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小学数学评课稿(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一篇】
10月18日,一个特别的日子,全市小学青年教师集约化培训启动仪式在我校展开。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刘成喜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看图找关系》研究课。一节课,一面镜子,折射学生、教师的两个方面,渗透有教学改革的一个影子,有许许多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地方。根据会务组安排,谈谈我个人对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学习体会:
Part1:课堂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的简洁和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者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先“声”夺人。
刘老师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旁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数学图表,它的用处也很多,比如:在报纸、杂志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看一堆数字更直观。本节课我们研究“看图找关系”来揭示课题。而是出现一段录音听一听,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精力高度集中。
(二)创设情境,有听觉也有视觉。
出示听的录音,给学生一个音符,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数学知识的到来就在耳边,同时,也感知数学“听得见”。然后看实物图,给学生一个视角感官,从视觉上感知数学知识就在眼前,“看得到”。情境图后,刘老师又出示画的坐标图,反映公共汽车从解放路到商场站之间行驶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
(三)探究新知 ,找到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刘老师用小纸条展示出三个问题:
(1)、如何看图?
(2)、看到了什么?
(3)、怎样看出来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自学。在充分的自学后,以小组为单元展开讨论,相互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彼此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不止一种思想”,学生互换体会,收获大于1的思维。
各小组讨论交流,集中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依照“三个看”在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知识拓展,有变式,有反思。
教师:出示第二幅变式图,中间有停车,让学生再次思考,再次认识“连环图”。
学生进入我来说环节:独立审题、独立解决。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图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在试一试、练一练中,老师列出开车去红花买橘子的事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如有困难可以同位商量讨论解决,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学生完成后,要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课堂检测及作业,巩固达标 。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否能正确的描述事件或行为。
Part2:策略分析
设计理念分析:
叶圣陶先生60年代初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学情,在课堂中,让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放开学生的手脚”,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不教”做更多的铺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组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后的一个汇报。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研究之前不讲。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力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着满堂灌、讲得太多的现象。由于老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今秋以来,五年级数学组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过好了“三关”,即:过好教材关、过好教法关、过好学法关。
Part3:亮点纷呈与思考
咬住目标,突出新特点、新思维:课堂围绕三个字展开。看;找;用。
1、《看图找关系》突出一个“看”字。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解决好了“三个看”:
其一,看什么。看图;看横轴,看纵轴,看折线。
其二,怎么看。看上升;看水平;看下降;
其三,看到了什么。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速度怎么变;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怎么变;
2、《看图找关系》突出一个“找”字。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解决好了“三个找”:
其一,找什么。找时间的变化;找速度的变化;找路程的变化;
其二,怎么找。
其三,找到了什么。
3、《看图找关系》突出一个“用”字。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解决好了“三个用”:
其一,用生活经历感知数学知识。
其二,用合作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讨论。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的互助下悟出来的”。
其三,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体现“用数学”。
达到了四个突破:
1、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教师立足生活,活用教材,高于教材。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组织鲜活的材料,凸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突破常规束缚。从传统的“教知识”转型为“师生一起学知识”,问题自探,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知识自求。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3、突破经验主义。教师角色转变了,从“讲师”变成学习学习的合作者。
4、突破教学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单纯的传播者,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研究之前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探究,学得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数学学习习惯。
得到了五个提升:
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常言道,“以一斑而知全豹”,刘教师备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观看视频录像,五次重写教案,两次试教,三次修改教案,设计了三套教学方案,一一比较,最后成型定稿。
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得到提升。在刚刚结束的诺贝尔奖的评选中,思考力、学习力、创造力最为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我们从小抓起,从每一节课抓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力、创造力的一代。
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得到提升。“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品格”,在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都得到锻炼,圈点勾画等读书习惯得到养成,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都会得到反复的运用和强化。
当然,研究永无止境,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不同性格的个体,无论那一种方案设计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需要,都会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存在。讨论中的及时性、有效性、全面性,以及问题设置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更能接近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区。如何将知识点、能力点“活化”、具体,让学生自己能在问题的带动下去捕捉、去反思、去提高,仍然是教学中永远研究的主题。
对于一节课的评比,会因人而异,应看点不一样而不同。我们真诚的欢迎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更好的改革教学,服务学生。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总结【第二篇】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教师的训练到位,练习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练习形式多样,通过练习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 、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三篇】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我播放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上,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在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具钟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又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认识整时时花去了比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学具的使用上教师的引导还是有些欠缺,分针和时针应顺时针方向转动,教师在自己示范时也没有注意,后面学生操作时就“随心所欲”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还要关注小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让他们有机会动嘴动手动脑,不要让“优生”唱独角戏。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四篇】
在市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魏芳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魏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魏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魏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魏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学生为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