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轴对称图形教案(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32161

【导言】此例“轴对称图形教案(精彩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一篇】

一、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一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该内容。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完轴对称图形后,自主展开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网络,将各种标志、植物、动物图片、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如脸谱、剪纸等各个领域中的“轴对称图形”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角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体现“轴对称图形”后面所散发的魅力。

二、课件构思

1. 老师课堂教学用的积件。运用FLASH工具,解决“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问题。

设计方法:出示标准的轴对称图形――蝴蝶图片,任意点击,则出现对称轴的标准画法。由图片再到生活中一些标志的图案,点击任意一图案,动态演示对折进行验证。数学里的平面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点击任意一个平面图形,动态演示有几条对称轴,学生特别对圆的对称轴的条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2. 学生练习用的积件。运用FLASH解决“巩固练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的问题。

设计方法:这三个积件充分发挥人机互动的功能,学生通过操作鼠标进行拖动、拖动并拼图、点击序号这些动作完成巩固练习。

3. 拓展课堂教学的积件。运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旋转、粘贴功能,学生自主制作轴对称图形。两个运用FLASH制作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下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活动组织

1. 实物感知,课件抽象。小学生思维习惯及对图形的认知,总是从直观到抽象。在课堂上,学生们动手操作对折等,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配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实时演示教师课堂教学用的积件,使学生把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

2. 实践操作,感知特点。为了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轴对称条数。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结果学生有的动手画一画、有的动手折一折,最后圆形的对称轴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

3. 动态练习,加深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印象,我们设计了“智力冲浪”这一学习环节。让学生在电脑上运用鼠标拖一拖、拼一拼、判一判这样的操作完成巩固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

4. 运用软件,绘制图形。通过电脑特长生的示范、全体学生的尝试,学生不仅认识画图的工具栏,还能用单击鼠标选中工具,用复制、旋转、拖动、粘贴功能绘制轴对称图形。

5. 网上自学,bbs交流。学生在轴对称图形专题网页里,通过FLASH小游戏、文字、动画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被大量应用。

四、结论

1.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使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二篇】

从学生数学学习的性质来看,学生数学学习是一种高效的特殊认识活动,学生要在短短几年内掌握前人经过漫长岁月才能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套物化的材料可供使用。在这一要求下,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的数学教材等文本资源,理应成为首选的课程资源,并且是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不能因为文本资源的重要而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中适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中处理五类数学课程资源,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教学效果至上原则。教师选择何种课程资源,应把能否促进数学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作为首要原则。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数学知识、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要尤其重视数学教材等课程资源,教学活动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教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再如,在使用信息技术资源时,要尽量避免信息技术资源对数学学习的消极作用,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也不要因为利用计算机演示功能而弱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师若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往往会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效果。

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教师教学中选择课程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背景,综合考虑学生的活动和组织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可能。要充分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实际。比如身在上海都市区的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东方明珠为例开展教学,而对于身在蒙古草原上的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时,教师最好以蒙古包为例进行引入。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好选择学生共同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有利于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作用。

3.经济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到时间、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教师或学生能够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学和学具时,就不要花钱购买高档次的正规教具或学具。与校外教育资源相比,校内资源更加经济、方便。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但当校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时,就要适当考虑校外教育资源。例如:学习“图案设计”时,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图书馆,利用书籍、画册、音像资料、杂志报刊等资源,收集美观又简洁的图案,引起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感受图书馆浓厚的书香氛围。

下面通过正反两个案例,对上述理念作进一步的解读:

案例1怎样才能更省钱呢?——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

新学期刚开始,王老师在回家途中路过小博士文具店时,发现门口贴着醒目的促销宣传海报,王老师一阵惊喜,这不是一道很好的一次函数应用问题嘛!王老师到文具店了解书包和水性笔的定价后,打算它运用到课堂上。下面是王老师的部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注意到我们学校门口的小博士文具店的优惠促销活动了吧?

生1:我这里还有一张昨天路过它门口时发给我的一张宣传单呢!

师(意外高兴):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阅读宣传海报):新学期伊始,为感谢各位顾客对本店的支持和厚爱,本店于8月25日至9月20日开展优惠促销活动,购一个书包,赠送一支水性笔;购书包和水性笔一律按9折优惠。

师:阅读得很好!我昨天又问了一下文具店的老板,他告诉我,书包的定价是20元,水性笔的定价是5元。假设要买4个书包和若干只水性笔,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看看选哪一种购买方式更合算?

问题抛出,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意见。

生2:所需费用与购买书包与水性笔的数量有关,假设打算购买水性笔x支,按第一种优惠方法需要元,按第二种优惠方法需要元。选用哪个方案的关键是看和的大小。

师:那么,怎样比较和的大小呢?

生3:用作差法比较它们大小。

师:具体结果如何呢?

生4:还要看的取值范围,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种情况:

当时,即时,选购书包和水性笔一律优惠9折更合算;

当时,即时,选两种都可以;

当时,即时,选买书包赠水性笔更合算;

师:我们利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解决了选择购物的优惠方案的问题。同学们再思考,看看还有其他方法吗?

……

案例1解读

一次函数的应用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教科书在编写、发行等因素的制约下,教科书所选的实例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关注学生身边的世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有助于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弥补教科书自身的不足,还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让学生体验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身边的世界,深切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2好像做了些无用功——《轴对称现象》教学片断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上课后,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幅精美的图案,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发现这些图案都是对称图案,引出课题名称:《轴对称现象》。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大家想制作这种图案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迷人的轴对称世界,来动手制作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吧!

教师首先通过大屏幕演示轴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来动手制作。学生由于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时常遇到技术性的问题,老师都是给予耐心指导。

(近十分钟的紧张忙碌后,学生完成了轴对称图形的制作。)

师:大家都制作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现在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在学生回答“两侧的部分大小形状相同”、“若沿着中心线对折,两部分能够重合”之后,教师给出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案例2解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但是,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数学教学。教师要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数学课程资源,首先要认识到数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然后逐步培养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最优利用最优的数学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案例中,师生花费了课堂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操作电脑,而目的只是为了制作一个简单轴对称图形,既又费力费时,又没有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简直成了信息技术课。试想,如果教师和学生利用纸张折叠一个轴对称图形,不仅简便省时,又便于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一起体会制作的过程和快乐,特别是有助于让学生通过对折等实际的操作过程真正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动态的性质,其效果要比通过学生并不熟悉的计算机操作的方式要好得多。因此,教学中不管选用哪种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否则,不仅达不成预设目标,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赵才欣。新课程实施需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上海教育,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探究交流轴对称

课间案例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在课外练习中出现了两道数学题。

一、把下面的数字分成两类。

0、1、2、3、4、5、6、7、8、9

二、把下面的汉字分成两类。

一、三、山、双、丛、林

没有对称轴的汉字:

有对称轴的汉字:

对于两道题的解答在办公室里引起了教师的争议。

师1:我认为数字“1”不是对称数字,因为数字“1”的左上角斜出了一点,这样数字“1”左右不是完全一样了,所以不是对称数字。

师2:我认为你说的数字“1”是印刷体,而手写体的数字“1”是倾斜的一竖,所以可以看成是对称数字。

师3:第2题里“双”“丛”“林”三个汉字应属于没有对称轴的汉字,因为沿着三个汉字中间的一条线对折后,字的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应填在没有对称轴的汉字里。

师4:我认为你说的三个汉字属于有对称轴的汉字,比如汉字“双”字的左右两边都是“又”字,它们的意义相同,只是印刷的大小不同罢了。

……

课外探究

争论的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因为在小学数学教材和参考书中没有此类指导资料,由于这是两道判断题,必须找到相关的概念才能判断是与非,为此本人查阅了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课外数学资料、字典等工具书,对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对称”、“对应”等几个概念进行阐述并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各种版本教材)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以后,能够和原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是它的对称中心。如圆、正方形、长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商务印书馆《新华汉语词典》)指两个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对应:(同上)是对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个系统某一项相当。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沿线对折180度,判断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沿线旋转180度,判断对称的方法是沿点、线、面对折、旋转、平移或在大小、形状、排列上创造出与原图形相当的图形,什么是相当?不是要求两个图形完全一样,而是要求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存在差不多的关系。从上面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属于对称。在“轴对称图形”概念中提到了对称轴,如果根据这个概念来判断案例中的“丛”、“林”、“双”则应填在没有对称轴的汉字里。但对称概念中提到了沿点、线、面两个系统具有对应关系,我想这里的点就是对称中心,这条线就是对称轴,面就是图形移动的平面。由于“丛”、“林”、“双”是汉字,它们不同于图形,判断它们是否有对称轴,我们应从它的意义上来判断。如从“林”字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线的两边是在意义上相同的木字,这条线我认为是它的对称轴。其他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

而对于“1”是否是对称数字,我认为用新课程理念来解决比较具有说服力。新课程提出数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那么是用印刷体的“1”来判断接近学生的生活呢?还是用手写体的“1”来判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呢?当我们向学生说印刷体的“1”不是对称数字,我们的教学是否走向了机械的教学,我想教学还是多留给学生一些宽松的、想象的空间比较好。

思考新教材已经不安排中心对称图形有关的知识了,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课堂教学经验在不断增长,而数学学科知识在不断被遗忘。近年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各校进行了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数是请名师来上几节示范课作几场报告,忽视了广大普通教师在家常课上遇到的困难;注重有组织的交流研讨,忽视了课余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交流与争论。实质上教师课间无意识对教学问题的争论,也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就在广大教师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教师这种无意识的参与变成有意识的参与,并把教师课间争论的问题作为学校每周研讨或教学沙龙的主题,如果能长期进行下去,那么课余争论将会成为教师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生长点。

以上对两道判断题的看法只是本人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是否把两题当成一个研究的资源放到课堂里让学生去交流探讨,因为孩子是成人之师!也许我们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接上页) 管部门,受到了交管部门的重视。

活动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正是本次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把“应用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不断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这样的机会,并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四篇】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新课引入与生活接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几分钟如果抓住了学生的心,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阳关大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很多数学信息就蕴涵在生活中,隐藏在孩子的身边。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生活意识,不断走进学生的生活,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这些信息,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背景为素材的问题情境,很轻松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接轨,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由于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校园,让他们思考: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回到教室后,再出示学校的照片,让他们再次观察,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各种图形,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最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热情高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直观感知四边形,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教学"人民币"时,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让学生模拟购物,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扮演生活角色。通过借助这些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引入课堂,不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与生活牵手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生活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结果有的发现了教室里的三角尺、黑板、门窗、课桌……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发现面具、树叶、风筝……也都是轴对称图形;也有的发现0、8也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发现英文字母A、C、D、E……也都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发现汉字田、中、口……也都是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3.课堂练习与生活拥抱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如本人在教学了《轴对称》的"设计轴对称图形"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我们的学校是由县政府和镇政府共同投资了几百万元建造的一所全县一流的新学校,现打算在教学大楼前建一个漂亮的轴对称花坛,现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为学校出谋划策,设计一下这个大花坛的形状。学生们立即分组讨论,十分钟后各小组派一位学生将本组的设计图张贴到黑板上,同时互相交流各自小组的设计意图,相互比较设计图,并把好的作品由学生代表递交给学校领导作参考。

4.布置作业与生活融合

陶行知先生说:"应结合课本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的身高,可以测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质量单位,可以称自己的体重;学习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再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统计全校各班的人数……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五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对称的知识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3.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叙图形的变换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数学研究的成功,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准确判断复杂图形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

2.引导学生用平移、旋转、做对称图形等多种方法制作复杂图形。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

组织教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测试的形式比比我们班里的同学中谁的眼力最好。

教学流程:

一、复习平移与旋转的基础知识

师:同学们,请接受第一道题的考验:

(屏幕演示:一、考口才)

1.复习平移(屏幕演示方格图中基本图沿不同方向移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叙述平移过程)

(1)说说图A怎样能得到图B?

生:平移。

师板书并讲解描述平移过程时的注意事项:要说准方向和移动距离。

再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生:图A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图B。

(2)图B怎样能得到图C?

生:图B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1格,得到图C。

(3)图C怎样能得到图D?

图C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得到图D。或图C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3格,得到图D。

方格图中通过平移的变换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复习上、下、左、右等方位及数格子方法。

在叙述过程中,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体验移动方法的多样性。

2.复习旋转(屏幕演示)。

(1)说说图A怎样能得到图B?

生:旋转。

师板书并讲解描述旋转过程时的注意事项:找准中心点――以谁为中心,说准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生同时做动作演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以让学生巩固两个方向的确切指向。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A以O点为圆心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B。

(2)图B怎样能得到图C?

(3)图C怎样能得到图D?

叙述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变化方法的多样性。

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师:同学们刚才完成了第一道大题,一定觉得很容易,还愿意继续接受考验吗?

请看第二题:考演技

1.综合运用平移与旋转技能

(屏幕出示:四幅由同样的四个三角形按多种不同的方式经过平移和旋而变换成不同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摆出其中的任何一幅图,按序号摆出它的下一幅图。想自己做就自己完成,想和同学共同完成就找你身边的人共同合作,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学生动手演示。)

逐图汇报,师生边总结边探索创新思维。

2.练习

(1)如何通过平移A、B、C、D,使得图1变成图2。

(2)如何通过旋转A、B、C、D,使得图1变成图2。

(将四个同样大小、中心向外的90度扇形,经过变换变成中心向内的一个完整的圆形。)

本题目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图形变换方法的多样性,有些图案是既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得到,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三、难点突破

师:同学们还有信心接受下面的考验吗?

(屏幕演示:三、考实力)

1、认识利用轴对称图形使图案发生变化。

请说出图A怎样能得到图B和C?

生:以MN线为轴作图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B,再对角线EF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得到图C。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板书:轴对称图形)

2、图A还能怎样变成图C?

图A以O为圆心顺时针旋转180度得到图C。

四、拓展练习

说出图1怎样变换能得到图2?(注意挖掘出多种变换方法)

学生口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让一片花瓣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变成一朵完整的花。

五、学生谈收获总结

师:祝贺你们顺利完成这次测试,你们的表现都很优秀,能说出你在这次测试中的收获吗?

学生依据实情汇报。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方向、距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03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