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物理教学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91390

【导言】此例“物理教学论文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三物理学科教学反思1

今年我从事高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并结合今年及历届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要想做好高三复习工作,我觉得应做好下面几点:

一、循序渐进,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

高考对潜力的考核要求首项便是理解潜力。确实,只有对所学双基知识都能深刻理解,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分析,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才算对所学知识做到理解了?举例说吧,对交流电的有效值,如果以为最大值的√2/2倍就是有效值,那么,对这一物理概念就没有理解。因为这只是对特定交流电的一个数量关系,不适用于所有交变电流的状况。务必从有效值定义本身去理解,并能运用它计算出不同状况中交流电的有效值,才到达理解的效果。又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静电平衡到达时,其内部场强为零。如果对此结论误以为导体内部没有电场,则对这个物理规律也就没有深刻理解。务必透过仔细体味,明确在导体的内部既有施感电荷产生的电场E1,又有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E2,它们的矢量和为零;同理,施感电荷的电场和感应电荷的电场迭加的结果,则使导体各处电势都相等。能这样来理解这个物理规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才算是到位了。

怎样才能做到深刻理解双基知识?我认为务必安排学生坚持“循序渐进”这个原则。任何贪多、求快的复习安排,或以解题来带知识的速成复习方法,都只能食而不化。快则快了,然而对所复习的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深不透,不可能到达正确理解的目的。“循序渐进”是按课文的章节顺序,稳扎稳打。具体说,可按以下几项来操作:①对每节课文坚持认真阅读,及时消化,理出要点;②独立完成相应的巩固作业,检查自己对所涉及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程度;③每章结束,可借助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④每逢大型考试,再将知识回头联系。以上各项如能持之以恒,则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定会有相当的收益。

二、正确处理知识的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我认为,总复习务必按照教学大纲扫描全部的知识。在这上面千万不能心存侥幸,搞什么猜题押宝,随意舍弃或疏忽自认为不重要的、不会考的部分。例如今年高考实验考的是二极管,二极管应作为教学中的边缘知识,如果未重视这些边缘知识,就会丢不长施。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复习课上,老师一般很难详细述及所有资料,因此,对于面上必须篇幅属于识记性质的知识,需要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加以弥补,以免构成知识的缺漏。这就是正确处理知识面的意思。但在物理学科全部知识中,毕竟也有主次之分,所以还得在复习中注意突出重点。例如就力学部分而言,力和运动学知识可视为力学的准备知识,而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则是整个力学框架的重要支柱。对这些重点资料,复习务必追求突破性进展。所以,讲课时要个性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总结及分析解剖;消化时务求深刻理解它们的。同时找些例题帮忙学生熟悉它们的应用;练习则需要有必须的反复以求熟练掌握。只有正确处理好面和点的关系,才可能到达既拣芝麻又抱西瓜的最终目的。

三、规范地做好各项练习

练习在总复习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透过练习到达巩固知识、提高潜力的目的,力求规范地解题是就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具体说务求做到两条:①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不少同学常从生活经验角度去解物理题,比如用动能定理时习惯从功、能的数值上加加减减来得到结果,而不问列式的物理好处。这种不规范的混乱的思维方式,只能使认知水平停滞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正是复习中一大障碍。物理学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像动能定理的应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过程及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状况,然后区别各力做功的正、负,再搞清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增量列出方程,这之后的代数运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时练习中始终能坚持这样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潜力必须会上升到新的层次。②要将题做完整。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或整理到代数式但懒于代入数字运算等,都不肯将题解到底。他们之中不乏最后失败的实例,均因为他们没有从日常的练习中得到收益。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关键。再说,一个完整的解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

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双基知识及个人的素养和潜力,都是要透过训练来加以提高改善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解题,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不学习方法断启发和训练,题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实,最后必定导致复习工作的低效率。

四、透过专题复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高三复习的后阶段,在基础知识的认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可思考搞一些专题性质的复习。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潜力。拿物理图象举例说吧,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原先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等章节,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学的是一个个图线的某个方面的好处。复习时若还是机械重复一次,认识必然还是支离破碎,不能提高认知潜力的水平。如果搞一个“物理图线”的专题,综合一下已有的对图线的各项认识,就能从图线的涵义、截距、斜率、走向、覆盖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涵义。这样,对图线的认识、解释、翻译的潜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再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本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且都是重点的资料。单独分开来处理,状况尚可。一当综合起来,常见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的错误。那么,不防将两者联系起来,搞一个专题,透过比较,可从带电粒子在不同场中的受力状况;场力做功状况;粒子运动状况及轨迹等几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区别,加深对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并且还可进一步从已见到的问题中,小结本类型问题如何来“制造”变化,常用解题思想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这样复习,既巩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从高处获得对状况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复习的效果可望有质的飞跃。

五、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

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推荐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属于更巧、更简捷的思维方法。然而两者相比,我主张更要关心基本的常用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一般说,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写得好的参考书中也会有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讲课中,要讲清怎样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价值的东西。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同样请注意作者在这些方面所化的笔墨。我之所以强调这一条,是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在高三学年,同学们毕竟比高一、高二时有了更强的理解潜力,有了更强的综合分析潜力的优势。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潜力。

物理模型物理教学论文2

物理模型物理教学论文

一、物理模型的定义和教学意义

物理模型是指在进行物理科研或教学的过程,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抽象的物理理论做简化处理,用一种能反应物质(现象)本质的理想化结构去描述实际的物质(现象),这种理想化结构我们称之为“理想模型”[1]。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模型”的建立,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不仅非常有利于更好学习物理这一门学科,还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对于物理教师来讲,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不可多的的方法。

二、高中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一)围绕教学目标,精炼物理模型

建立物理模型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用来供学生观赏的一般艺术品。所以高中物理模型务必做到精炼,尽管一些旁枝末节的部分可能在客观上也是研究和学习对象本身的一部分,但之于本教学目标,并不能够起到促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本质的作用,物理教师应该在建立物理模型的时候删去这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更简单明了的形式,集中突出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范围即可。这样做的理由就在于,过于花俏的物理模型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教学的主要目标,物理模型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

(二)围绕本质理论,发掘模型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从物理模型的定义来说,高中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物理的现象去认识其本质,充分发掘物理模型的作用,让学生透彻理解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联因素和发生发展规律,加深对物理本质理论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型教学的表面现象。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物理的模型教育如果不围绕本质理论,就可能会仅仅落个课堂上的三分钟热闹,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几乎帮助很小。

(三)围绕物理规律,避免失败模型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在建立物理模型的时候,应当做到有所侧重。比如某些物理模型,正如方法一所介绍的那样,应当突出体现事物或现象的主要因素;又比如某些物理模型,主要是针对某些常见且相对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所以建立的物理模型也只需适当的模拟描述即可。但归根结底,无论建立什么样的物理模型,其依据必须是科学的,如果脱离了科学真理,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物理模型,不能用之于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高中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概念模型强化概念理解

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进一步产生主观的认知,反映到大脑里面,便形成了一般性的概念意识。和人所亲眼见到的事物或现象不一样的是,概念通常是对其本质属性进行理性化和抽象化加工处理后的存在,概念的正确和深刻与否,取决于和人脑中已有储存信息的关联程度[2]。而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一般也都是以概念为出发点,对教学中的物理理论建立理想化模型,撇开对研究对象不大或可忽略不计的影响,抓住主因,如此就更能够强化对其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气体和电荷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的情况下,一旦建立了理想气体和点电荷这样的概念模型,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种很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也变的容易了许多。

(二)抓主要因素建立整体模型

整体模型就是把发生作用的关联物体当成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抓住作用于整体的主要因素,而忽略单个对象某些局部次要的个因,从而把表面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探讨两个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就可以把两物体看成统一的整体,而把存在于个体的次要作用力如摩擦力忽略掉。建立整体模型,可大大简化多系统关联的物理现象。

(三)多角度考察建立分解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教学,分解模型与上面介绍的整体模型绝对不存在矛盾,而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种方法的运用应该是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来说,分解模型就是把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考察,将其整体发生发展过程从各个方向来逐一解读,从而化整为零,再以零求整,实现对整体现象的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由于惯性的`作用,物体保持继续向前运动,在竖直方向,由于重力,物体表现为自由落体状态,综合起来,物体呈现的运动轨迹为曲线。通过建立分解模型,不仅使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过程细化,而且更能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用关联过程建立等效模型

等效模型往往是以概念模型为基础的,是通过对现象本质的认知,从而把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相互关联,其实他们在本质是都是基于同一物理规律或定律,所以,可以把表面复杂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转化为已知相对简单的模型去理解。例如,在圆弧形光滑的轨道内做周期滚动的球体,通过关联后,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它建立成与之等效的单摆模型。

(五)将学科交叉建立数学模型

其实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数学方法都是进行物理研究的常用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说,数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物理研究的发展[3]。所以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特别是以后有可能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话,这样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有必要从高中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就逐渐渗透此方面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物理,通过建立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辅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并加以灵活的应用;另外补充说明一下就是,物理模型的构建必须以高中教学大纲为前提条件,以科学实验为事实基础,再通过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当中的实效性。

网络教学物理论文3

网络教学物理论文

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1

1 绪论

在本次课题中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第一,通过充分的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来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现状,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第二,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补充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第三,由于实验条件、学校资源、地理环境等的限制,导致很多物理实验不能在堂教学中完成,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来补偿学生不能“现场实验”的遗憾。

第四,从古至今各大教育学家就一直在提倡“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如何做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大难题,毕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是不同的

,要想使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齐步走”是很难的一个目标,因此是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来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做到有所提高、发展。

第五,课堂教学不仅仅只局限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充分的课下预习、复习是课堂学的前奏和延伸,因此做好课前的预习、课下的复习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没有老师的引导督促情况下,由学生来完成这两项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又是一大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做到高效的预习、复习又是教师当前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在网络信息时代,是否可以借助网络的手段,来实现帮助学生高效预习、复习的任务呢?

2 相关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向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和意义不再是简单的由外部信息所决定,外部信息自身毫无意义,意义是由学习者经由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地建构成的。

学习过程不再是“灌”与“被灌”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多媒体学习理论

媒体学习理论是由著名学者 Mayer 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者不仅拥有视觉信息处理系统还拥有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进行的认知过程如下,首先是信息的分类,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筛选,把不同类别的信息传送到相应的处理感觉记忆系统中,将经过处理的信息进行重组,最后形成可被学习者理解的信息模型8。

基于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发展,Mayer 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此理论的提出有赖于其他认知学习理论。

在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多媒体信息他给出独到的见解:多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设备,利用多媒体呈现材料,突出呈现信息的设备而不是学习者如何学习;呈现模式说,多媒体是呈现教学信息的表征方式之一,

突出言语表征的形式在实质上有别于知识的图像表征;感觉通道说,多媒体是学习者接受教学信息的感觉通道,以学习者为主体,利用相互独立的信息加工渠道开展视觉加工和听觉加工。

3 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1

建立交往平台,方便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11

利用仿真实验室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2

利用网络演示课件资源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3

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5

教学案例。 16

4 学生成绩与分析。26

5 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 28

对学生的调查及分析。28

对教师的调查及分析。30

对调查和访谈的总结。33

5 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

对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由表 5-1 可以看出学生在课余时间几乎都有上网时间,平均每天上网在 2 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 %,平均每天上网 —1 小时的占 %,平均每天上网 —1 小时的占 %,偶尔上网的人数居于少数约占总人数的 %。

从图 5-1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潮的到来,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上网,因此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有了物质基础。

从表格 5-2 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大约有 %在坚持游览教师所提供发表的物理相关信息视频,%的学生大多数时间在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的人在聊天,而聊天的内容也包括和同学老师讨论相关的问题;其余的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在看各类新闻及娱乐。

说明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已在逐渐的步入到学习的轨道上。

对教师的调查及分析

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多、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对信息的甄别筛选能力不强、而且学习时间有限……

所以笔者对初中物理任课教师进行访谈调查,考虑到教学经验问题,本次访谈主要有三个阶段的教师共 10 人:有着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十年以上教龄的经验相对丰富的成熟型教师、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新手型教师。

本次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教师的上网情况、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状况以及对网络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情况以及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看法评价。

访谈问题的设计从目的出发,从上网情况、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网络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评价三个维度设计。

6 回顾与展望

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由于在课前导学阶段及在课堂延伸阶段需要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这就遭到了一部分家长的反对,在家长的潜意识里让孩子接触到电脑或手机,孩子就会沉浸在各种的游戏、视频等娱乐活动中不能自拔,不仅浪费学习时间,而且造成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恶果。

针对这个问题,在家长会上着重向家长提出解决的方案,家长可以通过“监督法”,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监督,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的形成学习的习惯,

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奖罚结合法”,由于在每章结束、每个月甚至每个周都会有测试,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要求,如果达到要求进行奖励,达不到进行处罚。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方法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略)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还课”学习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研究2

第1章绪论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主角,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内容,学习者和内容之间并没有发生交流。

而新课改的核必思想是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资源服务的提供者和创造者。

在学习新课的课堂上,人们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复习课堂更是如此。

因此“还课”学习被提出。

“还课”,顾名思义就是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下次课程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复习课堂上学生讲解示范、讨论交流、协作学习。

它最早应用在数学学科中,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创造能力,如果将“还课”应用于物理课堂,学习者将会主动探索,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利用多种资源实现科学知识的积累,并通过多次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发明。

因此,我尝试将“还课”学习应用到物理学科。

第2章相关概念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祝智庭教授界定了漏合式学习的意义,并指出其重点在于怎样泡合。

我们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方法,提供恰当的知识,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把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既尊重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教育的改革逐渐形成的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它强调知识的主观性,认为知识不是既定的,是针对具体情境进行重新解释的。

因此在进行学习时,学生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境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真正含义。

又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对于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在确定目标时,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以便保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己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新事物新知识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有些内容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他们能够利用一些相关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去解释内容。

所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忽略学生己有的经验,直接去传授新知识,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实现有效学习。

“还课”学习的内涵

“还课”学习的表现形式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正确建构。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不同,对学生不能指定统一的标准,而且根据接触“还课”的时间长短,也要做出不同的调整。

首先可先让学生写“还课”稿,可是画图说明,也可以是类似于课上记录的笔记,但必须是经过学生课下整理过的。

之后“还课”稿交给教师或同学检查批阅,并结合实际情况共同找出现存问题,学生再据此做出修改。

待“还课”稿逐渐完善之后,可让学生凭借“还课”稿讲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能在讲解过程中,发现存在疑问的地方,或者通过教师或同学的质疑使问题更加清晰,从而促进学生找到发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的阶段可让学生“脱稿”讲解。

这是最难的一个阶段,以要求学生对内容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因为如果要实现完全脱稿,就需要学生课下精也准备,就像教师备课一样。

这要求学生除了课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之外,还需要在课下认真探究,动手实践,也可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解题思路,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从而能够多角度分析问题。

第3章中学物理课程“还课”学习的实践。17

混合式学习的一般应用模式。17

“还课”学习在中学物理中的具体实践过程。18

具体实施过程。20

第4章“还课”学习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评价。39

评价特征。39

实验结果分析。41

实验结论。47

第5章实施效果分析及建议。49

取得成果及不足。49

建议。53

第5章实施效果分析及建议

取得成果及不足

“还课”学习在课堂上首先由课任教师主讲,完成学生对内容的基本了解和掌握。

在课下的时候,学生通过进一步査阅课堂笔记和和复习巩固教材内容实现第二次学习,而在跟小组成员讨论、解决问题时,他们又能进一步复习巩固、深入理解。

在接下来的资源查找整合中,再次与内容发生交互。

在成果展示时,学生讲解、小组讨论、教师总结,从而在每个环节中,他们都学习了知识并积极加工理解。

这改善了学习者课下不复习笔记的现状,能够多次加工课程内容,实现内容的长时记忆。

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学生能多次加工深化物理知识,巩固基础理论部分,从而对物理的实践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议

根据“还课”学习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其他教师在今后实施“还课”时能够有所启示,避免一些重复性的错误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1)关注学生的需求。

进行学生需求分析,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期望,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只有了解学生需求才能真正有可能实现有效课堂。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教师做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如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环境,比较乐意参与的课堂形式,喜欢的教学方法和教师态度等。

关注学生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第6章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推进,各个中学和众多教师都走上了改革课堂的道路。

并且通过不断探索,大部分都找到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

本文针对复习课堂的现状,结合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中学物理课堂上实施了“还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物理论文4

摘 要

医学物理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针对学生普遍不重视物理学、认为物理难学等问题,从物理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等4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物理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它为学生提供比较系统的物理学知识,使他们在中学物理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医药卫生方面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2。然而在学生中却普遍存在不重视物理学,学习态度消极、被动等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帮助学生学好医学物理学。

1、让学生意识到医学物理学的重要性

通过近几年的授课过程,笔者发现,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不好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学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毫无用处,对于他们以后将要从事的医药卫生工作毫无帮助,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因而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完全抱着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只求考试不会挂科。显而易见,抱着这种“物理学无用论”的态度来学习,学生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物理学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物理知识外,还应适当地为学生介绍这些知识在医学中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如在讲授X射线的相关知识时,为学生介绍X射线的发现及对它的研究曾使多位物理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平面X射线图像占医院中全部影像的70%,是医学影像的主要来源[2]。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这些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才有今天的X射线技术在医学、化学、生物学、药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通过类似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物理学的发展,学好医学物理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帮助学生克服对于物理学的畏惧心理

医学物理学是一门涉及物理学、高等数学、电子学、医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课程,而其授课对象则为刚刚进入大学,对这些学科只有粗浅了解、基础较薄弱的大一新生。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物理学的理论晦涩难懂、公式抽象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而越是觉得物理难学,其物理成绩往往下滑得就越快,部分学生甚至因此放弃了学习物理。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对于物理学的畏惧心理,改变对于物理学的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应该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秉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讲授顺序,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对于一些理论性特别强的物理知识,或者对于一些涉及学生还未曾接触过的数学知识的物理概念,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弱化严谨的理论推导,而将重点放在物理含义的理解上。

如在讲“频谱分析”时,涉及数学中的傅里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对此内容是一无所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不提“傅里叶分析”这个对学生来讲很陌生的词汇,而从中学时学生就很熟悉的三角函数图像变换这个知识入手,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三角函数图像可以叠加成形状各异的曲线,然后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形状各异的曲线反过来可以被分解成不同的三角函数图像”这个观点,在这里不考虑这个结论在数学上的不严谨之处。这样讲解完全不影响学生对于不同人的声带发声不同及人耳对于不同声音的分辨等机理的理解,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到物理现象的解释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频谱分析理论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3、引起学生对于医学物理学的兴趣

医学物理学的讲授内容多以理论为主,期间包含有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推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感到物理学枯燥乏味,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只是为了考试而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每个医学院校物理教师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保证物理学重点知识得到透彻讲解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认真挑选的、生动形象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曾为学生播放“川大教授劈砖”的网络视频:四川大学的教授魏骁勇,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冲量定理”和“杠杆原理”的实际运用、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空手将一砖块劈断。魏教授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讲“伯努利方程”时,让学生思考人体血压测量位置选取的原因[1]34,将物理学知识与医学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活学活用,使学生对于伯努利方程的理解认识更加深入。课堂上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产生兴趣,充分激发内在的求知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3-4]

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课。而作为大学新生,很大一部分学生还延续中学时的学习习惯,即对于新知识的获得,全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以及课后布置的作业,自己根本不去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适合大学阶段的学习,尤其不适合医学物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医学物理学的教材推荐学时为72~108学时,而这门课只有36学时,致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的知识点,只能对于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讲授,使得医学物理学这门课程的体系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教学内容偏窄,教学深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学好这门课,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以此为基础的各种专业课程,更不利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些自学内容和思考题。这里要考虑学生的普遍知识程度,选取难度适中的问题。若是选取的内容过难,使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也未必能完成,则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起到反面效果。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多种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有用的信息,并利用得到的资料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继而得出结论。同时,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如在讲“原子核和放射性”时,可以让学生写1篇关于“放射性的防护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的文章;在讲“X射线”时,让学生做一个有关“X射线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的调查。这样做,不仅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弥补了课时不足、教学内容不丰富等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开拓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为学生今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医学物理学作为现代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看到物理学的重要性,进而对物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好物理知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物理学在医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新珉。医学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喀蔚波。医学物理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J].物理,2002(6):400-405.

[3]刘成云,熊祖钊,徐麦荣。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6):458-460.

[4]李晓寒,宁旭,马显光。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8(1):545-546.

物理论文5

摘要:

物理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作用。课堂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主要平台,教师要从学生的物理学习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使用符合高中物理教学要求,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主动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内容,完善物理综合素养。本文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现状,阐明探究性教学开展策略。

关键词: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学习兴趣;提升趣味性

一、引言

物理不同于其他高中学科,它的综合性更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大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忽视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改变这个教学现状。教师在探究性实验开展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地教学,保证每个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教学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会持有错误的教学观念,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点的讲述,将学生变成了物理知识点的被动接收者,导致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探究能力较差,同时在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中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将探究性实验当作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要适当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发现物理探究的魅力,激发探究欲望,为下阶段的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将其作为探究性实验设计依据,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实验课堂。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潜移默化中使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探究水平,改变学生对物理的刻板印象。例如,在进行“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重视探究性实验趣味性的提升。课堂的开始我和学生一起温习了上堂课讲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应知识点,接着我拿出一个打点计时器,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主动要求进入实验室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点。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做出适当指导,但是不会过分干涉,目的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我要求学生探究书本中讲述的“逐差法”,运用它来验证物理关系式。由于之前探究性实验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学生积极地探究“逐差法”运用方法,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在有趣的探究性实验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完成相应任务,巩固物理基础。

三、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

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确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因为先天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了物理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合作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时要正确处理能力差异问题,一是遵守小组成员分配的公平性,保证每个小组中既有能力突出的学生也有现阶段相对落后的学生,二是秉持互补性原则,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有效的组合,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一起进步。合作探究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物理学习途径,能有效节省学生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实验探究效率,并且在合作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完善物理素养。例如在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教学时,这个实验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因此,我会根据课前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对他们进行小组的分配。在课堂的开始我先让每个小组中物理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为其他小组成员讲述这个实验的原理,为下阶段的实验开展打下基础,接着我要求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数据的测量,并且通过数据探究来得到“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自由的物理实验氛围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和理论基础好的学生努力合作,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最后通过实验数据的探究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合作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点的探究中,展示了探究性物理实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

四、开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物理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仅通过课堂45分钟的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现状完成实验的拓展,为学生开辟更多的探究实验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课外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内更好地发现物理实验的本质,同时因为课外环境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保证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会主动投入实验探究中,完成实验任务。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展能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明确物理学习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帮助培养良好的物理探究习惯。例如,在进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教学时,我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适合的金属材料,带到实验室进行学习任务,但是这因为不是常规的教学时间,所以学生的实验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宽松,他们会主动利用自己零碎的课余时间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且探究书中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提高实验效率。最终学生在课外探究实验中测出了自己选择金属的电阻率,培养了自主实验的自信心。教师要多使用课外探究实验,让学生将物理学习融入生活,帮助扫清未来物理学习道路上的障碍。

五、结语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物理知识的运用水平,完成物理综合能力的升华。本文论述了探究性实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开展策略,希望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启发。

参考文献:

[1]陈琴.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刘善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旬刊,2012.

[3]陆杰安.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5.

[4]王建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新校园,201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19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