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
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
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
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第二篇】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㈡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课件出示第x~xx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表。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㈢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知道了两个国家的在历届亚运会的金牌总数;我们国家在第11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韩国队自11届亚运始金牌总数在逐年上升;我还知道在第10届亚运会上韩国队的金牌总数与中国队只差一枚……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㈣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㈤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教师出示课本第127面中尚未完成的第x~xx届亚运会中国队和韩队获得金牌情况的统计图表。(“——”表示中国队、“---------”表示韩国队)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表1:高桥小学7—12周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统计表
年龄。身高789101112
男生125132136140145150
女生123127135141145152
表2:某超市两种品牌饮料第一季度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箱数
品牌一月二月三月
甲90120150
乙1xxxx080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第三篇】
我说课的资料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明白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经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供给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简便,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明白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能够经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经过折线的起伏则能够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总结经过观察比较认识到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并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本事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本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头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那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经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经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适宜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资料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适宜。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资料选择适宜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所以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经过你明白吗?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齐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终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到达梳理知识,构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板书设计:
点:数量的多少
线:数量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并且能够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
a、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b、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c、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d、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
①如何读数的呢?
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
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 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样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样样?想明白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明白垃圾处理本事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并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头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这项指标为例一齐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的变化情景怎样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十分全面。不仅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并且经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景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能够整理成统计表,还能够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立刻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立刻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教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齐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能够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是怎样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从竖条的高矮上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教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景吗?怎样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资料。(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此刻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明白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样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样画呢?此刻让你自我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能够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终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景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十分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样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样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能够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期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俭用水。对不对?
(4)此刻明白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十分好。此刻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样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可是大家经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明白从多方面,综合来研究问题,这一点十分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景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梦想,可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最终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终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情景
描点标数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