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实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范文1
根据2011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版)的要求,文言文复习一定要对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逐个落实,加强对文言翻译句子的练习,明确三条要求(信、达、雅),掌握六种方法(留、删、换、调、补、变)。
高考回眸
(2011年新课标全国高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原句: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句: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原句: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句: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比较“原句”与“译句”,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A.“整”(整理)、“弓”(弓箭)——单音节变为双音节
B.“赐酒”、“入见” ——现在照用的保留
C.“不许”(皇上不允许)——该补的要补上
D.“之”(它,指靶心)——该换的要换掉
重点难点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译句: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原句: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译句: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请注意“原句”与“译句”中对应的划线词,在翻译的时候都没变,如实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句子翻译的第一种方法:留。
哪些词可以留呢? 主要有官名、人名、年号名、器物名,还有地名、国名、书名、朝代名、典章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二、请翻译句子:
原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句:廉颇是赵国优良的将领。)
原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原句:便可白公姥。(译句:你就可以禀告婆婆。)
原句中划线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去掉了,这是句子翻译的第二种方法:删。
哪些词可以删呢? 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衬字可以删去。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倒装标志词、句中停顿词、偏义复词的衬字、顺接连词等。
三、请翻译句子:
原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句: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原句:卒廷见相如。(译句: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
原句:赢粮而景从。(译句: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这里划线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替换了,这是句子翻译的第三种方法:换。
哪些词需要换呢?怎么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用今义换古词,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这是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四、请翻译句子:
原句:甚矣,汝之不惠!(译句:你太不聪明了!)
原句:何陋之有?(译句:有什么简陋呢?)
原句: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译句: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它的山脚下建房居住。)
这里划线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调整了语序,这是句子翻译的第四种方法:调。
哪些情况需要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在翻译时都要按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调整过来。
五、请翻译句子:
原句:触草木,尽死。(译句: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
原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译句: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告诉了他。)
我们发现“译句”都在“原句”的基础上增补了词语,这是句子翻译的第五种方法:补。不补可以吗?不行,因为句子不通顺或意思不明白。什么情况需要补?古汉语中省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或表达过于简单的地方,今译时都要作适当的增补。
六、请翻译句子:
原句: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句: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
这里划线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完全改变了字面的意思,这是句子翻译的第六种方法:变。哪些情况需要变呢?文言文在直译不能完成时,需要变,只有“变“才能“通”,也就是所谓的“意译”。它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像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往往要意译,如:
A.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要译成“精锐的部队”)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代指音乐)
D.刎颈之交。(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两个原则
上面说的这六种方法,其实就是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
1.字字落实——不遗漏,不多余,不歪曲。(留、删、换)
2.文从句顺——要合理,要通顺,要明白。(调、补、变)
抓住了这两个原则,也就抓住了“到点”(得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到位”(字字落实到位、句序调整到位、省略补充到位、通顺流畅到位),也就符合了“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明白)、“雅”(生动优美)。
做题步骤
联系上下文,通晓句意——看句式特点,寻找入口——用六种方法,字字落实——查信达雅,整合表达。
精品练习
用已学的六种方法,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4.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糊口、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光耀的中汉文化、壮丽的祖国江山、科学的思惟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切近儿童糊口,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由导语、3篇精课课文、1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构成。精读课文后面有会认和会认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恰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根据上学期任课教师介绍,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因为年龄较小,顽皮的较多,功课基本上都能做完。经过几天的观察领会,我发现全班有几人认识能力停留在一年级,甚至不如一年级的孩子。书写能力不强。全班大部分学生分析能力不够矫捷,没有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糊口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糊口的热爱;领会祖国壮丽的江山、富饶的物产,培育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惟豪情;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惟品德教育。
2、会利用字典,学习利用词典,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起头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领会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8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条理,进行合理的教学。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讲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勾当时间,训练应严酷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究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激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注重学生日常普通知识的积累。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机缘,有的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事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采用一帮一等不同的形式来激励同窗之间的互帮合作,持之以恒的帮助潜能生,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范文3
上海市档案馆在外滩新馆举办的主题展《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他们在展品前逡巡浏览,驻足深思,感受到这些档案珍品带来的心灵震撼,对上海城市的历史内涵和发展脉络看得更真切、更具象。
在众多的档案展品中,有一本开本很小的薄薄的红色封面小册子,历经岁月侵蚀,纸张已发黄变脆。它正是弥足珍贵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
从欧洲到神州:最早的传播和译述
1847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委托为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翌年1月,两人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著述。1848年2月18日至19日,《宣言》在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哈里逊印刷所出版,这是一本23页的装帧简陋的德文小册子,印数仅几百册,但它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这本《宣言》并未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仅仅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内部材料分发给各地的同盟成员。这本书及当年的各种版本中也没有署作者的名字。
1850年11月9日,《宣言》第―个英译本开始在伦敦派机关刊物《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杂志编辑乔・哈尼在序言中第一次指出了作者的名字。此后的半个世纪内,《宣言》被翻译成俄文、丹麦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等欧洲多种文字,并有了数种不同的版本。在《宣言》正式被介绍到中国之前,它在全球范围内就已经用30多种语言出版了300多种版本。至今一个半世纪以来,《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过1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宣言》的片断文字最早传人中国是在19世纪末。1899年(一说1896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泰在上海基督教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122期上发表了题为《大同学》的文章,文章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是德国人,由于他长期居住在英国,文章误认为他是英国人),并援引了《宣言》中的一句话:“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今译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903年3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的日本人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此书有四处提到《宣言》,并称其为“一大雄篇”。随后,中国早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在《民报》、《天义报》、《译书汇编》、《近世社会主义》、《德意志革命家小传》、《新世界》等书报刊物上介绍了《宣言》及其思想,但都是一些零星片断的介绍式的摘译,尚未有系统的成篇翻译文字。
《宣言》的最早中文节译本刊印在1908年1月3日上海《天义报》第15、16、17期合刊上,译者民鸣据日文版译出,这个中译本只翻译了《宣言》第一章,标题译为“绅士与平民”(今译为“资产者与无产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国内介绍《宣言》的文章多起来了。1919年4月,、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专栏内刊登了成舍我翻译的《宣言》第二章的最后部分及十条纲领全文,编者在译文前加了按语,明确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同年8月,年仅19岁的就已在南京学生联合会的出版物上援引了这十条纲领。然而直至1920年,《宣言》尚没有公开出版的中文全译本,期间虽有北大学生李泽彰译毕《宣言》全文,并在1919年11月的《国民》杂志上刊出第一章,但因惧于北大教授胡适的威吓,李泽彰抽回了译稿,最终未能公之于世。
从义乌到上海: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诞生
1920年,中国共产党正处于“胚胎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化中心城市里,越来越多的走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变革世界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将《宣言》全部译成中文成了他们迫切的愿望。戴季陶当年在日本时曾买了一本日文版《宣言》试图将它译成中文,但因此书翻译难度相当高,译者需兼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中文语言修养,戴望而却步。回国后,任上海《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再次萌生此念,打算请人将其译出在《星期评论》上连载,《中国日报》主编邵力子向他推荐了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具有马克思主义一定学识,精通日文和英文的陈望道。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1890年12月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里,青年时期在金华中学、之江大学学习,1915年留学日本,学习文学、哲学、法学等,并在课外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19年5月陈望道回国,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并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当年年底,他接到《星期评论》编辑部邀他翻译的约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宣言》,肩负使命的他立即回到家乡义乌县城西的分水塘村,潜心进修马克思主义,为翻译《宣言》做准备。为安全起见,也为杜绝外界干扰,他将老家一间多年失修的狭窄柴房收拾了一下,清理成写作的“书房”,开始了他秘密译书的“苦旅”。
1920年3、4月间,他依据《宣言》日文版并参照陈独秀通过从北京图书馆借到带给他的英文版,完成了全书的翻译。同年5月,他接到《星期评论》编辑部要他去上海的电报,于是他即携带译稿赴沪。然而,由于上海当局对《星期评论》实施邮检,迫使该刊停办,在刊物上连载《宣言》的计划落空了。陈望道找到自己的学生俞秀松,托他将译稿转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李汉俊将译稿校阅一遍后决定出版单行本,但在筹措出版经费上又遇到了困难。恰在这时,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和翻译杨明斋来到上海,陈独秀在和他们讨论建党问题时,提到此事,维经斯基当即决定资助出版,于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取名“又新”的印刷所,承印陈望道译的《宣言》。
1920年8月,第一本《宣言》中文全译本终于问世了,这是一本用比小32开还稍小的白报纸印刷的小册子,长、宽分别约18厘米和12N米,平装,封面除书名外,还自右至左横排印有几行小字:“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译”,书末版权页除写明著者及翻译者外,还竖排印有几行字:“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马克
思曲臂而坐,目视左前方,像高12厘米,宽厘米,占了封面约一半,像下自右至左印有“马格斯”三个字。这是马克思1875年在伦敦拍摄的肖像,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马克思的肖像,其实此像最早刊印在1907年上海世界社出版的《近世六十名人》一书中,以后便多次被《宣言》的各种版本及其他马克思主义书籍所袭用。全书无扉页,无序言,无目录,内文共56页,每页11行,每行36字,采用繁体字和新式标点,用5号铅字竖版直排,页侧印有“共产党宣言”的页边字,页角注汉字小写页码。全书基本以意译为主,许多新名词和专用术语以及部分章节标题如“贵族”、“平民”、“宗教社会主义”、“贫困底哲学”等俱用英文原文加括号附注,因此书中随处可见英文原文。在“有产者与无产者”一章标题旁,除标明英文原文外,还用中文注释:“有产者就是有财产的人资本家财主…无产者就是没有财产的劳动家”。全书错字、漏字达25处,如第一页中“法国急进党”误为“法国急近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了《共产党言》。而马克思、恩格斯则被译为马格斯、安格尔斯。书初版1000册,全部送人。当年9月又加印1000册,封面书名改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也变成蓝色的了。书中正文只字未动,严格地说这只是一次重印,但封三的版权页上仍印上“一千九百二十年九月再版”字样。
薪火相传:弥足珍贵的稀世藏本
陈望道《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在我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的日益传播,继又新印刷所之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长江书店、新文化书社等出版单位大量印刷出版《宣言》中文全译本,仅平民书社1926年1月至5月便重印了10次。在不断的重印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名和译者名,如书名只用《宣言》两字,译者名换成“佛突”、“晓风”(皆为陈望道笔名)等,但版本仍袭用“又新所”的。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宣言》有了更多的译本。20世纪20年代初,罗章龙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几个人据德文原版翻译《宣言》,但译文后来只出了油印本。此时远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也“猛看猛译”过《宣言》,据同在法国留学的李回忆,他当时读的就是蔡译本。成仿吾1929年在国外时也直接从德文版翻译《宣言》,不料译稿在回国途中遗失。1930年,上海华兴书局出版了华岗据英文版翻译的《宣言》英、汉对照本。1938年,成仿吾与徐冰在延安再度从德文版翻译了《宣言》,由延安解放社出版。博古在此基础上参照英、俄两种版本加以校订,再次出版。其后李立三、乔冠华又推出过经重新翻译和校订的《宣言》。新中国成立后,这本影响过几代人的巨著更得以大量出版,并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本及盲文本,除盛行的开本外,还有16开大字本、64开袖珍本、线装本,还出现过油印本、手抄本等。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兼之全书充斥了方块字中从未出现过的新的名词术语,《宣言》的翻译难度极高,而译者所据的又是不同语种的版本,故译文往往迥异,光是首句和尾旬就有好几种不同译法。现在通行的首句:“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编译局在将《宣言》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重新翻译所采用的译法。最初陈望道的译文是:“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罗章龙认为“怪物”带有贬义,但也想不出更妥切的译法,他的译作处理成加一段说明文字:“有一股思潮在欧洲大陆泛滥,反动派视这股思潮如洪水猛兽,这就是共产主义。”博古据俄文版校订的译作,将“怪物”改为“幽灵”,但成仿吾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译成:“一个魔怪出现在欧洲――共产主义的魔怪。”而最早的中文节译本使用的是半文言体:“欧洲诸国,有异物流行于其间,即共产主义是也。”在陈望道译本中,《宣言》的尾句也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但比起同时代激进革命党人朱执信艰涩难懂的文言译文:“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显然流畅达意多了。
陈望道翻译的《宣言》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为党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值得骄傲的是,上海不仅是第一个中文本《宣言》的诞生地,也是《宣言》的传播地。除了当初大量印刷的陈译本在全国流传外,我党在延安出版的《宣言》,也冲破层层封锁带到上海印刷后,再秘密运往十六铺码头装船,转运至浙江和长沙、重庆、贵阳、桂林等地。《宣言》所阐明的共产主义理想曾鼓舞了成千上万革命者,无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邓小平,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宋教仁、廖仲恺、夏叶声,无不受其教育影响。生前曾多次谈到这本马列经典著作。1975年,身患重病的总理见到来京出席会议的陈望道,还十分关切地问他有无找到《宣言》的最初版本,当时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
由陈望道翻译的1920年8月首版的红色封面的《宣言》和1920年9月“再版”的蓝色封面的《宣言》,如今留存国内被发现的仅为11本,分别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浙江上虞市档案馆、浙江温州图书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几乎每一本书发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是当年共产党人冒着砍头的危险偷偷将这本视若珍宝的“红色禁书”保存下来辗转相传的;有的是从燃着战火的房屋山墙内抢救出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残存本缺少封底,封面右下角有题字:“兴民中学图书馆惠存,罗易乾赠”;鲁迅纪念馆藏本是当初出版后陈望道托周作人送给鲁迅的;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藏本是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王尽美、邓恩铭赠送给济南共产党员张葆臣,而又历经劫难辗转保存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感和思维。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美的情趣。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64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惯,能按时完成作业。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但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能学习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全册教材分析
1、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本册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8篇选读课文。
2、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4、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识字的能力。开始练习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复述课文。
9、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0、开始练**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法。
四、单元分析
1、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
2、课例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组成。
3、本册安排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
4、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4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5个栏目是机动栏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五、全册教学总目标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写300个生字,会认200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⑦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3、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4、口语交际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笑话、办画展,评一评,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③会接待客人,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5、综合性学习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举办童话故事会、编童话集”、“动手制作新年礼物、写上祝福语“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做个社会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3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0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助字典或有关资料**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万字。
4、逐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七、教学改进措施和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兴盛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5、穿插使用多**教学,使学生的感受立体化。
6、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
7、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条理,理论服务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八、评价工作安排
本学期评价主要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以品德修养、学**惯、生活习惯、学习成绩等几方面进行ABC等级评价。
九、教学进度
第1周: 1――2课
第2周3――语文园地一
第3周5――6课
第4周7――语文园地二
第5周9――10课
第6周“十一”放假
第7周11――语文园地三
第8周13――14课
第9周15――16课
第10周 语文园地四――17
第11周 18――19课
第12周 20――21课
第13周 22――23课
第14周 24――25课
第15周 26――27课
第16周 28――29课
第17周 30――31课
第18周 32――语文园地八
第19周 期末复习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范文5
1. 识记。虽然对课内古诗文识记的考查已经在卷面中有所反映,但识记是古诗文阅读最基础的环节,准确、熟练的识记,会为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
2. 积累。积累与古诗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例如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特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典故等。所谓“功夫在平时”,只有多与古典文学亲近,才会形成很好的语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3. 理解。要理解古诗文表达的基本内容,要以“分析”和“概括”为基本手段,对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的阐述或提炼。
古文考查中,最为常见的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阿拉文库”,重点考查字词的解释、辨析,句子的翻译。因此,同学们要能够熟练掌握文言基本知识,了解文言基本现象。譬如:常见的实词、虚词,常见的词类活用,常见的句式。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文章的意图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也需要进行语言的理解、切换,即从诗词的概括性语言转换为意蕴丰富的散文化语言。虽然考试大纲对诗词没有做明确的“翻译”要求,但同学们在心中一定要有“转化”的意识,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基本思想和表达意图。
4. 鉴赏。能够结合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意境特质、文章意图等。
5. 辨析。能够独立思考,对古诗文所表达的事理、思想、情感等进行合理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陈述理由。
6. 迁移。由古诗文表达的内容向实际生活迁移和辐射,用合理的想象或判断,抒发个性化的学习感受。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课外古诗文阅读,功夫在课内。课内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内经典篇目理解透彻了,遇到课外古诗文时,就能从容应对。课外古诗文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文本,首先需要认真阅读,读懂文本,然后再去答题。
第一,学会句读,掌握结合注释理解文本的技巧。试卷中,生僻难懂的字词、不常见的文言现象、特定的文化常识和背景知识等,一般都会以注释的形式出现,“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对此一定不能视而不见,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将这些重要的注释放过,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耐下性子将它们读完。此外,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长句,要仔细揣摩,弄清其结构,这样,理解文意就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第二,养成“心读”的习惯。所谓“心读”,是指在心里放声朗读,或者说是心中的“虚拟诵读”。如此,才能做到尽可能地不遗漏文本中的任何信息。阅读古诗文,“心读”格外重要,因为古诗文的语言特征是表意简洁集中,漏读一个字,就可能遗漏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第三,迁移知识,活学活用。文言文常见的知识点,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实词、虚词等,是需要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去揣摩其用意的。此外,课内诗歌鉴赏的“意境法”“表现法”“关键词法”“修辞法”等,同样是鉴赏课外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在“反馈评析”环节,再具体讲解。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2・江苏省南京市)
阙 题①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 ① “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 每:每当。
(1) 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 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无锡市)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 ① 宄(guǐ):坏人。② 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客谢之( ) ② 监试者异之( )
③ 窃为郡内忧之( ) ④ 以病去(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做了上面的题目后,你们有什么感觉?要做好课外古诗文阅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诗歌时,要学会找“诗眼”。所谓“诗眼”,就是通往诗歌内核的“缺口”和“幽径”,在阅读一首诗时,往往会因为发现了“诗眼”而感到豁然开朗。例如题1中的第(1)题,很多考生的答案是“深”,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幽”更为准确。而且,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提示――“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则答案自然是非“幽”莫属了。
第二,阅读诗歌时,要学会徜徉于诗歌的意境。例如题1中的第(2)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只停留在“感官角度”,忽视了“分析”,而这个“分析”,是要以考生对情境的虚拟体验为基础的。所谓“徜徉于诗歌的意境”,就是“神游”于诗歌景物的意境之中,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展现的场景中,然后回答自己有怎样的感觉或感想。
第三,要学会利用题目回答题目。一般来说,一个文本的多道阅读题之间是有梯度和关联的,譬如题1中第(1)题的题干“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就为第(2)题的意境分析提供了启示。
第四,要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正确方法。通常分三步。第一步,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同学们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文本中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较为容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步中得到解决。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失误,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第五,要学会回忆课内文言知识。课外古诗文阅读,同样注重考查词语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常用实词的词义以及常用虚词的用法。做题时,同学们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整体入手去解答,从而提高准确率。
例如题2中的第(1)题考查“以”的用法和意义。回顾课内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以”有下列用法和意义:①因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用来(例如“杀之以应陈涉”);③把,拿,用(例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以为,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⑤凭,靠(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按照,根据(例如“策之不以其道”);⑦以致(例如“以塞忠谏之路”);⑧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等等。本题中,“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解释为“因为”,A选项“以其境过清”中的“以”解释为“因为”,B选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以”解释为“认为”,C选项“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解释为“按照”,D选项“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以”解释为“用来”,这样一分析,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了。
第六,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时,要掌握好“不变与变”。
专有称呼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这一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就不需要翻译,整句话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特殊句式要变。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在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就要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又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判断句,就要翻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就要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第七,对内容的理解要从原文中寻找依据。例如题2中的第(2)题,C选项说“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故意”之说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显然是错误的。这道题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线索,寻找答案。还有的题目需要根据原文材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或与选支进行比较辨析,难度也就更大了。但只要掌握了方法,细心做题,总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2・江苏省无锡市)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 劳歌:送别歌。
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 杨花:诗中指柳絮。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2・江苏省镇江市)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 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的“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送人之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 袂:袖子。诗中的“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 《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
(2) 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2・江苏省南通市)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 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 飞红:花瓣飞舞。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 ■ ■、 ■ ■ ■ ■ 的美丽画面。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江苏省南京市)
古 镜
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 ① 鉴:镜子。② 原:推究。③ 差:略微。
(1)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 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 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 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② 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12・江苏省扬州市)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 ① 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 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 组绣绩纺:即编结纺线。④ (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② 苦儿幼不能执笔( )
③ 无误,乃已( ) ④ 与轧轧相间(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 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 儿怠,则少加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 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12・江苏省南通市)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 ① 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 机阱:陷阱。③ 宽简:宽松简易。④ 便:安逸、安适。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读书辄成诵( ) ② 晚更号六一居士( )
③ 虽机阱在前( ) ④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链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