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论文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博弈论论文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1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尔所说:“如同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了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和1953年的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因此,现在当再翻开欧美名牌大学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时,你会发现有近一半的内容已与八十年代末大不相同。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滕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中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一次系统地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期,非合作博弈也开始产生。1950年纳什在《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1年在《非合作博弈》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1965年泽尔滕首次将动态分析引入博弈论,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相应的“逆向归纳法”。1967年豪尔绍尼把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博弈分析,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构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论。随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将博弈思想引入微观经济学得到了一些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信息经济学。它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理论中最活跃的领域。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是机制设计,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是最优的。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对这种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不可能的。正是博弈思想方法的应用,为这种经济现实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为一门适用性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说,信息经济学正是博弈论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将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在瓦尔拉斯世界,厂商视一组市场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消费者根据同一组市场价格做出消费选择;由于单个厂商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些行为个体不必顾及别的厂商的成本函数或消费者的偏好结构即可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在这一模型中,一组有目共睹的市场价格披露了行为个体需要的所有外部信息;这组价格自动地将经济调节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节约信息成本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大优点。但是,在有别于(完全)价格体系的经济环境中,缺乏一组均衡价格作为信息载体,情况会怎样呢?正如前面所说,这依赖于具体问题中的博弈规则。在现实经济问题中,体现博弈规则的可能是某种市场交易法则,或是某种工资制度,也可能是规定了各契约人义务和分配利益的一份文字契约,等等。经济学家发现,某些情形下,虽然委托人不能直接了解人的私人信息,但是,他可以通过观察对方一些公开的行为,推断出这些私人信息――这即是示意性模型。在这类模型描述的特定环境中,虽然没有象瓦尔拉斯均衡价格那样直接的信息载体,经济个体却可以发掘某种间接的信息传送渠道。在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的情形下,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规则,构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约――显然,这涉及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制度安排。
近年来一直处于理论前沿的经济机制设计研究,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一般说来,实际中的机制设计问题会同时涉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学家选择分别处理它们。对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显示,许多情况下即使设计最优的机制也只能达到次优的结果;但是,设计最优的机制一定可以通过一个使人吐露其真实信息的机制实现(显示原理)。另一方面,道德风险模型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在一个包含不确定性结果的契约中,对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一般需要委托人与人共同分担风险。机制设计研究框架已用来研究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如制度选择与资源配置效率、公司组织设计和激励工资制度,等等。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将博弈概念引入微观经济学使个体理性公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个体。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最终的支付结构被假定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参与人不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参与人所有可选的战略来,他还得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并且,其他参与人知道他掌握了这些信息……博弈论要求,每个参与人的信念是共同知识;并且,在博弈进行过程中,参与人会根据对过去事件的观察,不断地以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若说假设参与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贝叶斯法则的思想行事还有相当的现实基础的话,参与人是否还能胜任贝叶斯公式的计算未免就太可疑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博弈论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2
关键词语言交际 博弈论 关联论 关联博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52-03
当前,博弈论思想已被国内外学者运用到语用学领域来探讨人类的语言交际,例如Hintikka (1973)吸取博弈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的思想精华提出了“语言博弈论”;Parikh(1991) 把博弈论引入语用学,构建Parikh模式,探讨与解释实际话语;Kibble(2003) 视语篇回指(discourse anaphora)视为一种博弈现象;国内学者钱冠连(2005)从博弈论的思想推衍出程式性语言行为的语用机制――“语用博弈论”。然而,博弈论的理论假设是每个参与者都是理性者,强调如何选择最优策略通向交际的纳什均衡,而最优策略无法完全体现交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亦无法保证交际者都做出理性选择。因此,博弈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解释力需要待进一步探索。Allott(2001)、许宁云(2005)认为博弈论必然融合关联论的相关思想,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博弈模型中的一些理想化成分才能拓展其解释力。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博弈论与关联论的基础上提出语言交际的关联博弈,以期待解决博弈论与关联论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联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包括两条原则:一是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交际双方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二是话语的关联性。按照关联论,关联性成为成功交际的核心,最佳关联期待成为理解话语的标准。关联期待可以说始终存在于交际中,因为关联性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它可看作交际的一个常量,而且“一旦关联期待得到满足或放弃,语用推导即时停止”。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在诸种环境中做出决策(decision making)的方法。一个博弈包含三个重要的特征:其一,博弈中的参与者各自追求的利益具有冲突性;其二,博弈是一种过程集合,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人们在对抗过程中有关的各方面的集合;其三,博弈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策略的相互依存性。一个最基本的博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参与者(player)、策略组合(strategy space)和收益函数(payoff structure)。参与者是博弈的决策主体,他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策略组合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为的集合;收益函数是在可能的每一个结果上,参与者的所得与所失。
关联博弈这一概念是整合了Sperber & Wilson的关联论与博弈论的思想而成的,它包含三个观点:其一,博弈是面向关联的博弈,是关联期待下的博弈;其二,关联期待是以策略为手段,是博弈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关联期待;其三,博弈的每一阶段,都是以关联期待的满足为取向而进行的博弈;关联期待是博弈的每一阶段中以策略为手段来满足期待关联。以关联与策略为视角来看语言交际博弈,关联博弈具有一种内在性,又具有一种外在性。内在性体现于交际者对话语关联的期待,它推动交际博弈的发展,是交际博弈的内在机制;外在性体现于交际者对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它管辖语言交际博弈如何达到纳什均衡,是语言交际博弈的外在机制。策略与关联之间是一种张力关系,体现了它们寄生于博弈之中并以寻求交际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其栖居处。内在机制(即关联)促使交际者选择相应关联的话语作为策略进行博弈,外在机制(即策略)促使交际者选择相关策略去获取话语的最佳关联进行博弈。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的互动,构成语言交际的关联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寻求纳什均衡的语用机制。
一、语言交际的博弈树
语言交际的博弈是依据发话者与受话者的话语选择与应用一步一步地展开的,同时发话者与受话者的策略空间与交际语境等所体现出来的信息都在变化。博弈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都体现了交际者的“心智路径”,刻画了交际者在可能期待的基础上对关联期待的放弃的动态性展现,也凸现了交际博弈中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纳什均衡。对此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博弈树给予描述。博弈树能直观、有效地展示博弈中参与者以语言为媒介的行动顺序,轮到某一参与者行动时他可选择的行动以及他拥有的信息,在树的顶部还可以展示各种行动组合产生的各参与者的认知效果即博弈的收益。
(1)张:你的名字叫李四。(1)
李:什么意思?(2)
张:昨天的会怎么没去开?(3)
图1
博弈树是由关联结(relevant nodes)和关联枝(relevant branches)组成的图。博弈树上的枝是关联结与关联结之间的连线,如发话者S(张)的结与受话者H(李)的结之间的连线构成了博弈树的枝。博弈树上的关联结是动态博弈依顺序一步一步进行过程中的时点,例如,发话者S先选择话语1作为策略进行博弈,受话者H根据S的策略选择话语2作为策略进行博弈,S根据博弈语境选择话语3,使话语1到3之间取得了关联性,博弈获得了均衡,即交际意图得到实现。关联结是由决策关联结和终点关联结。决策关联结是博弈进行到某个时点上参与者(S或H)的决策点。决策关联结体现了参与者选择语言的顺序,如先由发话者S开始行动,然后到受话者H,最后又到S,即直到交际意图实现为止。终点关联结表示博弈进行到某一时点,博弈终止,如到发话者S选择话语3这一点,博弈终止。因此,在各个终止结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根据博弈进行的过程计算各自的收益,如图1博弈树中的收益{1,1}或{-1,-1}。当然,从上面的博弈树可以看出,发话者S与受话者H选择语言作为策略进行博弈不是唯一的,如S、H双方除了分别选择1、3与2进行博弈外,也可以分别选择1'、3'与2'进行博弈,只要能使话语具有关联性就可以。
关联期待可以从上面博弈树的收益效用可以看出,当H选择2作为策略时,在决策关联点H处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面看起来话语无关联,如果没有动态的信息集的启动或者说受话者没有通过策略激活新的博弈空间,那么收益效用为{-1,-1},即H没有推理出S的交际意图,H的关联期待没有产生;二是在某个阶段的博弈上表面上似乎没有关联,但信息集弈语境是动态的,在另一个阶段的博弈上却是有关联的,即S通过扩展博弈的语境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H的认知语境得到改变,产生了语境隐含(即李四应该参加昨天的会议的交际意图),那么收益效用为{1,1},即交际意图得到实现,关联期待随着信息集弈语境的延伸与博弈的扩展而产生。博弈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是博弈参与者直接推导出对方的交际意图,即博弈成功;二是博弈参与者在某一阶段的博弈不能得到博弈的认知效果时,就可以启动另一个博弈阶段,经过博弈参与者双方的策略互动推导出交际意图,即博弈成功,如图1博弈树上收益为{1,1}的博弈空间;三是放弃对博弈信息的处理,导致关联期待得不到满足,交际意图落空,即博弈失败,如图1博弈树上收益为{-1,-1}的博弈空间。
二、语言交际的纳什均衡
关联博弈是一种以关联为取向的博弈现象,那么关联博弈就预设了这样的命题:语言交际的关联博弈一定存在纳什均衡,而且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就是参与者将如何博弈的“一致性”(consistent)预测:如果所有参与者预测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将会出现,那么,没有人有兴趣做不同的选择。换言之,每一个参与者要选择的战略必须是针对其他选择战略的最优反应,这种理论推测结果可以叫做“战略稳定”或“自动实施”,因为没有参与者愿意独自离弃他所选定的战略,我们把这一状态称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其实就是博弈双方都想获得的交际均衡,它表现为话语是关联的,策略是互动的,信息意图是互明的以及交际意图最终得到实现。它不仅是参与者选择策略的过程,而且是参与者不断修正对先行参与者策略类型的推断过程。当某个阶段的博弈因某种原因找不到纳什均衡或没能实现纳什均衡的解,参与者会自动地重新依靠其认知系统的信息集以及对刚刚进行的博弈所形成的交际语境,重新评估博弈的话语关联性与策略选择的合适度,然后转移到另一个阶段的博弈中去寻求纳什均衡的解。那么看似无关联的话语或没有纳什均衡的博弈在另一个阶段的博弈就有了话语的关联性与纳什均衡的解。例如:
(2)Two flies are copulating in front of a boy and his mother.
Child: Do you know what these two flies are doing? A1
Mother: No. B1
Child: Ils font l’amour. [French for ‘they are making love’] A2
Mother: OK, OK. B2
Child: You know, if l’d said this in Arabic, you would have left the room immediately. A3
当小孩选择话语A1时,其母亲拒绝了他的请求,语用失误产生了,那么如何挽回语用失误产生带来的交际后果呢?博弈的纳什均衡在哪里?我们上面讨论过,只要是博弈就会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纳什均衡。当小孩与母亲的博弈在第一阶段失败时,小孩意识到自己的博弈“出错”,对博弈语境进行重新评估后选择A2(即以语码转换回避社会禁忌的方法)作为补救策略,启动另一个层面的博弈空间,将原先的博弈镶嵌到新的博弈空间中去,改变了博弈的不利局面;而母亲则根据自己小孩的策略选择评估博弈的效益,最终选拔B2作为容忍策略,小孩通过原先的博弈镶嵌到新的博弈空间支持了自己的博弈结果。从例2可以看出,它的策略组合是{补救策略,容忍策略},从而使博弈产生了纳什均衡,即交际继续进行,双方的交际意图在博弈过程中得到显现。交际中我们经常遇到语用失误,但语用失误之所以得以容忍,归根结底在于交际博弈中总是存在纳什均衡,其策略组合是{补救策略,容忍策略}。纳什均衡的存在使人们在博弈过程中对关联期待不容易放弃。对关联期待的放弃只能是实现不了纳什均衡的基础上的期待才是对关联期待的放弃。因为语言交际的博弈是面向关联的博弈,总是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的纳什均衡,所以,语言交际不存在着对关联期待的放弃,只是对信息处理的放弃。
三、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
以关联博弈为视角,人们在交际博弈中主要是以关联与策略这两个维度来掌握与刻画语言交际的博弈。博弈是面向关联的博弈,关联是以策略为手段来取得的话语关联。关联与策略之间的优化组合是语言交际博弈的驱动器,关联越大,策略的选择越优,交际博弈的纳什均衡就越容易实现它的解。博弈中的策略选择是为了追求博弈的相应关联,而关联是为了相关策略提供可能性。因此,要取得纳什均衡的解,关联与策略在交际博弈中不只是限于“最佳关联”与“最优策略”的需求,而是通向纳什均衡的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原因何在呢?在关联博弈中,一个策略的选择总是内在地蕴涵着另一个策略选择的存在,一个话语的关联选择也总是内在地蕴藏着另一个话语关联的存在,从而有可能使不同程度的关联、不同程度的策略之间成为一个连续体,联成一个可以由参与者进行多样性选择的、可互存的、可预测的最终通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的网络,这个网络促使博弈的每一阶段都是有关联的。因此,关联与策略在语言交际博弈过程中是相对的,它们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只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只是一个能否促使博弈通向纳什均衡的解的问题。这表明了,对于交际双方的一个博弈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采取最大程度的最优策略,也不可能总是发话者产出最佳关联的话语。这就是关联博弈框架下的“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正因为关联与策略的相对性,不同程度的关联与不同程度的策略之间处于一个连续体,参与者通常是按交际语境的需要与可能在这连续体中选择恰当的或能推进博弈发展的具有关联的话语作为策略。如果把关联与策略理解为“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而不是最佳与最优问题,那么,即使是一个表面无关联的话语,在特定的博弈语境下也是有关联的,那么博弈论的“最优策略”与关联论的“最佳关联”过于绝对化与主观化的症结就在关联博弈的过程中得到消解。例如:
(3)(Situation: coffee shop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1981)
Customer [ just coming in ] to waitress: Is this non-smoking? A1
Waitress: You can use it as non-smoking. B1
Customer [sitting down]: Thanks. A2
(Verschueren 1999: 160)
顾客以A1作为博弈的策略,就表明了自己是非吸烟人士团体中的成员这一身份,同时也宣称了她想使用不受吸烟人士干扰这一既定权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女招待做出回答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定;作为一位吸烟人士,此顾客是通过她所提之问题来表白自己身份的,于是以B1作为策略默认了顾客原来的问题被女招待的回答转化成为的请求,表面上不关联的话语在双方的认知语境下取得了关联:女招待的回答使得顾客对她原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请求得到了满足而表示感谢,博弈的纳什均衡的解得到实现。其实,女招待所选择的策略并不是最优,话语的关联也并不是最佳,因为女招待可以以表面上最佳关联来回答,如干脆以“不,不是”来使顾客的问句得到作为问题应得的待遇,也可以以“很抱歉,我们还没有设立非吸烟区”或“很抱歉,我们还没有决定将非吸烟区设在哪里”来表示店主就尚未使用非吸烟人士的权利制度化表示歉意。然而,女招待并非如此。可见,在语言交际的博弈过程中,参与者由于博弈的需要并不是选择最优策略或最佳关联的话语进行博弈,而是从众多的策略或话语中选择能通向纳什均衡的相关策略或相应关联的话语。
综上所述,交际策略不只是就策略而论策略,而是在交际者对关联期待的驱动下而发挥作用的相关策略。关联也不只是就关联而论关联,而是在交际者的策略的驱动下而寻求的相应关联。在交际博弈过程中,参与者不但要有一个策略作为驱动器,还要有一个对关联的期待,两者的互动促使纳什均衡的解得到实现。参与者的策略与关联就像一个人的两只手,相互协调实现博弈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Allott, N. Game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A]. http:///home /PUB/WPL/03papers/ , 2001
[2]Hintikka, Logic, Language-game, and Inform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Kibble, Rodger.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centering theory[A].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Workshop o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alogue[C]. University of Saarlandes, Germany, 2003
[4]Parikh, P.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c inferenc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91(14)
[5]Parikh, P. The Use of Language[M]. Stanford, California: CSLI Publications, 2001
[6]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7]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99
[8]王雪玲。语言哲学视阈下的语言交际博弈论[J]. 当代外语研究,2010(4)
[9]许宁云。语篇回指博弈论[J].外国语,2005(6)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13LX604)
谈“博弈论”的策略研究3
[摘 要]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别是“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和“博弈论”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概念,新方法论和一种全新的思想。
[关键词]博弈论 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 智猪博弈 沃尔玛
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1.囚徒困境
两个人由于被怀疑犯罪而被捕。官却苦于没有证据,为了急于让这两个人坦白,就把两个犯人分开,并对每个犯人说:“如果你坦白,而你的同伙没有,我可以保证给你减刑至6个月,同时根据你的坦白你的同伙被判10年徒刑。但是,如果你们两个同时坦白,你们每人将被判3年徒刑。”此时,这两个犯人知道,如果他们都不坦白,因为没有证据而只能以轻罪审判他们,为此,他们会坐2年牢。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与集体理之间的矛盾、冲突。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沃尔玛连锁店是美国一个极为成功的低价零售商,它的成功在零售商业中显得非常不寻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现有企业的急剧扩张以及新企业的进入使廉价零售业的竞争极为激烈,很多大的连锁店接连破产,但是,在此期间沃尔玛则不断地扩张,并且他的利润也不断地提高。为什么沃尔玛成功而其他企业失败呢?关键在于它的扩张策略。当时大城镇中的廉价商店相互竞争,利润越来越低,但是在较小的城镇中却没有这类竞争,沃尔玛进入了这样的小镇,小镇只能维持一个零售商,从而这个店成为垄断商,而不用顾忌其他大连锁店的竞争。沃尔玛处于一种预防性博弈的状况中,其报酬矩阵如下: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左下角和右上角。哪个均衡成为现实则取决于谁先进入。这里沃尔玛的谋略是预防性德尔决策――在任何商家之前它在其它小镇里已建造了商店。
生活中的“博弈论”
假设你(Y)与竞争者(C)计划今年暑假在某个海滩上买饮料。建设这海滩长达300米,并且假设海滩上的人均匀分布。你与竞争者卖的是相同的饮料,并且价格也相同,所以顾客愿意到最近的摊位买饮料,你会在什么位置卖饮料?你认为你的对手会在什么地方设摊位?
分析:假定你的对手选位在A点上,这时,你不应该选位在中央,你应该把你的摊位移动到很接近A的左方。这样你可以独自占领A的市场,而与C竞争其余的市场,这当然不会是均衡点,因为你的对手会把他的摊位移到你的左边。不难发现你与你的竞争对手会在相同的位置设置摊位。
博弈论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现在它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政治、商业征战、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工程学中如控制论工程也不少应用。现在它与信息经济学紧密联系,如信号游戏、拍卖形式、激励机制、委托理论等博弈无处不在,博弈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迈尔森 ,《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迪克西特,奈尔伯夫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米勒 ,《活学活用博弈论:如何利用博弈论在竞争中获胜》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王则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4
关键词: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理性人;行为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77-02
一、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相互影响着的博弈参与者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研究:(1)存在若干博弈的参与者;(2)每一参与者有一系列可选择的策略;(3)博弈结果取决于参与者策略的组合;(4)参与者了解博弈局势预设的信息等。博弈包含四个要素:博弈的参与者、策略、可评价结果与信息结构。博弈论是研究博弈弈的参与者的理,博弈的参与者策略选择时的相互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吻合关系。博弈论研究利益冲突与吻合的,将特定经济问题纳入博弈四要素中以转化为待研究的博弈局势,然后加以分析解决。(1)将特定经济问题转化为博弈问题。(2)运用博弈理论方法得出博弈问题的解。(3)将博弈问题的结论转化回经济语言,同时与第一步中所省略的信息一起为原始经济问题提供解释。
二、标准博弈论的现状和缺陷
标准博弈论包括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尽管标准博弈论的发展就是不断放松一系列严格假定的过程,但它仍然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严格的理性人假定。假定了现实行为主体能力以外的复杂思维过程,假设所有博弈参与者都符合三个条件:(1)策略思考,即在对其他参与者将如何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信念;(2)最优化,即对于给定信念选择最优反应;(3)均衡,即参与者调整信念和最优反应至相互达成一致。但是,现实的博弈参与者并不都是经济理性的,并且,由于博弈参与者是相互影响的,即使只有极少数的博弈参与者违背经济理性,其他理性参与者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理想化均衡也同样无法实现。因此,经济现实并不能满足标准博弈论对博弈参与者的假定条件。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应该是有限理性的前提下重构标准博弈论。如果说,标准博弈论提供了有关经济理性的行为人如何行动的理论,那么,行为博弈论就试图探讨行为人如何在理想的经济理性和现实的有限理性之间进行折衷,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作为研究不同条件下行为人如何进行互动决策的经济理论,博弈论应该尽可能准确地预言和解释经济现实活动;当经济现实和理论模型不一致时,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就是改造模型,提高其实证效用。
标准博弈论在“经济理性”假设下分析博弈参与者如何在追求各自最优目标的同时实现均衡。但由于现实行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标准博弈论对实践的理解和指导受到限制。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行为博弈论将实验经济学与标准博弈论相融合,在博弈实验的基础上,考察和解释标准理论推断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引入行为因素改进标准博弈的基本假定,重构博弈分析模型,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
三、几种基本博弈的介绍及分析
1.投资博弈
投资博弈中有两位互不相识的参与人A和B。A得到一笔钱并被告知可以完全保留也可以将其中的任意比例投资于B,他给出的任何金额都会以大于1的某一倍数付给B,然后由B决定是否回报和回报多少给A。标准博弈论的均是:理性的B应该最大化他自身的利益,保留获得的所有支付,而理性 的A会估计到B的策略,因此,不会投资于B,结果双方都得不到超额支付。
标准博弈论认为理性自利的人不会信任别人,但它忽略了人类是自利的,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因此,标准博弈论的结论是:博弈中理性人的个人理导致机体的非理性,而行为博弈论的结论是:博弈中参与人的个人非理性但而导致机体的理性。
2.可置信威胁的议价博弈
它是讨价还价博弈中最简单的一种,即如果双方的交易成功就会有一定的利益,A出价,要求对方 要么接受、要么拒绝,如果B接受,那么双方就按照A提出的分配比例瓜分利润,如果B拒绝,那么双方之间不会有交易行为。按照标准博弈论,这个博弈具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
但不少时候对应者宁愿牺牲自身的利益去惩罚那些未公平对待他们的出价者 ,这种报复性回报在社会领域表现得很明显,为了伤害对方不惜牺牲自己。人类当被欺侮时,反应机制会使人愤怒,因为愤怒在进化过程中是作为一种生存优势保留下来的。不同的文化观使人具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参与人有时并不在意分配比例是否公平,即使出价者只支付很少的金额对应者也愿意接受。议价博弈中的拒绝并不意味着参与人没有意识到标准博弈论中的最优策略,他们明白使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是什么,只是因为情感或社会的因素使他们不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最大化经济利益的理性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以达到其他方面的满意。
3.协调博弈
在协调博弈中,参与人都希望自己的行动和其他参与人的行动取得某种一致。但是社会习俗、相互的交流、博弈呈现的不同方式、参与人曾有的类似经历以及自己的幸运数字都会影响均衡的形成。
4. 竞猜博弈
竞猜博弈指的是:让每个参与人去猜谁会是选美比赛中的最后得主,最后得主由所有参与人的平均看法决定,这时每个参与人既不是选择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也不是选出所有人平均认为最漂亮的,而是要去思考所有参与人对平均看法的平均预期。因此,行为博弈论提出利用有限重复推理来理解参与人的初次选择,用认知的深化来解释参与人选择的变化。
5.总结分析
大量的实验研究为行为博弈论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行为博弈论并不是要否定标准博弈论,他们两者也并不矛盾。标准博弈论体现一种完美的策略分析过程,整个推理严谨周密,是由于经济理性人的假定使其缺乏可操作性,因为人类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行为博弈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将博弈论拉回到现实的框架中来,使其更真实,更人性化和社会化 。
四、行为博弈的模型研究
行为博弈的模型的构建遵循精确性、一般性和实验规则的原则。它研究的基础数据都是经实验取得的。博弈实验对博弈预测的敏感因素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包括博弈参与者知道什么、什么时候行动、各自的支付是多少等等。博弈实验的关键在于通过实验控制来区别哪种理论更加有效,然后再使用该理论来进行一般事件的研究。行为博弈研究就是要在标准均衡概念失效的情况下,以实验控制为主要手段,以实验数据为基本依据,通过不断地试错与修正建立能够对博弈参与者的未来行为进行准确预测的理论。
行为博弈模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在一次性博弈中,有限理性条件下,构建博弈参与者的思考模型,发展一个有限理性的指标系来衡量博弈参与者的思考步骤,并且使用一个参数来说明博弈参与者的异质性。与最优反应相联系,该指标系可以对任何一个一次性博弈中的行动进行了唯一的统计预测。第二,在思考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学习运算法则来估计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均衡路径。这一运算法则既包括了虚拟的博弈和强化模型,也具有很强的经验预测能力。因此,EWA可以作为经验性工具去寻求表现为初始函数形式的行为静止点。第三,提出如何将有限理性指标系和学习运算法则应用于分析重复博弈中的博弈参与者行为,为利用行为博弈论分析价格竞争、专利竞赛等现实经济活动奠定基础。
五、总结
标准博弈论对实践的理解和指导是有限制的。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作为研究不同条件下行为人如何进行互动决策的经济理论,博弈论应该尽可能准确地预言和解释经济现实活动;当经济现实和理论模型不一致时,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就是改造模型,提高其实证效用。这一思潮引致了行为博弈论的出现。行为博弈论将实验经济学与标准博弈论相融合,在博弈实验的基础上,考察和解释标准理论推断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引入行为因素改进标准博弈的基本假定,重构博弈分析模型,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
行为博弈研究的起点就是进行博弈实验,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博弈论的预测进行比较,并用不同方法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为进一步构建正式模型提供现实依据。需要说明的是,行为博弈论并没有否定纳什均衡的意义,而是作为标准博弈论的延续,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深化了对博弈均衡的讨论,以更加贴近现实的研究视角对具有某种内生变动性的博弈均衡的存在方式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新的思索。行为博弈论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有限重复推理来理解参与者的初次选择,利用认知和学习的深化来解释参与者选择的变化,而行为博弈正式模型则试图为上述观点提供完美的数理表达,提高理论的精确性和一般性。
参考文献:
[1] 阿克罗夫,乔治 A.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J].当代经济科学,2OO2,(5).
[2] Camerer,C…F Behavioral Game Theory:Experiment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