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统计图教案【参考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扇形统计图教案【参考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第一篇】
阅读课本,回忆知识点
中考复习,需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可能大家会有疑问:这么多内容怎么阅读呀?这里介绍阅读 “三步曲”:第一步翻看目录,尝试串一串。抓住目录,加以分类、整理、综合、构造,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图。如下列框图中留有空白,请同学们想想应填什么。
第二步围绕线索,用心记一记。围绕知识网络线索,用心记一记核心的知识。
例如:
1.收集数据的方式有、 两种。 是通过调查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2.最常用的统计图有、、、四种。 这四种统计图各具特点: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特征;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分布规律。
3.在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位于正中间位置的数(或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
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差称为 .
5.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
6.在记录实验数据时,称为频数。 称为频率。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是:①;②;③;④;⑤ .
第三步展开联想,努力想一想。充分回忆教材中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对课本例题、习题引申和适当变形的情景,对遗忘度大的例题、习题自己要重新推演计算,进一步体会其解法的特点。
另外复习要善于进行交叉比较、综合运用,打通知识点和各章节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考题回放,把握重难点
重点一: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意义及求法,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集中与离散程度。
例1(2009成都)为了解某小区居民的日用电情况,居住在该小区的一名同学随机抽查了15户家庭的日用电量,结果如下表:
则关于这15户家庭的日用电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众数是6度 B.平均数是度
C.极差是5度 D. 中位数是6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的求法。
答案D.
例2(2009吉林)某校七年级有13名同学参加百米竞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要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梅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极差
解析: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的意义。
答案A.
例3(1)(2009年宁德)在本赛季NBA比赛中,姚明最后六场的得分情况如下:17、15、21、28、12、19,这组数据的极差为 .
(2)(2009长沙)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均是环,方差分别为s=,s=,s
=,s=,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本题分别考查了极差的计算方法与方差的性质。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方差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数据就越稳定。
答案(1)16;(2)D.
重点二:频数、频率的概念及求法,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例1(2009内蒙古包头)某校为了了解九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随机抽查了其中的30名学生,测试了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请根据图示计算,仰卧起坐次数在15~20次之间的频率是().
解析: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和频数、频率的求法。仰卧起坐次数在15~20间的频数是30-5-10-12=3,其频率为,所以选A.
例2(2009安徽)某校九年级学生共900人,为了解这个年级学生的体能,从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1min的跳绳测试,并指定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对这次测试结果的数据作出整理,下图是这四名同学提供的部分信息:
甲:将全体测试数据分成6组绘成直方图(如图);
乙:跳绳次数不少于106次的同学占96%;
丙:第①、②两组频率之和为,且第②组与第⑥组频数都是12;
丁:第②、③、④组的频数之比为4∶17∶15.
根据这四名同学提供的材料,请解答如下问题:
(1)这次跳绳测试共抽取多少名学生?各组有多少人?
(2)如果跳绳次数不少于135次为优秀,根据这次抽查的结果,估计全年级达到优秀的人数为多少?
(3)以每组的组中值(每组的中点对应的数据)作为这组跳绳次数的代表,估计这批学生1min跳绳次数的平均值。
解:(1)第①组频率为:1-96%=,
第②组频率为:=这次跳绳测试共抽取学生人数为:12÷=150(人).
②、③、④组的频数之比为4∶17∶15,可算得:第①~⑥组的人数分别为6、12、51、45、24、12.
(2)第⑤、⑥两组的频率之和=
+=,由于样本是随机抽取的,估计全年级有900×=216(人)达到跳绳优秀。
(3)=≈127(次).
评析:本题难度中等,试题取材于实际生活,采用的是最常见的条形统计图,涉及的是跳绳这个最常见的话题,将图形、数据、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综合为一体,需要考生对各种不同信息“互译”转化,才能顺利解答。
重点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的特点和画法,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与统计表分析问题。
例1(2009新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电子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电子仪器厂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1)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一厂、二厂各类人员数量及工业产值情况,根据统计图填空:
①一厂、二厂的技术员占厂内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和;(结果精确到1%)
②一厂、二厂2008年的产值比2007年的产值分别增长了万元和万元。
(2)下面是一厂、二厂在2008年的销售产品数量占当年产品总数量的百分率统计表,根据此表,画出表示一厂销售情况的扇形统计图。
(3)仅从以上情况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生产经营得好?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了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的特点,扇形图画法和从统计图、统计表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①18%,8%,②1500,1000.
(2)
如上图,∠AOB=72°.(3)一厂生产经营得好,因为从题目给出的信息可以发现人少产值高。
例2(2009齐齐哈尔)为了解某地区30万电视观众对新闻、动画、娱乐三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根据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各年龄段实际人口3∶5∶2的比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众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统计图。
(1)上面所用的调查方法是(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
(2)写出折线统计图中A、B所代表的值;
A:;B:;
(3)求该地区喜爱娱乐类节目的成年人的人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全面调查(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扇形统计图与圆心角的计算方法。试题以“三类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它充分体现了从现实情境出发,考查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抽样调查;(2)A=20,B=40;(3)300000×=150000,=30%,150000×30%=45000.
考题预测,整合知识点
1.关注应用,倡导“学以致用”
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认识世界,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和处理身边的问题,是每位同学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从试卷中,我们看到单纯的统计量的考查基本已经退出了舞台,而关注数学应用的社会价值,加强对应用意识的考查,这类有时代气息的试题,已成为主角。
例1根据《某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5年底该市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约为190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幼儿和小学教育的总人数是 万人;
(2)已知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数比接受幼儿教育的人数的5倍少万人,那么接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人数各是多少万人?(写出解题过程)
(3)根据本题提供的材料,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请写出两条。
解答:(1);(2)设接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人数分别是x万人、y万人。
(2)根据题意,得x+y=,y=
解之得x=15,y=
答:接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人数分别是15万人、万人。
(3)例如,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3%;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人数比接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人数少,等等。
反思:此题将统计知识与方程进行整合,构思新颖,第(2)小题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2.少考算,多考想,关注统计观念
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统计技能是统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统计观念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统计技能,因此在数学学业考试中进行有关统计技能的考查十分必要,但笔者认为试题书写量、运算量都不会过大。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试题删繁就简,不堆砌技巧,突出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活用,考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和思维空间。
例2经市场调查,某种优质西瓜质量为(5±)kg的最为畅销。为了控制西瓜的质量,农科所采用A、B两种种植技术进行试验。现从这两种技术种植的西瓜中各随机抽取20颗,记录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kg):
A:
B:
(1)若质量为(5±)kg的为优等品,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表:
(2)请分别从优等品数量、平均数与方差三方面对A、B两种技术作出评价;从市场销售的角度看,你认为推广哪种种植技术较好。
解答:(1)依次为16颗,10颗;
(2)从优等品数量的角度看,因A技术种植的西瓜优等品数量较多,所以A技术较好;
从平均数的角度看,因A技术种植的西瓜质量的平均数更接近5kg,所以A技术较好;
从方差的角度看,因B技术种植的西瓜质量的方差更小,所以B技术种植的西瓜质量更为稳定;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第二篇】
(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宜昌 443005)
摘 要:通过运用TRIZ理论对齿扇插齿机刀架磨损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TRIZ提供的解题方法优化设计了刀架结构。解决了刀架易损坏的问题。
关键词 :齿扇插齿机;TRIZ;刀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48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刺激着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厂家的出现,特别是汽车转向器厂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摇臂轴齿扇是汽车转向器的核心零件,一般是由齿扇插齿机加工而成,但现在的齿扇插齿机并不能满足用户对高效、高精度、满负荷加工的需求。特别是齿扇插齿机的刀架在高速往复运动中会出现磨损,使得齿扇插齿机的噪音大,加工精度丧失。
面对这一个棘手的问题,可以运用TRIZ理论方法来进行了解决。
1 TRIZ的基本原理
TRIZ,是源于前苏联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它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领导的研究机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数十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建立起来的,其成果包括:总结出了产品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系列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指导人们创造性的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现在很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已经在研发设计流程中实施TRIZ,帮助他们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整体创造能力。
TRIZ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模型是:首先是分析问题,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或者三轴分析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正确地分析问题后,可以采用技术矛盾、物理矛盾、How to模型、物场模型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找到问题的备选方案。最后比较各方案的实用价值,选出最优方案。
2 问题的描述
根据上述的解题思路,先进行问题描述,了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数控齿扇插齿机(见图1)是加工摇臂轴齿扇的核心设备。其原理是以刀架滑块带动刀具作上下往复切削运动,切除摇臂轴扇形齿部,刀具与齿扇相当于齿轮和齿条做啮合运动。刀架是机床的核心部件,其工作精度会直接影响加工零件的齿形齿向等精度。
齿扇插齿机刀架如图3所示,一般由刀架、滑块、V形导轨组成,V形导轨固定在刀架上,夹持着滑块,使滑块只能做上下运动。为了减少磨损,一般会在导轨与滑块之间增加滚动体,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由于刀架是竖直安装,滚动体要在导轨与滑块的共同挤压下,才能避免在自身重力和运动的惯性力的作用下下落,滑出导轨。但导轨和滑块挤压滚动体的力如果过大,又会增加滚动体所受的摩擦力,加速其磨损,使滚动体直径变小,甚至研损。为防止滚动体滑出,在导轨端面装有挡块,当滚动体直径研小,导轨与滑块间存在间隙后,滚动体会随着滑块上下运动,撞击挡块,最后造成滚动体的过早损坏。
3 分析问题
根据上述问题描述,了解到刀架之所以容易损坏,是滚动体撞击挡块造成的。而滚动体之所以会撞击挡块,是因为导轨与滑块之间产生了间隙。而导轨与滑块之间为什么会产生间隙?是因为滚动体磨损直径变小。为什么滚动体磨损严重?是因为为了防止滚动体滑出,在导轨与滑块间增加了较大的预载挤压滚动体。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滚动体在合适载荷下能正常的滚动,又不会因为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而滑出导轨。
4 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的因果树的方法,分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滚动体在合适载荷下能正常的滚动,又不会因为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而滑出导轨。也就是现在存在的矛盾是:如何改善施加在滚动体上的压力,又不让滚动体滑出去。然后将技术问题矛盾转换成TRIZ理论中39项工程参数中的2项。即改善了施加到滚动体上的压力,恶化了滚动体的可靠性。
通过查询TRIZ矛盾矩阵得出常用的四种处理原理,分别是:
10号 预先作用原理
13号 反向作用原理
19号 周期性作用原理
35号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
在这些运用方法中,13号、19号、35号贡献较少,但10号原理可以利用,可以先来看看10号原理的解释。
10号 预先作用原理
原理解释:
A.预先对物体(全部或至少部分)施加必要的改变;
B.预先安置物体,使其在最方便的位置开始发挥作用而不浪费运送时间。
需要达到的目的是施加到滚动体上的压力较小时,滚动体也不滑出,利用预先作用原理,预先在滚动体要滑出的地方设计一个转弯反向的滑道,当滚动体要滑出的时候,滚动体沿着滑到返回,然后后面的滚动体再补充。最后整理思路得出如图4所示结构,这就是一个带循环滚动体滑块的示意图。最后结合齿扇插齿机刀架的结构,得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采用如图5所示的滑动块,用其直接代替V形导轨,用于夹持滑块,既能保证滚动体得到充分润滑,又能使滚动体循环,防止滚动体滑出导轨。
方案二:将使用重载直线导轨,代替V形导轨。
采用两根直线导轨代替V形导轨,可有效解决滚动体循环的问题,也可以模块化,形成图6所示的结构。
可能出现的问题:滚动体还是会磨损,磨损了也无法调整间隙,需要定期更换。
综合比较上述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与以前的刀架结构相似,也是采用V形轨,间隙也能调节,但调整的预载多少不好控制,而且滚动体滑块体积较大,较占用空间。第二种方案,采用的就是标准的重载直线导轨,模块化设计,不需要调节,而且采购更换较方便,比较符合客户的需求。
5 结论
通过通过TRIZ原理分析找出刀架易损坏的原因,建立系统的技术矛盾,并转化成TRIZ的标准问题,利用查询矛盾矩阵,优先运用预先作用原理,得到了两种方案,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得到了理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史晓凌,许东双,范岩峰. TRIZ简明教程[M]. 北京: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2008
2 植润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3 张卫国,张国全.运用TRIZ理解解决复杂机电产品的创新设计问题[J]. 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6)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第三篇】
中国传统木建筑是具有典型“墙倒屋不倒”特性的大木结构,每个木构件之间用榫卯结构相连,组成一个结构科学严谨、独立负载能力极强的整体。正是有了这样的结构坚固完整的大木作结构体系,才使隔扇———一种融功能与艺术于一体的小木作构件,在建筑空间内被广泛使用,达到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并呈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隔扇又称格扇(见图1),其基本形状是纵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质骨架,框架内又分为三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隔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三部分以隔心为核心部分[1]。如果隔扇要加高的话,一般作法是在隔心之上和裙板之下增加绦环板,组成上、中、下三块绦环板的隔扇。
1传统隔扇艺术的总体特征
传统建筑空间最有特色、最突出之处在于综合运用隔扇、屏风、罩落等,创造变化丰富、隔而不断的空间[2]。随着我国传统古建筑建造技术的日臻完美,隔扇门的形式、结构也由简单到华美,在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1传统隔扇装饰图案
图案装饰是传统隔扇艺术的核心,体裁丰富、文化寓意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隔扇的图案造型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隔心、裙板、绦环板三部分的装饰类型和图案各不相同,颇具想象力和感染力。隔扇的上部隔心高度和下部绦环板、裙板高度比例一般为6∶4。
其中隔心是隔扇装饰的中心部位,一般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夹纱或者玻璃,或者字画、刺绣等,主要装饰图案有两种:一种是只用木栅格网来表现的纯花纹,用根条拼成各种纹样,以灯笼框最为常见,有一码三筹纹、步步锦纹、冰裂纹、龟背锦纹、万字纹等,变化无穷,如图2所示[3];另一种常见的是木栅格网中间加嵌雕刻花板或者字画结组成,构成组合装饰图案,如图3所示[4]。隔扇的绦环板和裙板是实心木板,位置最接近人的视点,所以也是装饰的重点区域,通常使用深雕、浅浮雕和线雕等多种手法。雕刻图案内容也相当广泛,包罗万象、寓意深刻。如戏曲人物类图案“三娘教子”“八仙过海”“天官赐福”等。花鸟虫鱼类图案如“三羊开泰”“鱼跃龙门”“喜鹊登梅”等,还有龙梳、云纹、文字器物等图案。
隔扇中的装饰图案蕴涵着多种吉祥寓意,表达的意思因内容不同而各异,如瓶插月季象征“四季平安”;瓶插如意代表“平安如意”;古钱与蝙蝠组合称为“福在眼前”;石榴代表多子;文房四宝代表文采学识;这些图案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折射出对吉祥和睦、事业兴旺、生活平安的追求,达到装饰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1.2传统隔扇的功能特性
隔扇在传统建筑或者室内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一些重要特性决定的。
1)灵活性。
隔扇在传统建筑空间里最有特色、最突出的特性在于通过在长度和宽度上随意变化,来满足不同高度和宽度的建筑空间,创造出一个变化丰富、隔而不断的区域空间,也就是说隔扇在长度和宽度上具有“显调”和“微调”的双重灵活性[5]。由于传统建筑的开间不同,容易造成面阔宽窄不一,当面阔悬殊较大时,可以通过增加或者缩小隔扇的数量来适应不同的面阔宽度,这就体现了“显调”的作用。当开间面阔悬殊程度较小时,则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宽窄比例来进行调整,这时就又体现了“微调”的作用。同样道理,在高度方面也可以像宽度方面一样,通过双重灵活特性来进行调节,实现立面高度上的和谐统一。隔扇的高度变化可以通过在隔心和裙板之间增加绦环板的多少来完成,形成三抹头、五抹头、六抹头等的隔扇组合形式来满足不同房屋的高低要求,充分实现了隔扇在构图和整体尺度调节方面的完美统一。
2)实用性。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隔扇主要是作为建筑的抬梁和穿斗式木结构之间的护结构,大多用在厅、殿、堂或轩的建筑明间位置,而且通常是偶数的4扇,6扇甚至8扇。从实用性方面来讲,主要起着屏蔽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屏蔽方面主要是指遮挡视线,保证室内活动有一定的私密性;分隔空间方面主要是指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可以说传统的隔扇在建筑中起到的是门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推拉门,可以观景,除此之外传统隔扇在建筑空间中还起着过道和采光、通风、保温的多种作用。隔扇和挂落、屏风、家具等一样可以用来对建筑空间进行划分,具有减缓气流、导向人流的作用,同时也是过渡空间的一种常用手法,是一种把传统建筑构件用于建筑室内空间的有效手法,可以引导人们移动的路线,让人们感觉空间变换;另外隔扇用在建筑室内空间内还可以形成一种多维空间,半通透的隔扇结构营造了一种模糊之美,对烘托室内氛围、提升设计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3)艺术性。
隔扇造型精美,雕刻细腻,图案丰富,集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装饰功能和艺术价值,在装饰建筑、室内和美化空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隔扇本身细腻的材质,精致的做工,还有隔心上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造型,裙板和绦环板上华美、缜密的雕刻,使隔扇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件很好的艺术装饰品,彰显着建筑空间的独特艺术魅力。隔扇富有特色的传统造型,既凸显出经典的中式传统特色,又美化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空间环境格调。隔心上用木条拼成的图案,裙板、绦环板上雕刻的多种动植物、人文、山水、传说故事等瑞祥的图案画面,用谐音、象征、笺言、比拟、双关等手法诠释出人们内心世界对崇尚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折射出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向往,使人心里产生美丽、舒畅的感受和遐想,既很好的装饰了空间,又营造了一种极高的艺术氛围。
2传统隔扇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隔扇用做连接室外与室内门或者窗的原始功能与现代的生活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尤其是在安全、采光等方面都无法满足。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复古文化的兴起,传统建筑构件———隔扇,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应用的范围会更加宽广,其艺术气息也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更加现代化,应用形式也会表现的更加多元化。
2.1功能上的创新应用
由于现代室内环境的变化,隔扇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也在慢慢变化。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手法来将隔扇的功能转化,比如原来用飞罩、挂落分隔空间的区域,可以用隔扇来代替,同样可以营造一种虚实的透景效果;又比如在家居环境中,我们的传统习惯是忌讳“入门见厅”,讲究含蓄美,所以在入门与客厅之间用造型精美的隔扇来充当玄关,起到分隔、美化、协调、视觉缓冲的作用。
隔扇还可以用到客厅的阳台落地窗户,把穿过隔扇花格的室外景观巧妙的借到室内中来,完成一种突破空间局限、丰富空间的效果,而且隔扇本身装饰精美的造型和花纹也是客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室内利用玲珑剔透、别致典雅的木隔扇改变一下形式来代替厚重呆板的墙体,形成了隔而不断、屏而不闭、情景交融的室内景观,如图4所示。
2.2装饰上的创新应用
隔扇本身造型华丽、装饰图案精致、图案寓意丰富的特点,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所以作为艺术价值很高的室内陈设品或者装饰构件出现在室内设计中也不奇怪。尤其是具有传统风格特征明显的纯手工隔扇,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位和价值都非常高的室内陈设工艺品,其裙板上的雕刻花纹图案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简单点的可以是一些线条图案、植物图案构成,复杂点的又可以是历史人物故事、人文传说,这些图案无论是单独一扇出现,抑或是成组出现,都非常美观并具有极大的艺术装饰价值。隔扇裙板和雕刻手法也多种多样,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隔心部分造型又趋于简单,多是几何型,在空间使用中又可以达到很好的通透、采光的效果,真正达到了装饰和实用的完美结合。所以,传统隔扇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挖掘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需求和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求,对其形式、结构和材料加以合理的改造利用,以满足当今人们的实用、视觉和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最终达到使它在现代社会能很好的继承和创新。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第四篇】
[摘 要]儿童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图像,也少不了直接的动手实践。但操作的意义不只是在摆弄物品,而是连通思维,表达思想。数学是抽象的、整体的、逻辑的,而儿童的数学学习却又是具象的、局部的、感性的,从几个案例说起,对如何通过操作在这两点之间找到平衡,做一些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直观 操作 数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07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给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数学是抽象的、整体的、逻辑的,而儿童的数学学习却是具象的、局部的、感性的,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搭建起桥梁呢?直观操作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本文试从几位名师课堂里来找寻一些“影子”。
案例1“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曾听到过张齐华老师两次上“圆的认识”,两节课的开头都是开门见山谈“圆”,但教学方式迥然不同。
第一次教学,张老师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圆。当学生说出硬币、光盘、圆桌、车轮等后,张老师指出:“圆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一块小石子后波纹荡漾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大自然中的“圆”。接着欣赏十五的月亮、美丽的光环……从而揭示“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一起来创造圆。
第二次教学,张老师没有只让学生“看”,而是动眼、动手相结合。他从信封里先掏出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看了看后又放进信封。信封里同时还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师:要从这一堆的平面图形当中把圆这个图形摸出来难不难?
生1:不难!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圆没有角,都是曲线,其他的图形都有角。
师(出示一个椭圆):这样的图形也没有角,你会把它当成圆摸出来吗?
生3:不会!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圆很平滑,看起来特别饱满。
生4:这个纸片有的地方的弧线特别急,有的地方特别平,而圆都一样。
随后,张老师让一位学生闭上眼,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分别放到学生手上,让他判断拿到的图形是不是圆。
很显然,第二次的教学具有浓浓的“数学味”,把圆的光滑、匀称、饱满放在和其他图形的视觉差别的大背景中,而且通过“摸”这一肢体接触,让学生将初步认识和身体触觉有机结合,加深了对圆的直观感受。
俗话说,“十指连心”。认识面积时,手掌抚摸桌面、书面、脸面可以感受到面的大小、曲直;认识质量时,用手掌托起物品 “掂一掂”,可以感受轻重;比较长短时,可以一只手捏住两根绳子的一头,用另一只手捋直了再比……从指间流淌出来的是体验、思维,是智慧,是学习的深刻感受、感悟、感想!
案例2“角的度量”教学片段
角的度量是大家公认的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内容。那到底难在何处?主要还是量角器的结构比较复杂,刻度、线条等元素比较多。当这一工具直接出现在学生面前,真会出现“眼花缭乱”的状况。下面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师:角的度量有专门的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1:度。
师(拿出一个三角尺):大家熟悉的三角尺上有三个角,你能把最小的角描下来吗?(学生动手操作)有人知道这样的角是多少度吗?
生2:我听说过这是30度的角。
师:确实是这样,(在描下来的角上写上“30°”)有了这个角,就能量尽天下所有的——
生:30°!
师:三角尺上第二大的角是多少度呢?猜一猜。
生3:60°。
师:对,(指60°的角)有了这个角,就能量尽天下所有的——
生:60°!
师:能将这个角也描下来吗?试着和30°的角画在一起。(展示学生的作品,重点介绍图1)这样的工具不仅能量尽天下的30°,也能量尽天下的60°。
师:如果再添加一个30°的角,可以创造出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量角工具吗?
学生尝试,展示:
在学生操作探究中,功能越来越强大的量角工具“诞生”了。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继续大胆创造,产生出功能更加强大的测量工具——将图5中的刻度分得更细一些,最终想象出1°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将这样的量角器和自己的量角器工具比较,分析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各有什么作用,并进行量角练习。
回顾上述片段,学生学习量角器的过程,变成了掌握、制作量角器的过程。在操作中,学生深入了解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量角的原理,化解了知识难点,也提高了操作技能。
类似的教学还有“扇形统计图”,如果一下子出示一个数据多、线条多、信息量多的扇形统计图,学生会有些“懵”。如果从一个圆开始,在里面先画出一个扇形,再添加一个扇形,并逐步形成完整的具有多个数据的扇形统计图,学生就不感到突兀,加上因为操作的参与,静态的图画变成了动态的演示过程,学习有了“慢镜头”,无论是图形认识,还是数据分析,都将变得非常简单了。在这里,操作不只是学习的手段,更是学习的方式。
案例三“打结接绳”思考题
师:如果要把两根短绳连在一起,该怎么办?
生1:把两根短绳打结。
师:帮绳子打过结吗?
生2:没有,不会打结。
师(出示题目):绳子连在一起像不像我们小朋友手拉着手?
生:还真像。
师:一根短绳就像一个小朋友。那就请我们的“小短绳”到前面来打结吧。
师:先请两根“小短绳”到前面来,大家仔细观察,把两根短绳连起来要打几个结?
生3:打1个结。
师:再来一个小朋友。现在要打几个结?
生4:打2个结。
……
(依次增加1个学生,直到有8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条线)
师;有了8根小短绳了,现在要打几个结?
生5:打7个结。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6:每多一个小朋友就多一个结。
生7:我还知道9根小短绳就要打8个结,10根小短绳就要打9个结。
师:你真厉害!
新教材在低年级也增设了“思考题”,通过呈现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更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强调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思考的改革方向。但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抽象的思考只有附着在生动、具体的直观学习上,才会学得清晰,学得深刻。学生的手拉手的场景和绳子打结之间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和本质上的相通性,让学生用萌萌的体态语言直观地诠释了绳子打结这一有趣的数学现象,经历了一次初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了“9根小短绳就要打8个结,10根小短绳就要打9个结”的规律,还概括出“结的个数比绳子的个数少一个”的结论,是十分难得的。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第五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统计图反映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的结果。为了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件的情况,需用几种统计图形来表示,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其中最常用的几种统计图。
一、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是以整个图代表统计项目的总体,每一统计项目分别用图中不同的扇形表示,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就代表该统计项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几。抓住扇形统计图描述的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直线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从图中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是关键。
例1:根据图1、图2和表1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_________(精确到);
(2)2007年海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_________,第一产业的产值为________亿元(精确到1亿);
(3)2007年海南省人均生产总值为_________元(精确到1元),比上一年增长_______%(精确到%)。
(注: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的产值+第二产业的产值+第三产业的产值)
分析:由于条形图具有1.能具体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优势,能直接利用扇形图求出(1);3.能利用百分比和两个图形的具体数字求出(3)。
解:(1);(2)31,381;(3)14625,。
二、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折线的变化程度反映变化的程度,能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仅能反映百分比,不能仅依据百分比判定实际数据的多少,因此通过扇形和折线统计图的统一来解题。
例2:某市为调查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从全市九年级学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统计了每个人连续三年视力检查的结果,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如下:
解答下列问题:
(1)该市共抽取了多少名九年级学生?
(2)若该市共有8万名九年级学生,请你估计该市九年级视力不良(以下)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
(3)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谈谈自己的感想(不超过30字)。
分析:1.从折线图中直接可求出九年级学生数;2.由折线图和扇形图可算出九年级视力不良的学生人数;3.结论开放问题只要健康,有积极意义,符合实际。
解:(1)(1)800÷40%=2000(人),
该市共抽取了2000名九年级学生。
(2)80000×40%=32000(人),
该市九年级视力不良(以下)的学生大约有32000人。
(3)答案不唯一:由前图我们可以看出视力不良的人数逐年增加,由后图可以看出视力不良占总体的比例最大。
三、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而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变化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例3:某人为了了解他所在地区的旅游情况,收集了该地区2004至2007年每年的旅游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数(其中缺少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的有关数据,整理并分别绘成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2004至2007年四年的年旅游收入的平均数是________亿元;
(2)据了解,该地区2006年、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的年增长率相同,那么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是_______万;
(3)根据第(2)小题中的信息,把图补画完整。
分析:1.由折线图的数据利用平均数的公式可直接求出问题(1);2.有条形图和折线图求出入境旅游人数;3.利用(2)的数据直接补充图形。
解:(1)45;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