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14942

【导言】此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优秀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课改教学论文【第一篇】

1.结合实际来巧妙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只有通过一问一答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根据新课改立足教材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初中生物由于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较强,因而可设置的利于进行讨论的话题性问题较多.比如,在讲“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的“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时候,教师在讲六类营养物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实际问同学们这样的问题:“现在女孩子都喜欢通过节食来减肥,大家知道实际上减的是哪一种营养物质吗?”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然后再根据教材告诉同学们其实节食减肥最先减的是蛋白质而并非脂肪,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节食减肥并不会对脂肪减少有什么帮助,而是首先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引起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并且由于节食人体吸收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都会下降,引起许多相关问题诸如贫血之类常见问题,再给同学们普及我国人体的标准体重和健康控制体重的方法.这样既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积极加入课堂活动中,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

2.改进方法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因此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沉闷,结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课堂气氛.比如,现在提倡的将整个班分为几个小组,对课程内容分组进行讨论,既能锻炼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最大程度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这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在讲“关注食品安全”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来推选一个代表来当“小老师”给班级上这一课,上完之后让同学们围绕课题分组讨论实际中还有什么方法来关注食品安全并发表个人看法,可以看出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身份互换,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课堂的参与者,只是通过方法的改进就可以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基本实验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自然离不开实验作为理论的支撑,尤其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化要求,新课标生物中实验要求较之以往更高,重点在于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学生不再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亲自动手实践,以实验来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在实验课上不仅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向学生们传递出实事求是和创新探索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做“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实验课的时候,向同学们讲清楚实验原理和理清做实验的步骤之后,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可能就会发现用显微镜竟然观察不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反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表达个人看法后,教师可以进行解释是因为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太薄而并不是说没有,在生物中除了某些病毒之外都是具有生物膜的.

三、课后作业

作为巩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课后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地,做完实验后实验报告总结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课后作业教师才能了解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便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因此,课后作业除了对学生要求独立限时完成之外,也应该合理巧妙地布置以达到预期目标,以符合新课改理念.比如,在上“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一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清楚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作用,课后习题可以这样布置,让同学们自己手绘一张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图,在主要腺体旁边标示清楚其作用,要求生动具体,这样的话就比让同学们写选择题填空题要更灵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通过画组成图同学们也更直观清楚地了解了腺体的分布和作用,以后再遇到填空选择只要一想起组成图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或者针对课后习题,为了避免同学们翻阅参考书答案,教师也可以在不改动原题题干的情况下另外结合课程实际设置相关问题,以考验同学们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足见在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的条件下,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结合自身情况,从多个角度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摸索新办法和及时进行总结,才能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以跟进时展需求.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第二篇】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独立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承担,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培训中心和进修中心,但由于起步晚,部分已参与教师培训和培养,部分还处于边缘化状态。虽然在世纪初终于开始了由独立的“定向型”师范体系向多元的“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的过渡,但反对师范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如何加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师范类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存在着两类职前教师教育制度。一类是原有的各类师范院校开办的师范专业,这类学校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另一类是部分综合性大学开办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机构,部分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与前者相比,这类学校的教师教育才起步。师范大学转型和教育学院的组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成功办学模式,眼下在综合大学组建的教育学院,还不能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这些高校大多对教师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教育在整个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不高。尤其是合并类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兴奋点是在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上,因而建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多少博士点、硕士点等等,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非师范院校开办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特色淡化表现在课程安排上,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大多高校教育类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10%左右,而公共学科课程则占到全部课程的4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占50%左右。

其二,传统师范大学混合式的教师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师范性已经渗透在各个专业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各专业学院与教师教育分离,在短期内还难以适应。各类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在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的价值取向驱动下,课程存在着严重的窄、旧、杂、空的弊端,课程结构极不协调,其中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占72%,而教育专业课仅占7%,公共基础课程占21%,教育实习仅为6周。

其三,地方师范大学理应承担相当规模的高中教师的培养任务,新组建的教育学院还不能全部承担本科和教育硕士层次教师教育的任务。因此,地方师范大学的转型以及新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四,有些由师专合校升格新建的地方综合高校,本可以利用合校的优势,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教师教育。然而这些高校对教师教育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追高求大中出现了重未来轻历史的偏差,也没有利用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发展教师教育。

其五,在课程传授方法上,两类职前教师教育体系均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有人在全国作了一项调查,其中对“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这一问题持赞同意见者,教育行政部门占%,部属师大占100%,省属高师占%,师专占100%,中师占%,综合平均为%。这说明绝大多数师范教育部门都对现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十分不满,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面很广,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宗旨、结构与组织、教学科目、方法与时间分配等方面。教师教育课程从何而来,课程提出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学者对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五大类:(1)1.学术取向:强调教师要清楚知道所教授的学科内容知识,注重精确的学科知识传递。(2)实用取向:强调教师应是具备熟练技术及艺术气质的从业人员,教师既是研究员又是从业人员。(3)技术取向:主张教师应着重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施教者能熟练地执行教学工作。(4)个人取向:强调教师在教育中能获得个人发展机会,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培养教师个人心理发展,通过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价值取向对教学产生影响。(5)社会批判取向:认为教育具有改造社会的功能,理想中的教师是具有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

哈勃曼(Haberman)认为教师教育应具备一套完整及确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共同拥有的、非一般大众所拥有的常识。专业教师的知识都是由理论、研究、一套专业价值和职业操守所衍生出来的。舒尔曼(Shulman)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七大范畴:(1)内容知识:学科本位的知识基础,学生必须对所任教的学科有专业的和深刻的认识。(2)学科教育学知识:教授这些知识所需要的教学技巧。(3)学习者的知识:认识学习理论和学习者的特征,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生辅导等。(4)一般教学法知识:针对课堂管理与组织的理念和策略。(5)课程知识: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对学校课程的认识。(6)教育脉络知识:了解教师群体的文化特征,学校、社区及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7)目的、价值、哲学和社会背景知识:即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价值的知识。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见,他们更多是依据教师教育课程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强调教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强调教师的反思批判能力,强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强调教师应具有立足校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等。我们综合各种观点,把教师的专业结构归纳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自我专业意识等几个方面。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过去的学术化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采取实用取向,强调教师应是具备熟练技术及艺术气质的从业人员,教师既是研究员又是从业人员。同时,兼顾技术取向。教师应着重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施教者能熟练地执行教学工作。所以,应根据这种取向,在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对策

教师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教师专业化问题、定向制与非定向制的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都牵涉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面拟对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作一简要探讨。

1.优化课程结构——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

应扩大教育类课程比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举办的教师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实习时间显得过短,师范生的能力训练未能到位。美国教育专业课程有基础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中等或初等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技能(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和视听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组成,占总学分的11%,教育实习平均为11学分。德国的教育专业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普通教学法和专业教学法等,占总学分的%,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即到基础学校和初中参加18个月的教育实习,并为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做准备。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两种,必修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道德教育、教育实践和研究方法,选修课包括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制度学、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学和职业指导学等,共占总课时的13%,教育实习7~14周,占总课时的3%。俄国的教育专业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学校卫生学、学科教学法,占总课时的15%,教育实习13~18周。英国的教育专业学科和教育实习共占总学分的25%。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这种重学术、轻师范的课程体系已严重地滞后了师范教育的专业发展。师范教育是一个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它要求在一定的修业年限使学生的学科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要求的程度,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因而,提高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迫在眉睫,将教育专业课程提高到20%左右,主修专业课程为50%,通识课程为20%,实习占10%,这样的课程分配将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掌握必备的教育理论。

2.改革课程模式——多种体系并存

各类院校可视情况开办不同教师教育课程模式。首先,对于独立定向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在暂时不改变定向性质的前提下,扩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并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以达到改革课程模式的目的。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广大师范院校各学院的领导牵头进行改革。其次,对于非师范大学开办的教师教育,可以让学生采取多种途径选择教师教育课程,如让学生在本科四年之内选修教师教育课程,可获得相应的学分,颁发教师资格;或者让有志于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在拿到学士学位后,继续学习一至两年,即“4+1”、“4+2”模式,毕业时发教育硕士学位。据统计,美国已有55%的中小学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综合性大学还可以招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通过业余时间学至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可获教育硕士学位。

3.改革课程内容——贴近教育生活

教师教育课程贴近学校的实际生活,这是时展的需要。不论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型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都存在着课程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生活相脱节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则是承担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师本身的研究远离了实践,对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育现状了解不够,缺乏现场的感性认识。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范例,那也是第二手的范例,教师本身对范例没有体悟,从而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的困惑,他们甚至发出“学无所用”的感叹。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课程内容贴近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学生活,让理论课教师亲自到现场去听课,让自己的研究关注实践。让课程走向实践,而不是灌输“知识”,这样才能给教学带来源头活水。

课改论文【第四篇】

如今在反对过偏的教师地位的同时,人们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关注学生主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新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关注主体,张扬个性",这是完全正确,也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张狂个性,提倡极端的个人主义,造成"师不师,生不生"的状况。

那种过分提倡人文个性给新时期农村中学师生关系带来了什么呢?

让我先举例吧:

开学初,有位学生无缘无故打人,我校某班主任用非常严厉的态度批评他,恰好家长来了,二话没说,大声喧嚣:"用不着你如此管教我的儿子!"教师哑口无言。自此,该学生屡犯不改,教师多次教育。与此同时,家长派熟人来劝说,教师不能因家长以往的态度而针对他儿子。于是,教师只能无可奈何,而学生又明目张胆犯错;

前不久在K12网看到了武汉某校学生在家长面前殴打教师,而家长却当旁观者,一时纷纷议论;又有报道说教师"怕"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实这不单纯是城市的问题,农村中学又何尝不艰难呢?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师生关系走下坡路。

传统教育中一些家长错误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忽视应有的家庭教育。新时期农村初中面临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失分寸,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严重性,典型的溺爱男孩,封建畸形的"爱子"情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造成教育难以开展。在不良家教的影响下教师的威信明显下降。而更为难办的是有些家长本身教育子女水平不高,又不相信教师的教育,这给还没定型的学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新时期崛起的乡镇,经济好了,家长的观念变了,但是口袋有钱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提高了,教育子女的方式就高明了,相反地,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是更多的择校生。在重点中学的挤压下,农村中学生存尤其难。而择校不成的人又看不起农村校,对这类学校百般为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反而出现异常的成绩热,导致小学没有升学压力的阶段,教师也拼命地大搞应试教育,且供不应求。在这种矛盾下,师生关系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关系。

二、义务教育的困难与压力给师生关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九年义务教育,各类学生全部无条件地升上初中,无可避免地存在了大面积的厌学现象,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与压力。在施教的过程中,很多课不能得以正常开展,有人说"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难以教育却真实地导致师生关系恶劣。

特别是农村招生巩生工作政府行为不到位,广大教师下乡动员流生给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落下了"口实",甚至包括教师的一些正常合理的要求,他们动不动就以"不来学习"威胁教师,这给部分不自觉学习的学生带来了很方便的借口。

中小学衔接不到位造成学生认识的偏差。一些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心理没有很好地适应,本来是小学的佼佼者,很受教师器重,但到初中能力还没有发挥就先入为主,结果对初中教师的失望,造成了心理过渡时期不健康的发展。这给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带来了很不必要的麻烦。

三、对减负与体罚学生方面的认识偏差不利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似乎一夜之间,举国上下,认为应试教育犹如洪水猛兽,全不可取。而应试教育很大的一个成分那就是负担重,因而减负是势在必行。极端推行减负大有人在,一时间学生作业等都从量上减少,但是学生或家长并没有从质上感到压力的减轻,相反地使应试演得更烈。主观的愿望没有得以实现,而师生之间却蒙上不必要的误会。至于体罚方面,更是出人意料,有人将必要的处罚当成是体罚,造成一些必要校规难以实现,动不动就"一票否决",教师怎能安心授教呢?

四、无遮拦的信息大量涌入,社会教育一时难以胜任,学校在这方面也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教育的威信大幅度滑坡。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浪般扑面而来。而农村家长欠缺这方面的指导,只能见一说一,见二说二,根本管不了学生;正如有"5+2=0"之说,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说教往往花费大量心血也无济于事,因而,要么大量流生的出现,要么力不从心地教育。新一代的文盲又产生。教师自身的缺陷造成威信的下降,师生关系常处在冷淡阶段。

五、教师新时期各个不同的心态问题,给师生关系蒙上一层矛盾的"面纱"。

当今下岗已成昨日话题--不新鲜。计划经济中的教育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却分明告诉教师们教育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了。考学历、考普通话、考电脑等压力日趋沉重自不必多说,单说考学历等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极端,教师一是忙于自身的进修,提高自身的素质,没有空管,也不愿管,还美其名曰给自已的素质"加温";二是不敢管,面对众多压力,特别是班主任,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较为容易出现。

那农村中学师生关系之路在何方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新时期教师育人观的改变。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新教师应多方设法吸收他人的先进经验,真正投身到新课程标准的建设中去。

二、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能真正实现,不成一句空话。

"两基"工作乃属重中之重,大部分教师也涌入这个行列中,但因政府行力度不够,造成教师不必要的威信下降,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无心教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指的是能教育学生的所有社会环境,那教育又何尝不见效呢?我认为如果政府能象抓计生一样地抓教育,那教育怎能不兴呢?如果连普通老百姓都象申奥那样关心教育,那教育怎能不旺呢?

三、媒体多作些良性的报道。

如此认为不是说明我们理素质或心理承受能力有问题,而是媒体对教师群体的报道多从理性出发,多作冷竣的思考,多从教师"园丁"角度该怎样,不该怎样,多从智者高度的分析,少了情感般的关注,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少了对特殊职业更多的关爱,因此,我个人认为,媒体应多从正面做些宣扬,关注生活在第一线的教师群体,关注他们是如何任劳任怨地工作,关注他们作为正常人的喜怒哀乐,试看这几年所作的报道产生了怎样负面的影响,我想指出问题所在是治病救人,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无私工作的人们,这样,一切才能作良性发展。

四、充分建设好学生道德法规。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公民道德教育,我想学校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除了做好师德规范建设外,更重要的如何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开展"学德"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所以,我们呼吁,新时期应该重视"学德"的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效益,这是无可非议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师的良好师德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终身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良好的"学德"又何尝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发展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41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