,一个良好的市场应该能控制好消费者的主观价值,特别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的物品(例如住房、粮食、生活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上,应当尽量使其贴近商品的劳动成本和使用价值。含量过高的主观价值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讲都意味着极高的经济风险。例如,近期出现的天价普洱茶、天价西湖龙井茶、疯狂的大葱、疯狂的红酒等现象,最终都会让不理智的人为自己的炒作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罗格·A.阿诺德著,李宝元译: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 黄典波:趣味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各得其所的解释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个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民为本”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我们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制度工程更是一个感情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
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现在我们提倡服务型政府就是为老百姓提供满意的服务群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应该成为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群众路线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一句话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要工作一遇到阻力就把什么问题都归咎于老百姓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
可以说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保障而是缺乏情感保障。不是群众不好管了而是一些地方干部麻木不仁对人民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情感缺位、移位、错位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群众感情的真空地带。为了所谓的政绩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张口闭口大喊所谓的“大局”简单粗暴地把老百姓的要求拒于千里之外不解释不说明置老百姓的情感于不顾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无疑是对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措施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执行不力。
如果说和谐的前提是稳定那么长久的稳定更离不开每个干部执政为民的真实情感。只要我们满怀感情去做工作就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维护好把人民群众需要化解的矛盾化解好需要解决的困难解决好我们就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如果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像牛玉儒一样心里都实实在在地装着人民群众我们的发展一定会更加顺利我们的社会也就一定会更加和谐。
各得其所的解释4
吕后死后,她所培植起来的吕氏外戚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主谋者之一的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现在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白。陈平则十分坦白地说:“过去在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比不上臣。现在在平定诸吕中,臣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臣愿把相位让给周勃。”
举贤能让国自安,文帝觉得陈平所言有道理,于是让周勃当了右丞相。对陈平,文帝也不愿舍弃,便让他当左丞相。古人尚右,右丞相位居第一,左丞相位居第二。文帝以为这样就把矛盾解决了,既能提高周勃的地位,又能做到政策及用人的连续性。为了表彰陈平的顾全大局,还赐他黄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
这天,文帝议国家大事,找来右丞相周勃问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面露愧色,连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的钱粮收入、开支,一年有多少?”周勃越发窘迫,脸上、背上冷汗直冒,最终却是无论如何都回答不出来。
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说:“各有主事者。”
文帝没听明白:“主事者是何人?”
陈平解释说:“陛下要问判决狱案,应该找廷尉;要问钱粮,应该找治粟内史。”
文帝不高兴了:“如果都找主事的,那还要丞相做什么?”
陈平却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他说:“丞相么,就是管住臣下。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控制臣下,那就该拿他问罪。丞相之职,上可辅佐天子掌管全局,下管万事,对外镇抚周边各邦,对内凝聚百姓之心,使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文帝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可谓栋梁之材,连连称善。
周勃恨不得找个地缝马上钻下去。两人离开文帝后,周勃对陈平说:“先生怎么不教教我呢?”陈平一笑:“老兄身居其位,还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吗?如果陛下问起长安有多少盗贼,你也一定要亲自回答吗?”
至此,周勃方知自己确实不如陈平,不只是一般的不如,差距可大着呢!于是,他主动称病辞职,让陈平独自为相。试想,当初如果陈平不后退一步,踌躇满志的周勃此时会心服口服地让位给陈平吗?
文帝新政后,陈平建议大赦天下,并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了≤≥民富国强的汉朝盛世,真可谓“后退一步天地宽”!在尔虞我诈的权力角斗场中,懂得适时地放下权力,也不失为明智的为官之道。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