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地处近郊农村,6所学校分布于新城子现代副城周边。事实上,已成为大量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我们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分析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着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第二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产生并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而7 000多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党和政府、社会关注的一大难点。要解决这一课题,就需要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深刻剖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机会存有不公
第一,不能平等地就读入学。随父母来到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不能同城市的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很多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进入学校时,多数会遭到拒绝,甚至很多学校以优生优先为借口;此外,就算能够入读,也要缴纳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借读费。第二,不能平等享受公办学校的教学资源。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大多数是教育资源有限的学校,农民工子女以插班生的身份就读,由于户口不在当地以及没有建立学籍,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学校举办的参与评选的活动。第三,不能优质利用民办学校的教学设施。尽管很多农民工子女进入民办学校就读,但不少民办学校以盈利为理念,在教学设施方面存在设备短缺、师资有限等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环境存有歧视
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对于农民工子女一定程度上可以融入城市,但同时也引发很多心理问题。第一,对多数城市居民而言。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在一个集体生活和学习,认为农民工子女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教养,会告诫孩子远离农民工子女,有的甚至会给自己的孩子另外择校。第二,对城市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不喜欢和农民工子女在一起生活和沟通,认为他们不讲卫生,满口乡音,难以沟通。第三,对农民工子女而言。传统的农村生活习俗与繁华都市的这种巨大落差,再加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难以融合,他们普遍自我认知不高,存在自卑、怯懦的心理特征。
(三)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政府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甚微。第一,衡量一个地方的政绩表现,大多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在教育这一方面,随着农民工子女教育人数的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就会上升,此外在衡量教育标准的时候往往也会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很多部门对此就会采取避之不理的办法。第二,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会加大对政府管理服务机制的压力。农民工对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尽管如此,很多人认为随着子女和家庭的整体迁入,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子女的教育问题,相应还有住宿、社保、就业、医疗等的压力。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也会关系到义务教育体制的问题。中央文件曾表明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所缴纳的教育统筹费用并没有划入新迁入的地区,在其迁入的地区财政体制中的义务教育支出中也并不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所以在此就出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缺口。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
(一)农民工自身原因
第一,农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处处可见农民工的身影,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实际情况是,只能以廉价劳动力换取微薄收入,甚至还常常遭遇待遇不公、拖欠工资等现象;进城务工的他们大多生活在贫困区,随迁的子女在城市高昂的教育费用面前,有的甚至选择弃学,部分孩子进入学校也会遭遇不公正待遇。第二,农民工家庭流动性大,影响教育的连续性。为了生活,农民工家庭流动性大,有的农民工家庭会随着务工多城市流动,就算在城市定居,也会多次租换居住环境,这在客观上使适龄孩子缺乏学习的稳定性,间接影响教育的连续性。第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农民工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并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但很多农民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现积极,顺应时展,望子成龙。也有部分农民工家长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会持“读书也没多大用”,更以下岗、就业难为理由,觉得上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早早进入社会,早当家。也有的农民工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面对不公正待遇,会选择回乡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原因
第一,强烈的厌学情绪。随迁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后,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再加上社会和学校的不公正待遇,使得农民工子女觉得个人尊严得不到尊重,其次,由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差,部分教师对其学习放任不管,造成学习的两极分化,很多孩子无力改变,便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第二,社会的歧视。前面已经提过,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进入学校及时入读,很多城市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在一个集体生活和学习,会告诫孩子远离农民工子女,有的甚至会给自己的孩子另外择校。对城市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不喜欢和农民工子女在一起生活和沟通。农民工子女无形中仿佛被贴了标签,作为一群异类存在于城市中,引发了很多心理问题,如自卑、自闭等。
(三)制度和管理不到位
第一,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而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决定户口与教育是成一体的,即只有本地户口的孩子才可享受义务教育。在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民工子女随迁到城市就意味着无法享受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正是这种户籍制度造就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边缘化。第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正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决定了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彼此相捆绑,以户口为门票,随着农民工子女人数的大幅攀升,这种相分割的教育财政体制不能适应,致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愈演愈烈。第三,相关部门的管理。部分教育主管部门不但将国家政策置之不理,还坚持利益至上的原则,甚至还以莫须有的借口不支持其民办学校的合法性。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加农民工收入,增强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正确认识
第一,农民工家长要转变观念。鉴于一方面当前农民工子女就读较难,不仅入学门槛苛刻而且面临高昂的借读及择校费,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家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所以很多农民工家长对送子女入学采取知难而退和弃之不顾的做法,就要积极鼓励并且通过协调和采取相关辅助措施,使农民工家长意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教育至上的观念,积极支持孩子接受教育。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收入的管理力度。对劳动力的市场定位及工资调控和指导,政府要加大干预,保障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监督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及改善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此外,还应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宽信息和创业渠道,搭建服务信息平台。
第三,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的落实及管理,并宣传学习关于土地征用的制度法规,使农民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二)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
第一,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并聘请专业心理医生,积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变化,适时指导;其次,老师不应划等级看待,应一视同仁,积极号召同学们一起关爱农民工子女,帮助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生活,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更好地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家长和社会更要积极参与。首先,农民工家长应该多和子女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向学校和有关部门及时反映问题,学校也应该多开展家长宣传教育活动,使得农民工家长了解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形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政府应大力支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并且响应中央号召,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引入社会资金,支持并承认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其次,学校应注重教育的质量,改善办学的条件,提高教师的素质。此外,相关教育部门要严格把关,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为农民工子女创设平等的就学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和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应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部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政府规划,为农民工子女创设平等、宽和的教育环境。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招生计划,消除与城市生的差距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第二,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补上过去“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户籍和财政管理机制造成的义务教育缺口,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为“城乡统筹,协同发展”,消除城乡分割的局面,既要保障教育投入也要保障教育公平。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第三篇】
一、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平等问题
教育平等权既然是一种人权和公民权,是一种权利,那么公民做为一个公民主体就应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作为来保障其公平受到教育,即要求为公民能获得教育平等权的实现而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但在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上,正是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所造成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以户籍为基础,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由此以来,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所承担 。农民工子女上学仅依靠地方政府来筹措资金压力沉重,国家的拨款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投资,学校要生存必须白筹经费,这样以来就会把费用平摊到每位学生身上,农民工的经济来源渠道狭窄,生活水平较低。最终必然导致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辍学。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社会公平的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民主是一国民主政治成熟的表现,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机会均等。一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上,城市和农村配置失调,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同时城市公办中小学不愿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各种额外的费用同样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迈进公立学校的大门设置了门槛,成为他们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经济屏障。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讲,欠发达地区学校教师的基本收入和待遇不高,受到外来的诱惑机率增大,时常出现教师对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区别对待的现象,这一点人为的使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失去了基本的保障。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第四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问题 解决方案
从目前来看,农民工子女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将他们留给家中的老人代为照顾。另一类则是子女跟随父母一起进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到2亿,农民工子女从数量上看也已接近1500万,而其中未能和父母一起进城,被迫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比例最大。一般而言,农民工具有流动性、暂时性和季节性。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的工作场所都是不固定的,有可能是在南方,也有可能是在北方,每年和每年也可能不一样。再加上城市房价较贵,使得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买不起房。所以,大部分农民工都采取集体租房住宿的形式。客观地讲,这种集体居住的方式使得许多农民工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把子女接到自己的身边共同生活,从而造成了子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
一、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造成的。虽然,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且从总体上看,年轻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比年纪大的农民工文化水平要高,但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依旧很低。大部分农民工是初中生,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农民工是高中生或是高中以上学历。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比受教育程度低的要更加合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更加有效一些。
(二)农民工的家庭收入较低,生存环境较差
对农民工而言,提高家庭收入是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使得他们的基本信念是“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和他们外出务工前相比较,他们的家庭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但是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他们的收入依然很低,其中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平依旧在贫困线以下。在低收入的情况下,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明显下降,同时也使得其子女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老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打工。但是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是每个农民工都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打工。所以,大量的农民工只能撇下自己的子女去进城打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且这个数字每年将会新增3000万左右。而被父母带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只有近2000万。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委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来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因此,这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只能依赖其祖辈。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以及管理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宠爱的极端,从而产生了祖辈对孙辈不敢严管的社会现象。再加上大多数祖辈其自身文化程度也很低,根本无法承担现代家庭教育的重任,很容易就导致出现祖辈对孙辈管不了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留守在家的农民工子女便成了放养的羊,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四)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时间少
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回家的次数很少。有的农民工工作地离家比较远,甚至好几年才回一次家。所以,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家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甚至有的孩子只能寄宿在亲友家中。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很多农民工多用电话与家里联系,时间不固定,多数为半年联系一次,通话时间也很短。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工子女缺乏与父母的亲情沟通,家庭教育比较少。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环境
虽然,我国已经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户籍问题仍然是城乡居民的一大障碍。现在,农民工仍被视为流动人口,而农民工子女则被称为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就变得极为重要。公安部门应认识到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合理的户籍管理体制,使农民工子女尽早享受和城市适龄青少年同等的权利。政府也应出台一些对农民工有利的政策,如保障经济利益、改善工生存环境、提高经济收入、保障其合理工作时间及休息时间等。
(二)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家庭教育水平
社会应帮助农民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理念与技能,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增强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在家庭教育方面,农民工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使子女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从而与子女建立融洽的关系。第二,应学会平等对待子女。第三,要有意识地改善家庭环境,让子女拥有自己学习的地方。
(三)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
学校教育是主导,而家庭教育是基础,二者应相互配合与协调,才能使孩子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向家长汇报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进行及时的交流。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学校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改善他们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而家长则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进行联系,形成较好的沟通机制。农民工应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有的农民工只顾外出赚钱,没时间照顾子女,就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的教师或自己的长辈,这种做法使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时,也应努力创造条件来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四)改变老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观念
许多农民工外出务工时不能够携带子女,就把子女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看管。所以,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重任就落到了祖辈们的肩上。因此,祖辈们就应该尽力承担起这个责任,使孩子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3]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农民工离乡进城打拼不轻松――德国记者探访中国农民工现状。参考消息,2009(9).
[4]周宗奎,孙晓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