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6572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学评论范文【第一篇】

(一)真情流露的本色之美

明代通俗文学批评之美在于,对图书内容以真情评介,以抒发自我情感为主,做到了以情唤情。比如,针对于《玉茗堂批评焚香记总评》,汤显祖谓之“其填词皆尚真色,……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可见,批评的内容为真情所致。在《(太霞新奏)序》中,冯梦龙也表达出“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的看法,主张批评要以“真”为要则,做到真情流露。明代批评家在“真情”理念的支持下,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在明代批评家而言,“真情”并不仅仅是指实情感,更多的是对自然物的追求,可谓是对宋明理学的对抗,也突出了明朝通俗文学中倡导人性解放的一面。

(二)寓教于乐的娱情之美

明代通俗文学批评所强调的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更多地体现为教育性,但是却具有娱乐色彩。比如,在对《隋炀帝艳史题辞》批评中,委蛇居士提出了文学批评不仅要“振励世俗”,还要“娱悦耳目”。但是,在批评家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时候,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进行评述,根据文学作品的性质选择批评的侧重点。批评家如果对于文学作品以娱乐定位,在批评论述中就会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比如,在《水浒传叙》中,汪道昆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通俗小说的特点是大众化、通俗易懂,因此为“太平乐事”。佚名在《新刻续编三国志引》中对于通俗文学的定位是“以豁一时之情怀”,可见明朝时期小说的娱乐功能是浓重的[2]。娱乐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这就是明朝通俗文学的特点。因此,明朝文学批评的主要作用是教化。

二、明代商品经济将通俗文学批评推向繁盛

明代通俗文化的重要支撑者是市民阶层,随着城镇经济的壮大,人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但是基于通俗审美情趣的定位,所喜爱的文学既不倾向于政治经济,也不像儒生那样附庸风雅,而是以文学为乐,陶冶身心的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明朝的商品经济推进市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静雅的文学作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特征,更为被市民所接受的责任娱乐性强的作品。当文学与通俗紧密相连,就使得文学更为接近大众群体,并将人们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来,且对于市民起到引导性作用。文学批评在通俗文学作品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鉴赏能力与文学作品思想的衔接,特别是使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更能够对于读者发挥提示的作用,引导读者选择适合于自己阅读的作品。

文学评论论文【第二篇】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着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革命,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文学评论范文字【第三篇】

也许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鱼最终被鲨鱼吃了。但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他敢于自身缺陷。在茫茫深夜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奋勇搏斗,如同应对命运莫测的人生,能够消灭的是肉体,不能够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缺陷的时候,要努力去征服它,而不是去屈从它。无论最终能否战胜这个缺陷,都是战胜者。因为你已经战胜了对缺陷的妥协,是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老渔夫对于理想的执着,使他敢于只身来到遥远的大海,敢于和鲨鱼一搏保卫自己的战利品。老人追求的正是一种勇敢的精神,而不是那条大马林鱼。最终鲨鱼胜利的得到了大马林鱼,老人胜利得到了坚强的意志。

文学评论论文【第四篇】

异度时空:论香港女性小说的文化身份想像王艳芳 (188)

论美华文学中不同代际的纽约书写陈涵平 吴奕铸 (194)

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 (198)

关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几个问题柯汉琳 (201)

评栾梅健的《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范伯群 (204)

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读后胡全章 (206)

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学术研讨会综述毛正天(整理) (209)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石圆圆(整理) 陈嘉梦(整理) (212)

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吴春兰(整理) (214)

“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改革与审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董树宝(整理) 贾一心(整理) (216)

《钱中文文集》(1-4卷)发行仪式述要丁国旗(整理) (218)

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学术研讨会 (F0002)

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叶舒宪 (5)

非文本诗学:文学的文化生态视野高小康 (13)

价值视野中的文学经典晓华 (18)

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王春荣 吴玉杰 (23)

论新时期30年中国小说创作理论的发展涂昊 (28)

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曾繁仁 (33)

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李洲良 (38)

周代乐官与典乐诗教体系杨隽 (43)

黄人的文学观念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陈广宏 (49)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王莹 (61)

“沈宋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肖瑞峰 李娟 (72)

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王兆鹏 郁玉英 (79)

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张兴武 (87)

传统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与风流——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泛人文内涵张大新 (95)

曾国藩古文理论平议黄伟 周建忠 (104)

鲁迅小说叙事方式的存在论视域吴康 (112)

“转折”中的持守——左联时期丁玲创作中的个性思想秦林芳 (120)

徐訏的遗产——为徐讦诞辰100周年而作吴义勤 (125)

论沈从文的怀旧写作周明鹃 (132)

论传统伦理在五四作家人格铸就中的主体地位陈留生 (138)

巴蜀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陶德宗 (145)

对文学本质的超越性诉求——梁实秋文学观论析于文秀 (151)

“大团圆”之争——传统“人情戏”的当代艺术流变张炼红 (156)

穿越历史烟尘的女性目光——论凌力的历史写作季红真 (163)

也谈语言的传统——先锋文学与革命文学比较论王中 (169)

重读改革小说——公化的现代性与私化的矛盾性首作帝 张卫中 (175)

红柯中短篇小说论李丹梦 (179)

评卓如《青春何其芳》雷业洪 (207)

读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蓝爱国 (210)

何其芳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封英锋(整理) 陶德宗(整理) (212)

张恨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黄静(整理) (213)

《王蒙自传》学术研讨会综述温奉桥(整理) (216)

“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郑玉明(整理) 孙旭辉(整理) (217)

“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 (F0003)

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三十年胡亚敏 (5)

新时期三十年文论研究赖大仁 (13)

八十年代:多义的启蒙南帆 (18)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吴承学 何诗海 (21)

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跃进 (32)

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曹旭 (40)

朱熹的骈文批评于景祥 (46)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樊宝英 (52)

北齐文学传统与初唐诗歌革新之关系杜晓勤 (56)

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曾智安 (64)

《文心雕龙》与袁枚性灵说王英志 (70)

试论现代“文学学科”之生成朱立元 栗永清 (75)

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周宪 (82)

全球化语境与“人生艺术化”命题的当代意义金雅 (88)

常态人性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庄锡华 (93)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进步观”党圣元 (98)

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及相关的文学问题左东岭 (104)

黑格尔和丹托论艺术的终结柯蒂斯·卡特[美] 杨彬彬(译) (112)

民间神歌的女神叙事与功能——以粤西地区冼夫人神歌为例吴真 (117)

“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邹明华 (123)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罗岗 刘丽 (129)

“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势力之争张均 (137)

风前大树:彭燕郊诗歌论吴思敬 (143)

在神话性中生存——当代武侠小说的深层内涵李欧 (149)

追溯网络小说的传统周志雄 (155)

时间、修辞策略与鲁迅“铁屋子”的破解曹禧修 (160)

论晚清散文与“五四”散文的结构性逻辑丁晓原 (165)

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邝邦洪 (172)

“五四”文学中的自我神话及其破灭胡景敏 (180)

租界文化对现代文学风貌格调的影响李永东 (186)

“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郭淑梅 (193)

论“身体”在沈从文四十年代创作中的审美意义李蓉 (199)

论曹禺剧作在南洋的传播与影响朱文斌 (204)

文学经典的死去活来王建疆 (194)

文学在今天的意义曾凡 (197)

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必需的知识要求蒋振华 (200)

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段吉方 (203)

读《中国新诗书刊总目》谢冕 (207)

评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黄曼君 (208)

评吴蓓《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刘扬忠 (210)

评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邹广胜 (212)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武新军(整理) (216)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咸立强(整理) (219)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周新顺(整理) (221)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简介 (227)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228)

“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 (230)

首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 (F0003)

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文学研究

《国语》、《左传》的引“诗”和《诗》的编订——兼考孔子“删诗”说张中宇 (29)

记胡乔木同志对《文学评论》复刊工作的意见邓绍基 (5)

刘勰对于“锦绣”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古风 (37)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三十年发 (8)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关爱和 朱秀梅 (12)

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十年李继凯 (16)

《诗》学之“兴”的还原与背离刘毓庆 (2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空间张晶 (43)

关于贾岛其人其作别解四则陈祖美 (50)

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罗时进 (56)

从南北对峙到南北融合——宋初百年文坛演变历程沈松勤 (61)

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和传播——以《好逑传》英译本为中心宋丽娟 孙逊 (71)

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刘俐俐 (78)

当前文艺学论争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吴炫 (86)

观看的文化分析曾军 (93)

何谓“中国文论”?牛月明 (98)

叙事视野下的王国维文学内容形式观赵炎秋 (103)

陆机《文赋》创作论中的士族意识孙明君 (108)

百年中国文学与政治审美因素高永年 何永康 (112)

“越轨”的现代性民初小说与叙事新伦理叶诚生 (117)

抗战名将殉难叙事丁伯林 赵稀方 (121)

日本观照:从创造社到中国新感觉派靳明全 (128)

作家老舍的诞生李兆忠 (133)

《益世报》:现代文学研究尚未全面开垦的沃土杨爱芹 (139)

四十年代“新生代”诗歌的诗学意义张志国 (144)

论四十年代现实主义诗论杨四平 (151)

戏剧的“人学”转向与深化——论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胡星亮 (157)

“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论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与思考樊星 (163)

孙健忠: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吴正锋 (170)

试论“年轻主义”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形成路文彬 (175)

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王侃 (180)

苏联影响与夏衍文学名著改编观念的转变洪宏 (185)

论《红旗谱》的日常生活描写阎浩岗 (189)

基于交流语境的艺术形象论吴予敏

论“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身份确认苏美妮 颜琳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李楠

《玉官》与许地山“宗教沟通”的文化构想巫小黎

苏曼殊诗歌创作的中国传统与日本意象陈春香

论鲁迅小说的焦虑郭小东

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填平鸿沟 开疆拓土——记范伯群教授学术研究的开创性历程冯鸽

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吴长庚

当下农民工书写的想象性表述江腊生

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李遇春

文学本土化的深层探索者——论周立波的文学成就及文学史意义贺仲明

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刘旭

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孙晓忠

时代思想气象与文艺学研究问题程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24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