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38861

【导言】此例“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1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单元教材包括五节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实际测量;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本单元要推导出三个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会三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学会用工具测量实际地面距离和步测、目测的方法;会计算平均步长;使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学会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进行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用数方格的方法引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曾经用过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们的面积。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兴趣。

如:下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请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是多少。(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又如:下图有3个三角形。请学生按照以上方法也算出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就会感到,数方格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同时学生也会引起思考: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还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计算面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它们的面积。这就为推导公式作了比较好的准备。

2.鼓励学生自己运用转化的思想,采用将各种图形割补,拼摆等方法推导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转化的方法是一种数学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而使新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学三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既可启发学生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又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所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按下图这样进行:

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再把这个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与剩下的部分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得的长方形的长和原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原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用公式表示就是s=ah。这样,通过转化利用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适当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这部分教学中渗透了平移和旋转。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地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如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操作:先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按下图方法动手尝试:

这样,通过把三角形在平面上进行旋转移动,就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等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高就是原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二)在如何掌握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时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绝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记忆的公式牢固、清晰。

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回想公式的推导过程,找到拼得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梯形的关系。再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梯形的高,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拼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是s=(a+b)×h÷2

由于学生的回忆,在头脑中展现出他们亲自动手推导公式的过程,这样的知识记忆起来轻松、牢固。

另外,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如果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公式,对公式的记忆和掌握也是很有益处的。

2.引导学生抓住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记忆掌握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像上面那样形成知识的网络,根据图形间的联系,掌握记忆公式还是比较快捷的。

3.抓住三种图形面积计算的关键,理解掌握、记忆公式。

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它的底和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关键也是知道图形的底和高,但是要清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关键是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就可以清晰地记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a×h

三角形的面积 s=a×h÷2

梯形的面积 s=(a+b)×h÷2

(三)进行利用三种图形面积公式计算的教学时要抓住以下五个方面

1.根据条件,直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有一个平等四边形,底是2米,高是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题就可以直接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列式:2×=3(平方米)。

又如:有一块近似三角形的地,底是20米,高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此题也可直接把条件代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列式20×10÷2=100(平方米)。

2.计算面积所需的条件间接给出,应先求出所需条件,再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有一个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比上底长1厘米,高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此题解答时就应先求出下底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列式是

2+1=3(厘米)

(2+1)×÷2

=3×÷2

=(平方厘米)

又如: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分米,高是底的一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题应利用条件,先算出高,再算三角形的面积。列式是÷2=(分米)

×÷2=(平方分米)

3.动手测量所需条件,算出图形的面积。

这组题,所需要的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自己动手测量数据后,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先测量,再计算图形的面积。

学生测量时应先标出单位,以及测量出的数据(注意测的数据要取整厘米数)。量高时应先画出高再测量,最后用公式算出面积。

又如:请测量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算出它的面积。

这题由于学生确定的底不一样,相应的高也就不一样。但是计算结果应相同。这样的实际测量的题目允许学生量出的数据有误差。

4.已知条件或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单位名称不统一时,应注意统一单位。

在计算图形的面积时,经常会遇到已知条件中单位一不统一或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单位名称不统一的情况。遇到这类题目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出现两个不同单位的数直接进行计算或结果与所求不符的错误。

如: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题在审题时应发现,底和高单位名称不一致,应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可以这样算:米=2分米

4×2=8(平方分米)=(平方米)

还可以这样算:4分米=米

×=(平方米)

又如:三角形的底是8分米,高是米,面积是多少?

此题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而且所求问题又没有明确的单位名称,可以统一成高的单位,也可统一成低的单位。所以这题可以这样解答:8分米=米

×÷2=(平方米)

还可以这样解答:

米=分米

8×÷2=10(平方分米)

5.启发学生运用公式学会解答已知图形面积求图形的底或高的逆向思维题目。

如:已知梯形面积是10平方分米,上底是分米,高是7分米,求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可以这样解答:

10×2÷(+7)=(分米)

(四)用工具在地面上测量距离以及以步代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的教学应抓住以下六个方面

1.不论是直线距离的测量,还是步测或目测,在进行实际测量时都要在室外进行。为了保证测量工作能顺利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保证课上有秩序地进行活动十分重要。因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1)课前分好小组,每组确定小组长;

(2)准备好测量工具,安排好测量场地;

(3)计划好实际活动的步骤,分配好活动时间。

2.教学测定直线时,先要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着重说明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可能分段测量时出现曲折,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在介绍用工具测定直线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先找几个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最后各组互相检查所测定距离是否比较准确。

如要测量下图中a点到b点的距离,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测定一条直线:

(1)两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教学步测时,也要使学生了解它的实用意义,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步测。

(1) 让学生测算出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如右图),最好反复测3次求出相距50米的两点间的平均步数,再算出每步的平均长度,记在笔记本上。步行时要强调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要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行进。这样测出来的结果就比较准确。

(2)让学生步测指定两点间的距离(这距离教师要在课前用工具量好,并测定出直线),记下所走的步数,再根据自己每步的平均长度算出两点间的距离。

(3)公布用工具量得的结果,每个学生算出自己的步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多少。相差少的说明步测比较准确。

4.计算平均步长,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算出。

如:小明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8步,第二次走79步,第三次走80步,它的平均步长是多少?(得数保留二位小数)

可以这样计算:

(78+79+80)÷3

=237÷3

=79(步)

50÷79≈(米)

答:每步平均步长米。

5.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和测得两地间的步数,就可求出两地的距离。

如:小健的平均步长是米,他从a地走到b地共走75步,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可以这样计算:

×75=(米)

答:ab两地间的距离是米。

6.教学目测时,教师可先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并每隔10米插上标杆。然后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其它同学进行观测,看一看人和标杆的大小,以及分别到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段距离的远近。然后分组换一个地方进行练习。每个学生记下每次目测的结果,看谁的目测结果比较接近实际距离。一般误差在10%内就很好,误差在20%内的比较好。对于目测,积累的经验越多就越准确。另外,要提醒学生,目测时有些地形易造成错觉,如在开阔地方进行目测,容易把长的距离估测得偏短,而在狭窄的地方进行目测,容易把距离估测得偏长。

7.教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这部分是选学内容,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开阔思路,扩展空间观念。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过于复杂,只限于两种平面图形的组合;

(2)要教会学生认识图形,学会画辅助线;

(3)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如:计算下图的面积。

可以这样计算:

80×40÷2=1600(平方米)

80×36÷2=1440(平方米)

1600+1440=3044(平方米)

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3044平方米。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多边形的面积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2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8 2页“整理和复习”中的内容。这部分教材要求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然后再通过混合练习复习巩固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授课中笔者结合自己对《标准》的理解,体现出一些创新理念: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背诵和默写公式,而是通过情境引入、剪切拼摆、合作学习、创造想象。算法多样、审美情趣等各环节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适时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尊重需要凸现主体

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面积公式的复习内容,让学今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己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予以汇报、展示成果。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于“转化”这 一重要数学思想有更深理解,从而进行学法指导。

2.激励创新加强整合

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多边形面积一贯方法的定势,力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中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引起讨论、展望未来、抒发豪情,既在数学课中渗透了德育,又使课堂从 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整合。

3、亲身体验培养美感

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去想象,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构造成一编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美、欣赏美、创造美。当然,通过指示学生习惯于思维定势下的机械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就 “美”,体现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人

师:试举例我们主要学过哪些多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我们主要研究了它们的什么?(周长和面积)大家想知道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些图形的吗?

课件展示:古埃及有尼罗河(配水声),脾气暴躁时发洪水,洪水退去后人们将重新划分土地——几何问题产生!

师:你在生活中了解到有哪些图形?

生:尖屋顶是三角形,桌面是长方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理念:数学最开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而产生的。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来由,也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进行新课

(-)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师:这里有许多大家学过的图形卡片,谁能领取一张说说它的面积公式?

主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牛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

(学生随意抽取,能说出面积公式即可,出现问题,指名纠正。)

2.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请大家分小组讨 论、剪拼,看能想到几种方法?(学生讲述时,教师电脑演示。)

生1: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主2:我沿着过平行四边形底边上一点的高剪开,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还可以沿着两个顶点的高剪下,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排成一个长方形。

生4:其实沿着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排成一个长方形。

师:说得太好了!还有别的想法吗?

牛5:还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斜边的重点,剪下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接着,教师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否接拼成长方形吗?”

3、小组合作完成:回顾讨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师:只通过一个图形来推导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首先选谁?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最基本的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只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而积公式时用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师: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能不能画出一幅图来表示?

小组讨论后,选派一名代表展不:

一组:按照小学阶段学习多边形顺序来绘编“ 7”字图

二组:我组展示的作品是“网络图”

三组:我们画出了一个行走的人。

四组:我组展示的作品是把这些图形制成“知识树”

五组:多边形面积公式都能统一到梯形面积公式,我们展示的作 品是“光芒四射”

(设计理念:让学生经历、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环节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多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 应用学生喜爱的“画图”这一形式将这种联系展示出来,这样既起到了复习课应有的作用,又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可以预见,学 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激发,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良好体现。)

目练习反馈

l、选择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图形略)

2、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6 ×2+( 6+8 )×( 4-2)÷ 2 @6 × 4+( 8-6)×( 42) ÷2 @( 2+4)× 6 ÷ 2+8 ×( 4-2)÷ 2 @8 ×4-( 2+4)×( 8-6) ÷ 2 @6 × 4 ÷ 2+8 × 4 ÷ 22 ×( 86)÷ 2 @( 8+6)×4÷ 22×( 8-6)÷ 2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 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应当包括……等方面的发展”。但这 并不意味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恰恰相反,《标准》仍然认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练习反馈环节测评 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深入性和发展性。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学生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基础 图形,、达到练习趣味化、综合化。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上得到培养。)

回展示图片

老古街-新建步行街

师:对比观察了两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受可以畅所欲言。

生1:我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喝彩!

生2:我想,规划设计人员在建设中肯定用到了我们今大所学的 一些知识。

生3:我们要努力学习,用我们的智慧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设计理念:要落实新课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 方式: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育学生将个人成功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本环节通过让学生 感受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自然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小课堂引向大社会,让学生在现实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以丰富和深化学习 内涵。)

(四)欣赏美术作品《教师新居》

师:这是单位分给老师的新房,还没装饰,请大家帮老师简单设 计一下好吗?

标示数据:①窗户:长米,宽二米; ②三角柜:底1米,高米; ③睡床:长2米,宽米。

求窗帘、三角桌布、床单备需多少布料?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进行计算。)

当学生汇报准确的计算结果后,教师贴上相等面积的布片,问: “美吗?”(学生纷纷咂嘴摇头。)“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理念: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 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设计“布置新居”环节,意在强化学生数学 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 又应该应用于生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3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

1、系统地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完成第22 — 23页“练习与应用”的第1 — 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2、画图:

3、小组交流: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二、练习与应用:

第1题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随后通过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

第2、3题 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完成第23 — 25页“练习与应用”的4 — 11题

教学目标: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练习与应用:

第4题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第5题 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结合练习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的攻势已达到巩固的目的。

第7题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 – 石子路的面积;(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第8题 要明确每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两条腰的长度,即都是8米。

第10题 计算钢管根数的本质是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而不是计算着钢管堆横截面的面积。教学时,要通过直观示意图并借助想象,帮助学生体会球和方法的思考过程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第11题 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思考题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去解决。必要时可以通过画图提示学生,也可以用本单元第16页中的“你知道吗”介绍的方法,以打开学生思路。

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得失,以改进学习方法。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4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练习二十1~4题。)复习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算 (三)。×     ÷      99×  12÷     ××    ÷       ×      16÷           +×3      ÷16     ×        ÷3     ×      ÷      ×      ÷       ×+×      ÷      (+)×4      ×+×二、复习指导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2.生独立做 “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三、课堂练习    1. “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2、3、4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第10题。

第二课时复习内容:实际测量。(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第5—9题。)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复习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1.  口算。页口算(四)。+    12--    7÷    ×  ++     --     ÷  (+)×    +     -  500×    ÷    +    ××÷12    ×4    ÷   ×+×-  ×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二十第5题。(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5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计算 第7课时

教学内容: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灵活、熟练地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各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要求学生分别用文字的和字母的规范表达各公式,写在作业本上。

二、练习

1、第6题填表指名分别说说每题的结果,如果有错,再指名说说应该怎么算。3、2、第7题读题后,强调:这道题要分两步,先算面积,再算题中的问题。指名说说算面积的方法。方法一:20×9-1×9(提醒:减去的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不是减“1”)方法二:(20-1)×9(转化:可以假设那条小路是在边上,那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19米了。)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算一算。

3、第8题读题后,估计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每个三角形的腰长8米”。可画其中的一个,让学生理解这个腰长,其实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8米。

4、第9题,读题后模仿第7题的解题步骤,指名板演。

注意的问题:

(1)算出的面积57平方米是不是就是57千克?应该用怎样的算式表达得才比较规范?

(2)算出需要油漆57千克后,后面怎么写才规范?

5、第10题。读题、看读图。

(1)说说该题钢管的排列特点。说说你联想到了什么图形?(梯形)提醒:横截面指名说说算梯形的几个关键数据:上底(9)、下底(14)和高(6)可以怎么算:(9+14)×6÷2=69(根)

(2)根据排列特点,如果下面还有钢管,分别是多少?如果最下面一排是16根,怎么算?完成板书:9+10+11+12+13+14+15+16观察该算式,你可以怎么算?方法一:用(头+尾)乘个数除以2的方法方法二:凑十法比较两种方法,哪个更简单?为什么?指出:凑十法是低年级时学得的方法,这题用方法一更简单,它适用于更多的情况。“头”相当于“上底”,“尾”相当于“下底”,“个数”相当于“高”。

(3)联想:如果这堆钢管原来还有很多,最上面是1根,它是什么形状?怎么算?为什么明明像三角形,却不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得出:它其实是一个梯形。

(4)可能会有的学生会和等差数列的方法联系后回答问题。两种思路的对比和联系。

(5)补充: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

三、评价与反思。

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得几颗*,就把几颗*涂上颜色。

三、布置课外作业:

1、在第131页上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练习11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93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