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5156

【导言】此例“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赤壁赋说课稿分钟【第一篇】

听杨红霞老师执教的合作学习教学课例《最后一分钟》,其真挚充沛的情感,其清晰简练的课堂语言,其挥洒自如的教学调控技巧无不给观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杨老师在以她的课堂教学诠释合作学习的成效来看,更为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极为典型的案例。

1.掌握知识的需要。本文刻画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瞬间。但是,本文的背景却是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和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创举纵横交错而成的广阔时空。教学《最后一分钟》一课,就是要将这个广阔的时空背景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之中,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触到相对更多的历史知识,体现教学的效率。

2.培养情感的需要。爱祖国,爱民族,这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结,但是,一个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决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说教之上的。它不仅建立在对相关背景与知识的融会贯通之上,更需要主体之间相互提示,相互感染,和相互催化,而合作学习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有效学习的需要。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呢?我们的理解是,能够让优生在课堂上有效发挥主导、引领同伴学习的作用;能够使学习中下生在课堂里集中注意力,专注地、有始有终地参与学习。那么,合作学习无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形式。

(一)小组小合作

杨老师在上课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了本节课合作学习的“两项任务”和“两个建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为接下去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了十分必要而充分的铺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组合作的内容,杨老师不仅在“两项任务”中提示了学习内容,而且提供了学习手段:“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词句中感受”、“交流”、“补充”和“记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两个建议”中,明确告诉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也要借助课外资料拓展自己的认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本身的深厚意蕴和沉郁而奔放的感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够忽视:显示在黑板右下角的“五星榜”。虽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评价方式,但在本次合作学习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激励的作用,从课堂上学生的放映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孩子们非常在意那一个个用粉笔涂画的五角星;其次是记录的作用,它帮助教师记录了课堂上已经展示和没有表现过的小组学习情况,为面向全体学生学习服务。再次就是评定小组学习成绩的作用。

(二)班级大合作

在本节课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杨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有一次明显的转变: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她是一个指路人和督导员;而在后半节课,杨老师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主持人、引领者。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无疑使课堂的合作形式发生了量上的改变:那些代表小组意见起立发言的同学仿佛是这个“大合作组”的组员,而杨老师则是这个“大合作组”的组长了。

孩子们积蓄了一节课的情绪顿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师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由杨红霞老师执教的这一堂合作学习示范课《最后一分钟》是成功的,课堂上,课文那些认知性知识被有效习得,那些理解性知识得到了相互启发,更重要的是对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美好情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感染,相得益彰!

如果要提一点供杨老师商榷的意见,我以为,《最后一分钟》的文本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的,阅读诗歌与阅读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余以为,更需要重视诗歌表现的那些意象和诗歌营造的独特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独特的意蕴美,以及诗歌长句与短句,平声和仄声所构筑的音韵美。这些,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听来总觉得没有尽兴。

《赤壁赋》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赋”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体悟典雅、精美的语言。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派、实权派李定等从诗作中断章取义,摘出一些讽刺性诗句,以便扫除旧党,送御史台,即“乌台”受审,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还无权签署公文,不准擅离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四年的黄州生涯,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170多篇散文,尤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引导自学(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

1、自学关于赋的知识。

2、学习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感情变化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舻lú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横槊shuò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学生练习朗读、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变化

四、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

(一)学生自学

1、试口译课文成现代汉语。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2、课外阅读有关作者苏轼和本文的资料。

《赤壁赋》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1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2.点评法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情、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无尽也(我)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片面) (悲)

《赤壁赋》说课稿【第四篇】

一、导语:

欣赏了这段视频,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远、文字优美,以他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向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我们的学生“谈古色变”。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一状况,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次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意境中。

二、说教材: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1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钱光昕教授将苏轼的《赤壁赋》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第二单元中。

苏轼的《赤壁赋》是1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qì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把它确立为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是因为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的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三、说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高中起点的技校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2、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作为1篇讲读课文,它在文言文知识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因此,我把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作为其中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的背诵课文。

作为1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因此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了解“以文为赋”的特色作为第三个能力目标。学生在感受其优美文辞的同时,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使学生理解“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从而打破了作文中对文体的禁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因此要求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关注背景,了解作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此外,通过对本文学习过程的把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态度目标

从情感、态度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学生没有与苏轼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将它设定为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讲授过程中我采用采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联系法、提问法、讨论法和交流互动法,学法指导采用多维听记法、合作探究。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在思考、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作用。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将做出如下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走出文本,寻找中国传统文人在身处逆境的不同生命轨迹及其心理特征,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拥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长,达到从诵读到研读、从整体感知到深层评价、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使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10min)

1、导入

好的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个桥梁,因此我采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联系法导入课文。

播放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视频朗诵,并让学生随着视频朗诵。目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好的基调。

另外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联系法由《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一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可以使两篇文章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便于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2、常识积累

接着利用师问生答得方式,进入到课文。

在播放完视频后我会问学生“这首词是谁写的”,学生回答“苏轼”。我会接着问“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介绍苏轼作为 “文耀百代,词唱千年,诗传万世,书画俱工”的“魅力全才”,却注定漂泊一生,磨难一生,但又不失豁达、乐观。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黄州可以说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说是他才华的巅峰,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写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的一咏,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赤壁赋》也是其中的一咏。从而完成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提问法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的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学到了文学常识,又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

至此“导入文本”环节结束。

(二) 诵读品析 感知文本

这一环节中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从听、读、问、看、记、想多维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1)听(听名家朗诵)

落实好正音读-识文字-察语气-断句读。教学中引用录音,打破了学生在上课时仅仅面对课本和老师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讲课的生动性,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抢占了学生的注意力。

(2)读(读课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仿诵、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并且充实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3)问(提问题)

针对预习和诵读的情况,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记(文言字、词、句)

我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帮助学生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学生进行记忆。而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我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应用动画,用视觉上的动态效果,弥(mí)补思维上的枯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娱教欲学效果。

(5)看(看视频)

在梳理字词的基础上观看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规范读音和断句。另一方面,好的视频能使学生随着动听的朗诵和优美的图片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视频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感受美得熏陶中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减轻了学生对学习的抵触。

(6)想(文章内涵和感情变化)

再看玩视频后,我会设置问题“在动听的阅读和优美的画面中,你感觉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你又是怎样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在学生诵读和思考后,我会找学生回答,并通过课件将学生的答案引入正规,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又能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诵读品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从听、读、问、看、记、想的多维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只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减少了课堂工作量。

(3)把握文义(10 min)

熟读课文,教师进行点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并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准备所要讨论的话题,每组有一位同学进行总结,形成300字左右的发言稿。这有助于学生求同存异,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走入课文,所以第二课时在导入上可以简化,直接由第一节设置的两个讨论导入。并且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总结--教师适时引导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个板块:

(三)合作探究,拥有文本

此板块中要求学生细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达到“拥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课时中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而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则是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摒弃看似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特点,所以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由易入难,层层深入,逐步展开。

(1)检查巩固(5 min)

检查课文诵读及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2)讨论探究(15 min)

○1按照三人一组探讨,分析描写意向水月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我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并给他们分工(现实中、历史上和哲理中),最后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首先现实中的“水月”是作者与客的欣赏之实,是一种柔和之美;接着是历史中的“水月”充满了一种苍凉之意,为的是凭吊古人,开始进入一种虚写;最后进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讨人生之须臾,体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虚写。

○2再次让学生讨论哲理中的“水月”,侧重分析主客问答。让每组同学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并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苏轼为什么做如此的处理?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一般会得出主和客分别代表达观和悲观的态度。我再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讲解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这里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并在此讲解有关赋得特点。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分角色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求同存异,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起到了发扬共性、张扬个性的作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3)重点突破(5min)

着我结合苏轼的感情变化,和学生一块讨论景、情、理紧密结合的巧妙之处。进而突破重点。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到此,对赤壁赋得本身教学已经完成。语文教学本身的外延是无限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文本”。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此板块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理解苏轼--- 一个遭遇挫折,身处逆境而泰然处之、豁达乐观、苦乐随缘的人,一个具有生命厚度、韧度、高度的人,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一个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标,并使学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对比欣赏(8 min)

首先让学生结合《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接着由我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指出陶渊明那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感情是带性使气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而苏轼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并提出苏轼这种精神对现实生活得指导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2)难点解析(12 min)

设疑:“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我点拨(bō),教导学生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养他们豁达的情怀。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能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态,引用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文末关于成熟的文字结束课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引导学生在分析占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己观点。

其实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一扇门,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去挖掘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我向学生推荐以下资料: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百家讲坛--苏轼

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六、小结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做学习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是学习思路。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教1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板书设计

最后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课的学习思路,自学《后赤壁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