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3000字]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2553

【导言】此例“[3000字]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例(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第一篇】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参与进课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初中地理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以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点要放在学生基础性的地理知识以及技能的提升上,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初中地理课堂的开展应该符合本学科特色,为学生打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奥妙与乐趣,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地理知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应该主动与学生做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在进行初中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程的讲解时,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分析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于大气气候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以及关心爱护地球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堂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学生现实生活入手,教师可以循循善诱,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与学生互动如“同学们,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我们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大家有没有想过光照角度的不同对于地面所获热量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吗?”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引出“太阳高度角”这一关键概念。这样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的一点就是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来讲,地理图像是初中地理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地理图像包括景观图、分布图、统计图等,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这些表格,教师就需要用到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地理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变化,有意识的将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案例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掌握知识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探讨交流,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分析综合教学法”也是初中地理课堂中十分值得提倡与推广的方法之一。“分析法”就是将整体分解为若干要素与部分,“综合法”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与综合法相结合是我们掌握许多地理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我们在确认某地理区域准确位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所给区域的经纬度、所处半球位置、海陆相对位置等入手进行研究,而要进行如“中国的密集型工业分布特点”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交通位置、地形、人口、资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针对初中地理的学科特色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要做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初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通过互相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的。而且考虑到初中地理的学科特色,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可以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不如我们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海陆变迁”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如“六大板块中哪个版块基本上是海洋?”“我国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然后形成小组意见,鼓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去陈述本小组的观点,小组其它成员可以在台下进行适当的补充。在一组陈述完以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踊跃进行提问,由主讲小组进行回答,对于学生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这种互动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踊跃的表现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应该在宏观上对课堂进行把握,有效的推动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初中地理对于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于我们知识的学习以及关心爱护地理环境习惯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要突出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初中地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第二篇】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更强调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整体的、精致的课程资源,作为设计者和教学者要为学习者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活动和任务。在实验中,经过三轮的行动研究,我们的实验研究组提出了相对稳定的云课堂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为核心,包括了课程开发、课前学习、课堂内化、测试与反馈、研讨总结等主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在教学应用上加强与“人人通云教学”平台的功能特点匹配,对传统“翻转课堂”模式的环节和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达到“翻转课堂”与云平台的深度融合。云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操作环节如下:

1.课程准备

首先是编制导学案。主备教师在该学科集体备课前准备好学案和电子课件,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研讨、优化学案和电子课件,整合优化后上传到“人人通云教学”平台的“云盘”和“导学”模块。其次是资源的开发和收集,备课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后,依据教学难点和重点,制作微课,或者在其他资源网上收集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推送给学生。

2.云学习

学生在独立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终端观看导学案和视频,观看、阅读、听讲,进行课前学习。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制作课堂展示课件,学习完成后,利用云平台的笔记功能记录错误和困惑以待课堂上交流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前登录“人人通云教学”平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云课堂教学和学习测评

经过三轮以上的实验教学,在学科组的研究讨论下,形成了在时间和顺序上基本稳定的云课堂教学模式课中教学流程,在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和不同容量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和顺序可以做灵活调整。课堂上,首先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人人通云教学”平台内准备的课件和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接着,学生在小组协作平台上通过同侪互助,形成统一的意见,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各学习小组在平台互动交流后,排除重复的提问后,提出本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在收到各组提出的疑问后,在班上统一对共性问题进行重难点的答疑和小结。最后进行在线测评,教师通过平台的后台统计可以得知学生存在的问题,测试后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辅导。

4.提炼深化

通过云平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情况、测验评价成绩,均被实时记录,形成学生云课堂学数据。通过平台系统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用技巧、分层能力等进行客观呈现。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发现问题,进行批评性的反思,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二、实验情况和数据分析

1.实验的设计

(1)实验对象。从2014年4月起,在实验校七年级4个班中抽取两个人数、成绩基本相近的班级1班和4班作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其中1班为实验班,共47人;4班为对比班,共46人。(2)研究内容。“云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程序,“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及学生学习策略的改变。(3)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都由同一教师任教,都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九年义务教材,为了避免实验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干扰变量过多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本实验没有采用一年或一学期的实验周期,而是采用了按教材单元模块的教学来设置实验周期,实验的教学内容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时间从4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按学校的统一规定,每周2课时,实验时间为12周,共24课时。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也一样,实验班的地理课采用“云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4)检测。前测用下学期期中成绩,后测用自编的第三章《走进国家》单元能力检测成绩,,前后测试卷在考后经过的学科组总结和分析,信度和效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实验完成后,实验研究人员还应用修改后的初中生学习策略量表(lassi量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测量,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

2.实验数据分析

其中,n为样本容量,即各班级人数。X是样本的平均数,即测验平均分。S为样本的方差。

3.学习策略的测量及分析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动机、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自我测试和考试策略这几项上呈统计显著(P<.05)。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上更认真投入,思维能力更强,更善于在学习中面对大量信息时,从中选择重要信息进一步学习,更善于创造和使用辅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更善于使用复述和理解监控技术判断自己对要学习的信息的理解程度,更多地意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更善于备考。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验得知,云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学实验是有效的。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云教学平台的使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以及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云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需要教师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加工、组合和整理,因此锻炼了教师知识重组、意义建构、资源整合的能力;其次,利用云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功能,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批评性的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导学案的设计成为教学中的重点,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颠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进行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进一步促进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1.必须认真编制导学案,重视导学案的应用

导学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引领,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云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成败,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导引,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认知上出现新的“冲突”,促使学生为解决“冲突”而自控性地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并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和重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提高云教学主导者的全程把控意识

云教学平台是一个新兴事物,学生的好奇心也很重,同时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因此,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对云课堂的全程有意识地把控,通过把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把控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师生互动的频率、课堂氛围等.以期让云课堂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3.提倡进行传统教学和云计算辅助教学之间的混合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三篇】

经过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的我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地理成绩两极化,中间存在断层的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兴趣相关。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能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听课。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就显得比较枯燥了,课堂上他们多表现为一言不发,精神和注意力基本不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上,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学生成绩低下,所以成绩的好坏与兴趣息息相关。作为初中的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着重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实现,初中生的年龄多在十四五岁之间,对于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够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了解决他们的疑问,就会在实际的课堂上积极听讲,这样就能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提的问题有:结合生活现象,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呢?一年四季的变化时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都与我们所要学习的地理的知识息息相关,学生就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就能够提升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二、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作为合格的教师来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是因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质量。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这样虽然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要想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在课程之前进行精心备课,设置好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实际课堂的问题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之前能够怀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就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课,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调动课堂氛围,只有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才能够得到提高。地理本身的学习就是比较单调无趣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完成地理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在课堂的丰富性的问题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丰富课堂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所以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个小组之间比赛性质的教学,大家就能够更加乐于去学习,教学的质量就有保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除了上述一些综合性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新的教具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今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我们不再是只有地球仪教具的时代,多媒体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将其放到我们的教学中,多媒体有着众多的技术和优势,这样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优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保证地理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第四篇】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91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