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范例4篇】
【导言】此例“化学教学教案【范例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接下来,我们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一、“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论完全有可能不一致,那么如何去面对考试呢?我们组织学生分析原因,然后得到比较客观的(一致的)结论,而且一般要求学生能在课本上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毕竟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填补”教材“空白”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习得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的过程,新教材用得好,学生一定发展得好。
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果学生仍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来学习新教材,那么会碰到很多“不方便”。因为与老教材比,“可接受”的内容明显减少了,教材的体系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很现成地呈现给学生的,所以迫使学生一定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迫使教师要培养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其“成果”,帮助学生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当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作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作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考,真正让学生主体解决问题。同时,在提倡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表达和表演,增长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观点或做法,善于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实践,从而作出判断,这不仅能提高(山草香☆)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而且培养了将来走向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抓住学科特点,在实验中提高学习能力
化学新教材抓住了化学是一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学科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上给了学生发展的充分的空间,家庭小实验是要求学生学会就地取材,体验化学实验的兴趣,并感悟生活和化学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一般都不轻易放弃这些实验,布置学生回家做,而且老师也在家中做,然后再交流实验情况,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现象和结论。实验设计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高要求,即使是完成一项很初级的设计,也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实验仪器的功能有初步了解,对实验装置的组合有一定经验,而且不乏有创新的意识。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设计,也是一项高级的综合性活动,对新教材实验教学的要求,正如县教研室汤老师在“解读新教材”的讲座上提出的四步曲:知道怎样做?学会如何做?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想想还可以怎样做?前二步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第三步就需要理性的思维(实验不单纯会做就行),对每一种仪器(装置)的使用、对每一步实验的操作都要理解。第四步就是创新,是思维的高境界。
今年中考的两个简答题,都是实验载体。一题是实验探究的过程,解决了一些问题(NaCl中除去Na2CO3杂质),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引进了新的杂质),从而进一步探究,产生新的方案。一题是介绍了实验室制备氧气并测定其体积的全部装置和全过程,要求学生能解答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并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本实验目的(而不是以往的先填目的),要求考生很完整地理解“别人(试题)”完成的实验,才能正确答题。我认为这正体现了课改实验教学的方向。
通过二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使我深刻体验到:新教材给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则在学生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化学教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化学教学教案【第三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内容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肥有效成分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通过探究虚假坑农化肥广告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难点:对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关键: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分子的质量总和等于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质量总和 →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定义) → 通过例题总结计算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一般思路、方法、格式等 → 练习。
教学宜采取总结、概括,以练为主的方式,通过例题,总结计算方法、规律,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得以巩固。
这是本节的第二课时,需要复习前一课时有关内容,特别是化学式的意义。
新课可采取问题导入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原子的质量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分子也很小,如何表示分子的质量?由学生在相对原子质量的基础上,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衡量分子的质量,并说明计算方法,教师加以规范,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概念,总结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有了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基础,后两种类型计算不难学习。教师引导,通过例题总结方法、规律,进行训练。
教材p111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训练,是一个局部的探究活动,属于资料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建议补充给商品标签,进行有关计算的练习。
化学教学教案【第四篇】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xx(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xx(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