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316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四、学案

(1)预学检测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

(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

(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 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 且c≠0.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4 习题组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

元二次方程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解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学习重点:认识不等式

学习难点:字语言转化为数学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围绕长方形公园的栅栏长280m.已知该公园的面积为4800m2. 求这个公园的长与宽。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通常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2.概括总结.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

3.典型例题:

例1、我社组团去龙湾风景区旅游,收费标准为: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今为500元。

甲公司分批组织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现计划用28000元组织第一批员工去旅游,问这次旅游可以安排多少人参加?

例2、建造一个池底为正方形、深度为2米的长方体无盖水池,池壁的造价为100元/平方米

池底的造价为200元/平方米,总造价为6400元,求正方形池底的长。

例3、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4.巩固练习:

(1)在三位数345中,3,4,5是这个三位数的什么?

(2)如果a ,b ,c 分别表示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这个三位数能不能写成abc形式?为什么?

(3)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是8,把这个两位数的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数乘以原的数就得到1855,求原的两位数。

(4)已知两个数的和等于12,积等于32,则这两个是

(5)求 x:(x-1)=(x+2):3 中的x.

(6)三个连续整数两两相乘后,再求和,得362,求这三个数。

三、归纳总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解的取舍情况。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1)

课后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某电视机厂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把某种型号的电视机的成本降低36%, 若每年下降的百分数相同,则这个百分数为 ( )

A、10% B、20% C、120% D、180%

2、若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56,则它们的和是 ( )

A、±15 B、15 C、-15 D、11

3、一种药品经过两次降价后,每盒的价格由原的60元降至元,那么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 。

4、某地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三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员累计达95万人次,其中第一年培训了20万人次。设每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次的平均增长率都为x,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

5、西瓜经营户以2元/kg的价格购进一批小型西瓜,以3元/kg的价格出售,每天可售出200kg,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每降价0、1元/kg,每天可多售出40kg,另外,每天的房租等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润200元,应将每千克小型西瓜的售价降低多少元?

6、如图,有长为2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a为15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

(1)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

(2)能围成面积比45平方米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第四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

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

③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

难点:反证法不是直接以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正确,又因为矛盾的多样化,学生刚刚接触,所以反证法不仅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作图、观察、分析、概括出定理

(2)组织学生开展“找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作图能力

(3)在教学中,解决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对圆心和半径的探讨,已知圆心和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这是从圆的定义引出的基本思路,因此作圆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找圆心和半径的问题。由于作圆要经过已知点,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作圆的问题又变成了找圆心的问题,是否可以作圆以及能作多少个圆,都取决于能否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圆心的个数

在第二课时反证法的教学中:

(1)对于A层的学生尽量使学生理解并会简单应用,对B层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即可

(2)在教学中老师要精讲:

①为什么要用反证法;

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③精讲精练。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定理及掌握它的作图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简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准确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言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只许物主义观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既能体会圆的完美性(与其他图形的结合等),又培养美育素质,提高对数学中美的欣赏。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试验发现经过三点的圆,这三点的位置要进行讨论。有两种情况:

①在一条直线上三点;

②不在一条直线上三点,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认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能确定一个圆。怎样才能做出这个圆呢?这时教师出示幻灯片。

例1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

由学生分析首先得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已知:,求作:⊙ O ,使它经过 A 、B 、C 三点。

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要作一个圆的关键是要干什么?由于一开课在设计学校的位置时,学生已经有了印象,学生会很快回答是确定圆心,确定圆心的方法:作的三边垂直平分线,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O 就是圆心。圆心 O 确定了,那么要经过三点 A 、 B 、C 的圆的半径可以选 OA 或 OB 都可以。作图过程教师示范,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一边作图,一边指导学生规范化的作图方法及语言的表达要准确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注意:经过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不能确定一个圆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教师“填鸭式”地往里灌,而是学生自己经过探索确定圆的条件,这样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效果要比全部由老师讲更好。

接着,由于学生完成了作圆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与的顶点的关系,得出:经过三角形各项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强调“接”指三角形的顶点在圆上,“内接”、“外接”指在一个图形的“里面”和“外面”。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指出语言表达的规范化。为了更好地掌握新概念,出示练习题(投影)。

练习1:按图填空:

(1)是⊙ 0的_________三角形;

(2)⊙ 0 是的_________圆,

这组题的目的就是理解“内接”,“外接”的含意。

练习2:判断题:

(1)经过三点一定可以作圆;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圆;

(3)任意一个圆一定有一个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4)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

(5)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项点的距离相等。

这组练习题主要巩固对本节课的定理和有关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概念辨析的准确性。

练习3:

经过4个(或4个以上的)点是不是一定能作圆?

练习4:

选择题: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

(A)内部(B)一边上(C)外部(D)可能在内部也可能在外部

练习34两道小题,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和对定理的理解是否深刻,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准确性有关。

练习5:教材P59中4题(略)。

习题作业的参考方案

练习1:内接、外接。

练习2:(1)x(2)√(3)x(4)x(5)√

练习3:不一定。因为要想作经过4个点的圆,应先作经过其中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的圆,而第四个点到该圆圆心的距离不一定等于半径。所以经过4个点不一定能作圆.

练习4.C

练习5.略

(二)总结、扩展

师生共同完成总结

知识点方面:

2.(1)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2)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3)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

方法方面:

1.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的方法。

2.重点词语的区别:“内接”“外接”。

三、布置作业

1.教材P68中7、8、9。

2.补充作业:已知一个破损的轮胎,要求在原轮胎的基础上补一个完整的轮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4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