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山行》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8261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山行》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山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二、评讲:

朗读诗文

1、注音:

铎槲枳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承转合

4、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三、课堂小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2、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五、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山行》教案【第二篇】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山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1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案【第四篇】

一《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二《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8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