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菩萨蛮晏几道阅读答案(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91605

【导言】此例“菩萨蛮晏几道阅读答案(实用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菩萨蛮晏几道阅读答案1

菩萨蛮晏几道阅读答案

原文: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字词解释:

①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②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翻译: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

(1)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赏析:

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能蕴藉”。

起笔一句先写弹奏。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飞雁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菩萨蛮晏几道古诗阅读答案2

菩萨蛮晏几道古诗阅读答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玉柱”指的是事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1)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 。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将等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莫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議的景色。

C.“当秋水慢”句形容管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3)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1)小令

(2)D

(3)作品描写乐声中的哀情,主要从演奏者的角度入手。“幽恨”一词,既是听众的感受,也是演奏者对乐曲情感的理解。而后作者又抓住演奏者的神态::“秋水慢”、“眉黛低”,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哀婉以及对演奏者、听众的感染。此外,从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琴柱如“斜飞雁”所表现的萧瑟意象,都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小说阅读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语文小说阅读主旨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菩萨蛮晏几道阅读答案翻译赏析3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重要作家晏几道描写奏琴艺术的佳作之一,整首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原文: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字词解释:

①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②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翻译: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

(1)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赏析:

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能蕴藉”。

起笔一句先写弹奏。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飞雁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推荐: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_鹧鸪天 晏几道

玉楼春晏几道赏析翻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09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