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068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望湖楼醉书【第一篇】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上1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

下1篇:没有了

望湖楼醉书【第二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古诗,在理解古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结合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展开想象,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教学准备背景音乐 古诗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许多名诗佳句至今仍被广为流传,在四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也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给大家背一首吗?(表扬感情到位、背诵熟练的同学。)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同凡响的享受。二、互动探究  理解古诗(一)共同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  (二)自学《望湖楼醉书》  1.请同学们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  2.小组内交流自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  3.全班学生交流理解的内容,共同讨论还没弄明白的问题。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诗至今流传下来的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望湖楼醉书》是组诗中的一首,是他写景诗的代表作。)      交流内容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知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      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    ②解诗题      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望湖楼上带着醉意写下的诗句。      (诗的全名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③明诗意      前两句要点:     “翻墨”: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     “跳珠”:形容水面上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的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阵疾雨就落下来了,雨点像珍珠一样散乱地落入船中。      后两句要点:     “卷”:席卷、翻卷。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地面上刮起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全吹散,从望湖楼上往下一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描写了西湖的不同景象。)       要点: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凶猛;用“跳珠”写出了雨的急骤;用“忽吹散”写出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征。      ④赏意境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西湖六月的天气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读时也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景物的变化之快。        放音乐、听古诗,想象画面。欣赏配乐朗诵后练习背诵,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三、展开想象  改写诗文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所见到的夏天的雷阵雨。      2、播放雷阵雨前后的情景实录,感受夏天雷雨的瞬息万变,引起共鸣。          3、根据古诗内容,结合刚才情景,选取雨前、雨中、雨后任一内容,展开想象,加上描述,将这一内容写具体。      4、写后交流,及时点评。四、课堂总结,激励勤学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诗豪迈奔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老师希望你们课下也能多多诵读古诗词,从千古诗篇中品味荡气回肠,感受豪情万丈,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力量。 参考资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宋  苏轼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改写                       小营小学   五(1)班我闭着无聊,打开了电脑邮箱,惊奇地发现里面竟有一封来自唐朝苏轼的信。我连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烘烘小姐,我诚信邀请于六月二十七日到鄙人府人做客,到时我将与你共赏西湖美景。苏轼上。”我看了以后欣喜不已。连忙乘坐时光通道,来到了苏轼的府衙。苏轼见我来了,便亲自出门迎接。我们闲聊了一阵后,便一起去西湖游玩。我们乘着小木船,尽情游览各处美景。西湖的水是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直连到天边。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翠绿,荷花映着太阳呈现出别样的娇红。岸边的柳树把柳条垂直到了湖里,迎着微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梳理着它的纤细的柳条。我和苏轼不禁刘声感叹:“真美啊!”“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一下变脸了。顿时,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但却未遮住远处的天山顶峰,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透明的雨滴乒乒乓乓地跳进了船里, 我一脸沮丧,心里想:“倒霉,真倒霉!”于是,我转身对那已经快淋成落汤鸡,可还悠然自得地赏雨的苏轼说: “老兄,快找个地方躲躲雨吧。”可苏轼立刻反驳:“你有所不知,六月是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与其它时候大不相同。雨中赏西湖,那更有一翻趣味呢!”“拜托别赏雨了,躲雨去吧。”我哀求道。“那好吧,我们就去望湖楼避雨。”苏轼终于答应了,我高兴极了,可苏轼的目光还是看着下着雨的西湖。我们在望湖楼里喝茶,聊天,乐不思蜀。雨点儿落在西湖里,溅起了一个个小圆晕。过了一会儿,雨就停了,荷花因喝饱了水而变得生机勃勃,白杨树的叶子也像洗了个澡似的,变得精神焕然一新。忽然,一阵大风把天上的乌云吹散了,太阳又重新露出了笑脸。这时的望湖楼下水天相连,美丽异常。西湖的水又涨了几分,荷叶上的露珠滚来滚去。苏轼不禁诗兴大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入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好诗!好诗!”我拍手鼓掌,周围的人也连声叫好!这一次时光之旅真好玩,我终身难忘。

望湖楼醉书【第三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望湖楼醉书【第四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小学部:李正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