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哪吒闹海教案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6604

【导言】此例“哪吒闹海教案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哪吒闹海教案【第一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是“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通过《哪吒闹海(壁画)》一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壁画的发展,知道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互动描述了故事的梗概,从播放他们熟悉的《哪吒闹海》动画片中的片段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十足。接着我就组织学生开始赏析壁画作品。同学们从构图到人物造型、色彩表现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我觉得壁画作品中的哪吒,作为一个小孩子,打打杀杀的,太暴力了!”他的发言一语“惊”人,课堂中顿时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进行评价。他的“见解”也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稍作思考后,我赶紧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次认真赏析作品,结合整个故事情节弄明白哪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然后找出最佳答案。 小组学习结束后,学生开始了汇报交流:“我觉得哪吒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小孩,他是正义的化身,龙太子胡作非为,欺压弱小,龙王不讲道理,以势压人,哪吒完全是伸张正义……”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表见解说:“这是神话传说,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始终坚信邪不胜正的道理。”这一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再次赏析作品。这次学生发言更积极了,有的同学说道:“作品中用鲜艳的色彩体现了正义之光,律动的线条表现出了混天绫和乾坤圈巨大威力。”有的同学说道:“我发现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其他作品中,龙的形象都表现得比较威武有气势,金碧辉煌的。可是这幅作品中的龙,造型非常瘦小,张牙舞爪的很难看!这和哪吒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创作表现的独特。”还有的同学说道:“哪吒的造型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小孩的形象一样,既然是神话传说,那就没有这个人物,肯定是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吧!”随着同学之间的深入讨论,那位同学也认同地点点头说:“我现在明白了,哪吒真勇敢!他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好孩子!”好,那就让我们再次赏析作品……课后,我反复咀嚼,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设置问题,激发课堂氛围。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教师如何有效地、巧妙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愉快而又主动地学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有效矫正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 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也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 2.关注感悟,调动学习积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那么,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启迪他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思维,探究他们的兴趣。当那位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教师机智地调整了教学安排,借助学生的异议,引导学生围绕“哪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采用学生自主赏析壁画,同桌感悟,大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之中,教师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在讨论、交流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都敢于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起来,进而再一次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3.创设空间,促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分歧时,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能牵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中,当“问题”生成时,教师机智地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交流的方式,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同时,教师又很好地把握了面向全体学生及以学生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大胆将学生“放开”畅谈,又婉转地将学生的思维“收回”,体现了教师“放与收”的教学艺术,巧妙地使学生明白了哪吒虽然是一个动画人物,但又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小英雄,他为了百姓勇斗夜叉、三太子,为了父母又自毁,理解哪吒是最可爱孩子的同时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4.共同评价,提升审美情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样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教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索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在碰撞的火花中,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哪吒闹海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动画设计传统民族元素应用体现

一、当前我国动画设计存在的问题

1.难以体现本土文化底蕴

部分动画的角色塑造、动作设计等艺术语言等方面忽视了对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而离开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撑,动画作品就会失去本土文化底蕴,从而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过分强调教育功能

目前,动画商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提高动画电影的票房和电视动画的收视率,商业化在动画行业中表现明显,一些创作者往往忽视动画的内涵。我国动画行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创作者也走向了寓教于乐的发展道路。一些国产动画作品对于启发思维方面未能产生足够的重视。同时,一些创作者在对动画作品赋予教育功能时,存在刻意性和局限性,只需要动画作品具备教育功能,而不会充分思考所设计的教育情节能否产生教育效果。

二、在动画设计中应用传统民族元素的途径

1.在角色设计中的应用

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角色设计是核心,从某种角度说,动画角色设计成功就意味着动画作品成功了一半。目前,我国比较有名的动画作品有《葫芦娃》等,这些动画在对角色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都把握了生动、鲜活的特点,因此,人们在观看这些动画作品时,便能牢记角色的性格特点。事实上,这些动画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画角色的特征中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特色。人们在认识角色的过程中,便会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动画角色带来的精神体验,将其印象深深烙在脑海中。故而在对动画角色进行设计时,设计师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传统民族元素,并且要重视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哪吒之魔童降世》便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哪吒的人物形象源自神话传说,其角色特征为英勇善战、神通广大、善良正义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对哪吒这一传统人物角色形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在动画作品中,虽然身为魔童的哪吒背负着灾星的原罪,但是设计师在塑造角色形象时充分体现了传统民族精神,哪吒并没有听天由命,而是自己努力改变命运,顽强地奋起抗争。对于哪吒父亲的角色设计,设计师也一改其以往的冷漠形象,他在关键时刻为救哪吒选择了牺牲自己。即便是作为反派的龙太子,在这部动画电影中也有新的体现,展现出人性的一面。以上这些动画角色的设计,都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服输、顽强奋斗、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迷途知返等优质精神品质。因此,虽然该动画电影的作品角色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但是在具备鲜明传统民族元素的前提下,动画角色塑造相当成功。

2.在场景创作中的应用

动画的构成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角色,二是情节,三是场景。场景可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动画角色的活动离不开场景,为了动画情节能够稳定推进,提升视觉效果,动画设计师需要在动画场景制作方面付出努力。人们在观看动画时,视听效果是他们重视的部分。因此,在设计动画场景的过程中,是否好看、能否给人们带来震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情节的发展,使场景能够满足人物活动的需要,在场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角色设计两个因素,这样才能演绎动画情节和传达主旨。此外,在选取和设计动画场景时,设计师不能随意通过想象和虚构完成场景设计工作,对于场景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需要深入发掘并予以体现。这样创作出来的动画作品,才是有内涵的动画作品。如,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是我国动画艺术领域的一大经典。这部动画的场景设计运用了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如,采用了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乐宫的壁画,而动画的整个背景则设置成了传统的山水画风格,并形成了一定的透视感。同时,场景颜色多采用渐变的形式,动画中物品和器件都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子,大多以我国古代青铜器和漆器为参考依据进行设计。对于人物衣服图案的设计,则多采用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简而言之,在《大闹天宫》这一作品中,动画场景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蕴含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这样巧妙的场景设计下,动画的整体效果更具文化内涵,人们在观看时,无论是视觉上还是精神上,都获得了极大的享受。

3.在主题表现中的应用

每一部动画都有一个主题,这是动画的灵魂。动画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对思想主题的表达过程。综观当前较为成功的动画作品,一般都具有两大特性:一是教育性,二是思想性。在不同的动画作品中,它们带来的教育作用和呈现的形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我国动画发展起步较晚,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动画设计技术的同时,要在动画设计中反映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或元素,要有属于中国的东西。因此,将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动画便有很大的必要性,这样我国的动画作品才能具有独立性和民族性。如,《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被翻拍成了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其中就包括动画。《西游记》动画情节和主题的设计基本围绕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主题,而唐僧四人西天取经反映的优秀民族精神始终贯穿整个动画情节的发展。整部动画的主题内容密切联系佛教、道家、儒家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在创作中国动画时,保持主题的鲜明性是动画设计师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经典,并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中有效表现出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传播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充分发挥动画的文化载体作用。

三、动画设计应用传统民族元素的意义

1.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创作中,动画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近年来,观看动画的人群日益扩大。因此,设计师在动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而且可以通过动画,进一步向世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力。要想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十分必要。将传统民族元素应用于动画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人们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就能充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推动其发展与传播。

2.有利于打造动画品牌

目前,在我国动画市场上,优秀的原创动画作品较少,打造动画品牌具有一定难度。实际上,我国的动画素材相当丰富,各种传统民族元素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动画素材。传统民族元素容易让人们印象深刻,只有将这些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动画,其呈现出来的动画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由此,国产优秀原创动画就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打造属于中国的动画品牌。

哪吒闹海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传统美术;动漫设计;视觉艺术

传统美术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作出的古老艺术形式,其大多以物质材料为媒介,需要占据一定平面空间、立体空间。通过在动漫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美术,可以充分挖掘传统美术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为动漫设计作品在现代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因此,根据传统美术元素构成,对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美术元素构成

传统美术元素主要包括年画元素、剪纸元素、皮影元素、水墨元素等几种类型[1]。其中年画元素主要指新年、或者其他节日时出现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较为浓烈的人物装饰感;而剪纸元素主要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用剪刀剪出的造型,具有抽象、夸张、风格鲜明的特点;皮影元素主要指人们利用灯光、剪影制作的光影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我国传统动画影视作品《葫芦娃》《金色海螺》等,就运用了大量皮影美术元素;水墨元素是我国传统美术代表,主要是利用毛笔蘸墨,依据写意原则,描绘的画卷。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美术元素还包括脸谱元素、-山草香§ 戏曲元素等。

二、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一)生动呈现角色形象现代多数动漫作品形象表现大多是将事物外在形象进行单一的呈现,不注重通过事物外在形象表现事物精神内涵、生命气质。而我国传统美术可以通过挺拔、圆润的点、线、面,呈现出富有力度、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形象。突出主体本质特征,为动漫角色形象的良好呈现提供充足支持[2]。

(二)抓住观看者眼球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夸张、变形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如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这部动画中人物动作、表情造型主要借鉴了传统美术元素中戏曲元素,结合动画语言的适当变形,塑造出了可以抓住观看者眼球的动画角色。

三、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一)传统美术艺术语言提取及传达动漫设计中,动漫表现是动漫设计人员在最初设计阶段形成的创意思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周边充斥着不同的美术文化及图形图案,为了促使上述信息得到有效的应用,设计人员就需要从形、色两个方面,将周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提炼概括。并将最典型美术元素串联分类,融入动漫设计中,促使动漫设计作品呈现出突出的民俗性、民族感[3]。一方面,在动漫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重从“形”入手。借助传统美术造型手法,对动漫背景、人物进行概括变形,融入整体外观线条感,最大程度提升动画人物角色生动感。如在《哪吒闹海》中哪吒、龙王等人物就借鉴了戏曲的造型特点及基本动作。有效的提升了人物造型自然生动性,为整部影片文化历史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另一方面,动漫设计作品内的每一个角色都承载了设计人员对自身及多数个体的启发式汇总。即促使观看者在看到某一幅场景或者一个角色时,可以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人或者事物的思想意图。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视觉意图,动漫设计人员可以“色”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主观调整总结。在我国传统美术中,“色”不仅是简单的颜色呈现,而且蕴含了不同文化理念,如我国脸谱艺术中白色代表奸佞、黑色代表刚直、红色代表忠诚等。因此,在动漫设计中,动漫设计人员也可以借鉴传统脸谱元素用色传统,进行不同人物面部的表达。如动画影片《大圣归来》中就借鉴脸谱美术用色原理,进行了不同人物面部表达,有效的提高了色彩视觉观感。

(二)传统美术艺术表象整理与展现在动漫设计中,艺术表象也可称之为意象,其注重各种事物想象在心理活动时重现。动漫作品设计在借鉴传统美术元素时,需要从作品立意、角色造型、构图表现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美术艺术表象进行进一步整理,以展现动漫设计作品中浓郁的中华传统美学特色[4]。首先,在作品立意方面,在糅合传统美术设计阶段,根据我国传统美术核心理念,动漫设计人员应以“德”为核心,将传统美术中蕴含的抒情咏志的元素引入到动漫设计中。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主要目标,在动漫设计中充分响应我国全面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为动漫设计提供良好的立意支撑。同时考虑到我国动漫篇幅较为紧凑,为了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完整叙述一个故事,并促使观看者了解动漫故事精华,动漫设计人员可以选择我国历史长河中蕴含的道德类、励志类故事,进行动漫剧本情节设计,如卧冰求鲤、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在立意明确的基础上,动画设计人员也可以针对观看者不同心理体验,将动画、人、植物等传统美术中常见形象有效结合,充分反映动漫设计作品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如1998年好莱坞出品的《花木兰》电脑动画电影,就引用中国水墨元素及中国传统民间乐府诗《木兰辞》,完整叙述了我国著名北朝女将花木兰替父从军抗击匈奴的战争励志故事。借鉴上述动漫作品设计改编经验,动漫设计人员应利用自身对本民族传统美学审美及历史道德典故了解,从传统美术中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立意,以便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动漫设计是一种基于视觉呈现的作品规划。动漫设计画面表现是动漫作品呈现根本,而我国传统美术在绘画层面具有显著的引人回味、意境深远的视觉优势。基于此,在动漫角色形象造型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美术中对事物形象表现处理方式,将事物真实形态作为角色呈现基础。结合夸张、变形等艺术性处理手法的应用,可以呈现出潇洒不羁、富有智慧等不同角色独特的生命特征。如我国著名动漫设计作品《哪吒闹海》就借鉴了梁楷传统经典美术作品《泼墨仙人图》概括夸张的手法,对龙王头上的角及眼睛进行了夸张化处理,突出了龙王阴险恶毒、狰狞的视觉特点。同时通过水色在宣纸上自然渗透效果呈现,也表现了哪吒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最后,对于我国传统美术而言,其在章法布局上注重虚实关系处理及散点透视、焦点透视不同类型透视方法的运用,将这一方式运用到动漫设计中,可以达到强化情节、突出主体的作用。如在早年《埃及王子》动画电影中,就在多处场景设计中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其在展现波澜壮阔场景时,借鉴中国山水画构图三远法,进行了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视角呈现,有效增强了空间纵深感。结合藏露对比、动静对比、聚散对比手法的应用,有效的展现了动漫多维空间复杂变换效果。

(三)传统美术艺术影像延伸与结合动漫设计需要严格贯彻内外兼修的理念,不仅需要在外观创作中探索更加富有民族性的美术表现元素,而且需要结合传统美术艺术影像进行逐步延伸,赋予动漫作品深远的审美意趣及朴素的内心情感。而色彩是传统美术重要模块,也是动漫作品角色性格塑造主要辅助手段之一,基于此,一方面,动漫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传统美术艺术影像色彩应用原则,合理利用传统美术色彩,进行动漫角色塑造。如在以蒙古族传统美术为题材的动作作品中,就需要将大量富有蒙古族传统民间色彩情感融入动漫角色造型中。同时为强化“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角色性格塑造符号化指示作用,动画设计人员可以引入蒙古族传统美术“尚白”特点,在动漫作品设计过程中合理引入白色这一色彩元素。如在2006年动画写实作品《乌兰·其其格》中母亲这一角色服饰色彩塑造时就大量运用了白色。不仅彰显了母亲这一角色的母性、慈爱,而且表现了传统蒙古族美术特殊艺术风格,赋予动画角色内在生命力,为传统美术艺术影像延伸提供充足的支持。另一方面,将每一个设计人员了解的动漫角色及背景设计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艺术感的艺术形象,是动漫设计的主要目标,而动漫角色设计是成功动漫作品的必要元素。因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加强对动漫角色的重视。在初期传统美术元素搜集及角色探索的基础上,以可以激发我国本民族历史记忆艺术影像为核心,利用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字符样式,对总体艺术特色进行适当简化。同时围绕动漫角色独特个性,利用建模工具,合理调整质地、体积,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动漫设计建模与现实生活中社会形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也是原型形象设计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可以从图像重建、初始外部轮廓真实形象构建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剧情需要,简要概括新职位形象,或者将其构造为抽象形象,以便充分激发观看者想象力,呈现出完整的动漫艺术影像。如在动画《哪吒闹海》中主人公是一个赤裸的、拥有着雪白皮肤、黑亮眼睛、刚性剑眉的英雄形象;而在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虽然赋予了哪吒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但是他突出的黑色眼眶及眉毛、嘴角向上斜的凶笑,显示出哪吒亦正亦邪的气质。

(四)传统美术艺术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动漫设计过程中,简单的延伸传统美术元素并不能满足观看者需要。因此,动漫设计人员应在继承传统美术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再创造[5]。以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文化价值为入手点,以中国制造为核心,挖掘中华传统美术智慧渗透、中国特色趣味性,为动漫艺术设计增添生机与活力。中国造型手法、风格及传统美术传播载体变化均呈现了不同发展时期我国传统劳动民族智慧及才干。基于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动漫设计人员应以中华传统美术元素为指导,以准确表达我国传统艺术风格为目标,以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元素发掘为手段,进一步增强动漫设计文化底蕴。如我国传统美术体系始终将感性、理性高度和谐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在我国著名《三个和尚》动画短片中就运用了夸张的美术处理手法,在表现三个和尚挑水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对于理性、感性高度和谐观的深刻认知。同时我国古代民族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理念,上述价值理念决定了动漫作品中始终为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如《金刚葫芦娃》《金猴降妖》《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相较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而言,我国美术在长时间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了突出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对动漫设计具有较大的启发。基于此,在动漫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设计内容,合理应用传统美术元素或者美术技法,如年画元素、剪纸元素、皮影元素、水墨元素等,为中国传统美术元素民族性、审美性在动漫设计中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瑞瑞。传统工艺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智库时代,2018(47):158-163.

[2]解学晖。浅析传统美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2018(5):80-81.

[3]时娟。传统美术设计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00-101.

[4]索玉婵。浅析中国传统纹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文献,2017(1):103-104.

哪吒闹海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言语生命 在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33-04

作者简介:万莺燕(1976―),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着培育学生言语欲求、言语意识与言语表现的责任,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了的。但是当我们走进一些日常的语文课堂,却痛心地发现很多学生已经没有了言语的冲动,他们往往作为课堂的配角而存在,被动学习且“言不由衷”,在课堂中最应该警醒的老师却只是一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一、为什么现在的一些语文课上学生“言不由衷”

(一)“伪提问”促成了“伪回答”

例:《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导入环节

师:(媒体播放维也纳风光图片,教师揭示课题)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维也纳的美丽风光,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一定有问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维也纳出了哪些音乐家?

生2:维也纳位于哪里?

生3: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师:这些问题,相信一定是大家心中的疑问!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这样“揭题质疑”式的开场白是很多老师惯用的方式,在有的情境下确实能激发学生的言语需求与思考,并衔接后续的学习,但那只是在学生课前并未接触文本,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上面的这位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学生的确处于“零预习”状态,但是因为电脑故障就先让学生自由读书20分钟,在学生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预习基础上再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只能附和着给了老师想要的所谓“答案”,真不知道这些问题是学生的疑问,还是为了帮助老师“解围”给出的“伪回答”。

(二)“泛化要求”让学生回应泛化

例:《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指导朗读环节

师:读第13小节,想象你们就是文中的这些黄瓜、蝴蝶……试着读出它们的“自由”。

学生“努力”地想读出老师想要的“自由”。

你让学生读出“自由”,学生就能读出“自由”来吗?是不是应该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文字表述中的“自由”,油然而生喜爱与向往,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读好、能读好,让学生的情感与言语表达自然而生,言而由衷。诸如这样空泛、无向的提问和要求在语文课堂里并不少,如有的老师经常会比较随意地要求学生:“说说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受”……这样泛化的要求、单一浅层的目的性怎么能唤起学生对文字的感觉?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说出感受,但却不知道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出感情,又该如何读出感情、说出感受,这种直奔“重点”、直奔“结论”式的师生交流只能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徒劳的行为。

(三)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运用,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与参与的热情

例:六年级下《广玉兰》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认真品读第3小节,选择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广玉兰的形态细细品读交流。

学生开始小组学习。

师(提醒):同学们可以根据花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并取个名字。

(学生小组学约5分钟后开始在全班交流,每个组派学生代表“各抒己见”,整个交流看似热闹,但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学生与学生、组与组、教师与学生没有相互关注、相互启发。)

我们倡导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今的语文课堂里老师们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有时只是形式化地存在,老师往往简单化操作,没有给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没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没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课堂往往充斥着教师的话语,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有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应付地围在一起“交流讨论”,小组中强势的学生操控着讨论的流向和最终的结果,弱势的学生依然没有话语权,也就没有了参与的热情和共鸣。

以上几个课例中因为教师的“伪提问”“泛化要求”和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运用,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的言语需求和能力未能在第一时间被激活,致使学生言语生命的不“在场”。如何激活学生的言语需求,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言语生命的“在场”,这是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怎样实现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生命的“在场”

(一)挖掘有含金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言语需求”

潘新和教授说过:“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它需要软性地顺应、呼唤、激励和引导。”而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文本解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致使一些问题与活动设计往往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现实,甚至不加取舍、没有具体的指向,使学生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无话可说,只能说一些违心的话,与语言发展不相关的话。

什么样的问题设计能激活学生的“言语需求”呢?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唤醒学生的言语表现欲望,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其次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核心问题应该是有结构的问题,能充分沟通各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够把分散的知识点结为知识链或知识块,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再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表达与运用的路径应该不唯一,而且还包含着一般方法的学习,能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去。

同样是导入环节,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一开始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鞋匠的儿子”在课文中是指――

生:林肯。

师:那么为什么课文不直接用“林肯”做课题,而要绕着弯子用“鞋匠的儿子”做课题呢?

教师如此设问,短促而有力,直指言语形式的精妙,直触语文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从课题的独特之处入手构建话题,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以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表达欲求。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借“问”促“学”、以“问”驱“学”: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当成小珍珠鸟,用心去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玩珍珠鸟所玩,想珍珠鸟所想,体会一下小珍珠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学生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并试着切身体验小珍珠鸟和“我”之间的相处过程。

这位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没有设计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往里面“跳”,而是通过变换设问的视角,设法将学生放在“前台”,设法让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学习体验的自主性,也激活了学生参与与表达的能动性。

(二)探寻 “最近发展区”,指导并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学生的言语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这一成长特质进行准确判断,找到学生阅读与言语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让阅读成为一次次探险的历程和成长的体验。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设计《哪吒闹海》一课时,就关注了神话故事的文本特征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四个活动版块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

一是“课文朗读”版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通过读完成这课最基础的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教必须的知识。

二是“学习概述”版块:薛老师要求学生将这篇神话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哪吒为什么闹海?如何闹海?闹了又如何?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习讲述”版块:薛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对照插图将一句话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巧妙地进行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做到具体、生动、形象。

四是“学习转述”版块:同样是“哪吒闹海”的事,龙王和哪吒在李靖面前转述,他们会怎样讲这个故事呢?让学生试着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来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故事的能力,明确了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播下了读书探索、相信自己的美好种子。

以上四个学习版块,教师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从文本语言的育人价值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基础出发,紧扣“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围绕“概述―讲述―转述”三个有层次、有推进的言语训练活动展开教学,一次次唤醒了学生的言语表现需求,在自主的阅读感悟、同伴的探讨交流和老师的有向指引下,学生的“相异构想”喷薄而出,鲜活灵动的语言呼之即出。

(三)放大不同教学方式的价值,实现课堂言语学习的“交互性”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斥最多的往往是老师的声音,缺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一个平等讨论、争辩的氛围,一个可以释放创新与个性的平台。要让学生有更多个性化言语表达的机会,实现课堂言语学习的“交互性”,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结合不同年段和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第一课时这样运用“同桌互助”的学习方式:

“同桌之间互相读读生词,把同学读不准的圈出来,再教教他。”

然后组织交流:“你教同桌读了哪些字词?”

“大家来玩一个‘给偏旁找朋友’的拼字游戏,请你跟同桌两人合作给他们找找朋友,看能拼出哪些‘生字宝宝’,拼完的同学,请你和同桌一起组个词。把你拼好的字摆在桌子上,并读读。”

这样的学习活动遵循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习规律,依托同桌合作学习,给学生充足的学习与交流的时间,很有趣味性,也使课堂中充满了学生间的互助与分享式的言语交流。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同伴、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小组内轮流当小老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性。

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组织4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任务一般要选择具有挑战性、复杂性、多元性、发散性的学习内容;其次提出合作任务时要细致设计活动的程序,可以用具体的动词加以描述,让学生清晰地明了在活动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达成什么,小组活动前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再次要关注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现状,并及时加以引导,以实现学生之间高质量的言语学习的“交互性”。如一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小组合作活动:

学习活动二:体会谈迁挑战“厄运”的艰辛

活动要求:

1.默读第三自然段,自主思考:谈迁在北京重写《国榷》的场景可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画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想法并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认真倾听,简要记录新的想法;推荐一位或几位组员,用你喜欢的方式汇报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3.汇报展示。

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实录:

学生自主阅读、批注(经历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

生1(看一下周围的同学,询问):可以开始讨论了吗?(小组活动时征求大家意见)

生2(组长):大家都准备好了吧?我先来说,从“奋笔疾书”这个词我感受到了……

生3:我也找到了几个这样的关键词,如……(生生对话有对接与关联)

生4:除了这些词,我发现这一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很多,如……这些词写出了谈迁……(学生交流时能从不同的点与角度去思考)

生5:这些数字和上文的数字加以对比,我们发现谈迁第二次写国榷比第一次更勤奋,花的精力更多(学生学会联系全文整体地学习,对比着学习)

生6:我还发现这里有一段排比,(读了一遍)读着这段话,我能想象谈迁……(能抓住关键语段想象文章的空白处)

生1:我也想为大家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完也想象谈迁编写《国榷》的艰难)

生2:(向四周环顾,发现有的组已经讨论结束,于是小声提醒)我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吧,等会儿再交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1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