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实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雨巷》教案【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雨巷》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遥望雨巷 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 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 我 苦闷、惆怅 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 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 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丁香般的姑娘 、雨巷。
3、 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 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写出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和内心的忧愁、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举两得,表面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样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谢,代表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易消失离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词语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仿佛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理想)。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内容一件件分开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伤感和无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带来的悲剧美。
……
(2)雨巷: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写得妙,妙在用“悠长、悠长”反复强调脚下要走的路很漫长;妙在用“寂寥”一词,描绘了一幅蒙蒙细雨中潮湿、寂静、冷清的"雨巷"图,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远处“颓圮的篱墙”呈现出来,用破败空寂、阴雨迷蒙的环境,衬托“我”忧愁感伤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句写得妙,妙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雨巷”的“寂寥”“悠长”及“我”心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闷。(学生从诗的结构处理或诗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圆其说,也给以鼓励。)
……
板书:丁香姑娘 美丽、圣洁、愁怨
雨巷 寂静、幽深
四、驻足雨巷,领悟情感
教师过渡小结:诗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营造了朦胧凄美的诗境,表达了一种“忧愁感伤”的心境。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如果回答不出,就提供两种参考观点,请同学说说自己赞同哪个观点,并结合诗句或写作背景阐述理由。)参考观点一:失恋的痛苦。年轻的诗人爱上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诗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愁的恋人。寂静、幽深、潮湿的雨巷是诗人失落心境的体现。)
参考观点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本诗写于1927年,蒋**“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反动派对革命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色恐怖,使诗人这样的知识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象征稍纵即逝的美好理想,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那阴冷潮湿、破败空寂的雨巷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
幻灯片:丁香姑娘——美好的理想
雨巷——黑暗的社会环境
(象征意义 )
板书: 恋人 心境
理想 环境
……
五、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戴望舒在《雨巷》中表达了一种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失落的忧伤”。诗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种美好的化身,当你忧伤迷茫时,请想起戴望舒,在苦闷伤感中,依然要希望与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迁移: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感情基调确定下来了,接着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3、布置作业
(1)带着这份“失落的忧伤”背诵《雨巷》。
(2)课后欣赏江涛的歌曲《雨巷》,找出歌词文字与原诗不同的地方,在周记本上写出你对此改动的看法。
雨巷教案【第二篇】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透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1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能够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是否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就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构成小组意见,透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状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就应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到达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透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完美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感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久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透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1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教案【第三篇】
[目标]
⒈、作者介绍
2、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新课教学〕
一、作者介绍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二、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
三、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那么"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教案【第四篇】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简介以及时代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是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很深。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完美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先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期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二、自学导引: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一)、课内自读:
1、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
寂寥:
彳亍:
太息:
颓圮:
跫音:
2、概括本诗的资料。
3、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二)、边读边想:
反复诵读,你认为该诗歌最感染你的地方在哪?
(三)、一苇之航:
1、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合作交流: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
1、本诗中主要有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2、该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3、该诗中除了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以外,是否有直接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四、深入探究
“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对人物形象的探讨:
2、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五、拓展提高:
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课内自读:
1、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明白往哪个方向走。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太息:叹息。
颓圮:损坏,坍塌。
跫音:脚步声。
2、诗人期望有一位丁香一样的女子陪伴却没有实现。
3、惆怅,哀怨,凄婉,迷茫。
边读边想:
该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自己的初步诵读中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此题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根据自己现有水平来理解把握。提示:意境,情感,人物形象,主旨等等。
合作交流:
1、①雨巷:“巷”是一个又窄又长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长表现了愁绪的绵绵悠长;“雨”则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雨虽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从色彩基调来看,江南小巷色彩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长满青苔,属于暗色调,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阴沉。
②丁香:为什么用丁香来修饰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一般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秀丽的、素洁的、高雅的。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怅与哀愁,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的是凄凉情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则表达的是光阴易逝,而“松竹梅”则代表的是高洁正直,无所畏惧等等。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齐,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齐。
③油纸伞:怀旧复古的特点,带有一种时代的气息,那种江南的美,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浪漫在这一个意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④颓圮的篱墙:一种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败的篱墙是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不见的地方,一种淡淡的失落,一种淡淡的哀愁飘散在空中。
2、《雨巷》透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有;“彷徨”“寂寥”“哀怨”“凄婉迷茫”“惆怅”“愁怨”:直接抒情的词语。“彳亍”“太息”“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在那里“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语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态度,“凄清”是内心的悲凉,而“惆怅”则是连绵不断的愁绪。三个词构成一种语意上的递进关系。“她是有丁香一样的色彩,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其中“色彩、芬芳、忧愁”三个词语在语意上亦构成一种递进。色彩是从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闻到的,忧愁是内心的情感,务必用心才能感受到。
深入探究:
1、对人物形象的探讨: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进行探讨。
2、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
拓展提高:
该题答案不一,只要抓住了诗歌形式上的韵律美和艺术特色即可。提示:
1、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种回环往复的方法,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旋律美。
2、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韵脚的押韵在古代诗歌中的要求很高,在现代诗歌中的要求的比较松散,所以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是间隔押韵的手法。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旋律的流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