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学与问》教案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536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与问》教案精彩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与问》教案【第一篇】

上个星期为全区的六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学与问》。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但是在教研员范老师的指导下,在教研组同事的出谋划策下,将这篇原本枯燥的议论文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学与问》精彩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好问)

二、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

钥匙 (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3、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4、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5、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师: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1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

师: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详见附录三)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七、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怎样帮助老二。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八、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1] [2]  下一页

课前阅读材料:

一、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 “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 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 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二、学问之名言

1、疑,思之始,学之端。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君子之学必好问。

5、学而知,问而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16、学问=学+问

17、不耻下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

19、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0、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

课前思考:

课 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 的金钥匙。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最终成为杰出的天文学家。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 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课前思考:

这 是1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 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 然有序。

课后反思:

教 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授后小记: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用更多的来启发学生,向名师学习,当然我们是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驾驭教材的能力如火纯青。多学,多像名师学习;多看,多看名人执教的课堂实录;多积累,多学习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变得更加有实效。

就像文中的很多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如果让我教我肯定会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理解。看过名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更加好的是让孩子们去背,只要他记住了,自然他也就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的确让人回味。

课后反思:

《学与问》是1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 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 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后反思:

取 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 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 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学与问》教案【第三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1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学与问》教案【第四篇】

《学与问》是1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1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本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