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18889

【导言】此例“化学课堂教学论文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教学论文1

无机化学是学生入学后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覆盖面较广,且内容的绝大部分与中学化学内容相关,它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化学与较高级专业化学的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依据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其主要培养目标应使学生着重掌握有关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实践技能以及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我校现采用的全国高职“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部分,内容主要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氧化和还原反应等知识;二是元素化合物部分,主要介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高职专业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合理的高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着重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考虑高职课程要求的有限学时,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难点.

如针对我校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大讨论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去掉一些单纯理论推导,保留了最基本的、基础的、原则的内容.对于无机化学中“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这些难度较大,而在工厂、企业等实际应用中用途不大的内容知识,适度减少了其部分教学内容,着重讲授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其应用.在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会在学习有关内容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吸收进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启迪性,如在讲解配合物相关知识时,会向学生介绍配合物在光、电、磁学以及吸附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会向学生介绍有关重金属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新颖性、趣味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难点.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思维的空间、自学的空间.如在讲解完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在将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学习完后,以相关习题作为依据,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种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们发言后,教师再作总结,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将优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既涉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又涉及琐碎、繁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相应CAI课件,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增加教学容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无机化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分子和原子模型平面和立体图形等,可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使微观的现象得以生动地描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将抽象的行为形象化,便于学生轻松掌握原本非常抽象的理论.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参考书籍等教学资料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3注重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开设实验课,加强实践内容,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操作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实验的基本操作,如选择溶解、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试剂的取用等实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制备性、综合性实验.如删减了实验教材中元素锡、铅、锑、铋、银和汞等的性质实验,增加了硝酸钾的制备与提纯、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等制备性、综合性实验,特别是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实验是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硫酸亚铁铵,然后再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并进行草酸根离子及铁离子含量测定实验的(该综合性实验含3个实验,共时),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在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4科学设定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评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做出正确评估.目前我校无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成绩均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对于无机化学理论课,平时成绩可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无机化学知识竞赛成绩、章节测试成绩、出勤等几方面的考查给出成绩;对于实验课,则可通过对预习报告、出勤情况、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考查,综合求出平时成绩.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内容强调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实验课的考试以实际操作为主.实验课考试前,我们将考试所需的仪器和试剂置于实验台上,由学生随机抽取内容不同的考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考题,运用所学知识在已有的仪器和试剂中选择所需仪器和试剂,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现场操作.监考老师根据实际操作现场打分,这样的考核可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5总结

化学教学论文2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化学教学论文3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学中往往只注意知识的应用,而忽视知识的获得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又只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获得知识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知识,以取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总复习,将获取知识的过程高度浓缩,科学方法教育便抛在一边,教学中为了把知识顺利的灌输给学生,老师只要求学生被动地顺着设计的思路前进,学生不必进行积极的思维,更不必独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把生动活泼地思维过程,提炼得干巴巴的,而测试只从知识理解和运用角度命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导致了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忽视,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降低,这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但对学好化学知识有利,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非常有誉的,在化学教学中,应从初中开始就应注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化学教材,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

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化学教材。其一,以明确,具体,带启发性的阅读提纲为依据进行指导。教师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等基础上,制定出阅读提纲,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阅读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指向引导阅读,容易抓住关键性知识。讲授新课前要求学生依照提纲,

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内容,找出答案,辩证正误,同时学会旁注和摘录重点内容以备复习和重点学习之用,记下阅读中发现的难点和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维,认真听课。其二、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化学术语和化学用语条理清楚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掌握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重点内容要精读,一般内容可通读,教材要精读,课外参考书可通读。其三、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阅读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时,应结合丰富的化学想象,反复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搞清其中的关键字、词和它们的应用范围;阅读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联系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己有的感性经验,系统的比较各种物质的异同,掌握变化的规律以及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容易混淆的知识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差异;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前后串联阅读,力求做到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巩固和加深原由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技能,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双基知识,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看书习惯和掌握了科学的自学方法。

二、强化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用科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必须交给他们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想象达到得出微观抽象结论。如给学生形成“分子”概念,老师先演示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1)、碘的升华:(2)、品红的扩散。从这两个宏观想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想象?如何解释呢?老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碘的固体状态,碘受热发生的变化,变成深紫色的气体,冷却后再回到碘的固体状态。重点引导分析,想象得出物质的微粒性。紧紧抓住微粒性,并指出这种很小的微粒就是分子,再引导学生分析品红扩散的想象,从而得出分子的一些性质:(1)、分子是一种很小的粒子:(2)、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等。以抽象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通过实验,将外表的宏观想象跟内在的微粒运动联系起来,从而认识物质化学运动的本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把加强双基教学和传授科学方法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做化学实验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认识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重要科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践或对物质的变化现象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例如:给学生讲“溶解度”。概念时。其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是克。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大小,及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上述四个条件都必须具备,缺一不可。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溶解度定义,紧扣定义中四个要素。长此下去,养成分析事物的方法,从而准确全面地深入理解,认识事物。应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认识活动的更高阶段,它起着加深理解和发挥创造思维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出一些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在运用知识中,更加深对要领的理解,开阔学生探索科学的思路,培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自己掌握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跟反应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化学教学论文4

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和定位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有重新的定位,并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在抛锚式教学方式中,中职化学教师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布置问题时,应将范围放得更加宽广,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学,可以通过网络等多搜集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到的但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为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可先独立解决一遍问题,并从心理上接受学生的一切问题挑战,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

对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抛锚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指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背景环境。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立足中职化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真实、生动的有效学习情境进行创造。只有投身到“锚区”情境中,才能使下一步的“抛锚”有效完成。中职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中取材,以使学习情境更加真实,锻炼学生今后面对现实中真实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如“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就可以以社会上一些“水雷”报道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真实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强化其求知欲,为接下来“抛锚”做好准备。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方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比如在“氨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题模拟再现一些化工厂发生氨气泄露的事故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氨气”泄露的危害,引发学生对“氨气”自救和事故处理知识的了解欲望,加深学生知识构建。

紧紧围绕“锚”这一关键点构建教学结构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用中,教师在教学结构的构建中,应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自主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为问题而问题,应根据事先创设的真实情景,对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选择,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以当前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而问题的选择和抛出则是抛锚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认知冲突和预设陷阱两方面来“抛锚”。认知冲突即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制造不符合现实情境的心理冲突,在这种矛盾中教师可以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在这种冲突中自己去对答案加以探索。预设陷阱主要指教师通过对化学知识中比较容易出错点的利用,将学生带入知识盲点即“锚”,然后让学生自己从盲点中走出的教学方法。这种陷阱自救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能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通过搭脚手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搭脚手架法事指立足学生需要,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搭建脚手架,引导他们一点地接近教学最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协作学习的作用有充分认识,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在解决一个“锚”后帮学生进一步搭建脚手架,使学生慢慢地进步,知识水平一步步上升。比如在“盐类水解”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帮助学生建构进一步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探究整个盐类水解的过程,从而完成对一个新概念的意义构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对相关化学知识共同探讨、学习、协商,不能简单地为学生提供怎么解答问题的直接帮助,而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线索。

2结语

总之,从中职化学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抛锚式教学法的有效性,但教师在对这一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各种策略,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真正意义上发挥效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3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