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物质的量教案2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79604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物质的量教案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物质的量教案范文1

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提高基础较差的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质量?

2介绍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3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什么时候揭膜的目的。

物质的量教案范文2

一、备好教材,掌握学情

1.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计划性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教学环节中提问,这个问题归属于哪一个层次,打算让中等生还是优等生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会有哪几种可能,这一系列的细节都要有所预设和筛选。这样充分的准备,既保证了教师的稳定发挥和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沉着冷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让尽量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所提的问题是否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易错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为发问的切入点,“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问题就不必设置了。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解读,也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把会陷入“死胡同”、会思维“打结”的难题果断地剔除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全面而准确的知识系统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出发点。

3.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趣味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形式尽量丰富,学生才更有兴趣去探寻和发现。在本节课中,教师就让两名体型差异很大的同学站在体重秤上,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为什么这两位同学在秤上表示的数不同?”在学生的疑惑中引入新课“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学生的好奇心被一下子吸引过来了,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猜苹果、香蕉、课本的质量,哪一个同学的回答最接近之前已经标好的克数就获得该物作为奖励。学生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得到释放和升华。

二、联系生活,贴近实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自己当时举出的是一辆小轿车和一只大象的质量。学生听得很模糊,在练习当中就反映出了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对于质量的估测题,错误率很高。

而这在节展示课中,教师举出的苹果、香蕉、课本,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了。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建立了一种亲和力和亲切感,也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和提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错误示范,巧设陷阱

在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时,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解操作的注意事项,而是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的“关于天平使用方法”的填空后,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块橡皮擦,一支铅笔、一个空易拉罐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电子设备把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抓拍下来:“用手直接拿取砝码”“把物品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游码一开始不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把学生原本模糊的操作,通过这样直接、明白的呈现,提出:“你认为这些操作妥不妥当,为什么?”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学会辨别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以一种鲜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互助学习、共同成长。

在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时,谈到学习了“重量”的知识,教师用充满情感的问题反问在座学生“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什么?”学生在齐声回答“质量”后,一方面强化了对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己对刚才那名同学的答案进行了判断。尽管还不清楚“重量”的具体含义,但至少已经清楚知道“质量”和“重量”的定义是有区别的。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科学规范的表达,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转换方式,因材施教

虽然教师预设了学生可能提供的几种可能性回答,但是课堂是动态的,学生也会有超出预想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准确判断学生的水平,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降低提问的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橡皮泥的例子中得到什么启示?”站起来的学生一下子没能跟上教师的思维,教师并没有像传统的教学直接自己说出结论,而是立马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问“那你告诉老师,把这块橡皮泥按压成其他样子,什么在改变”,学生很快就答上来“形状”。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和,同时得到肯定的支持后,自信心逐渐提高。教师又在这样的情势下,进一步发问:“那现在你能判断出同一物体的质量和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吗?”学生顺着教师的点拨,很顺利地得出了“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答案。

虽然看起来,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而是学生完成了对自己的“教育”。实际上,教师功底强大的用“穿针引线”的问题链起了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不光要把关注点放在教案的准备、教学的安排上,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设置合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某些物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动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97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