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计算机教学计划【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936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计算机教学计划【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计算机教学计划【第一篇】

1、根据电脑科的特点:技能性、实践性强,知识专业且深奥。

2、根据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兴趣。

3、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及电脑科课时规划:一周只有一节电脑课。

4、教学过程中既育人也要提高自己。

二、计划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第一:在这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开关机,会自己进入键盘练习环境。

第二:在这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电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电脑的历史,发展过程,电脑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安全知识等。

第三: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

第四: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完成计划的措施及方法步骤

1,根据电脑科的特点和学校的要求备好每一节课,吃透课的内容,将专业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把知识讲明白。

2,电脑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好理论讲解和上机实践合理配合,上机时间要稍多一些。这一学期上机内容重在培养兴趣和熟悉键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有特殊潜力的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增加练习的时间,培养兴趣加深对电脑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

计算机教学计划【第二篇】

1我国最早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源于1956年周总理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年,尚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抽调高年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举办了为期近一年的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之后又先后举办了三期计算机训练班。计算机训练班最主要的课程是“计算机原理”,当时没有教材,只能在讲课时分批散发手刻油印讲义,后来在这些讲义的基础上,由夏培肃研究员主持编写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讲义,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原创自编教材。

我国高校最早的计算机专业的建立时间也可以追溯至1956年,大约在1958年前后就开始开设计算机原理课,包括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内的几所高校在开始时都没有教材或讲义。1958年,科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的几本计算机原理教材,成为正式出版的最早的中文计算机原理教材[1]。

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编写并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材,应该是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上、下册)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前一本书的作者为祖冲霄,后一本书的作者为姚林。岁月如梭,事隔近五十年,前一本书的作者已经解密,他们是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苏东庄、胡铭曾、李学时三位教师,由于当时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用自己的真名署名,后来干脆署名“祖冲霄”,此事被后人笑谈为:“中国较早的一本计算机的教科书是祖冲之的弟弟写的”[2]。后一本书的署名作者为姚林,在书的序中编者写到,“这本书是集体编写,分工执笔,……,1961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可见此书应该是西安交通大学若干老师集体创作的结晶,之所以署名“姚林”估计是选择了二进制“1”和“0”的谐音[3],真实的作者是何人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两套书均是繁体字印刷,在祖冲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下册——数字计算机元件中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电子管元件。

2特殊年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66—1976年间当时在校的工农兵学几乎没有合适的教材,根据当时的典型产品带教学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大多使用油印的自编教材或选用其他高校的油印教材。例如,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五二专业)教师在参与738厂154小型工业过程控制机的 研制过程中,就编写了《djs154计算机原理》一书,在当时计算机教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一本教材,受到广泛好评和采用,若干高校还翻印过这部教材。

1973年由南京有线电厂、南京大学和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一书面市。1975年由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第一册)》面市。这两本书应该是这一期间正式出版的屈指可数的计算机原理教材的代表,在这两本书的扉页上都印刷的毛主席语录,时代痕迹非常明显。

3统编教材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缺乏适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教材成为各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材工作分工的规定,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承担了全国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组织工作,从1977年底到1982年初,共编审出版教材159种,其中计算机原理的教材有两种。

第一种是由天津大学许镇宇主编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在1977年于武汉召开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会议上,决定全国高校联合统编计算机专业教材,并邀请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主编计算机原理教材。1977年12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教材的编写大纲,此书的上、下册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著名的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计算机专业统编教材,在当年每一门专业课只有一至两本可供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此书在全国被众多学校使用。

另一种稍晚于许镇宇《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的统编教材是由重庆大学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组成原理》(上、下册)。该书上册讨论信息的表达、加工处理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控制,由吴中福主编;下册研究信息的存储、变换与传送,由童颁主编。在书的前言中作者特别提到本书是根据四机部主持召开的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类专业教材会议精神和计算机专业组所讨论确定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的,并先后在广州和重庆召开了两次由清华大学等十三所重点院校参加的审稿会审稿,可见当年对教材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教材虽然印数相当可观,但书上没有版权页,仅在封底上有几行字,写明了印数、书号、印刷厂等,还标有“内部发行”几个字。

电子工业部于1982年先后成立了“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八个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制定了1982—1985年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列入规划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共有217种选题,由“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教材编审会计算机教材编审小组评选审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俸远祯、阎慧娟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于1985年面市,这是继天津大学和重庆大学的统编教材之后,在国内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原理教材之一。

4百花齐放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87年,电子部教育司受教育部委托,组织了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评估,评估中对数据结构和计算机原理两门课程进行了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之后,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计算机原理课程正式定位于专业基础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教材开始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唐朔飞编写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198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白中英等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1988年,科学出版社)、王爱英编写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199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随着统编教材概念的淡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计算机原理教材的选题,有关计算机原理(不含微机原理)的教材可以说数不胜数。为了给这篇稿件收集素材,笔者于2010年6月专门分别查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 tsin和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ico,搜索到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方面的中文教材(含翻译教材),按照不同的年代划分列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计算机原理教材的发展。

根据两校图书馆馆藏的计算机原理教材数量统计,可得到下列柱状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校图书馆的馆藏在数量上虽然有一些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统计的这数百本教材中,既有清华大学这样顶尖大学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有适合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但更多地是适合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可谓百花齐放。

5与教材结缘的十七年

转贴于

很欣慰的是,在上述的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教材中,有笔者编写的计算机原理类教材12本,算起来笔者与原理教材结缘已经十七年了。

1993年开始,笔者编写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笔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教材选题入选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规划的“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经过努力,正式出版了主教材和相应的参考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这套书是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笔者讲授本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及对前面教材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中“磨”出来的。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2版)》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3本书于2008年,同时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9年,《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是目前国内极少见到的供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特色突出。仅主教材一书,出版仅6年,已累计连续印刷十几次,总印数达到70000多册。以上教材和参考书在国内已经有几十所大学使用,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

相比计算机原理课程名师的大作来说,笔者的作品在写作中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力争将高深的内容用简单的方法解释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与读者沟通,笔者还在书上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方便与读者联系。

6结语

众所周知,计算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从2009年开始本课程成为计算机学科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更突显出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材和课程本身一样受到重视。

计算机教学计划【第三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Innovative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Liu Ye,Bi Jing

(School of Softwar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Our societ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e era of universal computer literacy,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should b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basis education;Reform;

Innovation;Practice

一、网络时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使社会发展步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范畴,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它的发展水平、运用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由于计算机技术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所以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讲,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目前,由于“大扩招”的原因,国内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大,而师资紧张、学时压缩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日新月异,它的教学内容更新很快,必须尽快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在新形势、新事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敏感性,加大各方面投入的力度,切实努力使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既熟悉自己专业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实这个培养目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建设、设备条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强一般本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机基础教育就应该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

二、网络时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案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首先必须确立和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素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从“以知识性为主”向“面向应用为主”的转变。按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应该按照这个原则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层次,并将这种层次上的划分落实到教学计划中。由于受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限制,为了充分用好有限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课内学时,还应该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均应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室和CAI教室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授课。对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从素质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处理好计算机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教学深度与教学广度、教学内容与当前技术发展、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跟踪先进水平与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课程设置与统一考试、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其他课程等关系,并解决好要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当前设备不足、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与现有师资状况和知识结构的矛盾。

三、网络时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已经建立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首的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列入全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统一课程名称,学内容,学时数,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以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行教考分离,在各专业的学生学完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统一组织他们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考试,以统考成绩作为学生该课程考核是否合格的依据。为了确保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我们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为院计算机中心增加了可以与校园网互联的高档微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实施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讲授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利用与校园网络互联的多媒体教室,将计算机显示的内容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进行直观教学,增大课堂信息量。大力推广CAI教学手段,推广使用优秀的CAI教学软件。为了稳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我们制定了健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度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建设,我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按照“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概念清晰、通俗易懂、层次配套”的原则,组织教师主编或参加编写省、部级统编教材。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和教学文件建设,按照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出的“层次教育方案”实施教学,并建立跟踪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与教学文件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以翔实可靠的数据证明上述措施是有效的。

四、结论

我们已经处在网络时代。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效率。要坚持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熟悉自己专业又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严谨地运用公理系统进行演绎思维的训练是与普通数学相平行的另外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极为有用。通过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计划【第四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现状 思考

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未来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高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软硬资源的不足

目前,依靠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必备的工具,成为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末专门制定了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模式。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为主,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能基本上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基本编程能力。但是,在第三个层次的培养上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整体效果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专业规划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资源不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一短缺。但是,这里有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问题我们只须付出小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2、计算机后续教育缺乏规划

从整体看,很多高校都加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与人、财投入力度,这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兴起以及软件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很多专业软件工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专业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其他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正是教育部强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要么是由计算机专业院系统一规划,要么是各个学科的院系自己规划。这就造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专业院系对各专业的需求了解少,缺乏对特定专业的软件的了解和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院系只考虑自己学生的需求,而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宏观把握,甚至还缺乏这些课程的老师。至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适应自己专业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直接问题是: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型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小而造成浪费。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资源的使用缺乏规划,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1、继续优化计算机教育资源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坚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优化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的建设,充分为大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能力的资源配套,实现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性。

2、结合学院特点加强计算机后续教育规划

高校应该多加强调查研究,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的院系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对自己院系的课程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不足,由其他院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确定这些课程是否适合在自己专业里开设,并提出一些调整建议。最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并约定每半年委员会进行评估前学期的计算机类课程开设情况,并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规划。使许多计算机类课程的受益面大大增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有专业针对性、层次性来进行教学。

1、使用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跟其他基础学科恰好相反,具有“先会操作,再懂理论”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自己的技能。教师应该多找一些有趣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主动去练习和学习。

2、针对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形象化

针对高校的办学特点,教学目标应该以高校规划为导向,有侧重地来进行确立。比如会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是数据处理(对办公软件来说,就是要加强EXCEL的学习),其他专业只要能做好常用表格就算达标,会计专业却必须要学会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应该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对目标的描述可以变成:能独立地完成一台电脑的硬件配制,能熟练地装载操作系统,能完成教材多少页的排版等等。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门课程能教会他们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

把水平不一的学生进行分组,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各组组员不固定。若完成了比较低级的目标可以申请跳往高级组,高级组没能完成目标的同学调往低级组。可以设定达到一定目标给就可免修,同时给予相应学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性。也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努力。而学习任务应当具体化,比如针对WORD一章,低级组可以按上机指导完成习题。而高级组则需要面对报纸实体依样完成排版等。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同时也对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只有集中多学科优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更好的资源利用效果。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优化与规划,切实搞好高校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68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