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语文课堂教学【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6965

【导言】此例“语文课堂教学【热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课堂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改革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

1 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进行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再听老师讲解,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积极主动。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①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除查字典外,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②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③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分段和归纳段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其方法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 实行新型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认真做好“备学生”;教学活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及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语文能力(如电脑作文,利用网络阅读、交流等)。

落实“以读为本”的策略。精读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要“以读为本”,即要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让他们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要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读书,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让学生以读促学,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的自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应占重要地位。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同位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借助各种学习媒质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能及时反馈改正,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3 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靠掌握有限的书本知识就行了,还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

从近几年的测试中可以看出,不仅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情况,课外知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我都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

同时,我还十分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搜集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整理成册。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制作诗配画。阅读课外书籍,写出读书笔记等。在这些活动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次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注意各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4 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第二篇】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比较直观的方式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及课堂中即将要讲到的相关知识内容。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直观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接受。

如,在讲授叙述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能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跃的生命符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教学看做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课文提出疑问,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学生暗示,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学生留下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重视学生“主人公”的地位,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进行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课堂中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按照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通过互相**方式、共同讨论、发表观点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能在这些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收获快乐。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并积极面对,然后寻找有效的方法,克服缺点。

所以,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进行“满堂灌”或者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人公”重要地位[2]。而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实现交流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作为“配角”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发表**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互动。例如,在作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以以“助人为乐”为话题,让学生就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进行讲述、讨论,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然后老师在适当时机指点写作的思路、结构等,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从而完成作文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亲切的话语,面带微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不会产生紧张、害怕心理。此外,对于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利用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形式能很直观地将教学方法反映出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理解水*及表现情况改变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合理运用多**帮助开展语文教学。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多**等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辅助语文教学工作。多**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开放且**的学习环境,并且通过视频及音乐等多种方式辅助教学。

例如:老师在课堂开始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与本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片段或是歌曲、相声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的。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与主体意识,并倡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及积极探讨的学习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中使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上,由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讨论话题或是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见解,最后老师进行分析、点评,指出每个小组的优点与缺点,并对表现良好的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给予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法。从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形成良性竞争意识。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于不知道或是不了解的事物一般都喜欢问“为什么”。如果能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敢于质疑的勇气,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及成长都非常有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提出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敢于**及创新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老师应该耐心、认真地向学生讲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是理论可列举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类似例子进行讲解。对于理解能力不佳的学生,不要指责或是批评他们,而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大胆猜测,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帮助寻找正确答案。

五、结语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语文学习的效果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阅读、理解然后掌握的,因此理解能力非常重要,而语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上主要分析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措施,从情境教学、问题情境到师生互动等,都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第三篇】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它对学生的培养方向立足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师角色定位,要重新审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定位,以前教师一统课堂,我说了算的专制教学已经落伍,已远远的与时代脱沟,学生再也不是收音机,再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因此,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惯习的改革被提到教师的案头上来,尤其是师生关系如何优化,更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现实的挑战,总是超乎现存理论的。”(北师大陈孝彬教授)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从教育上提高人的素质。我国领导人曾多次重申: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时常有老师抱怨物质待遇低下,而作为学生、家长、领导又常常对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深感困惑。我想,这对矛盾应该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工程之一。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不难发现:长期以来的社会氛围,乃至于教学观念,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从而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深刻认识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教育要改革,思想必先变。

教师职业的连续性、广延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教师要互相团结,搞好合作,要有合力,才能创造奇迹。教育产业化也显示教师的工作是个体劳动,集体成果。韩守宏的《“效应”种种话教育》(《福建教育》2002第一期)中的“短板效应”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能成多大才不是决定于一、二个科目好,而是主要取决于他最薄弱的环节。这或许是智力因素,或许是非智力因素,也可能是弱科的牵制,或不良学习方法的影响。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组配套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找准并补长那根“短板”,全看教师是否通力合作,“因材施教”了。所以,教师应注意总结,善于总结,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从自己\从学科特点找差距,从学生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扭转乾坤。经验主义、机会主义都不适应新一轮教学竞争。一个不会挖掘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弘扬自己个性的老师,最终会丧失自己的魅力,“泯然于众人”,这是当教师的最大的悲哀。

把国际教育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现行研究情况结合起来看,教师如何深刻理解和了解学生,变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策略为教师遵循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做好师生互动、知识共享等几个方面,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必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中应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即重视教师的导,更要重视学生学的能动性。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没有学生的课堂,那又是什么呢?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眼中有人”、“胸中有法”、“脑中有纲”,对自己的学生要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解他们的感受,把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下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二、认识教师的职与责,因应时代要求。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核心问题。“以教学为中心”就是要抓好教学工作,而教

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提高效率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谁诠释好45分钟,谁就抢到课堂教学制高点。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对考试,课堂都是关键。我们应该明确:教学是门艺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既要有威慑力又要有亲和力,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

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文科不是挣分见效快的学科,在应试教育中不能拉开升学考试的实际性档次,而理科学生可以饶有兴趣地做习题,研究解法,因而理科所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多了,语文却不知不觉地被打入“冷宫”。所以,语文要扎根在平时,扎实于每一堂课,由点及面,辐射开去,借理科解题中常用的扩散性思维,由此及彼,培养学生学论文的兴趣。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切不可为教课文而教语文。语文教师要真正意识并影响我们的学生认识语文的价值,要上升到一定高度看语文,从而重塑“基础学科”的形象。

那么,语文教什么?建瓯一中张守田老师认为:课文只是语文科综合例题或习题。他把课文分为两个内容系统——语言训练课和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我认为,这很有借鉴意义。至少他坚定地认为语感的培养应是语文老师紧抓不放的基础点。那么情感教学不仅是其他学科不可或缺,更是语文课堂的主心骨。

近几年,有不少教师一直为一部分学生理科很不错,文科却没多大长进深感困惑,甚而出现初中生作文水平停留在小学,高中生作文只有初中水平。这个现象跟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多寡不无关系。随着现代传媒的急剧发展,有些人的阅读时间被冲击了。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河奇老师也曾告诫——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试想: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之间,在繁多的课业负担之下,学生能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有几何?语文教师若不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借鉴,以“大语文”的观念拯救失落的“语文”,那么语文要打翻身仗谈何容易?!

基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选拔和造就专业人才的教育。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做到“五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和学会健体,要强调突出其基础性的特征。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合作。一位教师要明确影响孩子命运的七种能力:学习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心理健康能力、自理自律能力、人际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往健全的人格发展,要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课堂中还是有必要分层教学,教师要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高度认识,课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生,拟定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学会写学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知识迁移。一堂课的目的要很明确,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如果能扎实地做到一课一得就很不错了。千万不要让学生觉得无头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的,更不要说发展学生的能力了。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教师要洞察学生课堂反映的能力,大力探索课堂结构优化的好处。一个好的老师都善于发挥自己人格的魅力,以言传身教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更好地育心育人。不会挖掘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弘扬自己的个性,最终会丧失魅力,我想,这是当教师的最大的悲哀。

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从我们每学期两次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方面:①热爱学生。②知识广博。③教法得当。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力求每节课让学生都能新感觉,教法少一些单调,多一些灵活;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引导;少一点造作,多一点艺术。也就是要尽量使课堂活起来。吕淑湘先生也曾提出:“在各种教法上,有一个总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活’”。

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特别是语文课、语文公开课,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旧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就促使教师把学生投之九霄云外,天马行空,在学生面前扮演一番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了纯真的学生,甚至蒙蔽了听课的领导。殊不知,课后一调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他们却一无所获。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那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我们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呢。

以人为本,就要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童真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一个有能力的老师把教学的主阵地放在课堂,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大部分在课堂完成,他们注重45分钟的效率,课后只是适当的点拨,“点石成金”,而不是课上天花乱坠,课后作业如山,压得我们的学生气喘吁吁,压得我们的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然后怨天尤人,把“罪”落在家长、学生身上,而自己象没事儿一般,浑然不知自己已违背了教学的常规,不知自己已与成功的教师无缘。教师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闻鸡起舞的效应,去加班加点,课堂讲,自修讲,甚至课后还挤时间讲。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厌倦吗?情感教学、愉快教学法值得我们深思啊。我很推崇“上海教改100条”中的教材处理方式: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上课是艺术,一个教师既要有威慑力,又要有亲和力,要有高度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想,这是成功课堂的合力。

三、走出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因为,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面前扮演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却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特别是语文教师,那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这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往往听了这样的课后,私下了解学生,反映都不尽人意。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第四篇】

一、创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不把学生带入情境。.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二、利用多**,激发学习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因材选媒”,突出多**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三、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四、鼓励用心研读课文,激荡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906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