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019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本土化;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into Curriculum Reformation of "Handicraft Design Related to

National Tourism" in the vision of Localization

WEI Jian-hua

作为旅游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旅游工艺品是指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商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族特色手工艺资源十分丰富,如苗族的刺绣、彝族的民间漆器、壮族的壮锦、湘西土家族的织锦。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也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与技术支持,在开发上注重模仿与粗加工,忽视地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致使其内涵、功用与艺术性等方面脱节;再加上包装过于简陋,使得我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内涵少、品味俗、档次低、无特色”[2],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快提高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素质,增强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力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出能真正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对于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开发,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本土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注入现代人的需求,使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遵循基本工艺技术的同时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样传统、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民族传统工艺品才能很好地完成其自身转型。[3]

为此,笔者认为,《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应以本土化为着眼点,根据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建立课程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生态,充分利用现代艺术教育手段,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思维相结合,将民族审美意识融入到工艺技术中,根据市场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旅游院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模式。下面仅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为例,对如何在本土化视野的观照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作简要探讨。

一、《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旅游市场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

(1)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

掌握本土民间、民族手工艺的操作技巧、使用材料及工艺流程,并能够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方式,采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式将设计效果图呈现并制作出来,能使民族手工艺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2)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在设计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注重以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特点等方面因素为基点,从题材、材料、工艺、功能、角度转换、包装等因素上开发、改良与研制具有现代元素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使其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3)市场认知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这就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对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及市场走向进行深入了解,有策划和定位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的能力。

(4)民族文化传达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内涵是民族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为更好地向客户进行阐述讲解和推荐,要求设计研发人员熟悉本土民族文化、有着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技巧。

(5)知识更新的能力

一名优秀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和技术,不断设计出新颖的、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2.《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民族旅游工艺品有无竞争力、能否满足旅游者购物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产品是否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才会有生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消费应能满足旅游者对物质和地方民族文化的双重消费需要。

因此,《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走出专业技能的圈子,又要了解与整合民族文化,立足地区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应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以较高的艺术水准结合起来,并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开发设计中,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展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被市场所接受。

具体来说,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历程,较为熟练地掌握至少一门民族传统工艺,学会电脑制图,具备独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市场调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还要求其具备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能力。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发

针对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该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合理的调整、补充及创新。[KH*2D]

1.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传统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共64课时,其中,1/4的课时用于民间文化的学习,1/2的课时用于传统技术的学习,余下的1/4课时中,1/4课时用于设计理论的讲授,3/4的课时用于民间工艺品的设计。

通过教学,学生大致可以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过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提高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有针对性地掌握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并进行改良与创新,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所在地域民族的文化和当地民间的一些基本技艺,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与研发。但当学生离开本地时,由于不了解其它地域的文化及民间工艺,无法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其次,课程中,学生只能针对少量的民间工艺基础技艺进行学习,无法得到深入的提高,加上对市场不敏感,直接制约了学生对地域性民间工艺品的研发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摆在专业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需求。

2.旅游市场对民族工艺品新要求形式下的新的教学内容

要解决学生设计能力提高的瓶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兼顾艺术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挖掘运用民族文化因素,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开拓教学思路,可以从民间工艺美术的材料与造型入手。挖掘民间工艺美术形态与材料的关系,并带有民间传统视觉与民族精神两方面的组织活动――也就是造型活动。通过对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的分析研究,找到切入点并通过吸收、改良和发展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等要素,创造符合时展的新的造型、开发新的材料及功能,加强设计表现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因此,除掌握传统工艺手段外,可在教学安排中加入民间美术与综合材料运用以及相应的造型手段等内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培养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寻找创作理念,加强学生综合吸收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能力,使其在民间旅游工艺品市场中保持可持续性的研发能力。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

拓宽资料查询路径,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增加其设计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除教师、图书馆、网络提供的技术与信息外,教学内容中还可安排鼓励学生到周边相关企业、景点景区、地方地域实地考察或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市场前沿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以期更好地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研发。

加强学生对自身民族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本土化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人员,依托本土自然资源,为地方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开发而努力。

教学内容调整后,课程更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中,增加了市场调研的内容,并将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思维方法及手段提前到工艺技巧学习的前面,使学生在学习地域民间工艺技能的同时,对该项民间工艺品的感悟更深,整体把握感更强。调整后的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更注重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方法。在理论部分,加入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行业信息及新材料,学生通过直观、自主的学习,吸收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部分,则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课程开始,便与市场进行直接接触,对设计创新的敏感度提高,在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传统工艺技术、材料与市场出现的新技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这极有利于学生后期设计创作时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使其作品在质量上、创新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三、《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部分,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图例分析并进行作品欣赏。实践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自学、自练为辅,进行观摩学习和实操练习。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一般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的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技术的传承,课程内容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一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练习的部分,亦是教师指导――学生改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直沉浸在技术的学习中,苦苦进行技法练习,很难有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在最后一周的设计创作课程中,学生一直没有接触市场,对市场上的新颖材料及新信息不够了解,因此思路不够开阔,设计水平难以提高。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特点,以学生为主导,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强化五种能力,即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民族文化传达能力、市场认知能力与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

在民族手工艺传承方面,在图案以及雕塑基础的训练中,增加吉祥文化及民间装饰图形设计运用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电脑、网络等,开扩学生的眼界。同时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史与设计史知识,可带领学生深入民间,从民间艺术品中学习造型、构图及色彩的表现方法,在了解传统工艺技法和材料后,探索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设计方法。

在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方面,在设计理论上,一方面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贯穿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各种工艺品制作的课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强调诸如旅游学、人文历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上,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到工作室和学生一起对课程各方面进行探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以及实践操作的兴趣。

在民族文化传达能力方面,可以通过作业讲解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参加一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或者参加一些创作大赛,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设计作品,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思辨与团结协作能力。

在市场认知能力方面,要增设市场调研、消费心理学等理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动向,针对客户的心理,研制开发具有本土化民族文化内涵、展现本土民间手工艺特色,具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独创性、民间地域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改良民族旅游工艺品。

四、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人才是文化传承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在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可以对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培养出优秀的地方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03).

[2]张文祥。论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旅游纪念品设计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吕刚(1958- ),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基础学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三峡传统工艺与三峡旅游工艺产品的开发利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7y035)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55-02

我国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旅游纪念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纪念品旺盛的社会需求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旅游纪念品品位,促进旅游纪念品产业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设计理念的人才是重要保障。本文试图在分析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设计专业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出发,探讨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的构想,以期对这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新方向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一、当前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产品研发重视不够。我国还处在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往往在旅游景区及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大,而忽视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我国旅游纪念品产业兴起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各地政府组织引导旅游纪念品研发的活动不多,旅游管理部门未设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领导机构,导致旅游纪念品产业发育不良,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

2.旅游纪念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其价值应该体现在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工艺制作与产品融合上。旅游纪念品在宣传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地域文化形象、反映地域历史沿革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旅游纪念品多为舶来品,设计创意平庸,工艺制作粗糙,特别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不够,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更谈不上对地方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传承,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和调动旅游者购买的积极性。

3.旅游纪念品研发缺乏系统性。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纪念品仍然是传统民间工艺品,如云贵地区的蜡染、银饰,江浙地区的苏绣等,现代旅游纪念品开发方面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者只注重单一产品设计,忽视用系统论的观念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精确提取、打散、重组、归纳和整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化的品牌产品。

4.设计研发人才匮乏。笔者曾对国内多家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进行考察,这些企业大多没有专业产品设计人员,个别企业有产品设计人员也是从其他设计专业转行过来的。还有一些企业主要是靠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人,这些人虽然对传统工艺制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的需要。由于设计研发人才的严重匮乏,加上缺乏地方政府的扶持,整个旅游纪念品行业基本上是以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者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教育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培养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资料统计,我国一千多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仅有几所设有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完全是现代设计以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结果,它的每个专业都对应着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如建筑室内装饰行业、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广告与包装行业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理应带来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大繁荣,但实际情况却与之完全不相适应,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中旅游纪念品专业人才培养滞后是原因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方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三、对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1.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的特点。旅游纪念品设计是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由一系列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性课程教学体系,它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门实践应用性的学科,也是一门跨旅游学和艺术设计学两个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内容结构既有旅游经济学、旅游商品学等旅游学科的内容,又有艺术设计学科方面专业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技能实践教学两大板块。课程结构又分为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专业设计实践课程三个模块。课程中心是围绕设计者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能力方面的培养,实践应用开发能力的提高是旅游纪念产品设计课程建设重点。

2.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理论课程构建。现阶段我国高校一般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分三大模块共160学分左右,理论教育一般在40学分上下,很多艺术设计教育学者都认为理论教育存在弱化和不足的现象,而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发达地区一般的理论课程应占专业教学的30%以上。

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的理论教学应在原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学方面的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旅游学理论教育,以增强学生对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纪念产品行业特性的认知环节,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旅游商品学”“旅游纪念产品学”等。第二,艺术设计史论教育,包含“现代设计史”“工业产品设计史”“平面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等与设计相关的史论学习。第三,设计经济学教育,包括“产品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第四,艺术文化教育,包括“艺术概论”“民俗学”“区域文化学”“艺术设计人类学”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素质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第五,设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对艺术设计基本造型设计方法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设计方法论的认识,主要课程有“基本设计理论”“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等系列设计基础理论学科等。共计不少于26门理论课程估计830学时左右(1学分/16学时),不少于52学分且基本合理。

3.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实践课程探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是应用型学科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的基本属性。

首先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实训提高学生产品造型基础的手绘和计算机操作及表现动手能力。主要课程有“造型基础”“新材料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其次是专业市场调研考察教学,组织学生深入旅游景区旅游市场对旅游纪念产品的市场现状、产品的分类、市场定位、文化特色、地方特点、工艺制作、新材料工艺、收藏价值等进行全方面的数据搜集研究,从考察调研实践中全面掌握产品现状和第一手资料是产品开发设计的基础。

第三,对区域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美术考察研究,区域性地方特色是旅游纪念产品主要体现的元素之一,对地方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考察研究学习是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的特色表现的必修课。

第四,专业实习与实践,组织学生到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和旅游纪念产品生产企业实习,是学生对产品的材料应用、工艺制作流程、产品生产成本定位等产品开发设计要素的认识学习的必要环节。

第五,专业设计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旅游纪念产品设计大赛活动是促进学生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旅游纪念产品设计大赛是对专业教学质量的检验、评价、学习交流的最好方法,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实践,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专业实践应用性强,因而在毕业设计中实践应用性课题是必选,结合地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纪念产品的设计开发应用实践案例的研究教学是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课题必须要结合地方对旅游纪念产品的需求选定,最终完成一套通过工艺加工生产制作的产品。

4.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想。通过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突破单一的技能实践培训,创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系统和课程体系,才能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设计观念等综合素质上全方位提高。

首先,建立旅游产品实践教学的“1+2+1”人才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的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两大版块按内容结构层次贯穿到整个四年的学习之中。即第一年校内开设基础课程实践,有造型基础实训实践、计算机操作技能实践等。第二、三年校内校外结合开展综合专业实践教学及模型制作、材料应用、专业市场调查、专业考察、设计竞赛等。第四年完全要求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实习并结合企业需求完成实践应用性的毕业设计课题。该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加强了实验室实验教学,强调了应用型设计学科实践教学面向社会走向企业的联合办学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其次,工程师导师制的实验室教学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当前国内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教学都流于形式,没有专业人员建设和专业人员管理,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都不高。要做好实验室实践教学必须从师资抓起,引入具有工艺制造、模具制作、材料应用等方面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工程师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验教学导师,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三,建立导师指导下的工作室制教学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积极推进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从大二开始不分年级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按工作室导师要求参加实际的专业科研课题、企业合作项目、专业竞赛等专业实践研究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入系统的认知,使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当今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开设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也是体现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参考文献]

[1]陈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2]刘敦荣。旅游商品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 J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2-0036-04

艺术设计学是不是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如果是,那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对于这个问题,自1970年代末以来,我国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从工作实践和研究需要出发,不断探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高校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增设“设计艺术学”,本科用“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二级学科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标志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却众说纷纭,这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艺术设计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层次、综合性学科,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艺术设计学具有历史性、前瞻性和未来性,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而演进,随着教育实践的前进而不断革新。艺术设计学的核心层面有三个: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和发展的层面。因此,“艺术设计学”包括“理论的艺术设计学”“实践的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艺术设计学”,三者统一构成艺术设计学的整体。

一、艺术设计学的理论性

艺术设计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其行为一经产生,对它的研究和理性思考实际上也就开始了。这些已经产生和将持续不断产生的理论,无非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一整套逻辑体系,并用这套体系来阐释和说明这些现象。张道一教授曾将艺术理论分为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造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这三个层次逐渐升高递进,技法性理论有待于升华为创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尹定邦教授认为:设计学不止于研究性质理论,还要研究规律理论和关系理论。设计的规律理论指设计的性质理论在时间、空间、环境、条件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之中所呈现的规律。首先是设计的诞生、成长、成熟和变异的生命周期描述理论,其次是不同设计之间的平行、交织、矛盾、斗争、推陈出新和继承借鉴理论,再次是设计与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管理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作用的理论。关系理论首先是设计与人的关系,主要有生理关系、心理关系、行为关系、经济关系等;其次是设计与人的集团的关系,主要有交换关系、占用关系、服从关系、服务关系、竞争关系等;再者是设计与实施的关系,生产实施、运输实施、储运实施、传播实施、销售实施等。这些方面是设计批评的用武之地,不但可进行评判性批评,还可以进行创造性批评;不但可进行经验性批评,还可以进行理论性批评。进而,对关系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又形成了设计关系学,如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接受美学、设计营销学、设计工艺学、设计工程学、设计文化学等分支科目。

艺术设计学的主题内容是艺术设计本体,但对其定义和学科属性的阐述一直以来都不确切,国际上“Design”的含义也时时在发展,莫衷一是,但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形式属性――兼用感性和理性去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什么是“设计”?广义指为完成某一项工作所做的计划和准备。在美术领域,“设计”指利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构成方式,使预定的整体形象得以实现的行为,要求在追求对象完美造型实现的同时,也包括对于对象功能的实现。产品的设计首先指的是怎样处理准备制成成品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设计通常受到四种因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配合;整体形态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影响者所产生的效果。对“设计”进一步阐释,应将广义的“设计”即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的设想、筹划、安排、布置,与狭义的“设计”即人们从事某种特定的物质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构思和规划区别开来;而狭义的“设计”,还应将工程技术的设计与艺术的设计区别开来。艺术的设计特别意味着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活动中诸多视觉造型因素的配置,也更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和先进科技手段的利用。艺术设计家的工作既是精神生产劳动,又是物质生产劳动;艺术设计作品既是强调功能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形态因素、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艺术设计语言和信息传递系统,各种门类艺术设计不同的审美特征、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等,形成艺术设计学疆界的不断扩展: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艺术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艺术设计管理方法,艺术设计学研究对艺术设计的欣赏和批评,艺术设计评判的性质、作用和标准,艺术设计学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趋势,艺术设计的起源、发展、继承和革新,各民族地域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等,共同形成艺术设计学的完整体系。

艺术设计学是一个成长中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理论因为资历浅而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待探讨的领域还有很多,如艺术设计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关系,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可行性指导思想和艺术融合技术的规律,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性预测与把握等。社会高度信息化促使艺术设计学同其他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社会学、环境工程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未来学等领域正在并将继续对艺术设计学产生影响,这就大大拓展了艺术设计学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深度。艺术设计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条件和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更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艺术设计学的实践性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它表现为一种有目的的实施过程和操作过程。艺术设计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是空谈。因此,艺术设计学不能仅仅被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研究,艺术设计学所关注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它的指导性原理,而在于艺术设计学应用过程的实现。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历史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更新调整,如经历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及信息社会,艺术设计学所面临的问题各有区别,价值观及方法论引领着艺术设计学原则导向,甚至市场的需求关系也在左右着艺术设计学教育体系、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和课程定位。实践性构成了艺术设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设计教育对于引导和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强调“艺术”和强调“技术”两种教学模式。20世纪前期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一批设计家和艺术家及建筑师的教学思想和活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将现代主义设计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包豪斯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艺术流派,那么乌尔姆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技术流派。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力图摆脱包豪斯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模式,更强调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乌尔姆》杂志1962年第6期发表文章宣称:“乌尔姆学校主张,艺术设计应当被看做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理解为某种救世的政治活动;它主张应当适应竞争经济的要求,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归结为商业的刺激剂;它承认艺术设计是工艺学过程的工具,但是反对把它理解为自在的科学目的和工艺学目的;它主张在艺术设计的某些领域存在着艺术,但是反对把艺术设计完全当成艺术的替代品;它主张可以把艺术设计评价为对重商社会的抗议,但也反对这样的信念:仅仅通过改变社会的消费品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乌尔姆要求适应工业自动化和技术专门化的时代要求,将最新的科技成就传授给学生,培养有能力从事技术复杂的产品设计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教学注重系统论的理念,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强各类设计对象的联系。乌尔姆与德国布劳恩家用电器公司长期合作,将功能主义设计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形成了理性设计风格的经典象征,在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也是一所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校,它创建于1850年代,1899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了工业艺术专业。近年来,学院设立了生产艺术设计系、交互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人文科学系。生产艺术设计系是全校的核心,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交通工具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管理、建筑和室内装饰、家具设计、陶瓷玻璃、贵金属和珠宝首饰加工、织物和服装设计等专业。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既不同于包豪斯学院,也不同于乌尔姆学校,而是较好地处理了艺术设计与艺术、艺术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表明:造型艺术是艺术设计不可替代的基础,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学校不可能脱离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艺术设计又必须注重与技术的关系,重视艺术设计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时尚作用;艺术设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使艺术设计的活动领域更加广阔,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设计呈现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多元景象,流派纷呈、面貌各异,处在极度的商业需求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双重挤压下,仍有不少国家的艺术设计依然努力保持独立的品格,南欧的优雅设计,北欧的质朴设计,东亚的精细设计,对于面临全球化语境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近年来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并开展着关于艺术设计学实质性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共识: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具体到艺术设计学课程中的内容,表现为一系列带有应用方法原理和技术性质的课题:从宏观方面讲,有艺术设计学教育体系的建构方案;从中观方面讲,有对艺术设计学学科门类学术定位的思考;从微观方面讲,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诸如如何建立数字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掌握数字化设计语言的尝试等,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有情景教学、现场观摩演示、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目标教学、合作教学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当代全球化状态下以创新的理念指导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具体应用。通过它们,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便生动地展现出来。因此,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知设计对象,也促使其科学地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科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知识丰富他们的才智。

三、艺术设计的发展性

艺术设计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并且以其超前的判断力开拓和引领大众的生活方式。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时代性和未来性决定了它的结构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首先是发展上的一体化。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中创意产业的一部分,鉴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相互关系越来越显示出融合、整合的趋势,艺术设计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它采用现代工艺手法推进生产力结构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其次是视野上的全球化。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贸易逐渐一体化,文化互动更加密切,世界已成为一个共生的整体,无论是“西方中心论”还是“东方中心论”都是狭隘的。全球化为所有国家与民族提供了交流思想、展开对话、沟通观念、缩小分歧的平台,为不同文明和信仰之间的包容提供了良好契机。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运用视觉语言传达信息,既要有共通的国际风格,也要保持地域特色个性,多元并存,丰富多彩,可跨越文化界限。

再次是旨归上的人本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在于通过人的消费能力、审美能力、发展能力的提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艺术设计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要着眼于人,从人的需要的全面性来提高自身;另一方面,艺术设计需要以自身的努力来满足人的全面性,促进人的提高。从方法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要综合运用多维的方式、先进的技术、多元的手法,避免形式上的简单生硬、呆板粗暴,以调和科技与人性的冲突,召唤感情的力量,实现情理交融。

艺术设计学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也是发展的;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应用性的,更是开拓性的。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脱离理论的实践,或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难以成立的。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实用性特质,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确信,由理论的艺术设计学、实践的艺术设计学和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统一建构起来的革新的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充满蓬勃生机的艺术设计学。

[参 考 文 献]

[1] 胡寅生。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究与争论[M].课程・教材・教法,2008(1):6.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姚民义(1968―),男,河南省许昌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1] 姚民义。先秦时期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照应[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

[2] 姚民义。家具设计“表”述[J].家具,2007(4):25.

[相关主题文献]

[1] 陶昌平。论艺术设计之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24.

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第四篇】

依据数理、化学内涵作为支撑媒介,进而深度联合工业经济基础条件进行窥测,将化工单元操作和热学、动力学原理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有力指导设备开发工作。化学工程主要随着化学工业的过渡改造而形成,其中化学反应作为生产流程的核心内容,将为过程分析创设主动适应空间,将研究过程方向梳理完全;而化工热力学条件作为单元反应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回收效率有着充分的界定要求,其将直接决定产品后期回收效率,对于产业经济成本规模产生着重大影响效果。因此,在单元详细操作流程中,技术人员可针对各类化工设备以及产品形态进行科学审视,由于传递流程作为单元操作、反应工程的支撑媒介,而化工产业在全新发展形态下需要落实核心催化技术,就必须联合跨学科形态的战略进行综合比对、研究,争取达到统一规划标准格局。内部传递机制主要围绕动力、热能、产品质量元素阐述,这其实就是异质化单元内部反应装置的物理演变过程。

另一方面,合成化学作为既定学科的核心要素,为设计主体开发大量非天然化合物质提供灵感经验。在大量创新化合产物的影响下,有关化工产业基础模型便开始顺利过渡。信息技术为各类设备、工艺创造主动适应条件,整体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趋势。这部分生产技术已经联合各类深加工流程进行替换改造,需要化学工业不断开发新型归控技术,进而为既定产业规范效率和经济成果提供适应条件。技术人员需要全面开发最为先进的协调处理细则,这是创新化学工艺改造流程的必要准则。整个技术开发活动利用市场导向机理进行布置,使得工业、商业化动机需求得到全面绽放。

二、化学工程、工艺试验数据的科学搭配分析

传统形态的化工实验操作,内部数据排列机理相当复杂,整体活动延展下来,具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面堆积。因为内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试验进行掌控,特定数据处理重复性特征广布。因此,必要时技术人员可依靠MATLAB软件进行流程过渡,将人工演算过程中的数据限制因素调节完毕。这部分实验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环节,整体流程较为漫长。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便将这些复杂的演算流程进行智能模拟操作,并透过实验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础,使得工艺技术管制范围下的各类可行条件全面延展。化工产业讲求专业实验的引导价值,具体行动标准动机也是围绕特地实验点进行参数定量关系探索,进而将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观规律罗列完整。

MATLAB软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开辟引导先河,其将各类函数图形进行轻松规划,肃清细致符号演算和数值计算限制问题。这类软件应用范围较为广阔,包括数字通讯和财务建模等内容。目前这类程序已经成为国际控制终端的必要支撑媒介,现场操作人员基本只需编写某种数据处理程序,之后将原始数据输入,就能轻松提炼相关实验结果,将优质化数据和图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这方面人员素质的强化工作也相当重要。随着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6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