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82277

【导言】此例“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一篇】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二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 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还可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三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總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xx,5(3):145-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四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辅导员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的措施及改进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关键词:心理问题;成因;措施;

积极教育部于20xx年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于20xx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是长期而复杂的,心理问题的普遍化与严重化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心理的因素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看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失衡,要求学生一心只管学习,除学习外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全部由家长代劳,这样很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质,丧失独立自主能力。大学生涯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在校园内搞好学习,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应该走出校园,逐步走向社会,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大学这个新环境,让他们逐步脱离父母的呵护,学会独立的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这是一个痛苦的心理断奶期,因此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作为辅导员,应该协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帮助他们由未成年的心理依赖状态渐渐过渡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状态,让他们平稳顺利的渡过此阶段。

(二)目标的定位

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大一新生。由于在高中生活中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包办一切,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因此社会生活经验几乎为零。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幻想和理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面为之而努力。因此,进入大学后,这类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为之而奋斗,所以在学业上常常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因此作为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和指引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三)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学习,老师在一节课上讲解的内容往往需要大学生在课外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刚刚踏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在老师和家长督导下被动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间之间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在学习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很多同学对自主学习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利用时间。每天把自主支配的时间浪费在睡懒觉,打游戏上面。因为没有充分的预习功课,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又没有及时的复习,把课堂上所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搞懂。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学课程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常常是中学所无法比拟的,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量和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习压力也较大。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同他们一起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四)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们都需要有自己的朋友,伙伴。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独自面临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大学生更迫切的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是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常常是令他们困惑痛苦不堪。很多大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彼此个性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他人的包容度欠缺是寝室产生矛盾的根源。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旦发现某个寝室成员之间产生较大矛盾,辅导员应当及时帮助他们,调解矛盾,缓解纠纷。如果确实因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原因无法继续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辅导员可以把他们调开,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重点关注对象

辅导员还需要对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和网络成瘾学生进行重点的关注,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贫困学生往往来自于贫穷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的成长环境导致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和成长于城市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冲突。有个别同学因为生活习惯不太爱洗澡,在整个冬季可以几个月不洗澡或一个月洗一次澡,导致同寝室同学和班级里的同学对他意见较大而产生矛盾。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不敢坦然面对贫困,在与同学相处当中敏感而自卑,常常以为同学们因贫困而针对他,嘲笑他,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与关心,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贫困,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性格内向的学生朋友较少,他们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人际交往。但是这类学生内心同样也是十分渴望友谊的,如果有人能及时疏导他们内心的苦闷,让他们情绪得到恰当的发泄与释放,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能避免情绪压抑到极点而作出的一些偏激行为。迷恋游戏,网络成瘾在男性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一般都是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信的人。于是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游戏之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靠游戏中的获胜来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长期生活在网吧之中,导致在期末考试中大部分科目都挂科而不得不退学。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帮助他们戒掉网络依赖性,鼓励他们离开电脑,走向课堂和校园,支持他们不断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使他们找到自信,慢慢重新融入现实社会。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一)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站,qq,微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积极主动的与辅导员沟通,寻求帮助,预防并消除因长期情绪压抑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防患于未然。

(二)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各个高校都已经配备由心理专业的教师负责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在大一新生进校以后开始心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普查。摸底排查后,建立心理预警机制,针对各种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从专业的角度,采取单独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新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加强心理受挫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第五篇】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1.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网络空间里,共享资源丰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集成了教育的主体力量,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但我们也看到,网络中宣传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特别是某些国家借助其网络优势,向全世界大力鼓吹其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念;同时,散布、传播反动言论、腐朽没落思想的内容也常常出现。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经验还不丰富,政治鉴别力还不够强,而且网上关于西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宣传带有盅惑性,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具有片面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受到精神垃圾的污染,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出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的紊乱。

2.网络交往对象的非直接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文字、图片、音像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通过网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各种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就连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相同兴趣和需要的人也很容易在网络空间里聚集到一起,一些有问题的人也能在网上找到支持自己的族群。网络环境的去利益化使得大学生可以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大胆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说出自己的烦心事,而不用担心遭到他人的嘲笑,很多时候还能得到交往对象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内心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毕竟是虚拟的。由于缺乏感性的联系和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网络信息具有较多的虚假成份。大学生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上交往,会大大减少参与集体活动和与同学交往的时间,使现实人际关系紧张。当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如果总是选择用网络的人际交往来寻找安慰,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不能自拔,就会消极地对待现实中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陷入孤立的境地,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此外,网络人际交往的去责任化,让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凸显,很可能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使得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受到影响,这往往会加剧部分大学生的多疑、忧虑、防范等心理,诱发一些大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3.网络时空环境的虚拟性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形象地反映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时空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人会在合适的气氛中,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不相符合的行为来。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们的心理过程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表现为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等特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网络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网络也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极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网络的虚拟时空,使得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这就是网络的去抑制性。网络的去抑制性有助于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人的“心灵避难所”和“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世界。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逐渐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使得本来虚拟的心理和行为世界变得真实,本来真实的世界变得模糊,从而出现认知混乱,产生人格异化,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偏离。

二、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地拓宽了教育途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固定的时空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和与老师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进行的,而网络的出现让心理健康教育超越了时空界限,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通过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可以远距离地以咨询者的身份接受学生的在线心理咨询,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集体解答。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在线心理测试、辅导,从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公开自己心里秘密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优越性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信息需求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更多地是通过阅读书籍,聆听老师的口头讲授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要想获得自己所需的特定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困难的。网络可以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同时,网络还可以将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学到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就相关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

3.网络调动了主体功能,较大地提升了教育实效

由于互联网具有便捷性、新奇性、虚拟性和大容量性等特点,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方式,多媒体集成技术,信息量大,视听冲击力强,其便捷性、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使他们以主体的地位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微博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助人”的理念,也大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网络传递了心理动向,进一步增强了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本身存在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得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或不敢向老师或周围的同学吐露自己的想法,教师则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一旦问题暴露,事态已经相当严重,要想挽救已回天无力,只能扼腕叹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成为当前大学生倾诉和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空间。大学生常常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大胆地倾吐自己的内心隐密,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抑郁与苦闷,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心声,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引导、沟通和化解,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对于问题严重的,甚至可以通过IP地址查询,找到当事学生,直接给予关爱、帮助或治疗。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树人”的任务。

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有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虽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交流相对深入、教育持续连贯以及面对面实施教育等优势,特别是当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时,能循序渐进地予以有效地教育引导。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将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长处,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两者的结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学生的认知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特点和气质类型,让自己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

2.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建构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5]。首先,要建立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有吸引力的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成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站栏目与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通过开展各种网上活动和网络心理测试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科学测评大学生心理,以活泼的页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从而提高网站的利用率。其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可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向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互动过程[6]。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施方便、经济等优点,它可以是指导型心理咨询,也可以是自助式心理咨询。通过网上咨询,能及时纠正求助者的认知偏差,克服其情绪障碍。第三,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应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务要求,有选择地加以学习。这种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加强培训与指导,建立一支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的转化和引导工作,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能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还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专业而且生动,富有感染力。要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就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来。辅导员是高校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人员,他们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形成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制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支持力度,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要选派专业心理教师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对心理社团的整体运作、重大活动的统筹、社团干部的选拔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在活动中获得进步,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通过对成员进行培训,学生之间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个体以及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实现朋辈心理辅导,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

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体系。大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体系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的共同成长,最终实3现自助助人的目标。借助于网络平台,师生可以实现网上的心理辅导、心理测试,可以在线交流,在线听课,极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通过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朋辈互助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助互助活动中获得切身体验,提高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78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