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教师说课稿(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725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师说课稿(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御风万里》,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阐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御风万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一节课的一节鉴赏课;作品为C大调,八七、八六、八五拍,情绪激动的快板,全曲曲式结构为引子+A+B+A1+尾声,乐曲以激情奔涌的快板开始,表现中国人民振奋和喜欢的情绪;中段慢板,用复调技巧将不同民族的民歌融为一体,表现五十六个民族间的团结和睦,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昌盛和世界和平的祝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器乐创作的作品,感受民族化音乐魅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升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聆听《御风万里》,感受五十六个民族永远一家亲的信念,产生对民族的热爱。

2、通过对《御风万里》的赏析,并配以讨论,判断主奏乐器,感受音乐风格,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通过对该乐曲的聆听,能够认识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了解中华民族音乐的元素。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聆听该乐曲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

难点是分辨《御风万里》中的汉藏蒙等民族音调主题。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聆听法,小组讨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分段赏析、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播放香港回归仪式图片方式进行导入,并提问:图片中是我国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通过学生的回答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做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是整体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播放《御风万里》,并提问歌曲开头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转述学生的回答并且总结得出:情绪激情奔涌。此时我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该作品的整体结构是什么?让学生试着划分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划分总结得出这首乐曲的结构为引子+A+B+A1+尾声。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将作品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本首作品。

第三环节是分段赏析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先分别播放《御风万里》的不同段落并提问学生从创作技法上分别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转述学生回答并且总结得出:A段和A1段采用主调音乐的写法,B段中使用复调的手法将汉蒙藏、哈萨克民族的民歌融为一体;

其次,我引导学生聆听B段主题,提问:该段先后出现哪些民歌音调,表达了怎样主题思想?学生讨论后回答

总结:先后出现《黄河船夫曲》《嘎达梅林》《囊玛》《哈萨克族民歌》,表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聆听整体乐曲并提问:整首乐曲先后出现了哪些主奏乐器?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得出:先后主奏乐器有双簧管、圆号、小提琴、短笛等;最后,我会再次引导学生聆听整首乐曲并提问:该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出:乐曲以激情奔涌的快板开始,表现中国人民振奋和喜欢的'情绪;中段慢板,用复调技巧将不同民族的民歌融为一体,表现五十六个民族间的团结和睦;在结尾乐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昌盛和世界和平的祝愿。

通过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围绕本节课重难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同时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思考及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在这一环节我会以“新中国的器乐创作”为主题,请同学们来分享不同民族化的作品。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能主动吸收和了解不同器乐创作作品,同时也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提问学生通过这一节课所得到的收获。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让学生们搜集关于更多的民族化器乐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他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教师说课稿》,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教学说课稿2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从“情感”个字出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感悟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二、说教材

母爱是最无私、深沉与伟大的,她是人性中最温馨、最光辉的一面,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她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駢赋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正是站在一个贫穷、辛劳的普通母亲的角度,从不顾同事的劝阻给钱给儿子买闲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无私、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过程

《慈母情深》是1篇略读课文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有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3、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4、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5、升华情感,歌颂母爱。

6、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目标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减少许多细枝末节给学生造成精力涣散,我采取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入方式,从上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直接过渡到一个平凡母亲的爱——《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这1篇课文又是1篇略读课文,又要求“长文短教”,怎样在初读后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呢?我设计了以重点词语的填写和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神态及相关事物词语的朗读、想象,学生把这些零碎的部件,拼图成课文中那一幅感人的插图画面,教师再顺势指导看图,从而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文中摘选出来的“震耳欲聋”、“褐色”、“疲惫”、“龟裂”、“弯曲”等词,是反映文章中心的重要支点,是文章母爱的重大体现。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填——读——想”,从词语训练出发,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母爱的伟大。所以品读这些语言,是文章的重点。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先读,然后再找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在旁写上体会理解,最后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第二环节的铺垫,都能找到这些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提示,均能很快领悟要点。但要让母爱深入人心,凸显母爱的伟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在此环节,当学生分析这一系列体现母爱伟大的句子时,我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如:

“你从哪可以看出母亲的疲惫?”

“口罩为什么是褐色的?”

“为什么每句话的后面都要加‘我的母亲’?”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母爱才能打动人心。

另外,朗读也是加深认识的重要手段,我鼓励学生把能体现母爱的句子用不同的方式读出来,把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有了对母爱的认识,我们还要把这种母爱具象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这种感受如同身临其境般真实、贴切,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我启发学生进行谈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在入情入境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情感的闸门定会打开。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层层剥茧般又进一层。

(五)升华情感,感悟母爱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到的母爱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感受母爱到回报母爱的转变,我设计了听故事《免费》和歌曲《母亲》,从视听上冲击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把对母亲的爱化为一股浓浓的感恩之情。

(六)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为了实现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落实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容和课外知识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回家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把对母亲的回报践行在行动上。同时,观察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写1篇小作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作文训练。

教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的能力。因此,本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的大气反过来又会危害人类。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天气的特点,用天气预报图预报天气;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①识别各种天气符号;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科学探究学习为主线,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我从《三国演义》中两个著名的故事“趁浓雾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连营”以及二战中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实例入手,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探究

1、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天气及其影响”。

我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①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

②天气的特征是什么?

③气候的特征是什么?

④天气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提出四个小问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一步,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天气。

第二步,着重说明怎样描述天气。采用多媒体,举例介绍几种天气的状况,如晴、多云、下雪、阴、雾、闪电、雨后天晴等,通过短暂的天气情境再现,可激发学生产生无限的暇想,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人们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天气的语言。

第三步,通过练习区别天气与气候的不同。首先,出示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征判断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通过课堂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第四步,举例说明天气与人息息相关。首先,提问“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活动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后,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天气与军事等信息资料”。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明天的天气怎样”。

正是因为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天气预报就成了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即“明天的天气怎样?”我采用以下顺序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了解“明天的天气怎样”有哪些主要途径?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讨论会使学生认识到,收听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看懂天气预报。首先,我提出问题:你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其次,引导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说表示的含义,即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再次,引导学生识别风向标和识别天气符号,通过多媒体出示常见主要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记忆、形象记忆来熟悉天气符号。图文合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通过游戏巩固。让学生做个小游戏,学做小小主持人—模拟播报天气预报,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天气预报做准备。

3、本课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一步,为什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并归纳出“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步,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同学们讨论二个问题:能不能改变焚烧秸秆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呢?怎样解决汽车尾气污染这个问题呢?

第三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环境、从我做起,并树立环保意识。以达到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三)、课后探究

课后让学生“收听天气预报”,并记录下自己所听天气预报获得的信息,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并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就是本课的小结了,让学生结合板书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讲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