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500阅读题及答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88037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500阅读题及答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阅读题及答案1

《步入衡山》出自于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步入衡山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步入衡山》阅读原文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步入衡山》阅读题目

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l分)

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

《步入衡山》阅读答案

15.(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16.(3分)B(3分)A(l分)

17.(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2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阅读题及答案2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盐来保证生命活动的政策进行。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阅读题目,以供大家阅读。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阅读原文

杨孝文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 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 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阅读题目

15.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7.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史记》和史学家的论述,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盐。

B.第④⑤两段介绍“盐政”,说明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整合。

C.第⑨段介绍历代对私人售盐的严厉惩治措施,其目的是说明盐私售的巨大威海。

D.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各种史实为例,使说明更具体、更可信。

18.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而本文记叙较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下记叙和说明的关系。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阅读答案

15.点明了说明的对象,强调了盐起到的巨大历史作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16.时间倒序。

18.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记叙为说明服务”即可

阅读题及答案3

《早梅》是唐朝张渭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早梅》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早梅》阅读原文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阅读题目

(1)首句中的“ 白玉条 ”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6)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7)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早梅》阅读答案

(1)比喻

(2)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4)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5)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6)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早梅》阅读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早梅》阅读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88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