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86815

【导言】此例“初一生物上册教案【优秀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好像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到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我们的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介绍各大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29,小组讨论一下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较少)。那为什么要称森林是“绿色水库”呢?我们知道水库最多的是水,那一个森林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水库?(因为动植物种类多,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所以森林能称上“绿色水库”)。而我们再看看一条食物链在草原中,因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关系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种生物减少了也会引起这条食物链被破坏,但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很多,一种生物减少了,还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条食物链不那么容易因为一种生物减少了而受到破坏,所以森林生物系统更容易维持。谁来说说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别?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从而复习生物必须适应它所在的环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那沼泽地对我们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还要保护它吗?(还要,因为沼泽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特点是?(都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监控才能正常地运作)。需要人在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浇水…)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态系统我们叫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有人的参与会很容易被破坏,但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分析书本资料:

分析书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态系统还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农田、城市…)总结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互相关联的,而生物圈又是这里面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书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关联的,影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对其他方面造成威胁。

关于保护环境的共识:

但是我们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的种种行为使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尘暴……使得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伤害。还有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图片、事例引证)。所以为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哪些事情我们同学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乱排放废气,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种树,少砍树……)从而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二篇】

预习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习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习答案:1 2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篇】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篇】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五篇】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1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8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