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762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2021全册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内容:

7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五、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2003年——2006年,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2012年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3、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什么?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4、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猪八戒吃西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0÷3)

二、列举实例,获得结论。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0÷40÷5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0除以一个数都得0。

5、质疑讨论0÷0=?

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

出示例6。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420÷3=

1、计算309÷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先说,多提问几名,及时给出肯定和表扬)

交流得出:a、b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c算错了,因为309÷3的商是三位数,而不是两位数,十位上0除以3得0,这个0写在十位上,如果不写商就是两位数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

(5)说一说a、b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明确: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

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

2、计算420÷3

(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

(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提问学生用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探索简便写法。

(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609÷3750÷5980÷7

选一组进行笔算。

订正时,说出算法。

2、练习七第3题。

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

整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是还可以,至少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师来说。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清楚。各个环节设想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时不能很好的灵活贯彻,缺乏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备教法、备学生、尽量形成成熟、机智的课堂教学。

在商中间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时候,还强调的不够多。在一节课的后半节,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集中了。所以学生的反馈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多敲多点,同时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状态,计时引导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1: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六个活动项目(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好今天我们就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老师有个问题男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差别也很大,合在一起调查出的结果,能较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吗?那我们该怎么调查?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习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篇】

(1)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

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①读题。理解题意:符合例1所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已知条件是单价和数量,去求总价的实际计算的问题。

②指名学生口述例举的问题,并解答。

(2)讲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①每个保温瓶20元,买3个用:

②每千克猪肝16元,买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葱2元,买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样的童装50元,买4套用:

(2)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

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平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平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习。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的第1—4题。

(3)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每个熊猫玩具15元钱,幼儿园买回5个要用多少钱?

(2)每棵柑树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树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学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呢?这两题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数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这两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那样,都是每小时(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板书:速度);像第二个条件那样,都是知道小时数(或分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们叫它路程(板书:路程)。

(3)再问: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时间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问:根据例3中两道题,看出已知速度、时间怎样求路程呢?

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根据例3中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5)谁能说一说上面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每题中的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华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轮船每小时行驶35千米,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③声音在空间每秒传播400米,7秒能传到多少米远的地方?

(2)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说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可以编出:步行、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速度、时间和所行路程的实际计算问题。

(4)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

3×8=24(米)

编篮小组每天编竹篮16个,5天编:

16×5=80(个)

(2)教师讲述上面的两道题中,每一小时、每一天完成的产品的多少,我们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简写为工效,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一分、或一小时、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个月)做的工作量。一个单位时间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书:工效);所用的小时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一共完成的产品数量,我们叫它工作总量。(板书:工作总量)

(3)提问:上面的每道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总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例4的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4)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工作总量这种数量关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总量了。

4、巩固练习。

(1)说出下面每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总量?

①一台碾米机每小时碾米500千克,3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机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师傅每天生产熊猫玩具7个,8天生产多少个?

(2)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说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说出已知工效和时间,求工作总量的题目。

三、作业。做练习六的第5—9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27624