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赞美老师的诗句或名言句【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96317

【导言】此例“赞美老师的诗句或名言句【热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第一篇】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赏析

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首歌红遍了大江南北,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这首歌就是由宋青松作词、王佑贵作曲,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巧借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具有鲜明特征的意象,深情讴歌了人民教师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这首歌也因此成为了一首耳熟能详且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精深、精当、精美和精巧是这首歌歌词的主要特点。

一、精深。歌曲是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歌词一般既具有直白浅易的特点,又具有诗的意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的歌词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抒发了对人民教师的赞颂之情。“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其中的“神秘”“乐趣”“有力”“举起”等词语,浅易晓畅,形象地表明了“我”对教师的无限崇拜与神往,同时也揭示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征。这首歌的歌词又具有诗的含蓄、诗的韵味。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这一句形象地告诉人们,老师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我”架起了知识的彩虹,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我”走进了知识的殿堂。“彩虹”一词,本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弧线,而这里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知识和理想”比喻成美丽的“彩虹”,含蓄而形象。

二、精当。“精当”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歌词的语言特征。精当的语言,往往能传神而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这句中的“美丽”一词,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在“我”的心中,教师的外表不仅是美丽的,教师的心灵更是美丽的。一个“美丽”,真诚地表达了“我”对教师由衷的欣赏、喜爱与赞美之情。再如“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两句,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李商隐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举”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了人民教师甘为人梯、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崇高品质。

三、精美。这首歌歌词共两段,每段12句,上下对称。每句以六言、十言为主,间以七言和八言。句式上,以整句为主,整散相间。句子大致对称,隔句用韵,富于变化,灵活多样,读来《山草香·》错落有致。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如:“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这四句中,一二句对称,三四句对称。“你”“理”“利”押韵,使整首歌富有音乐美。

两段歌词,前半部分写小时候“我”对教师的理解,后半部分写“我成了你”即做了教师之后的感受,认识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四个“我以为”,说明了教师在“我”心目中崇高的形象与地位。四个“才知道”,深刻地揭示了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职业本质。“小时候”“长大后”的反复吟诵,不仅点明了时间的变化,表现了“我”认识上的转变,在语言上也产生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由小时候“我以为你……”的懵懂,到“长大后我成了你”的人生选择,“你”“我”的回环往复,增强了歌词的音乐感,从侧面歌颂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

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第二篇】

“偶于旧书页间得吾师玄童陈先生、孔才贺先生诗笺各二纸。陈先生者,一为北海泛舟诗,写于甲申即1944年,完好:一为赐赠之作,写于壬午即1941年,仅存尾页,贺先生者,一完好,一仅存首页,当写于1946年。忆从两先生学诗多年,先生诗格高古,书法超逸,当时孩稚未尽解,今乃知非时辈所及,忽忽四十余年,两先生早归道山,余亦白发,而览兹笺,两先生慷慨悲歌、舞蹈击节之风概,犹宛然耳目间也。大化迁移,人生能几?惟诗情得震铄千载之下,则数十年一瞬息耳!笺已暗敝,恐日就碎坏,遂装裱什袭藏之。”

文字间涵着我的深沉悲痛。我上中学,是在四十年代沦陷的北平。回想起来,对我帮助最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术老师。他名陈小溪,字玄,四十多岁年纪,总是穿一件蓝衫,胖乎乎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他是画家,兼工书法、篆刻,古诗文也有很深的造诣,与画家王雪涛、吴镜汀、李苦禅都是好友。他除了教美术课之外,还业余授徒,非但不取分文,还要陪上些纸笔,是真正以教学为乐的一位教育家。我因为酷爱绘画和文学,就课余授业于陈老师。

学校里古槐阴下的两间破旧的西房,是陈老师的宿舍,取《老子》“大音希声”的意思,号曰“希声草堂”。沦陷中的北平风雨如晦,学校也一片死寂,这希声草堂里方丈之地倒是有一点生气,课后或者假日,总是有三三五五同学前来请教,或伏案作画,或持刀治印,或诵习诗文,陈老师这边添改几笔,那边指点几招,时而论画,时而谈诗,自然也时而谈天说地,泡茶烧饭,形成一个自由生动的学习环境。

应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很利于人才的成长的。著名油画家、陶瓷艺术家侯一民,著名板画家宋广训等都是我当时的同窗学友,我先是学绘画,总是长进不大,后来又学诗文,算是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底于。陈老师教授诗文的方法很别致。他先是介绍读物,从总集到别集。我手头还保存着一部吴北江先生选评的《古今诗范》,是陈老师赐赠的,至今我仍认为是学诗的最好读本。他推崇杜诗,也指导我着重习杜诗,一部《杜诗镜铨》读过多遍,其中相当一部分能够背诵。杜诗中,他只给我讲解了《咏怀》《北征》《秋兴》等一些代表作。在简要地讲解词语之后,他开始朗读或朗吟,读或吟到妙处就停下来,说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从他那喝采般深情的语气,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深深地受到感动。此时的我,也无须追问妙在何处,感情同老师一起交融在诗中了。他给我改诗也是如此,很少具体地改动字句,只是从大处指点。教师只加引导,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他的这种教学方法至少非常适合我,我是最不愿意听老师成本大套地讲课的。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很快获得了较强的自学能力,阅读了大批古籍,习作了几百首旧体诗。其中存下来的几首,编入了我的《流外楼诗词》,现在看看,仍觉尚可,但这适足以证明数十年来我写诗长进甚微,愧负先师多矣。

在希声草堂里,不仅研习书画诗文,还纵情谈论,沦陷期间,骂日本侵略者,光复后,骂“劫收”大员,兼及人生宇宙,无所不谈。只有训育主任或者住在对门的连辛亥革命都不赞成,却认为大日本必胜的一位老先生偶然闯进来才转而谈古典、谈市井。陈老师虽然未曾涉足政治,但他有鲜明的倾向性,他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在斗室中讽嘲还不足,陈老师写了许多首讽刺时政的诗,通俗幽默,大胆辛辣,抄成一本《入木三分集》,当时自然不可能出版,而今怕是早已散佚了,我和其他同学,在熏陶渐染中受到很大影响。推想起来,他要我读杜诗是别有深意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读来,令人泪下。后来,陈老师终于找到了光明。他的儿子从解放区来看他,把一些解放区的报刊藏在蜜罐子的底层带进城来。在那些纸质粗黄的报刊上,我们第一次见到、朱总司令的木刻像,第一次读到的《沁园春・咏雪》。陈老师盛赞这首词,许为千古绝唱,他眼神放光,透出无限的敬仰和喜悦,他藏在内心深处的想往,毫无遮拦地表露了出来。

就在这一年我上高三,陈老师对我说:“你学诗要多几位老师才好,孔才是大才子,我介绍你拜他为师吧。”贺孔才先生名培新,与陈老师同为吴北江先生的学生,交契甚厚,常到希声草堂来,原是见过的。他是诗文大家,兼工书法篆刻,才高望重。这一天,陈老师带着我到贺宅――宅在积水潭西岸,号“海西草堂”――去拜师。贺先生十分高兴,设便筵聚饮,还把一部他的诗集《天游室集》赐赠给我。从此我有了两位好老师。

孔才先生指导我阅读,同陈老师是一个路子。每次向他请教,他评诗论文,上下古今,淹贯百书,精深博大,时而说一些笑话,横生逸趣。记得有一次他给我讲《离骚》,讲着讲着动了感情,忽然站起身,边走动边大声吟唱起来,高亢激越,声震屋瓦。他没加一句解释,我从吟唱中领会到的比听讲解要多得多。

指导我写作,孔才先生也是很少讲解作法和改动字句。他给我批改过很多诗稿,可惜散失殆尽,仅存经先生圈点的半页而已。他写诗主张高唱入云、气宇轩昂的阳刚风格。我的习作中,有他喜欢的句子,如“剑气欲腾牛斗上,文章小试思神惊”,他画了双圈。但是,,有一次我久病初愈,写了一首诗未免颓唐,其中有“病起梳头觉发长”的句子,他看了很不赞成,说青年人写诗要有蓬勃的朝气,切不可低沉消极。他找出李贺的一首诗给我看,“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他说:“长吉尚且如此,何况今天的青年呢?”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至今犹如昨日,对我此后写诗乃至做人影响很大。善教者不须多言,话要点在节骨眼上。

孔才先生也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解放初,他将世代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物悉数捐赠给国家,投身革命,吟诗一改旧凋。又一次我见到孔才先生,他兴高采烈地吟唱了他的新作,其中有两句道:“工农今作邦家主,马列真为世界师。”

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简短【第三篇】

1、师恩难忘,千言难尽,万语难抒,寥寥数语,以表敬思。

2、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3、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5、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6、老归江上寺,不忘旧师恩。——许浑《送僧归金山寺》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8、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13、师步有云随,师情唯鹤知。——方干

1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15、丹心事国忠无二,白首尊师谊在三。——刘克庄《用厚后弟强甫韵·无住先生独住庵》

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第四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充分地读,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潜心品读入文本

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的读书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吟诵种感悟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可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句子中去玩味。一位老师上《黄鹤楼送别》,学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她这样引导学生读:“这‘孤’字,是一份落寞,一起读——;这‘孤’字,是两心牵挂,读——;这‘孤’字,是缕缕相思,读——;这‘孤’字,折射出的是那亘古不变的友情,读——”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把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而浓浓的“语文味”也在这不露痕迹的诵读中体现出来了。

2、用心默读促共鸣

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读书声,也需要静静的默读。默读,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能让学生抓住重点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细细的品析、反复推敲斟酌,从而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领悟到文本表达的艺术和方法。默读与品读相得益彰,是彰显课堂“语文味”的重要途径。默读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静静的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二、品词赏句,品出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1、在比较中品析。

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我问:“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2、在想象中品析。

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鸟的天堂》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表面上是写画眉鸟高兴,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他不仅赞这“鸟的天堂”,还赞当地的农民爱大自然,赞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如果你是会说话的画眉鸟,你会唱些什么呢?”有些学生说:“会唱这颗美丽、繁茂的榕树是我们生活的天堂。”有些说:“会唱这里的农民好,爱护我们,让我们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歌。”有的说:“会唱欢迎你们的歌……”

三、扎实训练,练出“语文味”

1、实实在在学字词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听说读写,都建立在字词的扎实理解、掌握上,同时字词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课堂上发言不错,但是一到写的时候就犯难了,没有把基本的字词掌握好,下笔怎能“千言”呢?听过一名老师上《麋鹿》这篇课文,因为课文很长,而文中难的字词又较多,所以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编了一小段话,把生字词都放进了这段浓缩的语言。然后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在多次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2、反反复复练读写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老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指导学生仿写,逐渐让精炼、优美的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二泉映月》中,阿炳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有特定的生活经历,对这段经历,文中只作了简洁的交代,有的老师上课时,就用了一些提示语指导学生想象写话:“在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背着二胡艰难地行走在雪地中……”、“在烈日炎炎的中午,阿炳又累又渴,昏倒在路边……”、“在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身前的破碗里还没有一个铜板……”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走进阿炳的生活,对创作的背景有了更深的体验。课堂上长期这样的练习,积少成多,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49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