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论文(优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现代教育思想论文(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思想是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阐明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规律,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及实践型教育思想三部分组成。为了切实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升,相关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下文就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讨论研究。
一、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之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由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及实践型教育思想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思想、科教兴国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必须落实现代教育思想,从而有效地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成效,使当代汉语言文学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落实现代教育思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为了切实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希望能够对有关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有所启发。
(一)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想要切实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必须创新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素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原则,以此为基础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教学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导向,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应用,对课堂教学有着关键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只是作为倾听者,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融入现代教育思想之后,教师要能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汉语言文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来说许多教师都能够不断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十分有利。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将古代文学语言、古代礼仪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掌握。
(三)丰富教学内容
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当前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设置教学内容,就目前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主要有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古汉语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将一些历史、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内容持续化、科学化。比如,在学习古文言文时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履历等,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时,就当前我国的国情、政治形势进行简单的分析,丰富课堂内容。综上所述,本文中主要就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重点从三个方面就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讨论,仅为各职业及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阿依古丽•热西提。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
[2]李长。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J].现代交际,2016(15).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061-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实践形式和意识形态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而且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及其产生的教育功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四个方面。
一、文化选择价值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传递和选择去实现其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文化选择即是指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撷取与吸收或排斥与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它不是单纯地传授信息和思想观念的活动,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信息输入’时自觉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过滤文化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同时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以保证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1]也就是说在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一种文化选择的引导工作。其对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被尊崇、强化并大力宣扬;而相反的则被压制、淡化乃至清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积极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选择。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担负着选择积极的文化因子来统一人们思想的责任,以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向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样,个人要自由全面地发展,也必须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进步的积极文化因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价值的实现,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其核心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它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资源进行选择、提炼,不仅可以为应对当今世界种种危机、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是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借鉴。文化建设必须在批判继承和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2]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手段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在西方先进文化选择中的作用,通过对积极文化因子的选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其二,对消极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选择。消极文化因子是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相反,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背离,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面进步的各类文化要素、成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消极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选择,就是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异向的文化因子的排斥、抵制与清除,借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反推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消极文化因子选择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批判改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进步的观念,也有腐朽落后的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与取舍,科学扬弃传统文化,对其合理的思想成分进行消化吸收,对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加以批判改造,为我所用。二是对西方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加以抵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既有优秀合理的一面,也有腐朽落后的一面。对西方文化的合理选择,就是选择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
二、文化整合价值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一定群体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看法的前提下,树立群体成员对组织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3] 文化整合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已有文化生成新质的过程,是社会极其重要的文化建设需要,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要素、现象按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建构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一致且各具特色的文化整体,进而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类文化和社会思潮引领需要的价值。具体来讲,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整合各种亚文化形态中的合理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整体环境中进行的,经过它选择、过滤后而保存下来进行传播的是社会优秀的主流文化。但是在这个整体环境中,除了主流文化以外,还有各种非主流的亚文化形态,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一般来说,亚文化的多样化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是件好事,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表现。但是,必须注意亚文化有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与主流文化在方向上一致的,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社会秩序的亚文化。第二种类型是在方向上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建设,在吸收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自觉对其合理成分进行整理,使其与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互不冲突的整体,从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
其二,将社会主流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相渗透。主流文化是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它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反映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决定社会文化的进程。主流文化的这种突出地位和作用要求在文化发展中必须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在当前,倡导主流文化,即是倡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非主流的亚文化,含有积极合理的文化因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亚文化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把各种文化集合起来,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协调下使各种文化交互作用,整合为统一的文化价值模式。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整合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非主流文化当中去,引导其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使非主流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其基本价值取向符合主流文化发展方向,使其既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特殊的文化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改革发展方向,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服务。
三、文化传播价值
传播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文化是通过传播而显示其存在的。任何社会都有文化传播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传播,文化才能显示其意义,实现其价值,社会才能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集中表现为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文化向大众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深度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伦理文化。”[4]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主要包括:
其一,传播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主导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观点,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通过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占领文化阵地、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主导影响,让人们知晓和内化,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特殊的载体。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灌输和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将自身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的中介和手段。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主导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广泛而持续的传播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的教化,使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得以弘扬和广泛认同,使社会成员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内化为他们的政治思想,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与阐释的过程中生成了独特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价值。
其二,传播伦理道德行为文化。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文化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既定的文化形态,由“自然人”转变为“文化人”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个学习过程,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出现种种不健康的心理或病态心理,与社会格格不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个体的不服从行为会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因此,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社会,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伦理道德规范,承担起他的责任和义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和流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成员道德水准不断提高,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行为规范的伦理道德文化传播,使个体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推动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转。
四、文化创造价值
文化创造是人类的基础性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造就没有新文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始终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就必须在选择、整合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弘扬创新精神,在不断创新中铸造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灵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对文化更新的作用与价值。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又以行为和语言的形式表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和更新原有的文化系统,改造原有的文化结构,从而对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强烈的活化和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
其一,创新理论文化,推进社会精神文化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和行为的形式传播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从而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并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机械的传递,而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重新解释、估价、确定文化的意义,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本来意义,而且还会增殖和繁衍出许多新的文化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一方面是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时、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保留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深化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把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向教育对象扩散、渗透,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文化血脉中去,创造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更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会在教育者所提供的认知图式中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规范与解释,从而使得文化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志进行创造更新。
其二,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造就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文化由人创造,同样,文化也创造人,文化是“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人既是已有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否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当前,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必须有一大批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当中,才能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从培养具有文化创新的教育对象,从激发教育对象参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两个方面出发,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造就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关的思想品质和创造力。通过引导人的正确的价值追求,调动起人们参与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领导、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文化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6.
[2].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08-13.
[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四篇】
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中医来源于实践,优势在于临床疗效。只有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才能培养出中医思维。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就要让他们有机会实践中医,感悟中医,真切体会中医的神奇疗效,从而对中医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教学,要严抓临床实践,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通过规范临床实习管理办法、增强临床带教意识、改进带教方法、改革出科考试等方式强化中医技能培养,提高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医科学的振兴,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入研究,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学生认同和接受中医,从根本上巩固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培养真正热爱中医、献身中医事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