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毛概论文【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750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毛概论文【优秀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毛概论文【第一篇】

《科学发展观》

[摘要] 企业文化理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石,现代企业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

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它以自发或自觉的态式存在着。中国的老字号同仁堂和瑞福祥正因为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传承至今。但是,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时尚和热潮。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继人才、物质、资金、知识之后的第五大经营资源而备受企业重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科学权威和领导科学权威科特教授预言:未来十年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财富》杂志也曾指出: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胜出其他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不断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凭借企业文化,使它们保持百年不衰。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理论初始阶段代表作,被称为“美国工商管理圣经”的《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比德斯就坦言,绝不再版这本书,因为“现在的境况和当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在中国,企业文化理论虽然起步较晚,也是在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都共同宣扬“以厂为家”,而职工则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很少有个性的企业文化,而且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均处于自发阶段。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觉地企业文化建设才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但由于思想的局限,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更侧重管理,例如“以职工为本”、“管理出效益”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涌现出海尔、联想、宝钢等一批被世界认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现在,中国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必须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创建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文化,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石,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曾庆红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所谓以人为本,首先强调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人是世界上惟一具有主体性的动物,人可以根据需要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激发人的能动性。其次就是对人的尊重,人不是机器,而是有独立情感和个性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关心、爱护、尊重每个个体,让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再次,强调个体的价值意义,每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通过劳动表现出来,以人为本就是创造机会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提供条件满足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西方经济学者主张经济增长的模式靠4个因素:资本积累、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要建立在这4个轮子之上,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主张是有缺陷的,因为他缺少了人,知识经济也就是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对人的态度,没有了人才,一切将无从谈起。传统经济重资源,轻视人,而现代经济则重视人,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泰勒制”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的管理,由于“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理论的出现,现代的管理更强调尊重,激励,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是上级和下级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团结、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尊重的关系。对人才的态度更加宽容,只要你有聪明才智,就给你最大的自由空间。二是在企业外部,以人为本就是以顾客为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使顾客的自我尊重得到满足。“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真正将这种观念内化提升为企业文化,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次、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它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认识成果,而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第二、共同性原则,即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全人类通力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三、公正性原则即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即要求代内公正也要求代际公正。针对目前我国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利用现状,现代企业文化应高瞻远瞩,立足人类整体利益,创建绿色生态型企业文化,使企业在谋划全局,制定发展战略、确定新产品开发方向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而且防治污染、回收资源、节约能源的绿色技术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与之保持一致,最终只会走下坡路,被时代抛弃,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欧美许多大企业都带头生产绿色产品,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绿色科技,绿色科技要求绿色管理,绿色管理要求绿色文化,但我国的绿色文化远没有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内化为企业的约束力,更没有成为企业职工的自发约束力。

再次、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重要原则,全面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整体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任何社会的进步,经济是基础,但是仅仅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真正进步,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经济和政治、人与自然、国际和国内、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结构比较合理、速度和效益比较契合的良性运行状态。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体现全面协调发展,不能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惟一的目的,社会效益也是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砝码,体现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成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企业文化重视利润目标又超越利润目标,注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把企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终极价值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注重并不是相矛盾的,如诚信经营,反对欺诈、恶意重伤、诽谤等恶性竞争手段既是现代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又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倡导诚实、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资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爱心和情操,更凸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这样的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自然会团结一心,努力向上,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总之,现代企业文化在21世纪的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力,这是取得共识,毋庸置疑的。所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就是方向性的错误。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理念,它应该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企业文化虽然是“舶来品”,但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是我们的责任。

毛概论文范文:《浅谈中国革命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第二篇】

摘要: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关键字: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响的人士表现进步,拥护新民主主义,故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参加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人物参加了新中国的政府机构。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把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市场和原材料、零配件来源切断,一部分资金冻结,促使他们对于人民政府和国营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深,愈来愈广。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

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由于发展迅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难免有些简单粗糙。但应该看到,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采用的“赎买”政策,确实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包括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商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教育工作条例草案(共三个,分别简称《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科学工作条例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文艺工作条例草案(简称《文艺八条》)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有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章程”;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要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的观点,提出防止“和平演变”最重要的是党内,特别是党内的领导人、领导集团。与此相联系,他一贯十分重视反对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顶住了来自国外的军事挑衅和种种压力。

毛泽东关于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继承和发展了。他为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概论文范文字【第三篇】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浅析》

[摘要]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思想教育;监督体制

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身体力行,为正确而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进行过一系列艰辛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和指导原则,反腐败思想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他在总结执掌政权的经验和教训中,探索出了一条控制公共权力腐败,避免“周期率”重演的反腐败之路。

(一)思想入手,教育防腐,长抓不懈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是少数的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剥削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意识腐蚀的结果。“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1]因此,毛泽东从政治的高度上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意义。从井冈山时期的要求红军对百姓的秋毫无犯,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坚决反对贪污浪费;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要求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肃清贪官污吏;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主张思想建党优于组织建党。在进城前后,他又一贯坚持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因此,可以说旗帜鲜明的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腐败,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政治生涯。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全党深入持久地反对腐败,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以党性自警、以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始终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整风整党,民主监督,群众路线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反腐败问题,主要是从党的建设角度来思考,也就是以党风问题来处理的。整风整党,就是不断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借以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在思想深处筑起一道反腐败的防线。为此,中共先后于延安时期,1950年、1951年、1954年、1957年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运动,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当时的高级干部进行思想和生活教育,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的思想和作风。

关于民主监督的思想,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等在访问延安数日后,曾就廉政问题同毛泽东有过深入的讨论。黄炎培曾坦率地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及至一国,大都跳不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腐败,要充分依靠群众,以民主的力量治理腐败。要实现民主治腐,就要强化监督。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会上讲道:“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说明民主治腐,强化监督是毛泽东反腐防腐思想的重要点。这种监督,一方面来自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3]毛泽东认为有了民主党派监督对我们更为有益。

毛泽东高度重视依靠人民监督,毛泽东认为反腐败能否成功在于能否走群众路线,能否发动群众,能否依靠群众。在党全面执政条件下,他认为没有群众监督,就不可能对包括腐败分子在内的反动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他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无私利可言。他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4]共产党有毛病需要“内外夹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和方针,正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反映。

(三)从严治党,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从严治党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防止和克服党内发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从严治党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进一步加强了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古人讲:“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西方学者霍尔巴赫指出“在不道德的国王统治下,恶德本身也变得高尚起来”。毛泽东高度重视要求党政领导干部搞好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毛泽东是全党的光辉典范,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毛泽东对自己的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从不为其谋取私利。毛泽东率先垂范,在党内多次强调谦虚谨慎,反对以功臣自居,搞特殊化。毛泽东极力主张干部低薪、勤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认为这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1957年整风开始时,他提出“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地发扬起来。”60年代初,他又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进一步提出勤俭建国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他始终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严格要求。在经济困难时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艰苦生活,给全国人民极大鼓舞。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党的建设和加强党员的修养的基本要求的,使我们党保持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同心同德的血肉联系,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塑造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党员干部群众,是对广大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极大鞭策和激励。

二、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理性思考

(一)腐败寻因

毛泽东主要从腐败者个人的思想道德角度来寻找腐败产生的原因。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治主义影响,毛泽东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共产党内少数人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了封建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与文化的影响,是政治上革命意志衰退、进取心丧失所导致的。这种思考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毛泽东对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认识。可以说,腐败的产生首先应该是制度上的问题,邓小平就曾说“腐败的存在首先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所造成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反方向。”[5]在现行的腐败寻因中我们应该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止住腐败产生的深层次条件。

(二)群众运动

毛泽东的廉政反腐实践,十分强调群众运动这个形式,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更是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整风运动来惩治腐败。经验表明,这种运动形式,虽取得过一定成效,对腐败分子有一定震慑作用,但却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泽东时期的群众运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民主,利用战争年代的经验,通过群众运动的方法,发动广大群众同腐败分子进行斗争,借助运动的声势、群众的力量,通过斗争、批判来防治腐败,将官僚分子、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一扫而净。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反腐败客观上会使我们忽视对制度上的重视,群众运动的方法缺乏一种有机运行的监督机制,而且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不容易控制,反而会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且在群众运动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当时法律法条的不确定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虚无性”,对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拘束力。可以说,群众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而只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们应该更注重监督体制的完善,法制建设的制度化,从制度上深层次防腐,从法律上严惩腐败。

三、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反腐防腐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对现阶段党的反腐工作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注意方式方法

思想教育是增强人们抵制腐败思想侵蚀,增强免疫力,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是非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反腐倡廉自觉性的根本措施。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变,保证我国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方向不变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反腐败的必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毛泽东廉政思想中居重要地位,对党的成长,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但要注意方法方式。邓小平曾说:“反腐败不是一次战役,要常抓不懈。”[6]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自律,它必须是本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需求,借助外力来提高道德水平的效果如何,值得我们考虑和反思。大字报宣传,铺天盖地,群众面对如此宣传会产生视觉疲惫和反感,必须重视在反腐败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而且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进行思想教育防腐,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调整、充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坚持群众路线,完善监督体制

反腐败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廉洁的执政党,要澄清吏治,完成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群众,但不能单一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法治,要靠党纪党规,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解决了法仅仅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改变了以前“人治”,“人言代法”的状况,而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其关键在监督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这种监督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基础上的党内外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因此,要真正切实有效地解决反腐败问题,靠人民群众切实有效的监督,靠规范性法律的有效实施,靠健全的监督体制有效运行。

(三)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深化改革

反腐败要依靠教育和群众监督,更要靠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邓小平认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因此解决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深化改革。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使腐败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权力,管理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或管理过程集中于少数人而导致的权力腐败现象。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腐败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的结合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自己的原则立场和主要任务,始终坚决地同腐败作斗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廉政体系,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再次显示了这个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面对腐败的坚决态度。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铿锵之词,首次出现在了报告中。胡锦涛说:“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7]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就会逐步脱离群众,就会有政息人亡的危险。以史为鉴,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和毛泽东时代的反腐防腐对策,是新时期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对现阶段的反腐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0:9。

[2][3]《八十年来》黄炎培文史资料出版社[M]。1982:148、149。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M]。1991:809。

[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38、33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M]。2007:54。

毛概相关论文范文字【第四篇】

《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先导;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在当代具有恒久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地位 价值

中共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①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确立,科学看待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当代价值,显得十分重要。

1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提出以后,虽然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是并不意味放弃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③同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④

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价值:思想渊源和思想先导

毛泽东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同时,对于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也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与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2)国体、政体观和党建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党情下,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历史的课题;他还特别强调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要遵循“两个务必”的思想,这对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矛盾理论是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基础,也为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4)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发展要从农业大国这个基本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为新时期中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勾画了宏伟蓝图。

(5)文化观、科技观。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文化的方针。毛泽东同志还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提出决定科技革命成败的关键是科技人才。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6)调查研究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调查研究要有端正态度和科学方法。他的这种调查研究思想有利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的方针政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基本方法,是必须要永远坚持的根本性工作方法。

(7)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是建军的根本原则。同时,关于国防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国防技术等都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与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8)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主张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为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战略局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指导原则。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恒久价值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和历史条件的长远意义与恒久价值,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指导我们党行动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价值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灵魂支撑。正因为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找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主席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做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⑤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就是把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党的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⑥“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⑦如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领导下各条战线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主要是指立足于本国,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它践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努力进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报告也明确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⑧

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许多科学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例如,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应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同时,毛泽东同志还重点阐释了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等,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新时期,党的“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的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是对矛盾分析方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是开创性、奠基性与导向性的。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新的视野,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理论观点与智慧闪光,并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⑥⑦⑧人民网。报告全文。[EB/OL]。

毛概论文范文:《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五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关 键 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其次,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再次,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1、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2、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

3、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所以说,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以“绿色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积极的建立人、自然、社会相和谐的关系。生态问题也应该在发展中解决,关键是实现两者的和谐。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7]改变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模式,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xx

[2] 张志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xx(4):33.

[3] 1、《生态伦理学》,雷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 3、《生态文明论》,刘湘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4、《论生态文明观》,烟台大学学报,张琳(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2)

[6] 5、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