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桥之美教案【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8915

【导言】此例“桥之美教案【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第一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调动审美体验,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读课文,从语言表达角度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句。

3.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从语言表达角度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难点:

以审美视角形成对桥之美的系统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桥之美》这篇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在标题后加上一个字,使之构成一个短语。

(桥之美态、桥之美蕴、桥之美感、桥之美境、桥之美形、桥之美趣……)

美态、美蕴、美感、美境这些词语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作美学的范畴,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领域中美的规律,探讨美的本质的科学,下面我们就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进行一趟美学之旅。

二、桥之美态——美态寻踪

(一)进入文本

1.先熟悉课文,请大家轻声的、自由的朗读起课文,随着画家的构图框,脑海中再现出美的画面。

2.美词美读。

前瞻后顾(zhān) 纤细(xiān) 点缀(zhuì)

飞瀑流泉 晓风残月 险峻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二)浏览全文,提炼归纳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态”进行提炼概括。

1.读完文章,我们先来推敲这样一个词语:美态。

(美态即为美好的、美丽的姿态。)

2.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寻并勾画出文中描写桥的美态的语句,读语句,并以“桥之美态,美在 ”的句式说话。

(1)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踏实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桥之美态,美在对比,美在形式变化,美在线面转变。)

(2)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桥之美态,美在形式,美在结构。)

(3)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桥之美态,美在和谐、得体,美在合拍。)

(4)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桥之美态,美在对照,美在映衬。)

(5)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桥之美态,美在形象的重叠和角色的交错,美在形与色的搭配。)

(6)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

(桥之美态,美在衬托、呼应,美在构图的画面。)

三、桥之美境——美境体味

(一)引导深入

对比、搭配、衬托、呼应这些足以构成一个画面和层次和结构,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对于中国画来说,这样的画面未免缺乏一点诗意,缺乏一点灵动。所以画家更着眼于什么?

(着眼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重点、写作意图。此句中的“作用”作何解释?

(结合全文,此句中的作用应是指桥在不同环境中带给人美的感受和体会。)

(二)精读语段,表达运用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境”进行体味。

1.我们再来推敲这样一个词语:美境。

(优美的环境,美好的意境。)

2.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四、第五段,看看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桥,美美地朗读语句,并以诗意的语言再现这种美。“桥之美境,美在 ”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桥之美境,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这是一种疏朗开阔之美。)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桥之美境,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动静结合,这是一种刚柔并济之美。)

(3)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1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之美境,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这是一种丰富想象之美。)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之美境,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气定神闲窥山水,这是一种安闲自若之美。)

(5)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桥之美境,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四、桥之美蕴——美蕴涵咏

(一)引导深入

作者是一位画家,着眼于画意去描述桥的景致,桥之美态、桥之美境带给我们一种宁静、淡美的境界,同时画家的审美慧心、人们的审美感受又使得这些桥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富于浓浓的情味,这情味便是“桥之美蕴”。

(二)涵咏美句,品味欣赏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韵”进行品味涵咏。

请同学们勾划出最能引起你审美体验的语句,品读语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欣赏文字美和手法妙,去品味“桥之美蕴”。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是拟人的修辞,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现,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此境令人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细柳飘丝”“纤细”“拂”“坚硬的石块”一系列词语,勾画了一副小巧玲珑而又古朴典雅的画面,细柳拂石桥,刚柔相济、厚重轻盈、宁静鲜活。)

(用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化用宋词名句,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桥与流水的配合比作一支乐曲一样,写出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色的搭配,动与静的结合,显得神奇而壮观。)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说明了画家对桥的热爱,是桥的美吸引了画家们在追寻着桥的身影。)

美态、美境、美蕴,这些都是桥之美的表现形式,或是姿态,或是情境,或是意蕴,其实只要有审美的慧心参与其中,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收束全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总结。

五、课堂小结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真是别有深意啊,是因为人的审美慧心赋予了桥之美,换而言之,只要有了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凡是能够与之构成关联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美。愿今天的美学之旅能够伴我们一生,让我们的生活也呈现出一种美态、一种美境、一种美蕴。

《桥之美》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1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

《桥之美》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般的描写与说明性文字相间杂出,让人们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并且文中极具个性的表达色彩与《中国石拱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把说明文是当做重点的,好的一点我在上说明文之前。把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讲了一遍,这是优势;但是学生不太爱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弱势;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穿插口语和书面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增强描写能力。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2.体味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突破:通过阅读课文,想象如画的桥,感受桥的美。

教学过程

《桥之美》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1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3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