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答案(汇总5篇)
【导言】此例“说明文阅读答案(汇总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明文阅读答案【第一篇】
电子生物能执行搜寻任务,也能当“间谍”。想知道这些奇特的“电子生物”长什么样吗?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奇特的电子生物说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奇特的电子生物阅读材料①某一天,你发现窗户玻璃上静静地停着一只飞蛾,看上去就像被你家的灯光吸引来的“不速之客”。如果这样想,那你可能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实际上它可能是一个“昆虫间谍”,正在那里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②几年前,一个科研小组宣布,他们研制出了一种“电子鼠”,它的重要用途是通过遥控装置完全控制其行动,利用它们灵敏的嗅觉在非常狭小的空间执行搜寻任务,比如发现埋藏的炸弹,或在地震废墟中寻找被掩埋者。
③为了使控制人员能够观察到“电子鼠”的情况,研究人员还在最新一代“电子鼠”身上安装了可视装置。为了确定“电子鼠”在野外是否已经发现目标并锁定气息来源,研究人员又在“电子鼠”的大脑内植入了一种专门用于收集神经信号的特殊装置。
④科学家之所以选择像老鼠这样的动物,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体积比较大,能够携带小型摄像机、小型计算机以及电源等。当然,它们的缺陷是,执行秘密侦察任务时很难达到隐形的目的,为此,研究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昆虫。昆虫除了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外,它们飞行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⑤多数有翅昆虫,比如蜜蜂、甲壳虫等,在从幼虫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变形期,研究人员就是在这一时期将芯片植入昆虫体内。当幼虫发育成成虫时,芯片与肌体结合,成为昆虫机体的一部分,使之成为“电子昆虫”。同时,还要求芯片与神经系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研究人员才有可能随意控制昆虫的飞行。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了直径只有几百微米的超薄神经芯片,这种芯片富有弹性,能够在昆虫变形时与神经系统进行充分结合。
⑥“电子昆虫”的重要用途是当“间谍”。“昆虫间谍”在控制中心100米范围内飞行,然后准确地停在距离目标数米远的地方进行侦察,任务完成后被召回。但是要想将昆虫设计成真正意义上的“昆虫间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在昆虫背上装纽扣电池还是通过有线控制,都会在昆虫背上形成一个明显的像拇指样的突起,更不用说为了进行侦察还需要装上微型麦克风、环境感受器以及传输装置等,这些都会让“昆虫间谍”一眼就被人识破。因此,当务之急是缩小所有装置的体积,同时找到能够充分利用昆虫自身能量的方法。
⑦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玻璃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间谍”。因此,到时候你一定要小心,也许随身携带一瓶驱蚊水或者在手边常备一个苍蝇拍才是上上之策!
奇特的电子生物阅读题目9.阅读全文,说说“电子生物”有哪些重要用途。(2分)
10.科学家研制出了“电子鼠”后,为什么又把目光投向了昆虫?(3分)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在玻璃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间谍”。
12.科学家研制“电子生物”的过程,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迪?(2分)
奇特的电子生物阅读答案9. “电子生物”的重要用途有:①执行搜寻任务;②当“间谍”。意思对即可。
10. 因为“电子鼠”'很难达到隐形的目的,而昆虫除了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外,它们飞行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意思对即可。
11. “很可能”表示虽然现在还是一种推测,但作者对昆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昆虫间谍”充满信心。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12. [答案]能够抓住“严谨”“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等科学态度来谈即可。意思对即可。
说明文阅读答案【第二篇】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勇猛善战的人体防卫部队 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肤,一二天后感到伤口疼痛,周围红肿,局部以至全身发烧;直到排出脓血,症状才逐渐消退;最后伤口愈合,恢复如初。这实际上是身体结束了一场消灭入侵者的自卫反击战。
②当皮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被划破时,皮肤粘膜等组织分泌的杀菌物质,首先发挥抑制外来病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同时,机体立刻调集各种防御机能来抗击和消灭病菌。此外,人体血液、淋巴液等各种体液以及组织中含有的多种抗病菌物质,也积极联合起来,发挥巨大的防御作用。
③当一些病菌溜过第一道防线,悄悄潜入血液,妄图侵害人体的时候,由于皮肤破损处的报警,机体立刻应战,发动炎病反应。这时,白细胞大量渗出,吞噬细胞伸出伪足,使病菌陷入包围,形成吞噬体。病菌困在吞噬体中动弹不得,而吞噬体又与胞质内的溶酶体互相接近、融合。病菌便逐渐死亡。
④维护人体健康的防卫体系,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组织。它们忠于职守,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可以阻挡病菌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
⑤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以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的所谓血脑屏障,使病菌及其他有害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⑥鼻孔中的鼻毛,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及纤毛,泪液和尿液都有助于阻挡或排除病菌及其他异物的入侵。同时,皮肤粘膜及其附属体还能不断地分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乳酸和皮脂腺分泌的饱和脂肪酸都呈酸性,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唾液、泪液、乳汁以及呼吸道分泌液中的溶菌酶与免疫球蛋白都有抗菌作用。
⑦胃酸也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有这些防御力量的单独或协同作战,有效地保护着人体免受外来病菌的侵袭。
⑧然而,即使有再强大的防御体系,也难免有疏漏。再说,细胞中出现的"异己分子"及"蜕化变质分子"也对机体造成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这就必须还要有一支装备精良、感觉敏锐、行动迅速的特种部队。人体内这支应变部队,是由对颗粒性异物有吞噬作用的噬吞细胞,对外来入侵者有直接杀伤和清除作用的淋巴细胞以及能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与其他一些活性物质组成。
⑨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有着明确的分工、默契的配合,既有严阵以待的常规部队,又有召之即来的特种部队。你有飞机、我有大炮。你用"飞毛腿",我放"爱国者"。这支部队力求彻底消灭来犯之敌。
17.勇猛善战的人体防卫部队指什么?(4分)
18.辨析下列词语中的"一"字,指出它们不同的含义。(2分)
⑴一不小心( )
⑵一场( )
19.第⑦段中加点号的"或"字若改为"和",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说明。(4分)
20.第⑧段中"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及第⑨段中"飞毛腿"和"爱国者"等词语上均运用了引号,请说明它们的用法是否一样,并说明它们的作用。(4分)
21.第①段"这实际上是身体结束了一场消灭了入侵者的自卫反击战"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22、文章采用的结构方式。(3分)
参考答案:
17.具体指皮肤、粘膜、血脑屏障,鼻毛、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及纤毛、泪液、尿液、唾液、乳酸、胃酸等。
18.⑴一旦⑵表数目
19."或"字表示有时可"协同作战",改为"和",即表示每次均"协同作战",不符合要表达的意思。
20.用法相同,都表示着重指出的意思。
21.比喻
22.总分总
不可思议的企鹅 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①终年冰雪覆盖、狂风怒吼的南权洲,繁衍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企鹅。它们个个体态优美,步履蹒跚,身披英国式燕尾服,似乎还打着领结,俨然像个绅士。每逢企鹅集结的冬季,往往以几十万只至百万只聚在一起,黑压压一望无际,非常壮观。
②南极大陆上的企鹅称为帝企和阿德利企。它们具有超凡的耐寒力,能在零下50度的严寒中生活。南极的冬季终日不见太阳,狂风怒吼,最大风速每小时可达200公里一300公里。卷起的冰雪铺天盖地。但企鹅却满不在乎照样戏游、觅食。
③企鹅为什么能在如此寒冷的季节生存呢?原因在于当气温降到零下10度时,企鹅的热量消耗就降到了最低点。气温再降低,它们就在一平方米的地方,十几只帝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似乎龟甲的盾牌。这样其周围的温度就能保持在23度左右。
④企鹅具有难以置信的耐饥饿的特性。常常十几天不吃一点东西,全靠消耗体内的脂肪来生存。在冬季,脂肪可为企鹅提供95%的热量,其余5%则消耗蛋白质。雌雄企鹅每年10月中旬一起从海上来到群居地时,就忙碌地筑起巢来,当时它们个个体大腰圆,大腹便便,雌企鹅体重一般为30-35公斤,而雄企鹅则达34-40公斤。40多天后,雌企鹅生下一只大约450克的蛋,几小时后,雌企鹅就奔赴大海觅食去了。这时,已经40多天没吃东西的雄企鹅却要负担起孵化企鹅的艰巨任务。经过长达62~64天的时间,小企鹅出壳了,雄企鹅仍要继续精心照顾,雄企鹅将幼企鹅放在自己的蹼上,用肚下面的绒毛为幼企鹅保温。已经百日不进食的雄企鹅为让幼企鹅生活下去,还要从自己的食管中分泌一种类似于奶汁的东西喂养幼企鹅。这种分泌物含有60%的蛋白质和30%的脂类。幼企鹅孵出十多天后,雌企鹅才能赶回来接替雄企鹅。这时的雄企鹅已经精疲力尽,体重下降40%至60%。然而它仍然要拖着虚弱的步子奔向大海充饥去。此后,雌雄企鹅轮流哺育幼企鹅。小企鹅长到60多天后,就不再需要父母用体温来为它保暖了。它脱换羽毛后而长大,于是脱离瘦弱的父母单独活动去了。
⑤企鹅夫妇相互忠贞不二。每年10月都到一个生育子女的地点相会,共同筑巢,共同哺育新生的幼企鹅。每当海水淹没南极大陆沿海沙滩时,它们还要共同携儿带女撤出危险区域。雌雄企鹅常常一别就是一两个月,而当一个回来时,另一个又要匆忙动身去觅食了。虽相见甚少,但企鹅夫妻一见面都能毫不犹豫地彼此相识。每逢隆冬季节,南极沿海的封冰不断向外延伸,常常是当雌企鹅要从海上归巢时,离开家园已有200公里了。然而企鹅只会步行,不会飞翔,且企鹅每小时步行的速度不过一公里,真是步履蹒跚。但为了找到配偶,不得不日夜兼程,拼命返回,真可谓为了家庭和孩子而历尽艰辛也在所不辞。
13.全文紧扣标题中的"不可思议",集中写了企鹅的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是:(3分)
①
②
③
14.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第④自然段则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2分)
15.读第④自然段,回答小企鹅从孵化到成长脱离父母的抚育大约需要多少时间?(3分)
16.企鹅抗拒严寒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3.①具有超凡的耐寒力。②具有难以置信的耐饥饿特点。③企鹅夫妇相互忠贞不二。
14.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
15.需4个月左右
16.聚集在一起,形成盾牌状,保持周围的温度。
说明文阅读答案【第三篇】
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方言》阅读答案 ,希望能帮助到您。
方言
(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他还曾说: “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1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6)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7)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8)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 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9)英国有一个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以调查研究正在趋于消亡的语言。可惜的是,这种义举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希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断送我们文化遗产中这一弥足珍贵的部分。
《方言》阅读题目:
1、第二段中的“胎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
2、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可贵”在于(1)_____ ;(2)______ 。
3、作者认为,普通话“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这种“抵消”体现在4、第七段中“活的化石”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 。
5、第八段中“语言的生态平衡”是指____________ 。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言是人的母语,它能唤起人的乡情和亲情。
B、方言能表现人的神理,文学作品应该用方言进行创作。
C、上海文化生态的繁荣是同吴方言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D、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7、为什么要保护方言?请纵观全文,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方言》参考答案:
1、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2分)
2、(1)传神(生动/鲜活)(2)自然(2分)
3、许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特点。(2分)
5、各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能自然地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双轨同行。(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5分)。
说明文阅读答案【第四篇】
读书时老师讲过,多吃碘盐,能预防甲状腺癌。但现在却不一样了,《碘盐是否会导致甲状腺癌》将告诉我们,碘盐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碘盐是否会导致甲状腺癌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碘盐是否会导致甲状腺癌阅读材料①通过流行病统计调查,有学者认为,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使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二者之间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随着人体在足量碘或高碘状态下持续食用加碘食盐补充碘的摄入量,1999年以后,确实有一些问题出现了。我国生活在高碘地区的人口约为3098万,国内一些沿海地区省市如辽宁、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甲状腺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被认为与补碘过量有关;我国高碘地区的河北省黄骅歧口乡,甲状腺癌患病率显著高于国家的平均患病率。
②国外也有类似报道,澳大利亚自1963年实行全民加碘食盐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由每年的/10万上升为/10万,研究者认为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增加与碘摄入量增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美国科学家在高碘地区夏威夷和爱尔兰,对甲状腺癌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定量测定海产品碘的摄入量发现,过多的碘摄入对患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不全的妇女是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报道一致认为,无论高碘地区还是适碘地区,女性,特别是处在生育期的年轻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且远远高于男性。
③甲状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数肿瘤都呈上升态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仪器、技术的广泛使用,如甲状腺闪烁显象,超声和细针活体组织检查大大提高了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另外,甲状腺癌的发病机理迄今并不清楚,发病因素较多,与遗传、自身免疫、吸烟饮酒、精神状况、社会心理等因素均有关。因此,单纯从碘盐一个因素研究对甲状腺肿瘤发病的影响是不够的,也要考虑到环境污染等因素对甲状腺肿瘤发病的影响。
碘盐是否会导致甲状腺癌阅读题目1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碘盐是否会导致甲状腺癌阅读答案12(2分)举例子(1分);通过列举国外的实例具体说明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使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二者之间有一定关系(1分)
13(2分)“均”字表示“都”的意思(分),在语境中表示甲状腺癌的发病因素较多,与遗传、-山草香§ 自身免疫、吸烟饮酒、精神状况、社会心理等因素都可能有关,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因素。(1分)“均”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
说明文阅读答案【第五篇】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古代也有“霾”》说明文阅读答案 ,欢迎大家阅读!
“智能机能够像人那样思维吗?”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能机能够像人那样思维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1947年英国数学家图灵设计了“图灵测试”,他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如果一个人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的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人的大脑隐喻为计算机,将思维定义为程序、软件的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20世纪中叶,美国的麦卡洛克等人在研究人的大脑时,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这为以后智能机模仿人的智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此人并不明白所给的中文问题,但可以按照其熟悉语言提供的程序规则给出相应的答案。“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事物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我们知道,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具体说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人类拥有的一种自主性认知过程,它以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等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B.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是否具备思维能力的最终判断标准,只有具备了能够自语境化的能力,智能机才算得上拥有真正的思维。
C.自语境化是人类在语境中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即便我们进入了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理解谈论内容。
D.自语境化是智能机解决思维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将会促使智能机在语境中自主融合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从而拥有自己语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因为在对话中不能分辨出对话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所有的计算机都思维。
B.麦卡洛克等人把计算机看成是人,那么人的思维过程就可以类比成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因而计算机是能够思维的。
C.塞尔的理论反驳了图灵的观点,“中文屋论证”表明了计算机程序仅能够执行计算,但并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
D.从理解的角度看,智能机不能算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因为作为思维主体它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这是“中文屋论证”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机能在什么程度上模拟人的思维,最终能否自己思维,图灵所做的测试忽略了“理解”一词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B.从“中文屋论证”结果看,塞尔认为智能机只是运行程序而不能思维,他并不否认大脑是一台机器这种论断。
C.如果技术人员设计出合适的软件,给计算机一个恰当的程序可以运行,计算机就可以创造出和人一样的思考行为。
D.任何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只要能够实现自语境化,它就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维能力,自语境化将是智能机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1.(3分)B(“最终判断标准”一词不妥,原文只是说自语境化是另外一种判断标准)
2.(3分)A(图灵测试的前提是“通过测试的机器”,而不是指所有计算机)
3.(3分)D(目前只是在哲学层面上这样思考,并未提及能够真正实现)
《古代也有“霾”》阅读附答案
古代也有“霾”
①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汹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②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主要由气体组成。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③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霾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xx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④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是“霾”。
⑤“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去声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15.阅读上文,说说你对“雾”和“霾”有了哪些了解。20xx年度热词是什么?(3分)
答:
16.你觉得“霾雾”与“雾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2分)
答:
17.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的说明,谈谈你对人与雾霾关系的认识。(6分)
材料一
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雾霾还在继续,危害没有停息,对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材料二
人类对雾霾的治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在街道上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大气污染,雾霾区的微粒下降了14%;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修改,形成了《清洁空气法》,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德国则补贴机动车车主安装尾气清洁装置;而日本将城市绿化作为治理雾霾的重要措施,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历史证明,人类对雾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雾霾最终是可以治理的。
答:
窗体底端
参考答案:
15.答案:“雾”是一种气体,朦胧而神秘;“霾”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雾霾。(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雾:自然现象,自古就有;由气体组成;感觉柔美、朦胧、神秘;持续时间短。霾:自古就有。古代:因风而起尘土从天而下,天色昏暗,可持续多日。无美感。现代:人为介入,污染;是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成,混浊;通俗说法,超标。
霾:导致结果是混浊(或:昏暗);由微粒或尘土组成。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
16.答案:不是一回事。“霾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是“霾”。
(共2分。表明判断1分,理由1分)
17.要点:⑴人类自古对霾就有认识。
⑵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治理雾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⑶人类对雾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雾霾最终是可以治理的。
(共6分。每个要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