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终身学习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409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终身学习论文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终身学习论文1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h动画,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要突破传统,就要创新,创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转变观念的动力,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未来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崭新的世界,教育对象是生动的,教育内容是变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更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公务员之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四、终身学习的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终身学习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终身学习论文2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元分析

教师质量决定学生素质,教师质量的提升在于教师专业发展,而提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要基于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当今国内关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基于某个区域,其研究结论地方色彩较浓,缺少普遍性;或者是做定性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缺少数据支撑。从文献角度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数量很少,其探讨多角度、范围较广,没有对某个主题进入深入分析。因此基于国内五年的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利用元分析法厘清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现现状、主要原因及对策,一方面以期待给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完善教师教育政策及法规提供信息依据,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背景,另一方面也为印证现有某些教育政策及法规与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国内著名学者叶澜认为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21世纪教师要具备的能力。[1]国外学者认为专业发展是一生的努力,一种生存方式和一个人如何实践的视角。一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变得专业或失去专业精神,这一教育过程被称为教师发展,其持续的学习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2]基于以上理解本研究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归为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断学习与实践英语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培养坚定专业信念与高尚的师德修养的一种生存方式与价值追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指出在职教师要在深化和发展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指出中学英语教师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4]根据以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及标准,本研究认为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师德、教师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五个维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为了从已有文献得出全国范围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问题1: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在哪方面令人满意?哪方面还存在不足?问题2:我国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哪些对策?哪些是能够短期实现的?哪些是需要长期实现的?(二)研究方法。元分析是基于大量个体研究的分析结果而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出的整合研究结果,它是一种严谨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叙事性的研究讨论[5]。夏凌翔认为它作为获取和评价大量文献的科学方法,通过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为相关研究和做出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科学的理论参考。[6]可见,元分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较高一级逻辑形式上的文献综述。因此,本研究系统回顾与元分析国内近五年有关研究成果并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三)数据采集与分析。本研究选取的文献来源于国内中国知网与维普网,时间范围2015-2019年,期刊来源是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文献检索与筛选具体步骤如下。高级检索:1.在中国知网中,主题词“外语教师”或关键词“外语教师”得出461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296篇;主题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或者关键词“英语教师”得出247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679篇。2.维普网中,题名或关键词分别为“外语教师”、“英语教师”,得到141篇和489篇期刊论文。第一次筛选:缩减范围到“中学英语老师”,维普网共得到91篇;中国知网37篇,学位论文35篇。第二次筛选:两个数据库的文献合并,删除重复论文和阅读完摘要后共剩余期刊论文22篇,硕士论文29篇。第三次筛选:通篇阅读后剩余期刊论文20篇,硕士论文27篇。为了清晰看出以上学者研究成果,本研究把所需研究结果按照标题、作者、现状与原因、建议和地区几个类别放在表格当中做定性与定量分析。为了确保数据整理的质量,笔者与另外一位老师共同统计,然后进行交叉核对。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汇总,得出表格1。 有的学者研究了两个省份,因此本研究也把研究区域归为两个省份。除去3个未知省份名称和3个全国范围的研究论文,研究区域囊括了国家22个省份。可见,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区域数量出现了不平衡,如江西省最多,其次是山东省、吉林省、四川省、河北省,其余省份很少。经过仔细查找发现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专业理念:自主发展意识、身份认同、专业信念和教育观念;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专业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三、研究发现问题

1: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哪方面令人满意?哪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表格2可以看出,在专业理念方面,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足,专业信念不够坚定,教育观念还需更新,但教师的专业和身份认同感很强,不存在认同危机。具体情况如下:首先,教师的科研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共同体意识等较弱导致行动迟缓和相关能力低下[7]。即使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但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8]其次,专业信念和教育观念令人担忧。很多教师提前进入了职业倦怠期[9],职业满意度不高、缺乏终身学习理念,专业发展动力不足。[10]许多教师不够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英语学习规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侧重词汇、语法讲解与倾向刷题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11]再者,教师的身份认同程度高,但在性别、学历上存在着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研究生学历教师的身份认同度高于其他教师。[12]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的教育知识和课程知识严重匮乏,其次是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但在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掌握很好,这说明教师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整体来说,知识结构单一。具体如下:教师的词汇、语法知识很突出,但英语文化知识不够自信。[13]2011年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学科知识提升较快,但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欠缺[14],尤其是学科史、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更为欠缺。[15]令人可喜的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理解较深[16],这也许与教师参与国家及省市区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有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生在文化意识方面能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7],然而,教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方面存在倒退的迹象。[18]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欠缺的专业能力短缺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一,教师的语音知识扎实,但在口语表达上不够自信,表现在语音、语调、词汇量不足。[19]第二,科研能力较弱,因为教师缺少教育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与反思意识。[20]第三,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反思意识,但反思内容比较局限,反思策略较落后,反思结论也相对简单。[16]第四,多数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获取网络资源[21],特别是新手教师和年轻教师信息化设计、教学能力均优于熟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22]第五,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掌握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分析教材、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作业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23]这也印证了平时课堂教学及管理的现状即学校教研活动及各种优质课比赛观摩活动是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专业实践方面,学者们并没有提及或关注较少,这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检验和运用,反之,教学实践的水平因为理论知识的引领才能获得提升。问题2:我国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以上不足的原因如下。外部原因:a:培训机制不完善,参与培训机会少,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针对性与时效性欠缺b: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严重,师资力量不足,内部结构失衡c: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导致教师学习时间少d:学校经济条件有限,教学设备陈旧e:聘任制度不合理,教学工作与升学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评价机制不健全f:外部行政部门支持缺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不够导致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不足g:教师工资待遇过低,生活压力大h:校本教研不扎实,学校疏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表格3可以看出,外部原因中按等级依次为:培训机会少、培训机制不健全及培训内容不丰富等居于首位;其次是教学任务重导致用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时间剧减;再者是学校自身内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是聘任制度、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还处于下游水平,少数地区教师内部结构失衡,大部分学校硬件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内部原因:i: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足与危机意识缺失,缺乏终身学习理念j:教育教学信念不坚定,动力不足k:教育教学理念落后l:教师之间未建立共同愿景m:教师文化的封闭。内部原因中按等级依次为:首先,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终身学习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张艳丽研究发现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年龄越大的教师反思次数越少,研究生学历的高中英语教师不管男还是女都对自己的教学经常反思,反思意识较强。[24]其次,部分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够坚定,专业情绪和理想不高、精神状态不足。第三,共同体意识欠缺以及教师群体缺少合作、互动、分享的文化氛围。李爽认为教师学校共同体意识淡薄是由学校学习环境封闭、制度缺失、培训内容单一、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缺乏、自主发展意识不足及教师合作文化封闭等多种因素造成的。[10]问题3: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哪些对策?哪些是能够短期实现的?哪些是能够长期实现的?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包括a:构建研修团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大中学合作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等b:加强校本研修建设c:转变认识,革新理念,增强信念d: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内容,提高实效,完善在职培训制度e:唤醒和提高自身的自主发展的认识与意识,加强发展规划与管理f:完善专业发展保障体系g:创建良好的专业发展外部环境h:优化教育资源。以上学者提出的对策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层面包括a,b,d,f,g,h。教师个人层面包括c,e。从数量上看,提高自身多方面的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目标规划与管理最多,居于第二位的是外部要完善培训制度,给予教师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效率,让教师在理论知识、技能、能力上都有所收获。在以上对策中,提升硬件设备、订购教育书刊和完善教师评价是可以短期实现的,其余的需要长期规划才能完成。对于参加培训,《意见》指出“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25]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3

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快推进我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 教厅办字〔2017〕 号)要求,经研究,决定举办xx市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以下简称“活动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题和时间

(一)主题: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时间:2017年10月21日至27日。

二、活动内容

(一)推动社区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讲座、培训、观摩、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鼓励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等公共场馆开展“学习开放日”、“主题活动日”、“专题讲座”等活动,提供学习服务。鼓励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技推广站等机构,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宣讲、咨询和培训服务。

(二)推动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组织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职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社区学院(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活动周,发挥场地、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师资优势,就近面向社区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体验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为社区居民学习送去优质资源和服务。

(三)推动全民阅读和开展评选活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等为内容,通过开展好书推荐、好书诵读、数字化阅读、书友会、书香之家等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组织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社区教育品牌项目”遴选活动,认真挖掘我市全民终身学习的励志故事和典型人物,总结推进社区教育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用镜头记录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心灵的震撼时刻。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各区县教育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结合活动周主题,认真组织好本辖区内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进一步激发全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加强宣传。要充分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宣传终身学习先进集体和个人,用先进的事迹感动人、带动人,以吸引更多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精心组织。各区县、市直学校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做好活动周的策划、协调、组织和宣传工作,并将活动周方案及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于11月15日前报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

联系人: 。

终身学习论文4

论文关键词:天津,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天津经济社会与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的重要条件,是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前列,一个排头兵”重要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普遍潮流和中央要求

1.终身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后六十年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先提出终身教育,1970年他又发表了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思潮,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开始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选择。当前远程教育论文,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终身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距离发达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其条件指标、结构指标,还是过程指标、目标指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学习型个人成长指标中,15岁-64岁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年,而我国仅有年。还比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人口分布指标中要求50%退休者要接受有组织的学习,而我国还仅有5%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这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二、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经验

我国东部上海、福建、北京等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运作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主要经验做法有:

1.以法律或政府文件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福建于2005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终身教育地方立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十一五”立法规划。上海、北京、重庆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

2.成立相关领导机构。上海、北京都成立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工作。上海市教委还组建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负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管理,制订规划方案和统筹协调人财物等。

3. 组建相关业务指导和实施机构。如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上海电大,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终身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等。同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区县终身学习实施体系。

3.将终身教育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上海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人均4到6元远程教育论文,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上海市教委逐步加大对终身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和示范研究项目等。除上述投入外,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也分别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各自的投入。

4.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如上海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上海教育资源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北京也依托北京电大建立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开通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

5.把探索“学分银行”作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突破点。上海、福建均在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银行”,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班卡”试点,促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证与互认,实现成人高校、中等和高等教育、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

6.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指标评价。如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推进全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

三、天津终身教育需求

当前,天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天津有比较完善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大毛入学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0%、99%、96%和52%。天津于1965年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1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6年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应该说,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当前,天津终身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2006年全国人口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天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392万劳动者中还有73%的人不具大专水平,80余万农业劳动者中还有90%以上不具大专水平,而全市成人高等教育2006-2007年度在校生也不过1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老年人(天津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超过10%)、200万流动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解决。这几年天津教育快速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0年,但是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要求远程教育论文,天津的终身教育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对策建议

制约天津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二是“平台”,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强有力的终身教育模式,从体制和格局上对天津终身教育现状进行创新性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终身教育。根据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情况,现提出天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是构建终身教育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由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督察工作。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作为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由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天津电大,组建成立“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区县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对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探索;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区县社区学院设立区县终身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终身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区县层面,在整合本区县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推广组建新型社区学院,面向本区域举办正规非正规、学历非学历教育,组织、统筹、指导区域内各层面开展终身教育,作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在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学校,充分共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在乡镇,乡镇成人学校逐步延伸出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功能。在居民小区层面,设社区学校分校及学习点。

四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平台。落实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依托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天津市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论文,实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本市终身教育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终身学习各类资源和管理、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天津市数字化学习超市与学习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个区县创办30-40个社区和村镇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五是构建终身教育法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修订天津市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推进终身学习法制建设。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天津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整合本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等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六是构建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稳定投入。由市、区县财政分别安排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额度要实现逐年增长,从2008年每人每年1元,逐年递增1元,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5元,纳入教育经费基数。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一般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各级财政对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教育、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终身教育,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克明。促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美]迈克尔·穆尔。格雷格·基尔斯利著。王一兵译。远程教育系统观[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终身学习5

关键词:终身学习;成人;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概述

纵观中外,美学思想的发展根源虽不尽相同,但它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仍清晰可见。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在诞生之后审美意识就在不断地发展,原始社会的祭祀、巫术、乐舞等活动都蕴含着美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美育活动有了固定程序和内容。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正式提出“审美美育”这一概念,认为美育是改造现实社会的手段和艺术的需要,“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1]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实现人性真正的自由,人们能够走向人性真正的自由是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即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教育结合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思想和观点,试图用美学的观点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同时也尝试在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美学的观点。审美教育教授人们批评和欣赏的方法,让人们能够认知美,形成美感观念,丰富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欣赏是发现美的重要途径,批评亦是欣赏的一种方式,在欣赏中创造美,在创造中欣赏美,激发联想力和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最大特性。美感经验如同诗歌、音乐、文学作品一样,需要人们倾注情感并加以联系维持才能生生不息,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正是因为人们情感的渗透才能引发共鸣。审美教育引导人如何适当的移情于物,将抒发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的目的。正是因为美,美育才能遏制人性的扭曲,解放人的情感,最终达到人性的解放。

二、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意义

成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多重责任,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活动也因自身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不同而有所不同。成人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正式学习和接受传统教育,在工作场所、家庭等不同情境中以各种方式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和非正式教育也是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成人的学习不仅强调成人对于各种生活情境的参与互动,也注重对成人情感的释放和学习意愿的培养。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成人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有助于解放成人的情感

美的事物总能给予人感官上的愉悦,但将这些能给人感官或者精神上愉悦的事物简单地视为美是错误的。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即个体思维中美的意象和概念是不同的。倡导审美教育并不是为了僵化美的概念,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授以正确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将美和快感分辨开来,和美的事物亲密接触,抒发自己的情感。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指出美育具有解放情感的功能,“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2]这些情感需要适当地抒发。审美教育可以引导正确抒发情感,使人们摆脱单纯的物欲和情欲,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代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人性的异化和精神世界的空虚。社会正经历着转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强烈追求和过度释放过去被长期压抑禁锢的“利”与“感性欲望”,情感铺张与庸俗化释放使人们步入感性沉沦的误区。功利化追求与物欲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冷漠,同时现代竞争的加剧与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又使人们承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当前的社会需要发展审美教育来正确引导成人抒发自身异化的审美诉求,解放情感。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成人的学习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态度、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成人的学习状态。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学的思想和方式解决教育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审美的意象、审美的方式等理论均可运用于终身学习过程,以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一方面,将审美意象具体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反馈。在终身学习实践中,要培养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不断完成既有的审美目标,进而追求新的审美目标,不断把审美意象表达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通过反馈自身,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将审美方式视作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审美的主要方式是欣赏和批评,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知识的积淀作为基础,如同要批评一样事物,就需要具备批评的能力。可从感知、记忆、反思、想象、创新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成人终身学习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语言运用六种能力。通过欣赏和批评的方式,能够不断促进成人进行感知、反思、创新和想象,从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成人对自身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终身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正是用审美的方式,在美的实践中,通过激发成人的感知能力、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来提升成人的审美品位,培养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构建成人的精神家园

“美育对于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是在充分调动对象的个性想象基础上来实现的,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个体想象,激发个体情感,在充分发挥审美个性的基础上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3]个体在社会的交互过程中得以抒发和彰显的情感是热烈又激昂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是超前的、理想的,既立身于现实主义又超越现实主义。审美教育是联系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导情感的抒发,推动着审美主体摆脱现实世界的拘束,进入理想的审美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个体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种种矛盾带来的压力,个体的情感和精神有所压抑,需要超越现实,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达到真正的人性自由。对于成人来说,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不断超越现实世界,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实现自下而上对于现实世界的突破,达到情感的升华和超脱。审美教育解放成人的情感,使成人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建构起丰富而有弹性的情感世界,学会审美生存,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找到心灵归属。

三、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策略

(一)激发成人的审美动机

一方面,辨别审美意象。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容易将快感与美感相混淆,将美的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实际上,审美教育中的“美”应该是脱离实用性和占有欲,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对事物形象的直观感受,如对于一幅画、一朵花,个体在欣赏与品味之时,并不会因为它所在的地方不同导致美感观念有所差距。开展成人审美教育需要普及正确的审美知识,辨别美感和快感,才能明晰审美的意象。另一方面,树立审美观念。人们对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审美意识在幼年时就会得到启发,并逐渐形成审美观念。情感的抒发是审美观念形成的诱因,需要正确引导成人抒发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

通过外部手段进行适当引导,培养成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把传统和现代的知识文化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使成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批判性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培养需要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教师在专门的环境中进行引导,结合成人的心理发展状况,予以适当的刺激,这样才能实现目标。因此,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专门的教师和设备、多样化的课程和训练形式、审美能力的衡量尺度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丰富审美教育内容需要将更多的文化思想纳入审美教育的范畴。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审美教育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要求人们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已建立许多学习型组织。从研究小组、社区、培训机构、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开展方式和内容都层出不穷,将审美教育融入各式各样的终身学习活动往往就是实施成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成人在各种学习情境中的情感交互和参与,重视情感和情境的作用,将欣赏、批评、启发、引导、情境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到成人审美教育过程中。

(四)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蔡元培认为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十分重要,提出营造审美氛围的建议,这对于当今审美氛围的营造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社会需要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干净整洁的街道,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适宜的绿地、公园等,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氛围,为成人的终身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终身学习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从个体的出生到死亡,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和社区,个体的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整个社会因教育技术的发展而连接在一起,交互连接,互动紧密,这为终身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审美教育的实施需要将审美思想融入终身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四、结语

审美教育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类的产生初始就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成人在社会承担着多元角色和责任,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抒发成人的情感,推动成人进入审美的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怡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德]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9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