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383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理清起承转合的写作层次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儒家士大夫的自尊自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层次1、 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层次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方面1

环境幽雅:(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方面2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层次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3)补充:道家隐逸与儒家隐逸的不同

穷固独善其身,不忘兼济天下的自强乐观,儒家的使命意识

层次4、八面生风,虎虎有生气的结尾

《论语》: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 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 “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3) 儒家的道德力量的源泉——《论语》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1、拓展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篇文章朗读时候有怎样的感受?

2、这是1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复习要点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

3、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来到室内)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从正面写实,表现室主人从容淡静,两个“无”字从反面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文言文复习

一、作者及相关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上。/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弹奏。/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形体,身体。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5、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法,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作批注。

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天之骄子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句式,突出主旨。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7、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

10、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3

活动目标

①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③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④ 围绕一事一物写1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

课前准备

一、思考回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二、访谈指导

① 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② 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三、谈话指导

① 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 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 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 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 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 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 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 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 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4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

(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

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1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1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3页彩色插图,其中第一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二页和第三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第一页四幅小图,分上下两块安排。上面一块图的右下方是页页插图的主题,左边是一位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右上方是两位小学生参观校史馆,向老师询问有关问题。可以看出两位小学生参观的兴趣很浓,问得很仔细并很有礼貌。下面一块有两幅小图,左上角方框内是课间同学之间相互请教,相互交流。右下方框内是两位同学在校园里向花工请教培育花卉有关知识从本页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小学生都很爱动脑筋,善于学习。第二页和第三页是通版图画。第二页上面一幅图是一位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内容抄录到笔记本上。下面的方框图是几位小学生在学生校图书馆(室)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正在查阅,

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们都很专心。左上角圆形图内是一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第三页上面有四幅小图,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内容分别是在阅览室读书读报并相互交流;上网搜集资料;参观有关展览;边参观边记录;采访老人时认真听,仔细记,有的还作录音。下面图画是几位小学生向老师展不他们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报搜集资料的心得。老师认真地欣赏着学生们搜集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指导观察第一页插图,可以先由老师阐述“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还可以发动学生交流不懂就问的好处,说说自己的体会,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举一些实例,说明有“不懂就问”好习惯的人后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如果孔子不耻下问,程门立雪等小故事,也可举班级或学生校里好学生多问的同学生进步很快的例子,说明“不懂就问”的意义,然后依次观察插图。

三、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1篇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教学后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平时收集资料的重要,他们都很有兴趣地忙于做收集资料的准备,我相信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不断加以引导和督促,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的乐趣,并养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2.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五、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不懂就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却是很难,这关系到老师平时对这一事情的关注程度及其对学生提问的态度,不断鼓励,民主教学,我相信不懂就问的人会不断增多。

1、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教材分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心中的祖国形象。从而既准确把握作者决意献身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强烈爱国之情,又激发自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通过抒情、写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的补充再次感受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力图在学生心中生成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8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