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精编4篇
【导言】此例“美丽的颜色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1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1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
不足之处 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美丽的颜色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美丽的颜色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美丽的颜色》教案2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同学们好!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女(出示相片: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知道这是谁吗?
生1:居里夫人。
师:你怎么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美女是居里夫人呢?
生1:因为她手里拿着镭。
师: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我问问大家,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个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5: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一起先把这个部分朗读一下(“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生齐读。
投影出示:
l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地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l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l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生笑)
(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念出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女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转身问男同学):你感受到了玛丽的热情期待吗?
朗读的男同学:感受到了(腼腆的笑)。
(其余学生也笑了)
师:那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回应你的爱人的呢?
朗读的男同学: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朗读的男同学:感觉好像和我在谈论……(不好意思说)
师:是什么?
朗读的男同学(鼓起勇气):是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生笑)因为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了标点。是啊!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念念第二次?
生6念。
教师念前面的句子:穿过院子……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
师:你读到了什么?
生6:期待。
师:这里仅仅是期待吗?
生7:激动、兴奋。
师:她为什么激动兴奋?
生7:因为她将要看到“它”的美了。
师:你怎么知道她将要看到了呢?
生7:因为她说“不要点灯”。
师:哦,你读出了言外之意。
生8:“轻轻地笑了笑”,因为她心里已经有数了。
师:你从玛丽的神态中读出了她的内心所想。
生9:因为她问她的丈夫“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说明她已经预料到奇迹要发生了。
师:你是从玛丽的问话中读出了言外之意的,很好!总之,一句话,就是玛丽已经确信他们的孩子马上要降生了,就在今夜!居里夫妇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一起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哪三个阶段?
生8: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它”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声:镭。
师:(再次出示前面的图片)对,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㈠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9: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如何工作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10: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很好!这位同学比前面同学进步了,我们概括记叙性的文章的时候必须要把握主要的事件,是吗?在这位同学的基础上,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11: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在事件的基础上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学生不能回答)
师:说明我们还没有把文章读懂,我们一起来把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一段。
生12: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是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㈡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12:“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12:“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13:“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14:“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15:“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16:“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个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7: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18:“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难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19:“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三个“没有”,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由无中创出有来”。
生20:“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这位同学是从细节中看出了条件的艰苦。有意思的是他没有提到“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不能说明条件艰苦吗?
生21:能,说明风大,因为是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上文来分析,很有道理。看来居里夫人不得不让长发飘起来呀!
生22:“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23:不能,原文可以增加文章的字数。(生笑)
师:看来你写作文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增加字数的,是吗?
生23(也笑了):不是,开玩笑,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是啊,本来估计几天就可以提炼出镭的,却一个月还没完成,想想几个月应该可以完成了吧,但一年还没完成,漫漫长路,何时才能有结果呢?如果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增加字数,那值得表扬!(生笑)好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的差,工作负荷的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板书:苦。
㈢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的“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声:“最美好而且最快乐”。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24:“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为什么“愉悦”呢?看看这个句子,关键是哪个词?
生24:“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这个句子中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出示投影:
感谢这种意料的发现,……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恍然大悟):我们!
师:是啊,几个句子放在一起,就很明显了,“我们”说明什么?
生25: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6:“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生27:“感谢这种意料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科学家就是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当他们被某样事物“吸引住了”的时候,那应该是快乐和美好的事情。
生28:“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对于科学家来说,宁静的环境能让他们专心工作,这比任何豪华的居室都要宝贵。
师: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吗?
生29: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30: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31:因为他们的快乐常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32:居里夫妇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33:居里夫妇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34:居里夫妇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只有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的高贵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并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35:居里夫妇的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1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的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36: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37:因为这些都是她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38: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38:比如第12节中作者写道“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13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13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我们”改成“他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39: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他怎么什么都知道,有点陌生,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板书:真实性。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玛丽后来写道”的话,在课文的后半部分都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投影出示: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学生朗读比较)
生40: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41: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还是需要的,它让我们能具体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板书:生动性。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吗?
生42:传记。板书:传记。
师:知道大家为什么要看传记吗?
生齐答:因为真实。
师: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是吗?那为什么传记看起来不枯燥,还可以吸引人呢?
生齐答: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四、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看哪……看哪!’”至结尾)
师:是的,“永远记得”,因为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自动发光的仅仅是镭吗?
生43:还有居里夫人的光辉人格。
师:是啊,这种光辉的人格是最美的色彩。事实上,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投影出示居里夫人衰老的相片。她还美丽吗?
生齐声:美!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再见!
附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镭
美丽的颜色
《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美丽的颜色》的课堂实录20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人格
苦乐
传记:真实性生动性
执教感言
共性与个性齐飞内容共形式一色
---------我教《美丽的颜色》
贾龙弟(平湖市黄姑中学,浙江嘉兴314203)
20xx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采用的是现场抽签,12小时独立备课上课的形式,没有后援,这更能考验一个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但这次就是面对1篇课文,还是让我有些心慌,幸运的是我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的依据是文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就是一种文体思维,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共性,更要把握文本的个性,把共性和个性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共性与个性齐飞。《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1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传记的特点。这是所有传记的特点,是共性,落实到《美丽的颜色》“这1篇”传记,这种“真实性和生动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就需要把握这篇传记的个性。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个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就是这篇传记的独特个性。再读文章,我又发现,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这又是属于这篇传记的个性特点。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不忘共性,这是依体解读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文本共性和个性的教学设计,必须聚焦文本的语言形式,做到内容共形式一色。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核心。这篇传记的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自然要读懂“美丽的颜色”的含义,一般的学生读过之后就能说出“美丽的颜色”的表层含义是指镭的颜色,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能说出它的深层含义。即使这样,学生也仅仅是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于语文学习来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于是,我就聚焦文本语言,“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来理解美丽的颜色含义。
设计中首先关注的是文本的后半部分,这是因为这个部分三次出现了“美丽的颜色”,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这是指镭的颜色,是自然界中的美丽颜色,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个部分集中体现了这篇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朗读形式,体会居里夫妇对镭如对孩子般的深切情感,并对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有了切身体验。
其次,关注了文本的前半部分,这是因为这个部分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居里夫妇的人格光辉,而且这个部分的语言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又集中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学生自主批注的方法进行品读,同时注重品读方法的提升,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程度副词、关联词、标点、前后文关联等,学生沉入文本语言,读出了居里夫妇无私无畏、乐观奉献、坚韧顽强、互相扶持等品质,这些崇高的品格集中表现了人性的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
最后,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关注比较前后两个部分在语言表达的明显不同,以互换的方式体会不同表达形式的作用,体会传记的共性特点---真实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读出“这1篇”传记是如何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这些特点的,从而读出“这1篇”传记的个性魅力。
在课堂的最后,我再次投影居里夫妇因为镭射线而变得未老先衰的相片,和课堂开始投影的居里夫人的美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我问:“她还美丽吗?”学生异口同声的一个“美”字,让我深受感动。是的,自动发光的不仅仅是镭,还有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还有被这种人格美深深感染的可爱的学生!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天水相接,浑然一体的美景,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到“共性和个性齐飞,内容与形式共色”,才会是美的!
《美丽的颜色》教案3
设计思路:
撕纸片是小班孩子较为初浅的手工活动,本次活动让原不太有目的的撕纸活动在游戏情景中进行,让幼儿在玩耍中撕纸和抛撒纸片,不仅让幼儿的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也充分体验了愉悦的心情。活动中还利用已有环境积累有关色彩和数的经验,例如“1”和许多,颜色分类等,体现了一个整合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撕撕玩玩彩纸中,感受彩纸的色彩和数量的不同。
2、在游戏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彩纸
2、墙面主题:水果宝宝
活动流程:
一、 彩纸象什么?
看今天jenny带来了什么?象什么呀?漂亮吗?
二、 示范撕纸,并用语言引发幼儿撕纸的兴趣
1、 我把一张纸条变成了什么?
2、 我在过节的时候和高兴的时候,就把这些小纸片抛到空中“噢过节了,真高兴”
3、 你们想过节吗?想高兴吗?jenny在后面桌上为你们准备了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你们也去把它变成小纸片好吗?(幼儿操作)
4、 变好了吗?我们来过节吧?过什么节呢?(和幼儿一起抛纸片,体验游戏的愉快心情)
三、 找颜色
1、 找和我手里一样颜色的纸片
2、 找和我衣服颜色一样的纸片
3、 找和小草一样颜色的
四、地上那么多纸片怎么办呀?
捡起来去打扮我们的水果宝宝好吗?(颜色分类)
《美丽的颜色》教案4
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了解名人的故事,而且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的智慧。学生自己读传记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满足于浅阅读的层次,那么无疑是对优秀传记的最大浪费。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为例,阐述了人物传记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在猜读中调查学生的自读
作为自读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自读感受,并以此作为学情评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自读感受是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模糊画面。学生往往“为读而读”,毫无目的,“泛泛而读”,不知“为何而读”,甚至抱怨道“这本书与我何干”。表面看似没有疑问,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读懂文章,或者说没有真正读进去。因此,教师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细读,进入文章内核,培养学生主动而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同学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生:本文写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有什么精神?
生:美丽的颜色是指什么?
生:哪些句子表达了主旨?
(上述问题老师都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中熟悉了文本内容和传主的精神品质)
老师公布谜底: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传记,注解中有。
师:许多人都喜欢读传记。读传记要读什么呢?
生:故事,思想,精神,成就,好词好句……
师:好的传记,不仅故事,还有写法,还有思想感情。
学生初读本文的感受就是那些表现居里夫人精神品质的词语。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高阶思维(分析能力)就无法提高。如果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分析。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浅阅读这个层面突围呢?肖老师巧设“猜一猜”的学习活动,既调查了学生自读的情况,又激发学生对传记文“到底读什么”的思考,紧扣文体特征展开教学。以文体作为切入点,确立阅读的方向,指引阅读路径,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旨在培养高阶思维的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传记文阅读的方向不是追寻传主私生活的真相,而是读“人生的经验和语文的经验”。“传记就是跟历史一样,可能会导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阅读传记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传记文体类纷呈,写法独特,往往将纪实和虚构有机结合,精选素材,合理想象,刻画细节,以小见大,真抵心灵。阅读传记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丰富语言学习的经验。
二、于反复处读出人物的情感
作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这是体现作者表意匠心的地方,也是学生浅阅读常常忽视的地方,需要格外关注的“语文的经验”,更是帮助学生指明了阅读的路径。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美丽的颜色》的片断:
师:这篇文章有你读不出来的东西。请划出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将故事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生:共有三个句子,分别是第18节、第20节和第22节。
师:请读一读。(学生个读。第18节分角色朗读,一个女生扮演居里夫人,一位男生扮演比埃尔,老师读旁白)(第二次再演读,无老师旁白)
师:你对居里夫人的朗读满意吗?
生:满意,因为他读得感情很丰富。
师:哪个词丰富?
生:“它”这个字很有味道。
师:读出什么味道?
生:好奇心,兴奋感。
生: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期待与热爱。
师:(请居里夫人再读一遍)大家觉得她的语速比以前快了还是慢了?快好还是慢好?
生:快。
师:读快一点,读一下。你们觉得他像居里夫人?不能太快,毛手毛脚,不沉稳。比较温和。
生:不像,居里夫人应该有科学家的沉稳感。
师:好,玛丽应该怎么读?和颜悦色。生读。
生:还要读出温柔。因为居里夫人毕竟是女人,要读出女性的温柔。
师:还有作为丈夫应该什么语气?不是绝望的,表示我也好奇,要读出鼓励的语气。“美丽的颜色”语调要上扬。比埃尔的“我不知道”怎么读?注意语气语调。(生个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不知道”不能读得太压抑,因为比埃尔也很想知道镭的模样,同样怀着好奇心。
师:语调要上扬。好,大家看一看,人物的对话中就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旁白)
师:同学们,没有什么比艰难的岁月里,相濡以沫,共同研究,迎来成功更令人向往了。
读懂了传记中的对话,也就读懂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就等于拥有了打开传记之门的钥匙。肖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涵咏”时间,沉潜于扮演的角色中,反复玩味和推敲对话中的语气语调,在自己的感受体验中尝试发现人物细腻的情感,培养语言的敏感性。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把人物写活了,有了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有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教学佳境是靠老师的精准点拨才能营造出来,才能鲜活于我们的脑海中,充满语言的魅力。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人物的情感便逐渐沉淀在学生的心底。在真情的朗读中,真切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程度,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两难的复杂心理中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接下来的反复处更加精彩:
师:(学生齐读最后三小节)为什么连用四个“转向”?
生:强调当时居里夫人发现镭时的幸福感。
生:转向看时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给人以亲切感和画面感。
生:作者有个女儿,在这里抒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情感。
师:复杂怎么讲?
生:作为科学家,教研条件极端艰苦,为了科学研究,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为母亲,她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师:你们也是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还会自动发光!
四个“转向”将两难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学者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的确,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和母亲,身份交叠,名利取舍,甘于寂寞,矢志不移,令人心生敬佩。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
三个“美丽的颜色”,四个“转向”,这不是语言的巧合,更不是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瑞珠,是一次次心灵的叩访。只有语言敏感的人才能拨动这根心灵的琴弦。学生只要链接个人生活经验,就能找到类似的语境,抒发同样丰富细腻的情感。
三、于细微处咀嚼作者的意图
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写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大事固然重要,但读者可能对发现镭的过程细节更感兴趣。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片断:
师:(学生个读第20节对话)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这两句怎么读?
生:读轻一点,要读出小心翼翼。因为镭就像他们的孩子,不能惊扰它。
师:为什么用感叹号?难道不要点灯?要轻轻读?
生:轻读,因为确定今晚要看见镭了,要给丈夫惊喜。
(学生分角色再读)
师:“看哪……看哪!”这两句怎么读?(学生个读,声调越读越高)
师:为什么喊得那么响?
生:激动呀。
师:这里用了省略号和感叹号,能不能像刚才那样读?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都用感叹号?
生:科学家此时应该沉稳,宁静。这样表达说明居里夫人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同学们,如果今天镭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
生:来个新闻发布会,叫上媒体记者报道炒作一番。
师:但是这对科学家呢?她们过得平静而孤独。让我们走进这位科学家的内心,洞察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生: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宁静朴素,普通,孤独,淡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淡泊名利。这就是本文描写要传达的一个意图。
一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居里夫人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从语言中读出居里夫人朴素宁静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传主的痛苦和欢乐,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察居里夫人的微妙心理,真正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感同身受,积累人生的经验。
语言是人类生命的吐纳与留痕,人生于世,俯仰浮沉,一切遭际离合欢乐悲苦都映射在语言中。语言便是生命本身的确证,正是语言彰显着生命最本真的精神流射、心灵律动和情感宣露。话语中往往有一些词能有效凸显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它们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也可以是标点符号,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精读策略就是抓住这些别有用意的语言,细心揣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于反常处把握文本的特质
孙绍振教授曾这样论述:“对于情节来说,它们的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的深层奥秘。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打出常轨,暴露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肖培东老师就是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反常处,请看下面的片断:
师: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之处是什么?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生: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有她的日记和信札,例如第5、6、11、14、15节。
师:为什么作者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日记信札中的话?
生: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师:作者写什么,就要居里夫人的话来证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既然要真实,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
生:因为那晚最能表现她们的,是她们的神态和动作。
生:因为当时居里夫妇喜悦激动,便于描写和抒情。
生:如果全部引用就显得行文单调了。
师:对的,引用也该有个“度”,不能无限度地引用,有理。传记在强调事件的真实性,也强调文章的生动性,这是传记文的两大特点。
引述传主的原话或诗作著述,能写活人物,突出性格,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但过度引述也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效果。所以肖老师抓住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的反常处,教“这1篇”的文本特质,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抓住语言的缰绳,在“发现—建构”中重新认识文章的写法,领略其中的奥妙,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理解并掌握传记中引述的写法,这是文本特质所决定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引述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引述事件当然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目。但是对局部细节也可采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即可。
传记中的想像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场景描写,聚焦某一个细节,目的是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思想的震撼。合理的想像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像不仅弥补了客观史实的不足之处,也让传主的形象更为饱满。“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此问切中肯綮,调动学生思考传记作品中所蕴含着“想像”的元素。这种想像“我相信那是可能有的,虽然我拿不出原始材料加以佐证。”学生也不在乎发现镭的晚上居里夫妇这番对话的真实依据,因为学生读到此处已经完全沉浸在传主的精神世界中,就像一位老者现身说法,引领读者进入传主独特的人生世界,耳提面命,同喜同悲,心心交印。
艾夫·居里拂去历史的尘埃,披沙拣金,用文字客观公允地再现父母当年发现镭的经历,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和思念融入传记文的表达之中。我们教师要精准解读这些文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更要体验人物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情感世界,保持心灵的柔软和敏感,寻找缝隙、经典、原型,用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期待着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产生和谐美妙的契合和共振。一旦灵魂产生共振,美乐爱觉就会被激发,阅读传记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