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中学体育说课稿【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033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学体育说课稿【热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体育说课稿【第一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经历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工作,并于2011年底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根据《地理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中“序”的内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课标》 (2011年版)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实验稿)更加精炼,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一句,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标准

1.删去《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在“气候”中,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显简练。再如,在“疆域与人口”中,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更显规范。

3.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以提高要求,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提高了要求,表达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关于“活动建议”

1.内容方面,规范活动建议。《地理课标》(2011年版)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建议开展几项活动,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于“说明”

1.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实验稿)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依据《地理课标》(实验稿)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图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2011年版)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为简明扼要,《地理课标》(实验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在《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被删去,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新增必要“说明”,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为明确概念,杜绝分歧,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实验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而《地理课标》(2011年版)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 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在《地理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补充。

1.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

4.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建地理教学环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认真地开展教学,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中学体育说课稿范文【第二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中学体育说课稿【第三篇】

关键词:草稿 数学草稿 有效策略

一、直面课堂,草稿本使用的现状透视

画面一:在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需要用草稿的练习)时,我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能借看一下你的草稿吗?”学生一脸紧张,“老师,我没打草稿……”

画面二:在做选择题“与÷的商相等的式子是( )。A .483÷7 ÷7 ÷7”当被老师问及为什么选择A (B或C )时,学生的回答竟是“应该是这个答案”或者不能自圆其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如同在江河中游泳的儿童随身携带的救生圈,可以协助儿童从知识的此岸游向知识的彼岸。因此对于学生们学数学来说,打草稿是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每当一幕幕“草”与“不草”的尴尬画面出现时,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会感到无语,心中别是一般滋味……

二、深度点击,草稿本使用的理性分析

对任教的两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我发现学生草稿本的使用情况有以下几种现象:

1.对草稿使用的认识:有22人认为打草稿是浪费时间,占20% ;有88人认为打草稿是节省时间,占80%。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认为使用草稿本能节省不少时间,但平时很少能坚持使用草稿本。

2.草稿本书写凌乱:许多学生的草稿本,基本上都是加减乘除的笔算草稿,乱七八糟看不清楚。不少同学的草稿本上,算式朝向各不相同。

三、多措并举,草稿本使用的策略建构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草稿本是学生思维过程的记录,打草稿是一门艺术,我们思考着、实践着,和学生共同使“草”变“金”,挖“草”变“宝”……

(一)规范使用草稿本,和“草稿纸”说拜拜

习惯是可以预先培养的,但如果被坏习惯占了先机,要想改变现状也是不容易的。草稿本的应用有很多操作要求,需要老师对学生有明确的指示,要规范使用草稿本,得和“草稿纸”说再见。为此,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数学专用草稿本使用规范。

1.草稿本的“一专多用”

“一专”指用一本数学本作为“专用草稿本”,草稿要打在专用草稿本内页。不得随意更换,不得与其他学科草稿混用。用完的本子交给老师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然后准备一本新本子。“多用”指“专用草稿本”有多种用途:

(1)最基本的用途是打草稿,如应用题分析的草稿等。

(2)课堂中的准备题,课后巩固练习题,都可以写在“专用草稿本”上。把草稿就写在练习题目的右侧,便于检查核对。

2.打草稿的具体要求

(1)将一页纸对折再对折,即四竖行。可以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书写。

(2)尽量保持草稿本的整洁美观,不乱涂乱写。

(3)书写做到工整规范。要求字迹认真,特别留意容易写错的数字或者符号。

(4)草稿本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打“×”。

(二)注重指导与监控,有效使用草稿本

有了统一的草稿本使用要求,就要有跟进措施。结合数学专用草稿本使用规范,我制定了草稿本使用奖励条例,引导学生对照执行。

1.制定草稿本使用奖励条例

(1)草稿打在专用草稿本上加1分。

(2)按要求规范书写加1分。

(3)字迹清楚加1分。

(4)草稿本平整干净加1分。

(5)被评为优秀草稿本,在全班展览者,每次加5分。

2.注重跟踪监控

依据上面制定的草稿本使用奖励条例,可以尝试在草稿本使用过程中采取以下监控措施:

(1)每日一查。根据奖励条例,请课代表对每天草稿本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可以采用教师现场示范督查,学生逐步学会自查的方式。这样,学生自查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采用组内互查的形式。

(2)每周一结。每周五下午收齐学生的草稿本,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结、评价。主要采取课堂口头表扬、课后榜样引领和后进生个别谈心等形式。

(3)每月一评。每月底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在黑板报开辟学习展示台,对优秀草稿本进行全班展览。通过学习展示台,为草稿本使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

(4)每期一奖。一个学期下来,综合学生的草稿本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变化很大。对那些草稿本使用有较大进步的或一直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说课稿【第四篇】

一、明确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地位

经过十年的课改后,当我们回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这十年的课改实施进程时,会发现自己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技能教学也是如此,一度也产生了“极左”或“极右”的现象,使技能教学的地位产生了动摇。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是因为课标制定者的解读使一线体育教师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因为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并没有落实到位。当修订稿的课标产生后,在对于课标第二大块“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进行阐述时,由实验稿的“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到修订稿的“运动技能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运动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与价值。要坚持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使运动技能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切不可弱化技能教学。当然,我们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核心地位与价值同时,也需要防止一种错误倾向的产生,就是唯运动技能教学论,自始至终地把课堂教学变成纯粹的运动技能传授,忽视通过运动技能传授使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目标达成。因此,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地位后,我们需要认清运动技能教学的潜在功能,并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二、把握新课标中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

与实验稿相比,2011修订版的课标中,对于各种学习水平段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如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这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稿首次明确了“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修订稿依照总的运动技能目标对水平一(1-2年级)的技能教学进行了界定,也对此水平段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基本的活动能力要求与日常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为这个学习领域设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评价要点,包括相对应的评价方法的举例,以此来指导课程实施者依照标准实施教学。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时,体育教师一定要依照修订稿中的目标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贯彻执行,使“水平一”的学生技能水平能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2.修订稿中强调增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新课标重视在小学阶段与在初中阶段,有选择地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如在水平四的“运动技能”中明确指出,“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目的主要还是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使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需求。这使得一线体育教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使之为达成目标而服务。这也和修订稿中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中第四小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相对应。

3.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其他功能的呈现

实验稿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定位为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修订稿将运动技能定位为“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两者在表述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都重点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的其他功能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以技能学习为载体,注重学生在教学中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如修订稿要求在进行水平四“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的同时,通过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学会同伴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这也就是说,技能学习是主线,依托技能使其他目标得以实现。

4.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安全的进行活动”提升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新旧课标虽从文字表达上简单的将“安全的进行活动”变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其核心的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验稿中的“安全的进行活动”更大程度是从事体育相关的活动安全,其局限性一目了然。而修订稿的“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含义更为广泛:一是提高一切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使得学生掌握一定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的方法策略。另外,就是将体育活动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以人为本,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进一步延伸,开发其最大的功能。这其中包括常见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擦伤等)及轻微烫烧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还包括一些交通法规意识的养成,等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体育室内课进行传授。此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应对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自我救护能力,这些自我救护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日常体育技能学习获得。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技能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如进行障碍跑、变速跑、前滚翻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模拟如何逃避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教师可以单独设计体育单元与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三、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

在实施运动技能教学时,应以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为宗旨,并严格的执行下去,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对修订稿的研读,笔者认为新课标下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两条原则”与把握“两个规律”

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科学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并在一定的原则下实施的。即便这样,在课改进行的这十年中,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还是不能完全有效掌握,导致运动技能教学的低效与无效。

在新课标下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首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循“序”,其实就是顺乎学科教学规律,顺乎人的本性发展,就是遵循自求自得的求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行为。二是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得以形成动力定性,以此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的过程。

其次是把握两个规律:即注意的规律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无意注意有利于创设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和谐环境,合理恰当地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有意注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确立合理的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今天,在新课标确定技能教学核心地位的时期下,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者一定要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才能真正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教学实施在高效中进行。

2.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配套评价要点与标准

对于教学评价,修订稿较实验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稿对于每个水平段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都跟进例举了评价要点与评价方法,一线教师可根据举例拟定其技能教学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是反馈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更需要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依照标准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评价要点与标准,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

如在水平一的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中,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只是很简单的跳的动作,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动作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可设定一定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跳跃能力,并能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组合“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且进行分级评价,掌握合理的评价要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是新课标执行的主力军,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导者。落实是否到位与质量如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适应新课标,真正有效的落实新课标,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加自身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掌握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的运动技能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一直倡导“一专多能”的技能储备。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断充实在体育教学中,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与新型体育项目的加入。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定期的培训外,体育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储备这些运动技能与知识,以此来应对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如滚铁环、舞龙、地方武术、踩高跷、陀螺等,这些传统项目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

修订稿的目标三“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与防范要点,只要是存在安全风险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都应掌握其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要点与知识。对于防范意识的培养,如在前滚翻、各种障碍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如何防范地震、泥石流灾害的逃生,等等。对于安全防范能力与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教师首先要自己掌握了才能教授学生去掌握,否则一切均是空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6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